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朝将领卢象升死后,为何天下为之震动?

陈瑭


卢象升,明朝末年著名军事统帅,对内可以镇压高迎祥、李自成起义,对外力主抗清连战皆捷,堪称功勋卓著。崇祯十二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陷入清军重重包围力战而死,但是与其说卢象升是被满清击败,不如说是死在明朝朝堂斗争中。卢象升的死一方面使得明朝失去了最后一位能够压服骄兵悍将,让各方军队为国死战的军事统帅;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崇祯皇帝已经失去了对于朝堂的控制。

卢象升是正规科举出身,本是一个书生文官任大名知府。崇祯二年,皇太极率10万大军绕开宁锦防线直逼北京,史称“己巳之变”,卢象升募兵万人进京勤王,虽然战果不好但是崇祯皇帝记住了这个勇猛的书生,这场战争标志着袁崇焕的落幕,卢象升的崛起。崇祯三年,卢象升受皇命整训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马,号称“天雄军”,从此征战沙场无往不利。

卢象升麾下的“天雄军”有多猛?崇祯七年郧阳之战,面对高迎祥、李自成四十多万义军,卢象升手中兵马不到一万却连战连胜,打的义军狼狈而逃;崇祯八年汝州之战,卢象升又在确山大败高迎祥、李自成三十多万大军。“天雄军”是明朝末年少有的善于野战的步兵,曾有两千的天雄军击败上万的重甲骑兵辉煌。

其实回看明朝末年,明朝军队并不是缺兵少将,只不过将领大都贪婪怕死、拥兵自保,能打仗的悍将又都骄横跋扈、不听朝廷号令,而卢象升就是一个能够压服各方的人。明末一般文人领兵都是不参与士兵训练和战时前线指挥的,一边让军士效死力打仗,一边又看不起士兵,当谁傻么?而卢象升是明末统帅中的异类,卢象升亲自带着士兵训练,战斗时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在部队缺粮的时候真正能不吃不喝和下级同甘共苦,士兵愿意替卢象升效死力完全是因为他的个人魅力。

崇祯十年八月,满清大军再次进攻京畿地区,卢象升手握尚方宝剑受命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作战。但是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杨嗣昌,总监军太监高起潜处处阻挠卢象升的安排,使得卢象升根本调动不了其他兵马,手中仅有不到两万人,空有满腔计策却处处失利。

战斗到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卢象升孤军被包围在巨鹿的贾庄,力战而死,而当时太监高起潜统帅关宁铁骑数万就在距离不到五十里的地方看着卢象升死。卢象升死后,杨嗣昌还故意刁难,想将战败的罪名扣在卢象升头上,卢象升的尸骸过了八十天才得以收殓,死后多年家人得不到任何抚恤。

卢象升的死和死后遭到的冷遇,让各方将领认清了形势,崇祯皇帝的圣旨根本不作数,连他的亲信杨嗣昌、高起潜都能无视圣旨坑死卢象升;其次像卢象升一样为国尽忠只能死于非命,从此各路兵马一战即溃、投降无数。可以说卢象升的死吹响了明朝灭亡的号角。


当狗容易做人难


明末崇祯年间,明军中有三大精锐王牌,分别是源自蓟辽的关宁军,由孙承宗、袁崇焕、祖大寿等人创建;源自陕西的秦军,由孙传庭创建;还有一支,就是源自大名府(古地名天雄)的天雄军,创建者就是卢象升。

天雄军是明末三大精锐中唯一一支全军战死的明军。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绕过关宁锦防线,突袭京师。时任大名府知府的卢象升募兵万人勤王。第二年,崇祯谕令卢象升负责练兵。

卢象升在大名府,以同乡、亲友关系招募军队,组建了天雄军。正是由于将士之间的这层特殊关系,让天雄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异常强悍。因为将士之间都是亲戚、乡邻、好友,如果一人受伤或者战死,其他人就会跟敌人拼命,反而会越战越勇。这也是天雄军创造了多次以少胜多的战绩,最后战至全军覆没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经常说,由一只绵羊率领的狮群,是打不过由一头雄狮率领的绵羊大军的。天雄军的士兵本就不是绵羊,而卢象升虽是文人,却是一位严于律已,可以跟将士同甘共苦,且箭术非凡的“领头雄狮”。

《明史》云:“象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必是杀敌勿尽。而贼寇皆说:“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卢象升最辉煌之战就是汝阳大战。当时,军中断粮三日,卢象升同士兵一样,“亦水浆不入口,以是得将士心”,军无怨言,无人逃亡。卢象升率数万明军将闯王高迎祥的几十万大军击溃,之后又在确山击败高迎祥重新聚拢的二十余万大军。

卢象升率天雄军,自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到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与民军数十战皆胜,将闯王高迎祥打到遁入山中,彻底扭转了不利的局势。

崇祯九年,皇太极建立大清,阿济格率清军攻入喜峰口劫掠。卢象升率军进驻京畿,并在京师附近操练兵马,清军闻之不敢进犯京城。相比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袁崇焕自山海关入京勤王,他的部队行走的路线的确有点莫名其妙。如果袁崇焕早到京师,秀一秀肌肉,估计皇太极就不往京城赶了,中途就撤了。

到了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这年冬天,清军兵分三路,大举南侵。

崇祯此时却是和战不决。真的不能理解崇祯到底在考虑什么,清军屡次入关,都被明军挡回了,继续打就是了。明朝的灭亡,崇祯的确要负很大的责任,该断的时候不断,罢免和屠杀起大臣倒是干净利落。到明朝灭亡前,关于是否迁往南京的事情,也同样是犹豫不决,最后只能煤山自缢了。

想当年,朱元璋时期,大臣在家晚饭吃什么,甚至悲伤流泪,都被朱元璋探知了。而崇祯却似消息闭塞一样,连将领的作战情况,是否战死都不能准确得知。

有了这样子的崇祯,也就注定了卢象升的悲惨结局。

当时,东阁大学士杨嗣昌主张议和,而卢象升主张坚决抵抗。卢象升亲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大战于庆都。

看看杨嗣昌这时候都做了什么。

第一步,杨嗣昌在朝内先夺了卢象升的尚书等职。

第二步,杨嗣昌又让大学士刘宇亮辅臣督师,牵制卢象升。

第三步,杨嗣昌觉得还不够,再指使巡抚张其平“闭闉(城门)绝饷”,把卢象升晾在野外,断绝粮饷。

第四步,杨嗣昌觉得这样子,还是不够整死卢象升,于是又谎报云州、晋州有军情,让王朴带走了卢象升大部分的兵力。

看到这里,就明白大明是怎么完蛋了吧,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自己的大将马上就要被人害死了,崇祯却跟个瞎子一样,安静的待在京城。卢象升之死,真是比岳飞还冤呀。至少宋高宗赵构还是很清楚要做什么的,而崇祯却是两眼一抹黑,很勤俭,却根本不知道自己都干了些什么。

可怜的卢象升这时候只能是“提残卒,次宿三宫野外”。当时的畿南三郡父老闻之,前往劝解卢象升,希望卢象升移军广顺,召集义师,三郡子弟愿意自带干粮,成军十万,跟随卢象升作战。

卢象升可以走么?不可以。如果他撤军了,杨嗣昌就会将一顶畏战避敌的大帽子结结实实的扣在卢象升头上。以崇祯的个性,会认为卢象升欺骗他,先主战,又逃跑,必然会杀了卢象升。

卢象升只能选择战死沙场,宁可“食尽力穷,旦夕死矣,无徒累尔父老为也”。卢象升是宁可粮尽力绝,随时战死疆场,也不愿再连累父老乡亲了。父老听毕,“众号泣雷动”,纷纷将自家的粮食拿出来作为军粮。

卢象升有了粮食,率五千残军继续行至巨鹿贾庄,遭遇清军。卢象升派人向距离此地仅五十里,拥有数万大军的宦官高起潜部求援,“不应”。

杨业当年被俘绝食而死,是因为潘美、王侁援军不知道他败了,而是认为杨业已胜,并非故意不救。这高起潜可是收到求援之后,故意不救的。最让人不可接受的是,当年杨业之死,责任并不大的潘美被降职,又被冤枉,承担了千古骂名。而这名阉党大太监高起潜却什么事都没有,甚至还和杨嗣昌联手,继续陷害明朝的另外一位大救星孙传庭。最后,高起潜竟然还安然的投降了大清,这就是被崇祯和南明皇帝信任的阉党所干的事情。真的无法理解,崇祯到底是在做什么,该用的人不用,该杀的人不杀,不该杀的人倒是杀了一堆,无语呀!

