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诗词的“三美”该如何详细理解?是否适用于新国风?

江南刘氏美人


古典诗词的‘三美’指的是: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而闻一多先生所说的诗词‘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新月派的新诗主张。在这里暂且不提,仅以古典诗词‘三美’简单说一说。

1.意境美 什么是意境?王国维先生曾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境界开阔,气势雄浑。而同是王维的另一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是恬静优美清新。

2.语言美 宋代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陈与义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唐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形式美

古典诗词很讲究形式,从早期的三言四言到南朝的永明体。以这些为基础到唐初形成了律诗绝句,就是格律诗了。平仄,对仗,对偶押韵。宋词在唐诗基础上更加成熟形成自己独立风格。五言绝句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七言律诗如人称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宋词经典的就太多了苏轼、李清照、柳永,周邦彦等的词就不一一赘述了。

新国风,即国风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我认为古诗词值得学习吟诵模仿,但是因为古今学习的文化侧重点不同,不能全部应用到新国风中。毛主席曾说提倡青年人写新体诗,不提倡写旧体诗。不是不写,而是不提倡。毕竟以我们现在学习的东西,要求平仄,限制数字什么的难度太大。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适应时代发展即可。


宫商角徵羽哆瑞咪发嗦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的中提出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作者在继承我过古典诗词中的“顿”、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新格律诗的音乐美,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简单点儿讲,就是诗词的意、语、形。意就是意境,一首好的诗词,一定要有优美的意境,不管是写景写物或者是描绘爱情亲情,都要给人以耳目清新,空灵震撼,或者是身同感受的感觉,即能产生共鸣。语是辞藻,即要华丽优美,琅琅上口,读起来如沐春风。而不是生拼硬凑,给人一种如同嚼蜡的感觉。形即韵律,韵律就像画龙,是点睛之笔。其实,在古代,诗词就是由歌词而来的,或者通俗一点说,也是诗词就是歌词。既然是歌词,就要讲究韵律,没有韵律的歌谁愿意听。好的诗词无论是读起来还是听起来,都像歌一样赏心悦目,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这诗词的三个基本点。这个理论不仅涵盖现代诗,也符合古体诗。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都是三美运用的杰出代表。


诗酩旷客


诗词的“三美”是现代诗词中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提出的观点,也是基于当时社会时代下诗词创作领域中所呈现出“诗词白热化”“诗词散文化”的趋势下所提出来的现代诗词创作美学要求。诗词“三美”具体指的是现代诗词应该追求和塑造的三个美学特征,即“音乐美学”“绘画美学”和“建筑美学”。

作为一名诗词领域爱好者,我将从以下四点出发,再结合音乐、绘画和建筑的相关美学特征来详细回答这个问题:

一,五四运动后形成的反传统文学浪潮

二,闻一多先生提出诗词“三美”及其目的

三,结合新月派相关的诗词,阐述“三美”的含义

四,结合新国风的属性特征,探讨“三美”与新国风的关系


一,五四运动后形成的反传统文学浪潮

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导、联合社会各阶层人士进行的爱国主义运动。这场运动以罢课、罢工、暴力对抗以及示威游行的方式进行,而运动的核心则是以“反对帝王统治、反对列强入侵、反对封建主义”为主旨,以摒除“封建传统思想”,探索“中华强国之路”为主要思想。

五四运动后开创了文学新时代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从旧民主主义开始步入了新民主主义的阶段。这个阶段中,社会上诞生了一大批文人学士,比如郭沫若、郁达夫、沈雁冰等等。在鲁迅和这些文学巨匠的带领下,社会上各种“新思想”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萌发:理性的精神摆脱了长期以来的“麻醉”得到了张扬,自我表现的欲望挣脱“中庸之道”而得到了充分展现,个性化的主义和追求也跳出了各种“条条框框”,像“蔓藤”一样迅速的生长。而如此这般“狂野”的现实主义,在当时鲁迅的小说文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就如同鲁迅在《野草》中写到:

魂灵被风沙打击得粗暴,因为这是人的魂灵,我爱这样的魂灵;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

