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茶知識|中國紅茶之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製作工藝(收藏)

  “中國的紅茶包括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它們的製作方法大同小異,都有采摘、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等工序,其中小種紅茶,加一道(殺青)工序,各種紅茶的品質特點都是紅湯紅葉,它的色、香、味的形成,都有類似的化學變化過程,只是變化條件、程度上存在差異而已”。這說明紅茶是從茶樹的綠色葉子製作而成的。

小種紅茶製作工藝

  小種紅茶的製法:開創了中國紅茶製作的先河。小種紅茶具有條索肥壯,緊結圓直,色澤烏潤,有純松煙香和滋味醇厚的品質特徵。這是由於它製造工藝獨特的緣故。小種紅茶除包括一般工夫紅茶的全部工序外,尚有與後來的烏龍茶相似的過紅鍋(殺青)的特殊處理。

茶知識|中國紅茶之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製作工藝(收藏)

紅綠夢中國紅茶

  萎凋:小種紅茶的萎凋工序,實行日光萎凋與加溫萎凋相結合的方法。世界紅茶發祥地的小種紅茶主產區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桐木關一帶,春季多雨,晴天較少,而山深林密,中午才有太陽光照射,一般採用室內萎凋,加溫萎凋。桐木關一帶的加溫萎凋又叫焙菁。產區初制廠都有專門焙菁用的 “菁樓”,菁樓分上下兩層,中間架設橫檔擱條,不鋪木板,擱條間隔約6--10釐米,擱條上鋪“菁席”,下層距地約2米,在距地1.7米懸掛吊架,為焙乾時放置水篩之用。

  加溫萎凋時,首先在樓下燒松柴明火,為了使室內溫度均勻,燒火時必須把松柴擺成“T”字形,或在四周和中間各放一堆。待室溫升到25℃時,把鮮葉均勻地攤放在菁席上,每平分約2.5千克,厚3釐米,翻抖時先用竹掃帚將萎凋葉掃攏成堆,然後用手翻動,並抖散水汽,使失水均勻,但需輕翻,以免葉子損傷而成死菁(紅菁)。晴天翻動一次,雨天翻二三次,整個過程1.5小時~2小時。

茶知識|中國紅茶之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製作工藝(收藏)

紅綠夢中國紅茶

  日光萎凋,視陽光的強弱和鮮葉本身是晴天菁或雨天菁而定,晴天菁可厚攤,而雨天菁需薄攤,一般攤葉為2.5~3釐米。其方法是在空地鋪上菁席將鮮葉均勻攤在菁席上,萎凋過程中翻動一次,歷時約1小時。為使萎凋均勻,在日光萎凋一段時期後,移到室內進行涼菁,其效果更佳。

  萎凋適度的標誌是鮮葉失水後有光澤,葉質變軟,梗折不斷,葉脈呈透明狀,並散發出特有的清香,適度萎凋後即可進行揉捻。

  揉捻:20世紀初小種紅茶系用腳揉,在室內靠牆壁處用泥土築一長方形土坑,寬約70釐米,靠牆一端高約60釐米,另一端高約20釐米,呈30°~50°的斜度,中間挖成相當於鍋徑大小的圓洞,一列2~5個,將鐵鍋鑲列在圓洞中,在壁上設一橫木,高與胸平。將已萎凋適度的茶坯倒入鍋中,厚約10釐米,雙手握住橫木,兩足在鍋中用力揉轉,先輕慢,爾後重快,茶汁黏膩,稍帶香味即可,一般在傍晚進行,每每揉到深夜。

茶知識|中國紅茶之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製作工藝(收藏)

紅綠夢中國紅茶

  上世紀50年代後改用小型揉捻機揉捻,每機裝葉約10公斤,揉機轉速50/分鐘,全程揉時為60分鐘左右,按輕、重、輕的加壓原則加壓,中間下機解塊一次,揉至茶條緊卷,茶汁溢出,粘於茶表為度。