此时的卢象升,兵力不足,又外无援军,清军“骑数万环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卢象升手执兵刃,奋力死战,“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卢象升力战而亡,壮烈殉国,享年39岁。

卢象升身边的随从杨陆凯,担心清军屠戮卢象升的尸体,“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忠诚志士为“显者殉,一军尽覆”。名震天下的天雄军,随着卢象升的阵亡,全军战死,仅有个别人得以逃生。

卢象升阵亡,三郡之民听闻,痛哭失声,声震天地。

太监高起潜听说卢象升战败,率军逃跑。而杨嗣昌却为了污蔑卢象升临阵逃跑,唆使人说卢象升并未战死,而是逃跑了。

但忠义之士自古皆有之,虽少,却从未缺席。

杨嗣昌派去查探卢象升是否战死的三个人中,有一人名叫俞振龙,“归言象升实死。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俞振龙将要被打死的时候,怒目道:“天道神明,无枉忠臣。”

千总杨国栋,同样因为不肯修改战报,坚持卢象升已战死的结果,被杨嗣昌处以极刑。

崇祯呢?那是又瞎又聋,继续被奸臣玩弄于股掌之中。卢象升战死,停尸八十多天都没让家人收敛,他竟然毫无动作。最后杨嗣昌败死,在众多大臣的请求下,崇祯才追赠卢象升太子少师、兵部尚书,允许祭葬。还是到了南明时期,弘光帝追谥了卢象升。和北宋杨业一样,卢象升被赐谥号“忠烈”,并建祠奉祀。


数年之后,另外一位战死疆场的秦军主帅孙传庭,也同样被崇祯认为诈死逃跑,不予荫封。倒是真正投降了清军的洪承畴,被崇祯给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祭奠仪式。


崇祯如果见到了朱元璋和朱棣,估计要立定挨打了:“留给你的锦衣卫、东厂,都做什么去了?”

崇祯刚愎自用,毫无识人用人之法,做事表面是杀伐决断,实则优柔寡断,疑虑重重。崇祯做皇帝,大明不亡倒是没天理了。只是可惜了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曹文诏这些为大明尽心竭力,以死相报的文臣武将。


奕天读历史


要说天下为之震动有些夸张,但卢象升的阵亡引起了明庭震动是确有其事,为此崇祯斩了包括心腹太监、全国兵马总监军的高起潜等36名高官。之所以引起如此轰动,首先因为卢象升确实是内可平叛、外可攘夷的国之柱石,他内定高迎祥,外御皇太极,他的阵亡甚至比孙承宗被俘杀更令崇祯心痛;其次因为朝内主战派对于杨嗣昌的议和行为本就痛恨,而卢象升阵亡与杨嗣昌的“指挥不利”脱不开干系,这就爆发了新一轮的弹劾潮,崇祯为了保住这个称心的智囊,不得不大动干戈以安朝臣之心。

内平叛乱,外御夷狄

卢象升崭露头角的开端是在崇祯二年(1629年),该年十月,皇太极率军避开了袁崇焕坚守的宁锦防线,借道内蒙入关直逼京师,崇祯帝招全国总兵进京勤王,时为大名知府的卢象升本不在招勤范围之内,但他却招募了一万兵马进京协助防卫,令崇祯帝感动不已。于是在次年卓升卢象升为右参政兼副使,外出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这便有了大明王朝末期的一支精锐“天雄军”,虽然此军大多由残兵、乡勇组建而成,但在卢象升的带领下成为战斗力极佳的军事力量。卢象升就是带着这支队伍转战各地平定流寇,从崇祯四年至崇祯八年间,卢象升因战功赫赫,被提拔至右副都御史,并接替了湖广巡抚唐暉。


“帝闻变大惊,素服避殿,哭,亲告太庙”——《明纪.卷五十四》

崇祯皇帝在崇祯八年(1635年)之前,一直对国内农民军的态度摇摆不定,或剿或抚。直到该年中都凤阳被张献忠攻下,才令崇祯下定决心要剿灭起义军,因为朱元璋父母坟陵、当初出家的皇觉寺都在凤阳,张献忠此举乃占人祖坟,断其龙脉之意,带来的政治影响极大。在下定剿匪的决心后,就面临用人问题,崇祯在此时表现出识人任贤的能力,他选定了两个剿匪总指挥,一是洪承畴、二是卢象升。洪承畴是于崇祯二年带着几百伙夫、杂役战胜了王左桂的万余流寇,从而解了韩城之围,从此一直深耕西北剿匪事业,到了崇祯下定决心后,被任命为五省总督兼陕西三边总督,坐镇西北主要对付李自成;卢象升则被提拔为五省总理坐镇东南主要对付高迎祥,两个五省重复交错,这也多少反应了崇祯帝的用人思想,即相互节制,说白了就是不放心洪承畴,此乃皇帝驭臣之术。
(洪承畴剧照)


就这样两位剿匪大将开始了大规模剿匪作战,但在剿匪的过程中,洪承畴刚从陕西进入信阳地区,信阳地区的流寇便趁陕西空虚溜进了陕西地区,这也体现了当时农民军流动作战的风格,他们具有较高的流串性,往往是打一座城掠夺一番就跑,不会驻扎城内。针对这种局面,崇祯帝提出指示,要求各地巡抚负责自己辖区的剿匪,洪卢二人就只追着全国农民军盟主高迎祥打。上述了农民军的作战特点,那么明军针对这一特点,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城池坚守拖住农民军,集结周围主力再合围至城池处聚歼。这个战术在崇祯九年应验,高迎祥在合肥久攻不下时选择转移目标向滁州围攻,滁州守军坚守不出等来了卢象升的主力,这一战将高迎祥骑兵主力消耗殆净,最终率残兵向西北突围至楚豫边界。


正当这个时候,皇太极令阿济格率十万清军从长城喜峰口入关,直逼京师。此时朝内本有人建议调卢象升进京统领各路勤王兵马,但时任兵部尚书的张凤翼以卢象升肩负剿匪重任为由提出反对,并主动请缨做这个总指挥。就后事看来,这个张凤翼无非就是害怕自己会像崇祯二年清军入京时的兵部尚书王洽一样,受到崇祯皇帝的处罚。由于张凤翼怯战,阿济格在北京周围大小46战皆胜,攻下16城,俘虏十余万,在押送俘虏回国时,明军一路跟随却不敢交战,阿济格出关时留下木牌树于关口,上边写到“各官免送”,对明朝羞辱极大。张凤翼害怕崇祯治罪,服大黄自杀,崇祯顾不上高迎祥残余,将卢象升调往北疆,担任宣大总督,在其到任的两年内,边防得以修整,军队得以重振,期间皇太极再想寇边时,见到宣化到大同一线的防御布置,即刻打消了进兵的念头。

崇祯的续命稻草——杨嗣昌

在外敌退去以后,明庭的重心又放在了平定内乱上,穷途末路的高迎祥也在卢象升调离后突出重围,进入了汉中地区,这一下就使洪承畴的压力斗升,他正忙于对付陕北的李自成,高迎祥进入汉中之后,就和李自成形成南北双线夹击西安的可能。这期间另一位名将孙传庭被洪承畴挖掘出来,孙传庭带着几千人马开往关中地区剿匪,并负责截击可能由汉中往北攻击西安的高迎祥。高迎祥由于没能攻下汉中府,在粮草匮乏之时只能往北攻打,而汉中府控制着陈仓线、古栈道线,迫使他只能走子午谷,也就是三国时期魏延想奇袭长安的那条路,孙传庭便用有限的人马于子午谷谷口设伏,守株待兔的活捉了高迎祥,这就令明朝廷上下振奋不已,崇祯帝亲自下令将高迎祥押回京城凌迟处死,致使全国农民军的士气大衰。