在如此“狂野”而开放的文学主义的影响下,社会上便如“排山倒海”一般形成了一股股强有力的现代化文学风气,并最终形成了以“现实主义”为核心的新时代文学浪潮。

然而,新时代文学兴起背后,便突显着另外一股反传统文学浪潮

以“现实主义”为核心的新时代文学浪潮兴起之后,在文学的各个领域中,“革旧呈新”便成为了各自的“文学使命”,于是文学界便形成了另一股反传统文学的思想浪潮,比如说反封建、反中庸、反儒家思想等等。

而传统诗词作为文学体系中的一颗“恒星”,在此次的文学运动浪潮中也未能幸免。一时间,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现代诗词创作诗人。比如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卞之琳、沈从文、孙毓堂、林薇因、臧克家、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朱湘、陈梦家、方玮德、穆木天、冯乃超、庚虞、邵洵美、石民、蓬子、王独清、戴望舒、艾青等等。而在后来的这些诗人当中,也形成了多个诗派,比如新月派、诗刊派、象征派、创造社等等。

在“开放”和“现实主义”思想引领下,这些诗人突破了传统诗词的五言和七言、上阙和下阙,突破了传统诗词韵律、格式、表现形式等传统组成元素,发明创造出各种内涵、各种题材的现代“白话”诗词。一时间,白话诗成为了现代诗词的“新生宠儿”。与此同时,社会上也诞生了更多的“自由派”诗人,他们摒弃了诗词固有的传统格式、韵律等组成元素,大肆创作各种极具“个性主义”和“宣扬性”的现代化诗词,使得现代诗词朝着散漫化、散文化以及极具个性化的“毁灭性”方向蔓延和发展。

这种情况引起了闻一多等一部分诗人的担忧。他们担心长期发展下去,现代诗与散文将“形同神似”,他们担心往后:会不会很多的人,平常所说的两三句吃饭喝酒的话,简单的加个断章和停顿,便称之为“诗”或“现代诗”?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文学领域的小说、散文、记叙文等现代文体该如何面对?更重要的是,“现代诗”又谈何称之为“诗”呢?“诗”与普通的讲话又将作何区别呢?如此下去,恐怕诗词将会走向灭亡!

细思极恐,不少现代诗人打了一个寒颤!

(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先生提出诗词“三美”及其目的

为了反对自由诗人对诗词创作的滥情主义,为了反对现代诗词走向“散文化”的发展倾向,为了保住诗词千百年来固有的本质和内涵,于是新月派诗人便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主张。他们在现代诗歌的创作和艺术上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并呼吁社会自由诗人在诗词创作当中保持理性,避免因过度的情怀泛滥和现实主义造成了对诗词和现代文学的伤害。

后来,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发表了一篇关于现代诗词创作艺术的文章《诗的格律》,并在文章中提出了现代诗也应该需要具备的三个美学特征,即“音乐美学”“绘画美学”“建筑美学”三美。

就如闻一多在文中所说:

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会感觉到诗词格律的缚束。

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的主张,从本质上维护了诗词应有的格律,同时指出了现代诗词创作的艺术参考和追求方向,从而避免了自由诗人过度滥情的诗词创作,杜绝了现代诗词散文化的发展倾向,同时保护了中国传统诗词的艺术美学特点。“三美”观点的提出,最终在社会文学领域掀起了新一轮的现代诗词自主把控创作的文学运动。

三,结合新月派相关的诗词,阐述“三美”的含义

闻一多先生提出的诗词“三美”,指的是在现代诗词创作中应该遵行的审美要求,即“音乐美学”“绘画美学”“建筑美学”。以下我将结合音乐、绘画和建筑各自的美学特点,以及相关的诗词来阐述“三美”的含义。

第一,诗词的“音乐美学”

音乐是人类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它和诗词一样,都是源于人类对于抒情和美的需要。音乐主要由韵律、节奏、情感等元素构成。以下我将结合刘珂矣的一首《风筝误》来阐述音乐之美的内涵。

音乐的韵律美

几乎每一首音乐,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声韵和格律。就比如刘珂矣的《风筝误》中,它的韵律就表现得非常唯美。在这首《风筝误》中,音乐的每一个小节大体字数相同,而且每一句的末尾处都带有着非常优美的押韵规律。比如第一小节的“纷纷”“别村”“棋人”“成盆”押韵为“n”;比如第二小节的“窗昏”“重温”“几分”“成真”押韵也为“n”;还有第三小节的“开”“埋”“苔”“来”押韵为“ai”,等等,