  發酵:小種紅茶採用熱發酵的方法。發酵時將揉捻適度的茶坯置於竹簍或木箱內,上蓋麻布或厚布,並用力壓緊,置於火爐灶邊或烘菁樓上加溫約經6~8小時,待有80%以上茶坯呈紅褐色,無青草氣味並帶清香,即可取出過紅鍋,若天氣晴朗氣溫稍高,可以揉捻適度的茶坯裝在籃中,籃的四周裝葉稍高,中間稍低,便於通氣,上蓋溼布以保溫增溼,在籃中進行發酵。

  鍋炒:小種紅茶的鍋炒又叫過紅鍋,是小種紅茶特有的工序,它的作用在於鈍化酶促氧作用,停止發酵,以保存部分茶多酚,達到茶湯紅亮,滋味濃厚。蒸發部份青草氣味的物質,保持香氣甜純的目的。其方法為當鍋溫度達200℃時(白天看鍋底灰白,晚上顯微紅)投入發酵葉1~1.5千克,雙手翻炒,動作敏捷,採用“兩摸一抖”的炒制手法,約2~3分鐘後發酵葉變軟燙手時即可起鍋。炒制技術要求較嚴,如過紅鍋時間過長,以水過多易焦葉,同時茶坯復揉時易碎,時短則達不到提高香氣,增濃滋味的目的。炒時動作要快,以免燒焦茶坯,影響品質。每炒3~5鍋需磨鍋一次以除去粘結於鍋底的茶葉,避免煙焦氣味。

茶知識|中國紅茶之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製作工藝(收藏)

紅綠夢中國紅茶

  復揉:茶坯經過炒鍋後,茶條有所回松,必須復揉以再緊茶條,增進部分細胞破損。其方法是,將過紅鍋的炒葉趁熱置於揉捻機內,揉8~10分鐘,待條索緊結即可下機進行烘焙。

  烘焙:將復揉茶坯均勻抖散薄攤於水篩上,每篩2~2.5千克,厚1--2釐米。將水篩放在菁樓的吊架上,下燒松柴明火,開始火溫要高,保持室溫在80℃左右,約經3小時後,茶條緊縮,有刺手感,則降低火溫,樸滅部分松柴明火,使火小煙大,讓茶坯吸附松煙,促成小種紅茶的松煙香味。一般是一次乾燥翻動烘乾時間為6~7小時,待茶葉手控感有松煙香氣濃烈即可。

  篩分揀剔:篩分一般採用1~4號篩,分出1~4號茶簸掉輕片和粉末,按各篩次揀去粗大葉片,粗老茶梗及非茶類夾雜物即可。

  復焙勻堆:將揀剔後的冷茶置於焙籠上,再用松柴烘焙,復火溫度宜稍低,使茶葉在篩揀剔中所吸水分再行散發,並重燻松煙增加小種紅茶的特殊香味。

茶知識|中國紅茶之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製作工藝(收藏)

紅綠夢中國紅茶

  經復火的各號茶葉,分層堆上,由縱面而耙下,裝入篾簍或吊塑麻袋之中,即可出售。

  小種紅茶的精製,篩、抖、扇、揀、烘之繁簡,可因毛茶品質而異,其方法與工夫紅茶大同小異。

工夫紅茶製作工藝

  工夫紅茶製造分:初制和精製兩個工序,廣大茶區的茶農一般只生產毛茶,送售國營茶廠或紅茶莊收購,再由精製廠集中進行加工,拼配出口。

  初制分鮮葉驗收和管理、萎凋、揉捻、發酵及乾燥製成紅條茶後,送售精製廠經篩分、風選、揀剔、復火、拼裝等工序製成工夫紅茶成品。工藝複雜費時費工,技術性強,工夫紅茶也因此而得名。

  鮮葉:條形紅茶初制葉,鮮葉品質是由鮮葉的嫩度、勻度、淨度、鮮度四方面來決定。

  鮮葉的嫩度是衡量鮮葉品質的重要因子。是評定鮮葉等級的主要指標,它決定著紅毛茶的等級。一般細嫩的鮮葉,葉質肥、厚軟,製成紅毛茶,索緊細鋒苗好,色澤純潤。細嫩鮮葉有效化學成分含量高,纖維素少,製成毛茶湯色較亮,香味濃爽醇厚,葉底紅勻豔亮。粗老的鮮葉,纖維素含量高、含梗量多,葉張粗硬,外形條索空松,色澤枯花,內質香味平和、粗糙,葉底硬暗。

