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中國“小富士康”的崛起!富士康“女工”成就市值超770億元企業

目前,美國智能音箱市場由亞馬遜 Echo 和 Google Home 兩強稱王,蘋果 HomePod 因採取高價策略,導致銷量不如預期,為了不讓對手持續把持市場,已投入新一代 HomePod 的開發,值得注意的是,

近來供應鏈傳出蘋果將新一代 HomePod 生產訂單轉給位於深圳的立訊精密,為立訊繼取得蘋果無線耳機 AirPods 組裝訂單後再下一城。

立訊精密可說是近年來快速崛起的業者,去年底蘋果 CEO 庫克(Tim Cook)在烏鎮參加完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後,前往立訊崑山廠,大陣仗參觀 AirPods 產線,讓一向低調的立訊站到了鎂光燈前。

其實,蘋果剛推出無線耳機 AirPods 時,把產品交給臺灣代工廠英業達負責生產,但後續蘋果重施分散供應鏈策略,將部分 AirPods 訂單分給立訊,已經讓英業達感到不小壓力,而另一個產品智能音箱 HomePod,一開始是英業達代工,後續加入富士康,但近期業界傳出,蘋果持續擴大對大陸供應鏈下單,新一代 HomePod 的代工廠新增立訊精密,而英業達卻不在新機代工廠行列裡。

不過,也有行業人士認為,HomePod 的銷售量其實不如預期,估算 2018 年全年出貨量不到 500 萬臺,而且還得跟其他代工廠分,所以接到單也不見得是門好生意,得看新一代 HomePod 能有哪些新功能以及是否調整價格。

中國“小富士康”的崛起!富士康“女工”成就市值超770億元企業

圖|蘋果 CEO 庫克與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右)參觀立訊崑山廠 AirPods 生產線(圖片來源:立訊精密官方網站)

靠八爪章魚般購併而崛起

過去不算有名的立訊精密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這得從富士康談起。

富士康於 1988 年在深圳設立了自家第一個在大陸的工廠,王來春是當時被招入工廠的第一批員工,她隨著富士康在大陸發展一路起飛而成長,工作 10 年後成了富士康的管理人員,32 歲時決定離開富士康自行創業,成立了立訊精密。

那時,立訊加工生產連接器後,賣給富士康,有媒體報道,2007~2009 年富士康佔立訊營收還高達 5 成,富士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胞弟郭臺強的正崴,也曾投資立訊。後續立訊一路靠著八爪章魚般的擴張策略而崛起,從早期的線纜、連接器起家,成為目前中國最大的連接器廠,業務版圖也延伸到射頻元件、軟板(FPC)、無線充電、攝像頭模組、聲學等領域,

一名女工變成了掌握市值 776 億元(以 8 月 30 日 盤中的價格計算)企業的董事長,王來春為自己的創業寫下了傳奇的一頁。

立訊之所以成為行業關注的新秀,重點在於其購併策略及野心相當激進。立訊從 2010 年左右開始發動一連串的收購案,先是買下生產銅線抽絲和電腦接插件、臺灣華碩集團旗下的博碩科技(江西),2011 年又收購聯滔電子(崑山)。事後來看,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樁收購案,因為生產連接器極細同軸線的聯滔,有一個大客戶就是蘋果,立訊收購聯滔之後,順理成章變成蘋果供應鏈的成員。而後,立訊在 2012 年通過轉投資公司入主臺灣連接器廠宣德

中國“小富士康”的崛起!富士康“女工”成就市值超770億元企業

圖|蘋果智能音箱 HomePod 售價 349 美元起(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其他購併案則包括收購專攻汽車電子、汽車組合線束的福建源光電裝,將觸角延伸到汽車供應鏈,買了珠海雙贏柔軟電路後,則掌握了這幾年市場需求量變大的軟板技術。