(高迎祥行军路线
图)

正在这个形势下,一个人物的出现更加坚定了崇祯帝的剿匪信念,此人就是当年的陕西三边总督杨鹤之子——杨嗣昌。在上一位兵部尚书张凤翼自杀以后,这个位置一直空缺,当高迎祥被活捉后,杨嗣昌给崇祯帝提出了“明亡必亡流寇”的概念,他比喻边疆为人的胳膊,中原为人的心脏,外敌来了最多是断了胳膊,而流寇则是坏了心脏,这才是致命的。杨嗣昌的这个概念正好迎合了崇祯帝剿匪的决心和信心,于是顺理成章的将兵部尚书的位置给了杨嗣昌。随后杨嗣昌又为崇祯规划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匪总战略,即以陕西、河南、湖广、凤阳为主战场,称四正,此战场内以攻为主;以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为外围战场,称六隅,此战场内以防为主。也就是说以六隅抵挡外围的流寇进来,以及里边的流寇流串出去,再以四正剿灭包围圈里农民军的有生力量。



杨嗣昌的战略阻止了农民军的流串与汇合,是针对农民军作战特点制定的计划。在这个规划之下就需要有人来执行,由于卢象升被调往北疆,所以五省总理空缺,因此杨嗣昌向崇祯推荐了两广总督熊文灿。这个熊文灿为何被挑中呢?就是因为他对付流寇有一套招抚的本领,最成功的案例就是在福建招抚了走私集团头目郑芝龙,就是郑成功他爹。熊文灿本想做个土皇帝,突然被召来剿匪自然是两眼一抹黑,好在他会笼络人,自己身为五省总理,对左良玉这种匪气十足的将领毕恭毕敬,最终也是通过左良玉将张献忠打服,张献忠走投无路时又暂时性的选择投降,寄居于谷城县陈洪范处帐下留用,这算明朝廷剿匪的又一大胜利。


(李自成行军路线图)

核心圈内的剿匪成果已现,李自成在陕西也被收拾的待不下去了,于是向南边一路逃到了四川,在四川接连攻下38座城,成都府被围。洪承畴令孙传庭于外围截击设伏,自己追着李自成打了一路,李自成则带着追兵沿成都、天水、西羌、关中、汉中这么转着圈跑,一路被消耗着,最终被赶进了孙传庭的埋伏圈,落得18骑逃入汉中的深山老林。要说全国性质的剿匪成果应当算是不错,这说明杨嗣昌的战略部署是明智的,这就使崇祯帝对其更加依赖和信任。

(杨嗣昌剧照)

而清国在这个时候又开始在蒙古大青山集结部队,这也体现了清国的战略特点,就是一点一点的消耗明朝,不让明朝有一丝的喘息。在这个节骨眼上明朝确实也疲惫不堪,特别是常年内外战争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所以崇祯帝在这个关头向群臣问策,他心里无非就是想要得到两个对策,一是如何筹集军费,二是如何退敌。而当时筹集军费已经难以达成,面对满清铁骑确实也打不过,那么有一条出路虽然崇祯想走,但他却不能说,因为一旦说出来就相当打脸,那就是议和。当年崇祯杀袁崇焕时有一条罪名就是与皇太极私自议和,现在自己提出来不就证明自己是误杀忠臣的昏君?那么这个出路只能留给臣下来说,这个人恰好就是心领神会的杨嗣昌。



杨嗣昌不仅大胆的说出了议和的缓兵之计,还帮助崇祯帝秘密的推进,当然,在议和的过程中,崇祯帝保留了老朱家皇帝的传统,牢牢地把控着权力,这让负责议和的辽东巡抚方一藻成了传话人,根本无法推动议和进程。皇太极便放出狠话,称如果再不拿出诚意,那就在春夏之际发兵。这个议和本来是秘密进行,却不慎走漏风声,满朝文武开始对杨嗣昌这个叛徒大肆弹劾,崇祯帝为了支持杨嗣昌,将为首的太子太傅黄道周贬为七品芝麻官流放江西,并提拔杨嗣昌为内阁大学士,任兼兵部尚书。

卢象升回天乏术

“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明纪》

就在朝内弹劾杨嗣昌的这个阶段,皇太极再也等不住了,清国分兵两路攻明。一路从墙子岭进军,该处属于蓟辽总督辖区,当清兵到达时无人把守,蓟辽总督吴阿衡与总兵吴国峻都在密云县给监军太监祝寿,可见明朝这个监军太监制度是多么腐败,此路清军顺利爬上长城后拆除该地防御系统,一路攻打到密云县,吴阿衡当场被乱军砍死。另一路从青山口越过长城后深入迁安、丰润一线,两路清军在通州胜利会师,京师震动。崇祯这时候还在埋怨朝内弹劾耽误了议和进程,急令正在清剿农民军残余势力的洪承畴、孙传庭,以及各地总兵进京勤王,这也为李自成死灰复燃、张献忠复叛埋下祸根。


“吾三人皆不祥之身也。人臣无亲,安有君。枢辅夺情,亦欲予变礼以分愆耶?处心若此,安可与事君。他日必面责之。”——《明史.卢象升传》

由于卢象升在宣大地区对清防御经验丰富,故被崇祯召入京城拜为全国兵马总指挥,并授兵部尚书衔,赐尚方宝剑,口谕“总督候代”,意思就是打完了这一仗就不再是虚衔,给你扶成兵部尚书,而此时的兵部尚书是杨嗣昌,所以杨嗣昌后来对卢象升的陷害都是崇祯亲自种下的种子。卢象升虽为进士出身,但却在行伍中历练许久,骨子里痛恨议和的做法,故而在觐见时,指着兵部尚书杨嗣昌、全国兵马总监军高起潜对崇祯说,我们三人都是带丧出征,不太吉利,这话明显就是不愿与此两位议和派一起共事,崇祯则安抚说议和都是辽东地方官的行为,与二位无关,定会协助你抗清。
(崇祯帝剧照)


安抚过后,卢象升便向崇祯指出清军有可能行军的路线轨迹,一是北京的皇陵、二是北京城、三是中都至北京的粮道;再概括完后再说出自己的计划,这个计划与平定农民军时的办法相同,即抽调精英组建特种部队,趁机主动攻打清军营地。这个办法就是卢象升在崇祯十年所上的《选用奇兵疏》,这个策略在滁州对付高迎祥时已经获得试点成功,所以是一个很成熟的战术。崇祯帝二话没说,从自己的小金库里拨出三万两军饷,御马100匹、宫廷用马1000匹,用于其特种部队的组建。


“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国榷》

卢象升进入昌平筹办特种部队组建,并颁布了一道恒古未有的严厉军令,报着视死如归的心态备战。正当准备夜袭时,监军高起潜站出来反对奇袭计划,此时的高起潜可能也只是觉得天气晴朗,皓月当空,夜袭的时机不好。而卢象升觉得局面已经到了不得不扭转的时候,于是未听高起潜之言,带着前队人马就冲向了清军大营,一顿厮杀后清军反应过来,当清军开始反扑时,卢象升才发现后续部队未至,因此不敢念战撤回营地。回营后方知是高起潜将后续部队调走,偷袭之策宣告破产。
(高起潜剧照)


