08.28 天坛医院王拥军:造福卒中患者是我今生最大的责任

王拥军,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神经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坛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享受政府津贴,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物。

天坛医院王拥军:造福卒中患者是我今生最大的责任

想方设法提速“绿色通道” 缩短抢救时间

王拥军,一个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名字,是他,把卒中单元引入中国,是他,最早提出脑血管病规范化诊疗的理念,是他,第一次实现了中国人改写美国临床指南的梦想。

众所周知,卒中发病早期救治过程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减少每一分钟的延误都会为患者增加一分生存的希望。早期与死神赛跑的过程却涉及了许多环节,包括现场识别、院前急救、合理转运、院内影像检查、化验、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治疗等。

换一句话来讲,卒中早期抢救的过程是一场接力赛,接力棒交接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卒中患者生存链上的薄弱点。卒中早期救治的流程和速度是这条生死时速般跑道上畅通的保障,是检验每一个国家和医院卒中救治水平的关键。

天坛医院王拥军:造福卒中患者是我今生最大的责任

作为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天坛医院的流程设计和运行效率不仅仅是首都卒中救治水平的标志,更是中国卒中救治水平的标志。

经过多年的实践,在王拥军带领下,天坛医院已经形成了一套高效成熟的救治体系,并向全国推广。

但是,王拥军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带领他的同事们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条“绿色通道”,并且开发了控制和监控整个环节的计算机软件,使得数以万计的急性卒中患者在这个日臻完善流程中赢得了宝贵治疗时机。

团队分诊 麻烦自己,方便患者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医疗保障体制还不完善,很多患者还是难以承受目前的医疗支出,同时,专家队伍的匮乏和医疗资源使用的不合理,使得患者看专家门诊依然十分困难。

为了缓解这些矛盾,使更多的患者能够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让更加需要的患者能够享受到有限的专家资源,王拥军及其团队开创了“团队分诊制”。

由团队医生对患者进行专业的诊疗,对于疑难杂症的患者转诊到王拥军门诊,这样使得医疗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及分配不均。但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他的诊疗的难度。

每一位就诊的患者都拿着厚厚的一沓资料,病史讲起来就像一部长篇小说。但在他看来:

“每一个病人都是研究工作的积累,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需要运用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精湛医术救死扶伤,更需要不断地积累、探索,提出新理论、新观念来推动医学研究发展进步。

作为医生,首先,我们需要有强烈的热情、能够做最无私的医学奉献;其次,要有最端正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

天坛医院王拥军:造福卒中患者是我今生最大的责任

进无止境,永攀学术高峰

王拥军长期从事脑血管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他牵头创建了中国脑血管病登记数据库和样本资源库,创建了中国第一项覆盖全国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研究平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脑血管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型—CISS分型并在全国3000多家医院普及推广使用;提出并验证了一个新的二级预防方案——CHANCE治疗方案,突破了在卒中二级预防中双联抗血小板的禁区。

2016年6月,王拥军团队关于脑血管病精准医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数项科研成果无一不在王院长的科研道路上留下一个个深刻的印记。

今年,由王拥军发起倡议的国家神经系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脑血管病精准医学研究联盟和脑血管病研究大数据联盟同时宣布成立。同时,“‘十三五’脑血管疾病专病队列研究”也正式启动。

对他而言,疾病诊治需要由治疗转向预防,这是医学革命的大势所趋,而精准医学的发展将基于组学、大数据和影像进行个体化定制化医疗服务,在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治中发挥巨大作用。

王拥军表示,通过建立脑血管病精准医学队列、开展相关脑血管病发病和预后的组学研究、脑血管病药物基因组研究及脑血管大数据研究,量身定制出适合我国国情和患者群体的精准化预防、诊断及治疗模式。

“我的任务是带领团队建立国家脑血管病10万人的研究队列,目前这项任务已进展到一半;此外,我们设计了12个改变临床证据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这些试验的研究量、速度和规模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秉承着“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管理理念,王拥军带领着50多人的团队砥砺前行。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团队效率与专业性的提升。

天坛医院王拥军:造福卒中患者是我今生最大的责任

18年前,满怀热情和自信的王拥军回到祖国,如今他依旧对这一选择无怨无悔并深感自豪。

他常说,在这个国家对于科研高度重视、“健康中国”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黄金时期,我作为一名老党员,要为我国医学事业飞跃发展、人民的健康贡献最大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