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京都十年,读书、写作、问学,她生活得像一个古人

在以日本文化为主题的写作者中,苏枕书的文字向以温婉、细腻而为人称道。她的新著《岁华一枝》依然保留了这样的文字特点,但在内容方面则有一些微妙的变化,从最初谈风物、谈民俗、谈游历、谈旧书,转而追求其间的学术趣味——诸如旧书的版本渊源、与之相关的印刷史和出版史,书籍出版背后的政治环境、社会风气和文化现象,以及有关名物和异名的一些小考证和小考据,等等。对于作者本人而言,书中收录的虽然依然是乱翻书、翻闲书之余的文字,“不符学院内读书尚专精的训诫”,却保留了一些经过时间的流沙而残存的思索痕迹,是作者如何走到今天的证明。

京都十年,读书、写作、问学,她生活得像一个古人

读日本汉学家的著作可以看出,他们解读古典文献的功夫都很深,已经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之久的苏枕书显然深受熏染,她从日本汉学家治学的态度中汲取到某种精神的力量,进而有意识、有目的地阅读各种古典文献,而对于古典文献的解读不仅拓展了苏枕书的视野,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她的写作趣味的改变。在日本观书,苏枕书注意到,日本各大图书馆中多有中国著名藏书家傅增湘的旧藏,这些珍贵古籍既可通过各种书目、图录觅得踪迹,却仍有不少未曾发掘的“普通本”遗漏在检索系统及书目之外。出于对书籍流转命运的兴趣和对书籍本身怀有探索的欲望,苏枕书开始查考这些遗漏的“普通本”,她频繁地出入于日本各大图书馆,走访日本各地的著名藏书家,把得到的线索相互比较、彼此印证,在小心求证、大胆假设的基础上,为这些书籍流转的命运推导出合理的结论——与之同时,也考证出与这些书籍相关联的人物、机构、学术风气、历史背景等诸多问题。

京都十年,读书、写作、问学,她生活得像一个古人

苏枕书已经在日本生活了整整十年,对日本的民俗风物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这部新著中,她依然不吝笔墨,细心地记录着她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她游历中遇见的人和事,详细描摹着她身边的花花卉卉和一草一木。苏枕书坦陈,每到春天,客居京都的她都会想念北京的花卉,想念北京的藤萝饼。有一年,她忍不住夜里进山,悄悄采回一束紫藤花串,拿蜜糖腌制,参以面粉,做成几只不算美味的紫藤花馅饼,刚刚入口,故乡的味道居然马上从味蕾间弥漫开来。苏枕书喜欢寻访名人墓园,尤其在月色皎净的夜晚,站在墓园高处,远眺城中灯火璀璨,近看脚下湖水幽明,当此际,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她曾经多次流连在一座镌刻成古琴状的墓碑前,在迷离闪烁的夕阳下感慨凭吊,墓主人生前的故事已不可考,但有墓碑上镌刻的“栖迟东山,吟弹自乐”八字,即可遥想墓主人生前弄弦清谈的风雅,虽然其人早已湮没无闻,却也略可见得昔日京都的文人趣味。

京都十年,读书、写作、问学,她生活得像一个古人

某日闲步墓园,忽见一方墓碑,镌有古琴一张

苏枕书是资深爱书人,写作读书、访书之类的文字,依然是她的当行本色。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非常得力,京都尚存不少有着一两百年历史、代代相传的旧书店,这些旧书店出现在不同时代作家文人的笔记中,面貌不一,各异其趣,苏枕书则经常流连其间,一边对比,一边淘书,俯仰自如,乐在其中。

对于读书和治学,苏枕书曾经这样说道:“我们理解从前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模式,须时刻有融入现场的意识,那不是简单的穿越旅行,而是要首先抛下今天的自己,真正做个‘古人’。”抛下今天的自己,融入古人的现场,读书和治学如此,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读苏枕书的文字,你不禁感到,在京都读书、写作、问学的苏枕书,生活得真像一个古人。

京都十年,读书、写作、问学,她生活得像一个古人

京都十年,读书、写作、问学,她生活得像一个古人

《岁华一枝:京都读书散记》
苏枕书 著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39747

69.00元

这是苏枕书客居京都十年之际推出的新作。

十年来,她在文章里写过很多在京都的生活,以及身在异乡的认知和领悟,给予我们很多关于东瀛异域的知识。这本新作里收录的文章,既有一如既往的对日本风物、古迹和日本文化的关注,也显露了作者一路走来读书问学的痕迹和学术志趣的延伸、变化。从博物学到书籍史,从宫崎市定的中国史研究到大藏书家傅增湘的旧藏踪迹,一个一个题目读下去,往往令人不忍释卷,同时也感佩她读书的勤奋和思索的深入。这或许是一个与从前有所不同的更为丰富的苏枕书,她敏感而又新鲜的笔触,在学问的滋养里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欣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