卢象升在此之后向崇祯帝提出重新分编军队,实际上就是要与高起潜分开,朝廷就决定将宣化、大同、山西三位总兵的部队划归卢象升指挥,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属于高起潜指挥,改任内阁首辅刘亮节为兵马总督。卢象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际上宣大以及山西总兵手里的兵员多为空响,所领之兵不到两万人,驻扎在保定。大战在即,由于保定巡抚张其不发军饷,又传闻云、晋有敌情,大同总兵王朴借机离开,卢象升手里只剩总兵杨国柱、虎大威两路人马可用。又因卢象升手下杨廷麟上书弹劾杨嗣昌,杨嗣昌认为此乃卢象升指使,于是将卢象升手下两路精壮人马调离他地,只给了他留下五千老弱残兵。


(卢象升戴孝上战场漫画)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1639年1月14日),卢象升进驻巨鹿贾庄,高起潜统领四万关宁铁骑驻鸡泽,两地相距不过50里。清军围至蒿水桥,卢象升派人向高起潜请援,可高起潜按兵不动,卢象升便只能带着五千老弱与三万清军鏖战,卢象升与清军对轰,炮弹打完后率众冲杀,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卢象升身中四箭三刀,壮烈殉国。杨嗣昌得知卢象升殉国后打死也不敢相信,他本来计划给卢象升定一个临阵脱逃的罪名,哪知卢象升战死了。当巡逻兵回京禀报卢象升死亡消息时,杨嗣昌令巡逻兵谎称卢象升失踪了,可巡逻兵大义凛然,死不就范,结果活活被杨嗣昌打死,死前高喊“天道神明,无枉忠臣”。在杨嗣昌干扰下,卢象升战死80天后才入殓,卢象升家人申请抚恤两年无果。


卢象升战死之后,高起潜手下的四万关宁铁骑不战自溃,想想也是,士兵哪知道卢象升手下一群老弱残兵,他们心中的战神都打不赢,自己又何必要送死。随着战局的扩展,清军分八路横扫华北地区,最终入山东攻下济南府,城内城外死者十数万。此时由于洪承畴、孙传庭和祖大寿的兵马相继赶到,形成对清军的两翼包抄,致使清军撤出关内。明庭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清军不仅掠杀无数,多尔衮还在高阳处死了关宁锦辽东防线的创始人、前任内阁首辅孙承宗。战争结束后,崇祯皇帝下令处斩了高起潜在内的36名高官,但杨嗣昌成为漏网之鱼。此战过后,明庭继袁崇焕后再失去一名军事奇才,内外压力更加突出。
(崇祯自尽漫画)


综上可见,卢象升的去世不仅在当时引起了朝内轰动,还为朝廷的公信力造成影响,比如孙传庭在此后拒不就任崇祯的任命,崇祯帝气的将其下狱。而随后农民军再次兴起,成为大明王朝走向灭亡的一把利剑。卢象升战死的第一负责人理当是崇祯帝,他有中兴之志,却无中兴之才,有识人之明,却无驭人之道,杨嗣昌是位有才干的臣下,但崇祯帝驾驭无方,导致将相失和,最终惹来大患。

参考资料:《明史》、《明朝那些事儿》


棍哥观史


崇祯即位时,手上有六位大将,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袁崇焕、洪承畴,典型的双王带四二的好牌,卢象升年纪最小,最有发展潜力。他就是最后那张压底的黑桃二!


卢象升督师辽东前。袁崇焕被崇祯下令给凌迟了;孙承宗自缢而死;曹文诏力战而死。崇祯手上捏着四个二,却全给打废了。无人可用的崇祯,只能起用卢象升。

卢象升之猛,在于他不仅个人的素质高,而且手上有一支真正有战斗力的军事武装。卢象升的天雄军以戚继光的戚家军为蓝本,训练质素很高。在湖北、安徽、河南等地,历经大小阵战数百起,大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各路农民军,从未战败过。崇祯对卢象升也极为欣赏,封他为兵部侍郎,节制七省军务,授尚方宝剑,负责东南平贼事务。这是崇祯手上最后的一张好牌了,再打就只能打大小王了!

嵩水桥一役,满清是长途奔袭作战,卢象升是内线作战,打好了就是以逸待劳,可以全歼满八旗。结果卢象升顶着“总督天下兵”的称号,手上真正归他节制的兵力却只有两万人。卢象升的两万天雄军,在巨鹿的嵩水桥与八万清军接战。当时,周围的明军无一增援。卢象升在亲手击杀数十人后,身中4矢3刀,仆地而亡。


此事之震撼在于,卢象升不仅是大明督师中第一个与后金作战阵亡者,而且还是崇祯手上最后的一张好牌也给打没了。老百姓着急啊!大明朝已经无将可用了!

卢象升死后,三郡之民闻之,痛哭失声,声震天地。迫害过卢象升的杨嗣昌还怕他没死,以后会报复自己,派了三个巡逻兵去查看。其中一人叫俞振龙的巡逻兵回去告诉杨嗣昌,说卢象升真的死了。而杨嗣昌却跟崇祯说卢象升没死,把怯懦畏战的罪名加到卢象升的头上。以致于过了八十天才将卢象升的尸体收殓入棺。

卢象升的妻子王氏向朝廷请求抚恤,之后卢象升的弟弟卢象晋、卢象观又向朝廷请求抚恤,都不或批准。一直到杨嗣昌剿张献忠失败自杀后,崇祯才给卢象升追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祭葬。

有如此多疑之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Mer86


让我们暂时把时间退回到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后金大军分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势如破竹,明军边将如汉尔庄副将易爱,洪山口参将王尊臣相继战死,十月三十日,三路大军会师遵化。

此时,蓟辽督师袁崇焕得悉后,立刻派遣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前去支援,自己亲率副总兵张弘漠,参将张存仁等入关驰援,并派遣辽东总兵祖大寿前往遵化支援赵率教。然而就在十一月一日,皇太极,阿济格等部后金军在遵化附近伏击赵部,赵率教战死,遵化陷落,巡抚王元雅自尽,明廷被迫诏令天下各省兵马勤王。

远在陕西的三边总督杨鹤,从麾下各镇中抽调兵马17000人入京师,其中有来自大名府的一万乡勇,而率领他们的就是大名府知府卢象升。卢象升出生于官宦之家,不到22岁中举人,次年就中了进士,担任户部贵州司主事,但由于厌恶阉党,主动申请外放,为员外郎,前往监管山东临清仓,在监管临清仓的几年中,卢象升政绩优秀,在天启七年被提升为山东按察副使,崇祯元年,又因征收“辽饷”有功,升官一级。

虽然外貌洵洵儒雅,肤色白皙,但卢象升却爱好弓马武艺,以历代儒将岳飞,张巡为榜样,据说卢象升骑射技术精湛,五十米内每射必中,在北京保卫战中,虽然卢象升没有特殊表现,但因为部下军纪整肃,后勤保障得力,被升为右参政兼副使,受命整饬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备。

天启七年,陕西遭遇大旱,颗粒无收,但明廷苛捐杂税依旧,民变四起,陕西四镇部分军镇士兵也由于粮饷拖欠,加入了民变,另外崇祯又采纳了刑部给事中刘懋的建议,裁撤各地驿站,使得各地不少驿站的铺长,铺兵,马夫也生计无着,不少胆大有武艺者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军,大家熟悉的闯王李自成,就是一名银川驿的马夫。

陕西民变愈演愈烈,崇祯任命洪承畴为三边总督,进行武力镇压,崇祯四年,明军尾随农民军自陕西进入山西,进而进逼直隶,卢象升的策略是,各村在地势险要处修筑堡寨,并编练壮丁训练,依托堡寨实行武装自卫,同时将粮食囤积于堡寨中,坚壁清野,断绝农民起义军的供给。

崇祯六年正月,卢象升率军1600在顺德附近与流寇进行了首次交战,在卢象升指挥下,明军不轻易进攻,先以防御阵势施放火器,待流寇进攻受挫混乱后,再挥军追杀,以损失13人的代价,击毙流寇百余人,战斗中卢象升曾亲自弯弓搭箭,射杀流寇中头领两人。

