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精准临摹,远不是“形”那么简单!

精准临摹,远不是“形”那么简单!

自古以来,文献中“临帖乱真”的书家就常见于记载,但这些作品多半都看不到了,古人临帖的神技似乎已经失传。传说中云间白蕉那手临作可以和原作重合的神技,我们也没有机缘见到。

米芾的法帖我们大部分学书者都临过,但是,看到王义军的临帖,请问你会怎么想呢?

精准临摹,远不是“形”那么简单!

我们临的太粗放了!!

据说米芾借人古帖临摹,至期以临作归还,而人往往不能辨。看了这样的临帖,我们确信以假乱真不是传说。

精准,是临摹的不二法门。

书友们都知道,王老师以及他的习初堂团队在教学中一直强调精准临摹,但你可能不知道,所谓“精准临摹”远不是把“形”写像那么简单。

精准临摹,远不是“形”那么简单!

王义军老师作品

2004年6月,王义军第一次参加了国家级的书法比赛,他投出的两件作品,换来了全国首届青年展、全国五届楹联展的两个奖项,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此后的几年里,只要他投稿,几乎都会获奖。而这一切基本上都是他30岁之前的事情。就像才子佳人小说里经常写的那样,考个状元,不过是“信手拈来”。而他对此却并不十分在意,过了这个阶段,他便没有再参加任何比赛。

这些年,王义军老师在书法的临摹、创作、教学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地与主张,据说这些都与他对米芾“集古字”式学书方法的研究息息相关。我想,你也一定和我一样好奇,这到底是什么方法?

王义军老师从帖学的角度向我们介绍说:

宋人学书与唐人不同,唐代之前学书以家传师授为主,而到了宋代,家学和师承都不理想。宋四家基本都属于自己摸索,书法上既没有的良好的家学渊源,也没有显赫的师承授受,这一点和我们今天绝大多数的学书者是一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临摹前代经典,并加以取舍损益就显得很重要。

在这方面,米芾自称“集古字”,虽然我们不能据此便指实米芾是将古人字形一个一个僵化地连缀成篇,但他广泛汲取前代大家的字形处理手段,并花了很长时间才融汇出自家面目,这样一个集古出新的过程则大体是不差的。

我在学书方法上受此影响很大。面对古人的字法处理经验,如果没有一个“集古”的过程,是很难了解的。如今我大致掌握了其中一些简单的手法,至于融会而不露痕迹,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米芾在《中秋登海岱楼作》中说自己“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虽然写在两首诗的夹缝里,却是很值得注意的话,因为他很少流露这么诚恳、谦卑的一面。

“集古字”方式的学习,自然也有其弊端,老米当年也因此而被钱勰批评。这一批评所指出的努力方向——笔势,让米芾终身受益,这也将是我在本次墨池课程中重点讲解的部分。

精准临摹,远不是“形”那么简单!

王义军老师作品

同时,王义军老师也为大家提出了几点学习米芾的建议:

1、米芾用笔外露,动作明显,行书学米容易入门。但同时也由于这一特点,使得米字特征很好把握,很多人学到这些特征,便以为掌握了米字的精髓。我以为特征既是风格的依托,也是学习者容易沾染俗气的根源,建议诸位不要只学特征,尤其不要夸大特征。

2、诗文、手札、跋尾书,可以相互参照,但最好有所偏重。三者虽然是同一人所写,却分属于不同的功能体系,切忌平均对待,不分主次地照单全收。

3、势比形重要。不要舍本逐末,“势”才是米芾的绝活。

这么多独特的米芾临习技巧和他多年学书的心得体会,给人启发、借鉴的地方无处不在。如果我们掌握了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书方法,再加上大量的练习,学好米芾行书还有什么阻碍吗?

精准临摹,远不是“形”那么简单!

精准临摹,远不是“形”那么简单!

精准临摹,远不是“形”那么简单!

精准临摹,远不是“形”那么简单!

精准临摹,远不是“形”那么简单!

精准临摹,远不是“形”那么简单!

精准临摹,远不是“形”那么简单!

精准临摹,远不是“形”那么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