茶知識|中國紅茶之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製作工藝(收藏)

紅綠夢中國紅茶

  鮮葉的勻度是指同批鮮葉老嫩的均勻程度,鮮葉老嫩的均勻對加工的影響極大,直接影響毛茶的品質。

  紅毛茶要求鮮葉老嫩均勻一致,但在生產實踐中,常見“父子茶”、甚至“祖孫茶”。紅茶要求一芽二三葉作為原料,若老嫩不勻,製成毛茶,不便於初精製加工,會帶來很大困難。

  嫩葉在加工中萎凋失水慢,揉捻易成緊條,鋒苗好,發酵易紅變;老葉失水快,同一時間揉捻不易成茶,多碎片而形成紅樸黃片,發酵不易變色,造成紅毛茶葉底的青張暗片,乾燥時由於老嫩不勻而造成含水量不一、乾溼不勻等現象,造成毛茶的勻淨度差,使精製加工複雜化。

  做到鮮葉勻度一致,就要求茶場有嚴格的採摘制度和管理制度,按照標準採摘方法,品種相近的鮮葉,老嫩一致,為提高毛茶品質,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鮮葉的淨度是指鮮葉內的夾雜物。

  其夾雜物分:茶類夾雜物和非茶夾雜物兩種。茶類夾雜物有茶籽、茶蕾、幼果、枯病葉、隔年老葉、老梗等;非茶類夾物有蟲屍、雜草、泥砂、鐵器及其他植物落葉等。夾雜物影響紅毛茶的淨度,非茶類夾雜物,有的有害物質嚴重影響衛生品質,有的硬質的鐵石雜物還將損壞製茶機械,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保證鮮葉的純淨。

茶知識|中國紅茶之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製作工藝(收藏)

紅綠夢中國紅茶

  鮮葉的鮮度,是衡量鮮葉新鮮程度的指標。採摘下的離體鮮葉要及時送進初制廠,以保離體葉的新鮮在運輸及貯藏過程中不能緊壓,不能造成損傷。鮮葉存放過久,運輸中踩壓,會使鮮葉發生紅變或造成溫度升高而渥漚,將嚴重地損害茶葉品質,有的甚至造成劣變失去加工價值。

  鮮葉進廠後,根據其嫩度、勻度、淨度和鮮度,評定鮮葉的等極和品質的優次,為加工奠定物質基礎。

  萎凋:指將進廠鮮葉,經過一段時間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葉呈萎凋狀況的過程。萎凋既有物理方面的失水作用,也有內含物質的化學變化過程,是紅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形成紅茶品質的基礎工序。

萎凋的目的:

其一是蒸發部分水分,降低茶葉細胞張力,使葉梗由脆變軟,增加芽葉的韌性,便於揉捻成條;

其二是由於水分的散失而引起茶梢中的內含物質的一系列化學變化,為形成茶色香味的特定品質,奠定物質變化的基礎。

  倘若使用不切凋鮮葉制紅茶,或使用快速的失水只有物理的萎凋葉制紅茶,其製作結果都不能達到高品質的紅茶,因而萎凋過程水分散失的物理變化及一定萎凋時間變化,兩者都不能缺少,否則不能取得紅茶高品質水平。

  工夫紅茶的萎凋程度,一般以萎調葉的含水量為指標,結合葉象的變化,色澤及萎葉的香氣,判斷其適宜的程度,在大生產中,萎凋分重萎凋、中度萎凋、輕萎凋三種。重萎凋的毛茶條索緊細,香味稍次,湯色及葉底,色澤稍淺暗,輕萎凋的毛茶條索稍扁、多片,但香味較鮮醇,湯色葉底色澤較鮮豔。中度萎凋後,適度萎凋其掌握含水量為60%~62%,此時葉片柔軟,摩擦葉片無響聲,手握成團,鬆手不易彈散,嫩莖折不斷,葉色由鮮綠變為暗綠,葉面失去光澤,無焦邊焦尖現象,並且有清香。