接下来,卢象升又率部在石城附近截击流寇,再次获胜,斩首近千,光是头目就被杀11人,各路明军将领对文官出生的卢象升刮目相看,崇祯六年五月,卢象升再次于青龙岗,武安击败自陕西前来的农民起义军,累计斩首数千,救回被流寇掠走的平民百姓两万余人,使得起义军中对卢部明军畏如猛兽,纷纷传言“卢廉使,遇即死”,大名府地区获得了暂时的安定。

自此,陕西流寇改变策略,沿太行山南下,试图进入中原,崇祯六年十一月初,起义军领袖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向总兵王朴请求招安,结果趁明军麻痹,于11月24日黄河封冻之机,全军冲过黄河,杀入河南,后兵分两路向湖广地区挺近。崇祯七年三月十八日,崇祯任命卢象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兼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六月,卢象升与总督湖北等省军务的兵部侍郎陈奇瑜一起,指挥各地来援明军,与流寇起义军在乌林关大战,斩首1700余,随后又命部下尾追不放,死死咬住,经过康宁坪等数战,流寇起义军阵亡超过6000,元气大伤。局势稳定后,卢象升获准招募直属明军1600人,然后又按照他在直隶地区的经验,命令各地民众就地修筑堡寨防御流寇,并抽调壮丁进行训练以便自保。另外,在郧阳,卢象升休养民力,缓征钱粮休养民力,并主持开采铜铅等矿产以增加收入养兵。同时,卢象升痛感明军军纪不良,不但容易溃散哗变,还骚扰民间,于是在保证粮饷供应的同时,严明军纪:奸淫妇女,抢夺财物者斩,临阵退缩遇贼不杀者斩,杀民冒功私通流寇者斩,强宰民间耕牛抢夺骡马者捆打80棍,以箭贯耳游营示众。

同时,为了防止变民沿水路袭扰,卢象升命令在襄阳附近水路,每日必有明军战船巡逻,同时负责文件邮传,一举两得,每年可以节省白银五千两之多。

此时,在荆楚无法立足的起义军回到策源地陕西,投效者再次聚集,声势大振,准备再次东进,进入中原河南,卢象升受命整顿兵力,前往汉中堵截。

然而此时流寇起义军已经发展到20余万,明军试图将其堵截在陕西的作战计划没有成功,起义军再次逼近湖北。崇祯八年,卢象升被提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提督军务,刚上任不到三月,又以巡抚职总理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军务,并赐上方宝剑。然而此时卢象升在湖广地区的总兵力不过18000人,处处防守,自己手里的机动兵力不过三千,由于明廷已经濒临财政破产,卢象升每次上奏扩展兵额都被无情拒绝,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9月,流寇起义军逼近信阳,卢象升只能率领全部3000兵力北上增援,与明将祖宽部一起击败流寇悍将蝎子块,但此时李自成,八大王等部起义军三十万包围了汝城,卢象升不顾麾下只有步兵5000,骑兵500,迅速前往解围,首先迎战高迎祥部起义军,明军依旧采取防御反击策略,结成牢固阵型,引诱义军来攻,再用火器,弓箭大量杀伤,待义军攻势受挫混乱后,卢象升亲自率领骑兵发动冲锋,遂获全胜。

卢象升并没有因为暂时的胜利而冲昏头脑,他敏锐地发现,流寇兵多势大,官军数量本来就占据劣势,还必须保境安民,处处设防,所以他决定,各处只保持最低防御需要兵力,努力将大部官军集中在自己手中,变成一支机动的集中部队,包括祖宽的7000人,杨世恩的湖广兵5000人,以及罗岱刘肇基部马步1300,共计13000余。

另外,卢象升请求崇祯拿出自己的内库银充为军饷,并加强对流寇肆虐地区官员的考核,卢在军中的威望,一靠努力保证粮饷供应,二靠军纪严明,三靠与士卒同甘共苦,根据史记记载,由于卢象升每战必亲自上阵与敌搏斗,粮饷供应不济时,卢和幕僚将佐一起减膳,使得卢象升部明军对主帅十分拥戴信任,甘于效命。

崇祯9年正月,卢象升与诸将在凤阳集会,商讨战略,最终朝廷下旨,宁,甘,固之兵归洪承畴指挥,蓟辽关宁之军归卢象升指挥,每人麾下配属马步官军三万,比例为三七开。此时流寇起义军再次南下,直指南京,卢象升部火速南下支援,在浦口,七顶山打了两个胜仗,李自成部精锐尽失,被迫逃进三省交汇处的交万山之中。

李自成部被重挫后,明军得以回过头来对付陕西境内的高迎祥部农林军,7月15日,两军在黑水峪交战,明军初胜之后,俘虏了高迎祥,高被押解至京师处决,但此时,后金军再次入关,卢象升被迫再次北上勤王。

此时,卢象升被任命为兵部侍郎,总督各路援军以及宣府,大同,山西地方军务。卢象升上任后,首先带领部署,耗费将近一月,沿着宣府大同两镇防线视察,拜会各地官员,深刻感到情况危急,宣府大同为京师西部重镇,但“边墙毫无足持,寥寥戎卒防兵,鹑衣百结,部伍混杂不齐,一路将营马不过百匹,羸弱不堪,加鞭即倒”

由于财政拮据,粮饷不齐,卢象升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建议士卒屯田,自食自粮,一年后,宣府大同两镇屯田所得粮食达到25万石,宣大两镇标军也得以从5000人扩编到一万。卢象升规定,新标军编制为左中右三营,一营马军2营步军,多 用火器。步军每队50人,有大炮手8人,鸟枪三眼铳手16人,长短枪和长刀24人。马军除了标配弓矢,腰刀,还要求练习三眼铳以及长枪等兵器。

接下来,卢象升并不想消极固守,而是本着锐意进取的精神,要求恢复大宁,开平。这两处战略要地易守难攻,一旦恢复,不但宣府大同有了屏障,也可以让后金军如骨鲠在喉,为此,卢象升要求将宣大两镇兵力扩充到3万,以屯田,开边境互市等方式筹集军费,但崇祯没有同意。

明崇祯11年,清崇德三年8月,皇太极再次出兵南下,分兵两路,一路从密云强子岭入关,另一支清军则从青山关入关。此时卢象升正在回乡服丁忧,收到圣旨后,身穿孝服,急速进京。不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和卢象升就到底是“战”还是“抚”产生了矛盾。19日明军诸将举行会议,卢象升主张集合所有兵力,与清军大战一场,将其击败,但其他明军诸将都不支持这个大胆的决定,手握关宁精锐的高起潜直接说“恐野战非我所长”。10月23日,清军进攻东直门,卢象升率部死战一天,击败清军,27日,再次与清军在京郊大战,然而明军其他部队却做壁上观,导致卢象升部势单力薄,杀伤清军不多。多疑的崇祯开始怀疑卢象升作战不积极,居然把他降职。十一月十一日,明军各部终于各自出击,次日,卢象升部与清军战于庆都,明军小胜,斩首115级,但崇祯已经不相信卢象升,准备以孙传庭取而代之。

12月,清军再从山西入关,崇祯连下旨意,催促卢象升孤军出战,11日卢象升进军至钜鹿,此时手中只有直属部队五千,驻守贾庄,且断粮多日,困顿不堪,卢象升向周围明军如高起潜部求援,高却置若罔闻,无奈之下,卢象升只得出击,以求战死沙场,此时清军却有铁骑上万,将卢部团团围住,明军苦战三个时辰,箭矢与火药铅子都已经打光,卢象升大呼“男儿报国正在此时”,身先士卒,与清军肉搏苦战,手刃清军十余人,最终,身中2箭数刀,跌落马下被清军包围,最终战死,时年39岁,部下杨陆凯为了保护长官尸体,扑倒在卢象升尸体之上,身中24箭,壮烈殉难,明军只有少数人,如虎大威,杨国柱等突围而出。卢象升之死,不仅让明廷失去了拱卫京畿与擅长与流寇作战的一员名将与治民能吏,也失去了一支组织严明能征惯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崇祯的反复无常与猜疑更让各路明军将领产生了芥蒂之心,七年后,明亡,崇祯自缢于煤山,直到临死,他也没有自我检讨,依旧认为是臣下之误,才导致大局败坏。