这些歌词都按着严格的规律进行押韵,这就是所说的音乐的韵律之美。

音乐的节奏美:

音乐的每一个音节配合着舒缓程度便构成了音乐的节拍,而每一句的节拍则构成了音乐的整体节奏。节奏就是每一个步调,就是每一个细节所彰显出来的美。节奏或低沉或平缓、或舒张或高亢,就如在整体的《风筝误》歌词中,它一共有着5-6个小节,每个小节基本都是四句,第一小节的节奏比较平缓,第二小节在平缓的末尾带一丝舒张,第三小节则从舒展中进入了音乐的高潮。

从平缓发展到高潮,这就是音乐所体现出来的节奏之美。

正如闻一多讲到诗的格律时所说:

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

音乐的抒情美:

和诗歌一样,音乐的内涵价值在于借助韵律美和节奏美,进行抒发某一种特定的情感。这种情感或悲伤或忧郁、或满足或快乐,或抒发着赞美或向往之情,或抒发着感恩或是怀念之情。

就像《风筝误》一样,通过比较优美的韵律和轻快的节奏,再结合比较清新雅丽的辞藻和别具一格的佛系语言,描述了一场美丽的爱情误会,从而抒发出一种佛系之美、古风之美以及对于爱情淡淡的忧愁之美。这些情感内容,就是音乐的抒情美学。

闻一多: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决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

所以,按照闻一多先生提出的观点,音乐美是现代诗词应该要具有的重点美学因素。即音乐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抒情美”等美学因素,同样要在现代诗词中进行创作和表现。

第二,诗词的“绘画美学”

北宋文学家及画家张舜民在《跋百之诗画》说道: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可见诗和画本身就有着极其相似的联系。而闻一多先生则指出,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这一点则称之为诗词的“绘画美学”。

(笔墨深浅/线条粗细等因素构成画)

闻一多先生认为,现代主义诗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都应该对现代诗词的用词和意境方面有更高的追求。这一点是对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画之所以美,先是在于其精妙的构思,再由精妙的构思转化为粗细有度、形状有型的优美线条,再由这些线条勾勒出整体画感,最终形成一幅精致有品的画。而画的各种线条,则象征着诗词的辞藻;画的构思和画感,则意味着诗词需要富有的意境

所以,绘画要具有线条美和意境美,而诗词也需要像绘画一样,选用优美而富具鲜明特色的辞藻,进行精巧的构思,最终创作出一首意境丰富、情感鲜明的现代化优美诗词。这便是“绘画美”的艺术要求和内涵。

第三,诗词的“建筑美学”

(黄鹤楼之层次、结构、对称等美学特征)

最早的建筑始于约七八千年以前。从建筑诞生之时起,建筑的美学就一直被发明和应用。在诸多的建筑美学元素中,层次美、结构美、对称美是建筑的三大美学。而这三点美学也需要运用到现代诗词的创作艺术当中,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

如果有人要问新诗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回答他:增加了一种建筑美的可能性是新诗的特点之一

现代诗词往往具有不同的层次或者多个小节。而诗词的层次美则表现为:每一个小节里面的每一句诗的字数应该大体相同,这样才显得整齐而匀称,这一点就像传统诗词的无言或者七言一样。诗词的结构美学则是介于诗词的各个小节之间,应该向是建筑一样逐层递进,或是由低到高的升华,或是由浅入深的过度,这样就是诗词的结构美。而诗词的对称美学则体现于诗句与诗句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对仗或对称,就如同古代的骈文或者对联一般;诗词的对称美学也用于在诗词整体内容上或思想上的对称,就好比是美丑之间、善恶之间的鲜明对比。这些便是诗词的“建筑美学”特征。

以下我将结合闻一多先生的一首《死水》,进一步解析诗词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死水》是闻一多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词,也是新月派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闻一多先生通过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腐败不堪的旧社会形态,并借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愤恨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死水》全诗如下:

其一,《死水》的“音乐美”

从诗词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这首诗不仅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于一身,而且还将这“三美”运用得如火纯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毫无疑问是现代诗词领域中顶层之作!