茶知識|中國紅茶之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製作工藝(收藏)

紅綠夢中國紅茶

  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和萎凋槽萎凋兩種。自然萎凋又分室外日光萎凋和室內自然萎凋。20世紀50年代前,中國農村大多數採用室外日光萎凋,後建立的集體國營茶廠,多采用室內自然萎凋。

  60年代以來,隨著製茶機械化的發展,大多數初制廠均採用萎凋槽加溫萎凋。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國一些大型國營茶廠和研究機構製成連續式自動萎凋機,茶葉經過敞開式萎凋機2.5~4小時的萎凋,可令鮮葉萎凋適度,這為中國紅茶連續化創造了條件。

  揉捻:紅茶初制的揉捻,是將萎凋葉在一定的壓力下進行旋轉運動,使茶葉細胞組織破損,溢出茶汁,緊卷條索的過程謂之揉捻。揉捻是形成工夫紅茶品質的一道重要工序。

揉捻的目的有三:

其一,破壞葉細胞組織,使茶汁揉出,便於在酶的作用下進行必要的氧化作用;

其二,茶汁溢出,粘於條表增進色香味濃度;

其三,使芽葉緊捲成條,增進外形美觀。

  揉捻方式很多,原始的揉捻方式,系採用手揉、腳揉、繼而採用以水力為動力的木質揉捻機。現有單動式、雙動式平面揉捻機和臥式揉捻機等。目前中國採用大型90型雙動式揉捻機,中等有65型、50型雙動式揉捻機、小型的有40型單動式揉捻機等。

茶知識|中國紅茶之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製作工藝(收藏)

紅綠夢中國紅茶

  揉捻方法一般視萎凋葉的老嫩度而異,一般來說嫩葉揉時宜短,加壓宜輕;老葉揉時宜長,加壓宜重;輕萎葉適當輕壓;重萎葉適當重壓;氣溫高揉時宜短,氣溫低揉時宜長。加壓應掌握輕、重、輕原則,萎葉裝桶後空揉5分鐘再加輕壓;待揉葉完全軟再適當加以重壓,促使條索緊結,揉出茶汁,待揉盤中有茶汁溢出,茶條緊卷,再松壓,使茶條略有回松吸附溢出茶汁於條表,再下機解塊篩分散熱。

  條形茶的揉捻一般分兩次。初揉後下機解塊篩分,用3—4孔/時篩,篩分散熱,篩下茶坯經 一號坯送發酵,篩面坯再行復揉,復揉後解決篩分,篩底為二號坯,篩面為三號坯送發酵。

揉捻適度的標誌有二:

其一,芽葉緊捲成條無鬆散摺疊現象;

其二,以手緊握茶坯,有茶汁向外溢出,鬆手後茶團不鬆散,茶坯局部發紅,有較濃的青草氣味。

  發酵:紅茶的發酵,俗稱“發汗”,是指將揉捻葉呈一定厚度攤放於特定的發酵盤中,茶坯中化學成分在有氧的情況下繼續氧化變色的過程。揉捻葉經過發酵,從而形成紅茶紅葉的品質特點。

茶知識|中國紅茶之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製作工藝(收藏)

紅綠夢中國紅茶

  發酵方式的演變,體現了紅茶製作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早期的紅條茶是熱發汗,鍋炒、堆積而後陽光曬渥,上蓋棕衣、厚布保溫。後發展為專門發酵室,採用加熱高溫的盤式發酵,70年代末發展為發酵車通氣發酵,近年發展使用發酵機控溫時發酵。

  發酵溫度一般由低至高,然後再降低。當葉溫平穩上升並開始下降時即為發酵適度。葉色由綠變黃綠爾後呈綠黃,待葉色開始變黃紅色,即為發酵適度的色澤標誌。從香氣來鑑別,發酵適度應具有熟蘋果味,使青草氣味消失。若帶餿酸則表示發酵已經過度。