明史评论说: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卢象升在庄烈帝(崇祯)时,岂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至忠义激发,危不顾身,若刘之纶、邱民仰之徒,又相与俱尽,则天意可知矣。同样,后世清代著名文人方苞叹息说“明之亡,始于孙高阳之退休,成于卢忠烈之死败。”


用户69792950182


因为卢象升的牺牲,是明朝的巨大损失。当时已经到了崇祯十二年,这个时候的明朝能用的名将实在是太少了,除了后来镇守潼关的孙传庭以外,其实就剩下卢象升了。

卢象升进士出身,却能百战百胜。

早在天启年间,卢象升便考上了进士。明朝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文人带兵打仗都非常厉害。比如说孙承宗、袁崇焕、孙传庭这些都是文人,而卢象升恰好也是一名文人,他带兵打仗以不要命闻名天下,被人称之为卢阎王的称号。

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力气超出常人许多。所以带兵打仗的时候总是身先士卒,这给了军队十分强盛的气势,所以卢象升亲自领军打仗都能过获胜。

在崇祯六年的时候,参与了镇压李自成起义的战争,立下大功,所以被提拔了上来。随后又被崇祯皇帝任命总理各路军务,甚至兼任湖广巡抚。到了崇祯七年,带兵击败了四川的张献忠,八年击败了高迎祥。每次作战都能够获胜,所以卢象升的名气非常大,也深受崇祯皇帝的信任。

卢象升在宣府大同屯田,守卫大明的同时,为国创造收益。

崇祯最大的烦恼就是军队开销实在是太大,到了崇祯末年的时候,全国的赋税都不够这些军队开支的。这当中自然是有大量吃空饷和贪污的情况发生,可是崇祯压根就查不出其中的原因,也无暇去查。

每年赤字的财政,让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卢象升也亲眼看到了这些情况,所以他调整了作战方针。在山海关地区固若金汤的情况下,他本人带领一部分人马前往宣府和大同戍边,在这里卢象升开始带领士兵屯田。

屯田的好处就是一方面可以保家卫国,另一方面还可以种田积攒粮草。一个季度下来,卢象升的军队光稻谷就有二十万石的收入。这是相当可观的了,崇祯为此十分高兴,并且颁布诏令,希望全国手握军权的将领们,都能够学习卢象升的做法。如果真的能够这么做,那崇祯的财政压力将会减轻不少。可惜这些人即使这么做了,也只会中饱私囊。

卢象升总督天下援兵,誓死保卫北京。

满清那边已经将整个辽东纳入了自己的版图,所以现在的目标自然是要占领北京,灭亡大明朝。崇祯十年,皇太极吩咐各路人马分兵两路,前往大明。岳托这边是从密云一带越过长城直奔北京而来,多尔衮这边则是在青山关一带突破城墙入关,两路大军在北京郊区通州地区会合,相约共同进攻北京。

象升曰:“果然外廷议也,帝意锐甚矣。”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明史》

这个时候的卢象升得到情报,立刻带兵人马赶往通州,保卫京师。崇祯皇帝更是将天下援兵的控制权都给了卢象升,甚至再次赐给卢象升尚方宝剑。卢象升因此已经做好了跟清军决一死战的想法。

可是这个时候崇祯却有了跟清军议和的想法,这是非常危险的想法。卢象升这边不清楚怎么回事,可是他压根就调动不了天下其他的兵马。为此崇祯中途换将,将卢象升撤下,只能统领自己的人马,而天下兵马则吩咐内阁首辅刘宇亮来管理。这次的换将其实也表明了崇祯的心意。



卢象升带领孤军被围,奸臣当道却不相救。

太监高起潜一向都比较讨厌卢象升,这次更是因为卢象升主战,跟崇祯皇帝的想法不一致,所以高起潜便连同大学士杨嗣昌一起陷害卢象升。

卢象升手里的人马只有五千多人,但是这个时候他却遇到了几万人的关宁铁骑。卢象升知道自己不敌,所以连忙派人去求救。可是就在附近的高起潜偏偏就是不理睬卢象升的救援。结果卢象升的人马被清军主力包围,双方从白天打到晚上,更是肉搏相争。

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钜鹿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而近,象升遣廷麟往乞援, 不应。师至蒿水桥,遇大清兵。象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夜半,觱 篥声四起。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 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明史》

卢象升这边多是步兵,清军大多是骑兵,可想而知结果如何。卢象升兵马大败,他本人四战不退,身上中了四箭三刀。高起潜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立刻带着自己的人马逃走了。压根就不管卢象升这边的情况如何。

总结:可以说,卢象升死后,崇祯等于断了一只臂膀。

卢象升是明朝末年有名的将领,而且十分忠心。这是崇祯朝那个时期最缺少的人才。崇祯手里原本有一大帮人才,可是都被他给玩坏了。

好好的孙承宗不用,结果导致人家抗清就义,袁崇焕抗清有功,却被崇祯给剁了。洪承畴被逼无奈,投降了满清,所以崇祯手里的这些人才,陆续都离开了崇祯。

现在只剩下了卢象升,可是他还是让崇祯手下的奸佞们给害死了。从这以后,北方再也无人能挡住清军的进攻,唯一忠心勇猛的孙传庭,最终也在镇守潼关时被李自成杀害。所以说卢象升死后,大家都十分悲伤,因为大明王朝要灭亡了。


江湖小晓生


卢象升,明末著名将领,江苏宜兴人。他与另一位猛人孙传庭都具有剿灭明末农民起义军的才能却最终战死沙场,真可谓是一对难兄难弟,所不同的是,孙传庭是死于被自己曾经打的魂飞魄散的义军之手,而卢象升却是死于清军之手。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大军绕道喜峰口,避开了袁崇焕重兵防守的关宁防线,兵锋直逼京师,在京师被围,各路援军畏缩不前的危难之时,时任大名府知府的卢象升在当地招募了一万多名团练,不辞劳苦赶到京师驻防,这对于坐困愁城的崇祯来说不亚于雪中送炭,从此,卢象升这个名字被他记在了心里。

此后,卢象升被委任为右参政,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卢象升采用戚继光的练兵方法练成了一支精锐部队。当时西北贼兵纷起,肆虐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卢象升临危受命,率军开赴山西,在山西冷水村大败农民军数万人。战斗中,卢象升身先士卒,率大军将农民军逼至一处山崖,对方用冷箭射伤他的额头,卢毫不畏惧,满脸是血的提刀带头冲锋,把农民军击溃。战后,卢象升得了个“卢阎王”的绰号,他带的这支精锐部队称为“天雄军”。

卢象升率领天雄军随后在湖北,安徽历经大小阵战数百起,大败高迎祥,张献忠,马回回等各路义军,崇祯闻奏大喜,升任卢象升为兵部侍郎,节制七省军务,授尚方宝剑,专管东南平贼事务。

崇祯九年,卢象升上书,论述贼兵四起,屡扑不灭的原因是百姓因为灾荒缺少粮食,不得已而从贼,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吃饭问题,即使招再多的兵也难以平贼。很可惜,这个建议崇祯没有采纳。

《明史·卢象升传》贼横而后调兵,贼多而后增兵,是为后局;兵至而后议饷,兵集而后请饷,是为危形。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崇祯十年,皇太极命多尔衮率八万清军再度进攻京师外围,崇祯急召宣大总督卢象升火速驰援,委任他“总督天下兵”,拱卫京师。可兵部尚书杨嗣昌却主张与后金和议,联合监军太监高起潜陷害卢象升。

崇祯诏令卢进兵巨鹿,实际上他能指挥的兵马却只有两万人,在嵩水桥与八万清军接战。当时,卢象升派人向监军高起潜求援,可离巨鹿只有50里之遥的数万关宁铁骑却在高起潜充耳不闻的情况下,眼睁睁的看着卢象升孤军奋战,深入重围。