此外,近兩年立訊對臺灣相關供應鏈公司展現高度興趣,像是收購臺灣老牌電聲元件公司美律的蘇州廠—蘇州美特,讓立訊跨進聲學領域,發展揚聲器模組、喇叭、耳機、助聽器市場。此外,立訊攜手美律以及臺灣的連接器和聲學元件公司康控,三家公司合作打入 iPhone 供應鏈。由於蘋果自 iPhone 7 取消了 3.5mm 耳機接口後,供應鏈也跟著異動,原來是美國樓氏電子(Knowles)以及瑞聲,但樓氏電子退出後,變成了深圳的瑞聲科技、歌爾聲學以及立訊。

今年第一季,立訊還買下臺灣資通訊大廠光寶旗下的攝像頭模組(CCM)事業部,包括技術、專利、設備以及供應商關係,過去光寶的客戶包括華為跟小米。《日本經濟新聞》日前更指出,立訊有意讓買回來的攝像機模組事業在 2 年內於香港掛牌,目標是挑戰中國攝像頭模組供應商舜宇光學和歐菲科技的市場地位。

除了入股臺灣公司之外,一位手機零部件行業的業務主管告訴 DT 君,立訊在臺灣據點有不少研發人員,其中一部分都是從宏達電(HTC)過去的,“而且是早一代的 HTC 工程師,都是優質的好人才”,早期的 HTC 還算是具有創新實力的公司,內部對於研發新技術頗為支持,但後來 HTC 商業策略錯誤,重視成本壓縮勝於創新,使得不少實際有作為的工程師出走,並加入臺灣立訊,負責聲學相關技術的研發。

蘋果扶植的小富士康?

看到這裡,你應該已經明白立訊的策略,先是水平整合,在線纜及連接器領域吃掉對手,做到老大,後續就展開行業內的垂直整合,基本上每一樁收購案都能讓立訊快速切入一個新的領域,從連接器到軟板、聲學元件、再到攝像頭模組。正因為這種多元化擴張的模式,與當年富士康幾乎如出一轍,再加上立訊董事長王來春與富士康的淵源,據傳王來春的辦公室還掛著“郭董語錄”,像是“走出實驗室,沒有高科技,只有執行的紀律”,“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樣的錯誤”等。因此,不少人直言:

立訊就是在複製富士康的模式,要從純粹供應零組件,醞釀轉變為整機產品的組裝。

過去,立訊靠著供貨富士康而成長,現在,則被冠上“小富士康”的封號,未來,有沒有可能成為富士康的威脅還很難斷言,畢竟富士康在產業的地位不是短時間能被撼動,只是,開始跟整機代工廠搶單,如 AirPods 和 HomePod 的例子,已經是立訊正在做的事。

過去,蘋果扶植的供應鏈廠商多半是技術領先或是具有某項獨特技術的公司,通過給予資金支持購買機臺,過去的案例像是金屬機殼跟觸控面板,近期的例子則是掌握人臉識別 3D 感測關鍵元件的 Lumentum 跟 Finisar。

但平心而論,立訊目前踏進的零部件領域都不算是非常前沿,或是能引起行業變革的下世代技術,而且可供貨的業者其實不少,但為什麼立訊能獲得蘋果扶植,成為快速崛起的強勢新秀,背後的盤算恐怕還是成本考量。一直以來,蘋果就是擅長玩兩面手法的業者,拿著廠商 A 的報價向廠商 B 施壓,讓廠商之間彼此殺價競爭,標準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模式,過去經常在臺灣代工廠之間上演,近年開始讓更多大陸供應商加入,殺價競爭更為激烈,蘋果就能取得更大的利潤空間,對管理供應鏈出身的庫克來說,應該是非常熟悉這種套路。

另一個原因則是蘋果積極想與中國市場及政府建立友好關係。中國在全球手機銷量及互聯網應用無疑是排名前一、二大的市場,對蘋果的業績具有關鍵影響力,但 iPhone 在國內面臨華為、OPPO、小米等強敵環伺,相較於國產品牌的高成長,蘋果的表現只能算是普普通通,因此,打從庫克上任後的許多決策多少都有“拉攏”的意圖,投資滴滴出行、提高中國大陸供應鏈的比重、號召供應鏈參與 3 億美元的“中國潔淨能源基金”