  乾燥:乾燥的工序,是將發酵好的茶坯,採用高溫烘焙,迅速蒸發水分到保質幹度的過程。乾燥的與否,直接影響毛茶品質。

乾燥的目的有三:

其一,利用高溫迅速地鈍化各種酶的活性,停止發酵,使發酵形成的品質固定下來。

其二,蒸發茶葉中的水分,縮小體積,固定外形,保證足幹,防止黴變。

其三,散發大部分低沸點的青草氣味,激化並保留高沸點的芳香物質,獲得紅茶特定的甜香。

  乾燥一般分為兩次:第一次稱為毛火,第二次稱足火。一般進烘溫度為105℃,攤葉厚度為1.5—2釐米時間為12—16分鐘,茶坯含水量為18%—25%,下機後攤涼30分鐘左右。足火溫度較低,一般90℃—95℃,攤葉厚度為2—2.5釐米,時間為12~16分鐘,茶坯含水量約為5%—6%足火後立即攤涼,使茶坯溫度降至略高於室溫時,裝袋裝箱。

紅碎茶製作工藝

  紅碎茶按製法分為傳統制法和非傳統制法兩類。非傳統制法又分為洛託凡C·T·C製法和萊個製法和L·T·P製法幾種各類製法,產品風格各異,但紅碎茶的花色分類,及各類的外形規格基本一致。

茶知識|中國紅茶之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製作工藝(收藏)

紅綠夢中國紅茶

  紅碎茶傳統制法:指最早製造紅碎茶的方法,即萎凋後茶坯,採用“平揉”、“平切”,後經發酵、乾燥製成的。這種製法產生葉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種,各種花色品種齊全。因成本較高,質量上風格難於突出,目前中國僅很少地區生產。

  紅碎茶的轉子製法:是指揉切工序中使用轉子機切碎的紅碎茶。製法上均系先平揉後切碎。後來臥式揉捻機出現,部分廠聯裝成自動流水線,將萎葉進臥式揉捻機“打條”,再經轉子機切碎避免平面揉捻機不利聯裝的缺點。該法制造的紅碎茶,亦產生葉茶、碎茶、片茶、末茶四類產品茶,除具有外形美觀和色澤烏潤的優點外,內質濃強度比傳統紅碎茶好,而且成本較低,現中國大部分國營茶場(廠)都按此法生產,洛託凡製法屬此類。

  紅碎茶C·T·C製法:是指揉切工序採用C·T·C切條機切碎製成的紅碎茶C·T·C切茶機系英國W.麥克爾於1930年發明的一種切茶機。1982年海南南海茶廠引進整套C·T·C製法的機械,正式開始製造C·T·C紅碎茶。70年未80年代初,中國開始製造C·T·C類機。

茶知識|中國紅茶之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製作工藝(收藏)

紅綠夢中國紅茶

  C·T·C紅碎茶無葉茶花色,碎茶緊實呈粒狀,色棕裡油潤,內質香味濃強鮮爽,湯色紅豔,葉底紅豔勻齊,呈國際賣價較高的一種紅茶。

  紅碎茶L、T、P製法:是指用勞瑞式的錘擊機,切碎紅茶。當其結構主要由機芯,機座和傳動三部分組成,機芯上裝有轉盤和9組刀片31組錘片,每組刀、錘片為4塊共160塊,機芯主軸以2300轉/分的高速旋轉進行錘切作業。當萎凋葉進入機腔破碎以後,受40組刀錘片強烈的錘刀而被擊成粉末狀,並在機腔內旋轉形成膠結顆粒後噴出機腔。L、T、P茶無葉茶,碎茶,顆粒緊實勻齊,色澤棕紅,欠油潤,中低檔茶顯枯滯。香味鮮爽欠濃強,葉底紅豔細勻,漂水時散成細小粉末。

文章中可能有不夠詳細或者嚴謹的地方,茶客或者茶友們可以留言補充,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