卢率部奋勇冲杀,炮尽矢穷。最后,卢象升在亲手击杀数十人后,身中4矢3刃,仆地而亡。其亲兵杨陆凯伏在卢象升身上,保护其遗体,身中24箭而亡。而高起潜在听到卢象升战败的消息后,率军撤退却遇到清兵埋伏,大败而逃。

战后,由于杨嗣昌和高起潜的故意吊难,隐匿不报,导致卢象升的尸体直到80多天后才得到收殓。卢象升死后,天下震动,大明自与后金开战以来,尚未有督师战死的先例,而卢象升的死对于大明来说俨然是一根擎天柱石轰然倒塌。他的枉死不但没有抵挡住清军围困京师的战略意图,还使得肆虐西北和中原的义军更加肆无忌惮,直到另一位猛人孙传庭的出现才稍稍受阻。换句话说,崇祯也就是在这样一张张好牌都被他打光打尽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了煤山那颗歪脖子树……

解密历史,畅谈奇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历史茶坊各位读者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历史茶坊


卢象升是明末著名勇将,大凡勇将,许多人印象中必定是膀大腰圆,不是辽东大汉就是西北汉子。

不过,卢象升却是江南小城,宜兴人士。小院每年都要去宜兴不少次。卢象升的祠堂,就在宜城一条小巷里。

抗清名将卢象升,他的祠堂叫做卢忠肃公祠,忠肃,当然是他的谥号。

不过,抗清名将卢象升的祠堂,却是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忠肃的谥号,也是清朝皇帝乾隆追谥,所以卢象升祠堂叫做卢忠肃公祠。

当然,按照惯例,现在的祠堂是21世纪在原址重建而来。

卢象升何许人物,能让乾隆为他上谥号呢。

勇将卢象升

卢象升本来是不该成为勇将的。

他是天启二年进士出身,此后在崇祯二年清军突入关内后,招募一万兵马入卫,就此向武将转职。

明朝领兵的文官不少,卢象升本来可以与同时代的孙承宗、洪承畴、孙传庭等一样,居间筹划,督军作战,不必亲冒矢石,冲锋陷阵。

卢象升是个异数,文官出身的他,却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竟比武将还武将,是个不要命的主,他因此被称为“卢阎王”。


忠臣卢象升

从崇祯二年开始领兵,到崇祯十三年殉国,卢象升毕生都在为挽救大明而战。翻遍记载,卢象升的军事生涯,几无败绩,农民军在他的打击下屡遭大败,不是跑就是躲。

有人说崇祯不信任卢象升,防备他拥兵自重。在我看来,这点并不存在,崇祯曾经三次赐给卢象升尚方宝剑,还跟他商量对清军采取主战还是主和的方案。要说信不信任,对比一下崇祯对袁崇焕和孙传庭的态度,那才是真的不信任。卢象升父亲去世后,他上书十次请求回家守丧,都被拒绝。

卢象升的作战轨迹,遍及京师、湖广、安徽、陕西、宣府、大同、山西、河北,对手有各路农民军,蒙古部落和清军,几乎囊括了当时明朝所有的敌人,

相比崇祯初期的袁崇焕、同时期的名将孙传庭,卢象升作战范围更广,对手也更多更强,忠于王事的卢象升就像个大明救火队员。当然最后,卢象升也在同清军作战中阵亡,

孝子卢象升

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卢象升,自然以儒家礼制为人生准绳。崇祯十年,卢象升父亲去世,按礼制,要回家守丧三年后才可出仕,不过此时战局吃紧,清军再次入关,卢象升上书十次请求回家守丧,都被拒绝,无奈之下,他披麻戴孝指挥作战,即使在他阵亡时,甲胄下面还穿着孝服。

卢象升善于练兵

明末有几支著名的军队,比如秦军、天雄军、白杆兵,都以战斗力强悍著称。

天雄军就是卢象升手下的军队。

它由卢象升亲自组建,特点是成员大多由老乡、朋友、兄弟、家人组成,这种结构的优势是大家更容易同仇敌忾,互相照顾,能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有些类似清朝曾国藩的湘军等军队。

天雄军在与农民军的战斗中表现亮眼,常常以少胜多,多次击败闯王高迎祥。

天雄军也有缺点,一旦战场上有人退缩,会带动一大片人,继而引发整支军队的崩溃。

卢象升亲自统领天雄军,他的威望足以服众,所以天雄军的战斗力能够保证。不过缺点也在这里,天雄军过于依赖卢象升个人的统帅力,一旦卢象升倒下,天雄军就再也无法成军,所以卢象升战死后,天雄军就此销声匿迹。

以上是大众所熟知的卢象升。

不过,历史人物都有多面性,卢象升的侧面,也不是完美无缺。

卢象升勇则勇矣,谋略不足

卢象升确实作战勇猛,多次击败农民军,卢阎王的绰号也不是白叫的。不过,他并没有对农民军形成致命的打击,多半是把敌军驱散或赶入大山,实力未受大的影响,说得直白一点,卢象升打农民军可以次次报捷,但流寇实力不减。

卢象升的胜利,多是战术层面,在战略上,他却并没有什么好办法,他说“臣与督臣,有剿法无堵法,有战法无守法。”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说明。


卢象升性格过于刚直,不懂变通

崇祯有意采取杨嗣昌“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与皇太极和谈,并已派人接触。征求卢象升的意见,实际上就是想要得到他的支持,卢象升以硬邦邦一句“臣主战”顶了回去,在如何主战上,却并没有提出实际的战略思想,为人有些过于刚直,不懂得变通之道。

接下来对清军的最后一战,也是他性格的体现。

在两军交战前,卢象升的情报工作相当落后,无法判断清军的主力所处方位,对清军的行军路线也是一无所知,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就把部队拉出去,是冒险的军事行动。

卢象升对阵清军时,表现得又过于托大。

他之前与清军有过小规模的战斗,对清军的战斗力应当有所预计。

客观地说,八旗军就是当时东亚大陆上野战最强的一支军队,卢象升之前的对手农民军和清军相比,相当于散兵游勇。

卢象升所部在贾庄同清军遭遇,全军覆没,而贾庄距离巨鹿县城只有十里地。自己兵力既少,野战又不是清军对手,却没有选择据城坚守,反而是正面硬刚,在战事不利的时候,手下总兵虎大威想要带着他突围而出,被卢象升拒绝,反而带着亲兵跃马冲阵而出,这导致了他在第一次正面对决八旗兵的战斗中,就倒在了战场上。

假使卢象升步步为营,凭城据守,或是先行突围,或许能留得有用之身,报效朝廷,孤注一掷力战而亡,虽然成全了名节,却同样有勇无谋,既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部下的天雄军。

卢象升的实际地位

《明史》记载,卢象升战死后,“三郡之民闻之,哭失声”。

这可能是确有其事,卢象升在民间的口碑确实很好。

不过,就官员层面来讲,卢象升却没有这么高的地位。

崇祯在圣旨中提到卢象升,说他“侦探不明、调度无方,坐视各邑沦陷,毫无救济。向日敢战之谈,显是沽名欺众。姑念近经薄降,且著策励自赎。如再逗延虚饰,定行重治。”

当然,崇祯在许多人眼里是个昏君,他的评价,不足为信。

不过,在明末带兵的几个著名文官里,卢象升并不是特别有存在感。

卢象升的地位,更多地来自于战死沙场,舍身取义,因此被后世文人拔高,而不是由于他在战略和战术上的贡献。他的战功,同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孙传庭等相去甚远,比他的对头杨嗣昌也还差了不少,在明末领兵的文官里,排名靠后,存在感和功勋都不是特别高。


再说两句杨嗣昌。

许多人认为,卢象升是因为被杨嗣昌和高起潜陷害,分去他的部队,导致兵力单薄而战败。

分兵这事,确有其事,不过分兵是为了应对在涿州同样兵分两路的清军,卢象升手下,也不是只有5000兵,他手下两位总兵虎大威和刘光祚自统的兵力,就有8000多,清军的战报里说卢象升手下有马兵一万,步兵两万,这应该是夸张的说法,结合多方史料来看,卢象升手下一万五千左右的兵力是有的。