整诗共分为五个小节,每一个小节分为四句,每一句分为九个字,简直就是标准的“九言排律”。

诗中前面四个小节,每个小节的二四句都有严格押韵:第一小节的“漪沦”对“残羹”押韵“n”;第二小节的“桃花”对“云霞”押韵“a”;第三小节的“白沫”对“咬破”押韵“o”;第四小节的“鲜明”对“歌声”押韵“ng”;这些押韵,指的就是诗词“音乐美”的“韵律美”;

诗中第一节:先是“一沟死水”,然后是“风都吹不其涟漪”,接着“不如多扔些破铜拉铁”,再索性“多泼些剩菜残羹”;从这一节可以看出,在整首诗词当中,无论是上下句之间还是上下节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层次关系和递进关系,这点就是诗词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中的“节奏美”;到最后,整首诗通过对“死水”中“丑与美”的对比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便是“音乐美”中的“抒情美”。

其二,《死水》的“绘画美”

这首诗的“绘画美”则在于优美辞藻的应用以及每一句诗所勾勒出来的画面之美。比如是诗句中的“漪沦”“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等,这些辞藻优美而生动;比如诗句中的“死水”“烂铁”“残羹”“绿酒”等等,这些辞藻虽然本意为丑陋,但是运用其中也同样彰显出辞藻的新颖之处。优美新颖的辞藻便像是绘画时所用的线条一样,有长有短,有深有浅,粗细相映,温文尔雅,是“绘画美”的一种体现。

另外,作者在诗中把优美与丑恶辞藻转化成一句句别哭风格而朗朗上口的诗句,以此在诗中勾勒出一幅幅形象而生动的画面,让读者在读诗之时,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中的每一句都可以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一幅清晰而鲜明的画面。这些画面便是诗词所呈现出来的意境!

所以,这便是《死水》一诗的“绘画美”。

其三,《死水》的“建筑美”

对于“建筑美”的特点,诗中也体现得异常鲜明。如前文所述,此诗分为五节,每一节四句,每一句九字,首先这体现的就是如建筑一般整体的整齐和匀称;再者诗中五节层次分明,逐层递进,这便如建筑一般尽显“结构”之美还如诗中“不如多扔些破铜拉铁”与“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形成明确的对仗之美,以及诗中暗自将“丑恶”与“美丽”进行对称,这些都如建筑中美学中的对称美学。所以,诗词的层次美、结构美、对称美等艺术特点,便是现代诗词的“建筑美”。

(徐志摩)

除了闻一多先生外,新月派还有另一位赫赫有名的诗人,那便是徐志摩先生。徐志摩写有一首《再别康桥》,也如同闻一多的《死水》一样名震诗坛。大家可以借助诗词“三美”的含义自行解析理解。

综上所述,现代诗词的“三美”指的就是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应该努力追求的美学特征,现代诗词应该像音乐一样优美动听而富有情感、像绘画一样形象鲜明而富有意境、像建筑一样结构整齐而富有鉴赏性能!


诗词“三美”是否适合新国风诗派

跟新月派如出一辙,新国风也是现代诗词的一个流派。新国风是基于传统国风诗词(尤其是唐诗和宋词)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纵向延生。

也就是说,新国风的诗词是基于传统诗词内涵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今社会的情感和用词风格等诗词元素创作而成。新国风诗词无论是在诗词体裁、格式、韵律、修辞手法、艺术表现等形式上,还是在真实情感的流露中,都与传统的诗词有着“同宗同脉”的诗艺美学和血缘关系!

所以,我认为现代诗词的“三美”即“音乐美学”、“绘画美学”和“建筑美学”,同样适用于新国风。

在此,我给出以下具体的三点理由:

第一,现代诗词的“三美”是在传统格律诗词上发展而来的诗词创作美学,而新国风诗词,也同样是源于传统诗词。

第二,现代所提出诗词“三美”的意义之一,便是在于限制现代诗词向着过于“散漫”和“白话”的不良方向发展,是为了保持诗词的创作艺术和诗词的美学价值。而新国风也是现代诗词之一。

第三,作为传统诗词在现代社会的呈现,新国风自然也需要保持着较高的创作要求和艺术表现水准。如此才称得上是“国风之名”。

结束语:

不管是新月派、新国风诗派还是其他诗派,都是中国整体诗坛领域的一员,都是中国诗词在国内文学甚至是国际文学领域里的中坚力量!故而无论是哪个诗派的诗词,在创作之中都需要保持较高的艺术追求,如此才能推动中国诗词在现代化社会的整体进步!