從立訊的角度來看,可以取得更多的蘋果訂單,對市佔率及磨練技術實力,都是有加分效果,不過,在業績上能否持續亮眼,還需要多觀察一陣子。根據立訊精密公佈的 2018 上半年財報,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 45%來到 120.26 億元,首次超過了對手瑞聲科技(84.24 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來到 8.26 億元,同比增長 21%,財報表現不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毛利率,立訊上半年毛利率為 19.7%(去年同期毛利率為 21.7%),遠低於對手瑞聲的 36.7%,而且以產品品項來看,消費性電子的毛利率下滑最多。

中國“小富士康”的崛起!富士康“女工”成就市值超770億元企業

圖|立訊精密 2018 上半年財報表現(圖片來源:立訊精密)

中國“小富士康”的崛起!富士康“女工”成就市值超770億元企業

圖|立訊精密 2018 上半年產品線財務表現(圖片來源:立訊精密)

智能音箱代工大亂鬥,零組件廠的逆勢崛起

電子消費產品如 PC、筆記本、智能手機的生產早已是高度分工化,零部件業者供貨給整機代工廠,由代工廠負責整機生產及組裝,最後把成品交到品牌客戶手中。今年業內就陸續有消息指出,

許多零部件廠商都在爭取智能音箱的代工。

一位從事聲學研發及喇叭生產的公司總經理向 DT 君透露,目前消費者使用智能音箱的功能,主要還是在播放音樂,再加上音箱的使用體驗還有很大改善空間,例如用戶必須靠近音箱說話、下指令,讓品牌廠越來越重視音箱的音訊品質、以及遠場語音識別交互,恰巧給了那些做喇叭、音響的零部件業者一個機會,挾其多年的聲學研究及生產經驗,跟整機代工廠搶食代工機會。

智能音箱是一個智能語音助理+喇叭的產品型態,不過,消費者評價一臺智能音箱的好壞,多是依據其智能語音助理的能力,例如聽不聽得懂、有沒有答非所問雞同鴨講,從喚醒智能語音助理、連到雲端做語音識別、語音合成、執行用戶說出的任務,像是購物、查詢資訊,這些 AI 能力都是掌握在亞馬遜、Google、蘋果的手上,而不是硬件廠商,硬件的重點則是喇叭的聲音播放品質、麥克風收音的設計。

中國“小富士康”的崛起!富士康“女工”成就市值超770億元企業

圖|2018.Q2 全球智能音箱市佔率(圖片來源:Canalys)

在電子行業裡原本就有不少專門製作喇叭、音響的零部件業者,只是過去幾年喇叭、音響的市場沒有太大的成長性,PC 及電視銷售下滑,連帶影響周邊喇叭及家庭劇院組的銷量,因此過去幾年可說是喇叭業者的苦日子,只有能接到高階品牌音響或是汽車音響客戶的訂單,才能有較好且穩定的業績表現,沒想到,一項新產品的出現—智能音箱,為業者帶來了新的生意機會。

目前,美國三大業者智能音箱的下單狀況,蘋果 HomePod 由英業達及富士康代工,亞馬遜 Echo 為富士康,Google Home 系列由廣達生產,不久前外媒《日經亞洲評論》指出 Google 將推出一款帶有屏幕的音箱,由和碩代工。而除了蘋果開始轉向將HomePod 代工交給立訊之外,盛傳亞馬遜也有意把部分 Echo 交給傳統的喇叭聲學公司來生產。電子產品不只品牌廠競爭激烈,代工及零部件更是在殺價和獲利之間求生存,而智能音箱能否像智能手機或 PC 成為數億臺量級的產品,成為電子行業下一個主流,或許得等到智能語音助理真的夠聰明的那一天。

這幾年中國在前沿科技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的投入及成果,絲毫不遜於歐美,在相對“傳統”的科技電子產品製造領域,在規模、製造品質及良率也追趕上來,一方面除了業者通過研發或收購來“補血”,另一方面中國品牌的崛起也帶來不少助益,零組件業者通過國內品牌的訂單練兵,打磨了技術後,逐漸就吸引到國際品牌廠下單,甚至成為重要的供應鏈夥伴,

而立訊的崛起,其實不只是一家小富士康的崛起,更是中國科技電子產業形勢改變的一個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