而且,杨嗣昌并不存在一定要害死卢象升的动机。因为,卢象升死后,杨嗣昌安排了孙传庭接替了他,孙传庭和卢象升一样,同样是主战派,同主和派杨嗣昌的理念并不统一。

如果说由于理念的不和,杨嗣昌和卢象升不对付,不想让他出战,这是说得过去的,如果说卢象升的战死,是由于杨嗣昌的刻意陷害,那就有点胡扯了。

卢象升是一个纯粹的人,他更适合担当的,是领兵镇守一方的地方总督,而非总督天下援兵的兵部尚书。他意气用事,缺乏大局观,却又忠勇无畏,一往无前。

他确实是个英雄,生于明末,可算生不逢时;死于王事,却也算死得其所。


小院之观


因为卢象升是个好人。

卢象升20多岁时曾经奉命到清源仓督饷,就干过一件惊天的事。儒家有古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卢象升作为一个督饷官却在这时插手地方事务,他见仓吏相互勾结,中饱私囊,而这是天下大旱,仓吏却只知道压榨百姓催缴粮赋,就越过职权,直接向皇帝上书请减免该地钱粮赋税,同时对粮仓管理进行大规模整顿。这一举动深得人心,也正是因为此由于出色的政绩卢象升升任为大名知府。

当时官府腐败糜烂,地方官员与流氓地痞相互勾结,欺压良民,因此产生无数冤案。卢象升刚到大名,立刻整理卷宗,提审犯人,并且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交流,短短的时间内就查出冤假错案17起,还无数无辜百姓以公道,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无赖地痞流氓无数。在这任上亦是得百姓爱戴高呼青天。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领满洲人绕过了固若金汤的关宁防线,从喜峰口直捣京城,崇祯皇帝心急如焚下令全国勤王。作为文官的卢象升得知此事之后,立刻散尽家财招募了1万人马,进京协助防卫。此举深得崇祯皇帝赏识。

后来流寇四起,卢象升带领手下的天雄军南征北战,征战同时注意安抚民心,主张军队屯田,既可获得军粮,又能减少朝廷从民间中征饷,同时又能使军人强健体魄。屯田过程中又能筛选官吏,可以将庸吏和兵油子们排除出队伍。

崇祯11年,卢象升的父亲去世,依照惯例,卢象升此时应该回家为父亲守孝,卢象升是个大孝子,7次上书向崇祯皇帝表示自己希望返回故乡,为父亲守孝。但或许是崇祯皇帝感觉这是国家动荡,不能少了这位肱骨之臣7次申请都没有批准下令夺情(不许回家守孝)。自古忠孝两难全没有办法如相声之后工作之时也穿着孝服以表心意。

后来卢象升与清军激战,却被上司杨嗣昌算计了。杨嗣昌只给了卢象升2万兵马,还派出监军太监高起潜与其制肘。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卢象升率领麾下与清军鏖战屡战屡胜。但是杨嗣昌在这时断绝了他的粮草,使其陷入绝地。只是他麾下只剩5000人。与清军鏖战之后全军覆没,生的光荣,死的伟大。在他去世之时,仍然是全身披麻戴孝。


一盘拉条子


对于明朝将领卢象升之死,《明季北略》中这样说:卢象升之死原因有六。一是与杨嗣昌政见相左,二是与高起潜战略不协,三是以弱抵强,四是以寡击众,五是无军饷,六是无后援。“然后五者,皆嗣昌奸谋所致”,后面五个原因都是杨嗣昌奸诈阴谋所致。

该书还说“虽然杀象升之身于一时者嗣昌也,成象升之名于千载者亦嗣昌也。”把卢象升于一时杀掉的是杨嗣昌,成就卢象升千古英名的也是杨嗣昌。而且后人评价卢象升之死时,常以“天下为之震动”来概括。现在先来看看卢象是怎么死的。

卢象升是主战派

1、在崇祯面前坚持开战、不议和

1639年,正在给父亲服丧的卢象升,因清兵大肆入境,被急令入卫京师。但时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内侍宦官高起潜主张与清军议和,卢象升则坚决反对。

《明史》记载,面对崇祯卢象升说:“我主张开战。”崇祯闻之脸色大变,许久才说,议和是朝臣意见,你和杨嗣昌、高起潜商量下。自然,主战派和主和派不会达成共识。

崇祯闻之脸色大变

3、以必死心下令迎战清兵

卢象升奉旨迎击清兵,受到杨嗣昌、高起潜阻挠,虽然名义上统领全国部队,实际领兵不足两万。此后又被再次削兵,只有5000余名老弱兵士。杨嗣昌还免掉卢象升亲信的职务,绝给运饷的道路,又催促卢象升出关作战。

《明季北略》中记述卢象升率部迎战清兵的军令: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明史》记载,卢象升进兵到巨鹿的贾庄,当时高起潜所部距离只有50里,卢象升求援却没有得到回应。

以必死心下令迎战清兵

4、铠甲里穿着孝服战死

卢象升所部在夜半时分遇清兵。卢象升领兵激战,天明时被围,战至午后炮药、箭用完。卢象升挥刀近战,杀死清兵几十人,身中4箭,中3刀死去。

高起潜得知卢象升战败后逃跑了,没有上报情况,杨嗣昌认为卢象升没死,崇祯只好下旨查明。结果人们战场上找到卢象升尸体,铠甲里穿着孝服,时年仅39岁。

铠甲里穿着孝服战死

5、死后80天才入殓

顺德知府于颖就上报了情况,杨嗣昌故意阻拦,80天后才被入殓。第二年,卢象升妻子请求抚恤,第三年他弟弟卢象晋、卢象观再次申请。直到杨嗣昌死后,崇祯才追赠卢象升为太子少师、兵部尚书。

卢象升之死所产生的天下震动有如下3点:

死后80天才入殓

其一,“卢阎王”死后,天下人认为再也无人可制服李自成。卢象升曾在崇祯四年练出“天雄军”。史载,卢象升虽是文人,但善骑射,熟读兵法,是领兵打仗帅才。作战中身先士卒,常近身格斗。

在与高迎祥、李自成作战中卢象升多次获胜,有“卢阎王”之称。后来李自成率部躲进陕西、湖北、四川交界的群山中,卢象升调兵遣将准备终极一战时,清兵围困北京,卢象升奉命入卫京师。自卢象升离开后,农民军再也无人可以制服,陷入两线作战的大明王朝很快土崩瓦解。

农民军再也无人可以制服

其二,卢象升之死,天下人认为这是主战派“旗帜”倒了。卢象升奉命入卫京师时,面对崇祯表明开战决心。其实,崇祯当时很想议和,只是不主动开口,默许杨嗣昌、高起潜的议和举动。但受到卢象升的热情鼓动,权且同意了开战的主张。

卢象升还数落过主张议和的杨嗣昌:“书呆子,你不知道城下与敌结盟,在《春秋》中是引以为耻辱的吗?为何天天吵吵着议和?京城里人们的嘴巴如同利刃,袁崇焕那样的灾祸你能躲得过去吗?”

卢象升战死后,杨嗣昌派3人去察看

其三,卢象升之死,天下人认为是忠臣之死、君子之死。卢象升最终率5000多名老弱残兵迎战清兵时,畿南三府的百姓曾来拜访他,有人劝他移兵广顺,领兵哗变,卢象升则双眼垂泪给予回绝。

卢象升战死后,杨嗣昌派3人去察看。其中一名叫俞振龙的人,回报称卢象升确实死了。杨嗣昌认为卢象升是逃跑了,听到此人没按自己的意思回报很恼火,抽了他3天3夜的鞭子,俞振龙活活打死前,睁开眼睛喊:“天道神明,不要冤枉忠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