我的回答完毕。


我本无心争天下


我是予小草,我来回答。

现代写诗过于口语化,导致跟白开水一样,没味。所以,在中国现代能出现一个顶尖诗人,除了还在世的国民大师,几乎没人了。

从现代诗和古代诗对比一下来看:

先秦的《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唐代的《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的《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的《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的《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民国的《起义歌》孙中山

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

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民国的《沁园春 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现代风格的: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现代风格的: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消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代新诗的三美指的是“诗歌应该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现代诗相对于古代诗词来说,格律已经没有那么严谨了。三美的作为现代的诗一个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其实,有些人写诗太过口语化,简单地把文字分下行,就叫做诗歌。分行只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而已。有些诗,其文字即使不分行,读来也觉诗意盎然。

如,雪莱的《给——》

温柔的歌声已经消失,

乐声仍在记忆里萦回。

紫罗兰的花朵虽然已枯死,

意识中尚存留着芳菲。

玫瑰花朵一朝谢去,

落英堆成恋人的床帏。

你去后,

怀恋你的思绪,

该是爱情在上面安睡 。

诗词在一定程度是上也是对现代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各方面的高度概括。在不同的朝代和时代就会形成风格,也被叫国风。新国风,也是国风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现在的诗词界的问题,不在于新国风。我们对于古诗词这一块的继承和学习,一直都在进行,可问题出在了创作了。

现在的中国,写诗的有几个人。能靠写诗谋生,在没有成名之前,就等于过着低保生活。我们这个时代,是否还能拥有一个旺盛诗坛的时代,还是一个未知数。

一家之言,如有更好的建议,欢迎大家跟我一起讨论。


予小草说电影


我是予小草,我来回答。

现代写诗过于口语化,导致跟白开水一样,没味。所以,在中国现代能出现一个顶尖诗人,除了还在世的国民大师,几乎没人了。

从现代诗和古代诗对比一下来看:

先秦的《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唐代的《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的《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的《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代的《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民国的《起义歌》孙中山

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

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民国的《沁园春 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现代风格的: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现代风格的: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消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代新诗的三美指的是“诗歌应该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现代诗相对于古代诗词来说,格律已经没有那么严谨了。三美的作为现代的诗一个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其实,有些人写诗太过口语化,简单地把文字分下行,就叫做诗歌。分行只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而已。有些诗,其文字即使不分行,读来也觉诗意盎然。

如,雪莱的《给——》

温柔的歌声已经消失,

乐声仍在记忆里萦回。

紫罗兰的花朵虽然已枯死,

意识中尚存留着芳菲。

玫瑰花朵一朝谢去,

落英堆成恋人的床帏。

你去后,

怀恋你的思绪,

该是爱情在上面安睡 。

诗词在一定程度是上也是对现代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各方面的高度概括。在不同的朝代和时代就会形成风格,也被叫国风。新国风,也是国风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

现在的诗词界的问题,不在于新国风。我们对于古诗词这一块的继承和学习,一直都在进行,可问题出在了创作了。

现在的中国,写诗的有几个人。能靠写诗谋生,在没有成名之前,就等于过着低保生活。我们这个时代,是否还能拥有一个旺盛诗坛的时代,还是一个未知数。


盘古山小池


诗词的“三美”应该是闻一多先生说过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诗词韵律和谐,平仄相应,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建筑美指的是结构层次划分得体,美观,均匀,每一节诗句字数相近。

绘画美指字词运用非常巧妙,如前句中将金柳比喻成新娘,引人无限遐想。

在新国风,新诗歌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我们在创新诗词形式和内容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诗歌的传统韵味,承旧迎新。


婵媛复何极


“三美”:新月派的新诗主张,“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适不适合“新国风”?我觉得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风格,每一首诗也都有每首诗的灵魂,不存在合不合适,我们应该尊重每一首诗,不该去随意评判与议论。每一位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定有写它的含义,所以不管是通俗还是繁琐。我们都要用欣赏的态度与眼光去看。


用户晚香居士


“三美”:新月派的新诗主张,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


偶然回眸


诗词的“三美”,应该是:形、音、义。闻一多的话,不甚准确。形,就是诗词的意象;音,就是诗词的韵律平仄语言声调;义,就是诗词的情感意境主题。什么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当指音调、形象、结构,没有涉及意、情、題旨。


手机用户52103914249


风雅颂,赋比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