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一位八旬老滬漂的搬遷史:從老城廂到家鄉的故事

當車子從嘉閔高架(建虹路出口出),駛入申虹路,到達虹橋樞紐時,張老先生知道,自己又要離開上海了。張老先生祖籍蘇州,生於上世紀30年代初期。他曾多次居住在上海,退休後的他獨居在家鄉。

一位八旬老滬漂的搬遷史:從老城廂到家鄉的故事

1932年,父母為償還祖父虧空的鉅額資金,不得不離開家鄉外出謀生。他隨父母從江南小鎮一路向北,來到上海。從此,一家三口居住在老城廂一帶。

當時的上海,河流密集,水網密佈,河道阡陌交錯,似乎是江南水鄉的縮影。在這裡,他牙牙學語,與鄰居家的孩子打成一片,整日穿梭在豬作弄、筷竹弄、篾竹路、夢花街等一個個名字奇特的弄堂間。這裡弄堂空間狹窄,地板上鋪著的是凹凸不平的青石板,一到下雨天,地面積水嚴重,石板縫隙間佈滿青苔,弄堂兩側灰牆上黴點斑斑。

一位八旬老滬漂的搬遷史:從老城廂到家鄉的故事

這裡商業混雜。外鹹瓜街聚集的是賣鹹魚的寧波人,花衣街是最大的棉花交易場所,麵筋弄上總能看到賣油麵筋的老阿婆,糖坊弄上有他愛吃的麥芽糖……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從20世紀初開始,人們從五湖四海而來,源源不斷地匯聚在此,不少人在此找工作、做學徒謀生。

為了謀生計,張老先生的父母在蘇州河兩側的滬西工業區開辦了紡織廠。江南水鄉素來以養蠶繅絲著稱,江南一帶的居民都能掌握紡織方面的技巧,他們必然會對紡織有所瞭解。

一位八旬老滬漂的搬遷史:從老城廂到家鄉的故事

1937年淞滬戰爭爆發後,上海淪陷。為了躲避戰亂,父母帶著他和兄弟重回家鄉。

解放後,他回到上海求學。畢業後,他尊崇組織的分配,從上海到蘇北,成為一名銀行職員。從50年代起,他的兒子女兒相繼出生。妻子和孩子居住在老家,只有在每年過節時,一家人才能見上面。當時,陸路交通尚不發達,從蘇北到江南,只能乘船途經京杭大運河,到達縣城後做小船回到家中,或是步行回家。

一位八旬老滬漂的搬遷史:從老城廂到家鄉的故事

張老先生家曾是江南一帶的大戶,加之祖父的兄弟姊妹較多,故而家中宅邸也頗多。家中住宅的大門開在中軸線上,迎面正房為大廳,後面院內建造的是二層樓房。這些房屋的結構多為穿鬥式木結構,不用梁,外圍砌較薄的空鬥牆或抹灰強,牆面被粉刷成了白色。室內的地板是鋪石板,房屋外部的木結構用褐、黑、墨綠等顏色,與白牆、黑瓦相映,色調雅素明淨,與周圍的水流、小橋結合起來,頗有些“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樸風情。

一位八旬老滬漂的搬遷史:從老城廂到家鄉的故事

原以為,離開上海後,他再也不會回去。

上世紀70年代後期,他辭去了銀行的職位,被聘為上海某事業單位某部門的部長。在福利分房的大背景下,再加上“文革”後期大批知青返鄉,住房緊張成為了嚴重的社會問題,當時人均的居住面積也只有4.5平方米。

一位八旬老滬漂的搬遷史:從老城廂到家鄉的故事

他分到的房子很小,每層8戶。樓層中間有一條長長的走廊,南北兩側的房間一間間依次排開。每個房間大約20平的面積,衛生間和廚房共用,一家六口(自己和老伴,兩個兒子、兩個女兒)無法居住在一起。他將老伴接到上海,大兒子也剛巧在上海工作,其他的孩子也多已成年,小兒子在家鄉當起了紡織學徒工,女兒們還在外上學。

老人的孫子是由老兩口帶大的。他們住的房子都是一層樓4戶,沒有太多的人性化。不過,整棟樓都是張老的同事,平日裡常聚在一起聊天、下棋等,連他們的老伴兒也常在一起打麻將、嘮嗑兒,相約著去買菜。樓上樓下的鄰居們年齡相仿,孫子們年紀也差不多,每天晚上孩子們都會在院子裡玩,社區氛圍濃厚。

90年代初,張老退休了,他和老伴回到了老家。大兒子一家依舊居住在上海。

1998年的房改是樓市的轉折點,商品房時代正式來臨。國務院頒發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預示著中央將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制度。2000年,老張的大兒子購買了一套三房兩廳戶型,當時的價格也只有500元/平。房子120平,沒有電梯,大兒子特地為父母留出了一個房間,一有空就將父母接到上海的家中。與此同時,在大兒子的鼓動下,剛開始創業的小兒子和女兒們先後在上海購置了房產。

一位八旬老滬漂的搬遷史:從老城廂到家鄉的故事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買房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似乎每個家庭的生活都圍繞著房子展開。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已熱衷於買房、攢錢、置換房產。然而房價已一去不復返,再也不是曾經的500元/平

一位八旬老滬漂的搬遷史:從老城廂到家鄉的故事

物是人非,隨著年紀的增加,張老先生臉上佈滿了皺紋,也出現了“老年斑”,他去上海的次數也逐漸減少了。每年節假日,孫子會接他到上海的家中休息幾天。節假日過後,為了不影響孩子們的工作,他要求孩子們送他到虹橋汽車站,自己乘車回家。

這些年,大兒子退休了,也倒清閒;小兒子事業有成,成為了小鎮上遠近聞名的紡織業商人;女兒們家庭幸福,也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孩子們都接他到家中生活,他都拒絕了。他習慣了江南悠閒的生活。早晨,踏著朝陽步行道小鎮的茶館裡,品上一杯茶,聽聽鄉里的趣聞軼事;中午和老夥伴們吃上一頓飯,偶爾也會去孩子們的家中吃飯。對他而言,每月的退休金足夠自己花費的了。

一位八旬老滬漂的搬遷史:從老城廂到家鄉的故事

張老先生依舊居住在家鄉的房子裡。為了防止下雨天家中漏水,房子屋頂上的瓦片被加固了;每隔一段時間,房子的外牆都被刷上了層層新漆,就怕江南一帶天氣潮溼,外牆長滿青苔。屋內的地面重新鋪上了水泥,電路被重新排布。

修葺過的房子漸漸失去了歷史的痕跡。但它們的灰色外觀,木門,窗戶上的冰裂紋等,都透露了曾經的歲月風情。在老虎木窗裡,星星點點地透出了一抹橘黃色的燈光。

一位八旬老滬漂的搬遷史:從老城廂到家鄉的故事

江南的老房子與老城廂的房子差別不大。年紀越大,越容易回憶往事。張老先生常搬著小凳子,坐在自家房子門前,腦海中回憶著曾在老城廂待過的歲月。下午4-5:00,放學的孩子們,下班的男男女女,趁機推銷物品的小販們紛紛湧向弄堂,原本寂靜的弄堂一下子喧囂起來。在不遠處,一縷縷炊煙漸漸消失在弄堂的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