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北京通州張家灣一家鎮級博物館 裡面卻藏著轟動紅學界的“密碼”

在這裡館藏著曾引起紅學界轟動的曹雪芹墓葬刻石,在這裡展出著村民捐獻的清代木船,在這裡陳列著出土的明代青花瓷碗及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位於通州的張家灣博物館2015年正式建成開館,是全國第一個鎮級博物館。記者瞭解到,在展覽內容不斷推陳出新,館內藏品不斷升級擴容的情況下,張家灣博物館未來有望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讓參觀者身臨“紅樓夢”中的場景。

北京通州張家灣一家鎮級博物館 裡面卻藏著轟動紅學界的“密碼”

曾在紅學界引起轟動的曹雪芹墓石在通州展出。新華社資料圖

整個博物館共分為上下兩層,一樓包括包括“夢迴古鎮”展廳和主展廳,二樓則由文創作品、運河文化展示以及道德講堂組成。“現在博物館暫時還沒有對單獨個人參觀者開放,而是接受團體預約免費開放。”博物館講解員謝若卿告訴記者。

鎮館之寶是曹雪芹墓葬刻石

走進張家灣博物館展廳的大門,一座古香古色的石橋將觀眾引入展廳。原來,這是一座仿照原物,按比例縮小打造的通運橋,兩岸還在播放古時候運河兩岸的場景復原動畫。進了古城門,右邊是代表運河文化的“運河史話”展廳,左邊是蘊含紅學文化的“紅樓追夢”展廳。

“張家灣博物館內的鎮館之寶,就是在通州張家灣發現的曹雪芹墓葬刻石。”謝若卿介紹說,文學名著《紅樓夢》中描寫的十里街、花枝巷的原型即出自張家灣,鎮內出土的曹雪芹墓葬刻石曾經引發了紅學界關於一代文豪著書並長眠於此的激烈辯論。原來,1968年秋,張家灣大隊平整土地,安排第四生產隊平曹家墳及附近耕地。一日下午,幾名社員於一米深處,發現一塊平放著的條石,都很奇怪。指導員讓人將石抬上地面,去了土,見正中現出“曹公諱霑墓”5個大字,左下角刻“壬午”2個小字,便告訴大家:這石是曹雪芹墓碑。眾人因不易遇上有錢人墳,無不驚喜,即在埋石處四周亂掘,尋找棺木。只是在石旁挖出一具男性朽骨,便七嘴八舌猜測口內必含寶珠。遂有人雙手捧住頭骨在小車把上猛磕,除從口腔中掉些黑色土屑外,別無他物。失望之餘,便將碎骨隨土裝入小車簸箕,推到蕭太后河邊倒棄。當晚收工,指導員喚來堂兄將曹石抬上小車,推回自家,沖刷乾淨,依次用八開辦公紙鋪於5大字2小字上,用鉛筆在紙上劃塗,得到6張拓片,至今在家珍藏。次年春蓋房將曹石用作後簷臺基。“1992年,曹雪芹墓葬刻石才被收回,得以重見天日。”此外,展廳裡還陳列著各種知名的紅學著述、紅樓畫冊、紅樓故事字畫,與之相伴的是運河裡打撈上來的巨大鐵錨、精美瓷片以及先進的聲光電設施。

博物館緊扣運河文化紅學文化

博物館的發起人之一曹志義表示:“建這個博物館由我始,館內素材基本都是我提供的。”起初,這裡要建張灣村史館,後來政府認為張灣鎮的文化不應止於張家灣,於是張灣村村史館演變成了張家灣博物館,素材的收集都由區裡和鎮裡組織,大大豐富了博物館的館藏內容。

曹志義介紹,橋、城牆的設計理念來源於古代運河文化、紅學文化、古城文化,來源於歷史資料和知名人士的幫助;而紅樓夢的一些書籍、實物則是從通州區博物館借調而來;鐵錨、瓷片、城磚等藏品是從運河博物館等相關部門調過來後收藏於館;還有少部分藏品來源於百姓捐贈,例如博物館入口處的一艘清代的貨船就是蒼頭村的村民捐贈。

自開館以來,展覽展示內容推陳出新,展品也在不斷增加豐富。“比如,一進大門口畫軸上的顯示大屏,上面的內容就已經更換了五六個不同版本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對顯示屏上播出的內容進行調整,比如,最初大屏幕上播出的內容主要是介紹漕運古鎮張家灣的信息,後來增加了整體通州運河的內容。隨著博物館成為現場示範教學基地,展覽展示內容再次更新,增加了運河文化教學的內容。”謝若卿表示,展品的數量也在逐年不斷增加。像是二樓最近就新增了展品“軍糧密符扇”。古時各地漕糧運抵通州後,官府會委派經紀人員加以驗收,為防止勒索舞弊,官方為每一名經紀派發密符扇。經紀在自己驗收、轉運的漕糧袋上,用上好“福炭”把自己的符形畫在明顯位置。監察官員隨時抽查,遇有不合格漕糧,則對照符形,懲處相關經紀人。“有種認扇不認人的意思。”

鄉情村史陳列室傳承文化

除了鎮級博物館外,通州還擁有不少鄉情村史陳列室。通州區於家務回族鄉仇莊村鄉情村史陳列室內,無論是《家道三字經》,還是《家風故事集》,或是193戶“家風家訓家規”,無不展示著仇莊村的一路變遷。

仇莊村位於通州區東南部,曾經是貧困落後村。而現如今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鄉村和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

2013年8月,建築面積500平方米的仇莊村村史陳列室開始籌建,2014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枯木逢春”是村史陳列室的主題,館內分三個篇章,以“感恩昨天、珍惜今天、敬畏明天”為主線,講述了昔日貧窮落後的仇莊在村民的團結努力下,迎來生機盎然的“春天”的過程,展現了仇莊村“立德修身、立德齊家、立德興村”的發展之路。

要論仇莊村鄉情村史陳列室的起源,還要從1999年說起。那一年,仇莊將每年的臘月二十定為“老人節”,組織村幹部為60歲以上老人送去祝福和慰問金,從那時候開始就奠定了“孝文化”發展的根基。2014年,仇莊村將“孝”與“家風”相結合,村裡啟動了“追尋家訓家規,呼喚良好家風”主題教育活動,首創了仇莊《家道三字經》,編纂《家風故事集》,還為全村193戶家庭提煉製作了家風、家訓、家規。193戶“家風家訓家規”根據每戶家庭的不同情況分別做了總結,每一封都特別製作成兩份,一份掛在村裡自己家裡,一份放在村史館留存。

2016年,仇莊再次豐富陳列室內涵,在原有陳列室的基礎上建成500平方米孝道館,展示傳承仇莊的“孝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