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為何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YANGHUA-2046


我們來看看蜀漢拿到漢中219年,到蜀漢滅亡時候263年,都任命了哪些漢中都督。

魏延219年-234年,吳懿234年-237年,王平237年-248年,胡濟248年-263年。

特別要指出的是,諸葛亮在北伐的前一年,也就是建興五年,公元227年就已駐紮漢中,也就是說227年-234年,諸葛亮是實際的漢中最高長官,那麼魏延就是219年-227年,一共是8年時間。

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出魏延掌控漢中時間8年,沒有像題主說的40年,即使算上魏延被任命為漢中大守算到他被殺,也只有15年時候,遠達不到40年。

為什麼魏延能守住漢中呢?當時劉備在選擇漢中太守的時候,出人意料的沒有選擇大家所認為的張飛,而是選了魏延。

魏延的口氣也是很大,說如果是曹操親自來了,我就為漢中王抵擋住,如果是他派其他將領率十萬部隊過來,我就將他吞併了。可是在魏延鎮守漢中的時候,魏軍沒攻過來過,他當然抵擋得住了。

那麼魏軍前前後後來了幾次呢,一共是三次,第一次是230年,曹真率領三路人馬進攻漢中,但是途中下了大雨,走了一個月,才走了一半路途,實在受不了,就直接撤軍了,連漢中的大門都沒見著。

第二次是244年,曹爽為了提高自己的軍功威望,就率了七軍魏軍進攻漢中,可是漢中的王守和費禕據險而守,曹爽他們過不來,曹爽的手下為進為退吵個不停,最後還是撤軍。

第三次就是263年,鍾會鄧艾帶著近二十萬大軍進攻漢中,姜維就改變以前據敵於漢中之外的作法,因為那種只能禦敵,不能殲敵,直接把魏軍放進漢中,然後據守漢樂二城,他認為,這樣就能夠打擊敵軍補給線,這樣就能獲得大功。

但是這種做法就有兩個問題了,像鄧艾從陰平進入內部,姜維就不得不分兵去救援,那麼劍閣就守不住了,另外魏軍的數量實在太多。所以姜維的這一手安排,直接被鄧艾的度陰平直接破掉了,自然導致蜀漢的滅亡了,所以確實是姜維的佈置有問題,心太大。

 


歷史簡單說


因為姜維變更了魏延的守禦方略,據《三國志·姜維傳》)記載“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但是姜維認為“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意思就是說,這樣消極防禦雖然可以把對手擋回去,但是不能殲滅對手,姜維要打殲滅戰,他擬定了自己的作戰計劃:“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這個計劃說穿了就是誘敵深入,堅固據點阻礙敵人後方補給,一旦敵人撤退後方的堅固據點可以把對手的退路限制在幾條小道上,最終加以殲滅,形成大殲滅戰。這個戰法有點類似蘇德戰爭德國元帥莫德爾的防禦戰術,建立堅固支點,作為防線支撐,當防線被突破時,並不撤退,而是利用堅固支點繼續牽制對手的其他部隊,當敵人突破防線的集中兵力節節抵抗,當對手失去攻擊鋒芒的時候,立即組織裝甲部隊從兩翼反擊,包圍殲滅突出的敵人,而後恢復防線。這個戰術的要點有兩個,一是防禦支撐點夠堅固,二是反擊的力量要夠強悍和足夠快。

姜維這個“斂兵聚谷”的戰略創舉能成功嗎?

不能,因為姜維獨木難支,能力不在他之下的名將王平,在四年後便死了。沒有了魏延,又沒有了王平,姜維這個救火隊長雙拳難敵四手,後方又有奸臣掣肘,結果“斂兵聚谷”變成了“開門緝盜”,最終一敗塗地。這失敗告訴我們,一個好的戰略若沒有足夠的人才去執行,則會變成一個最糟糕的戰略,貽笑大方。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sunnyshine”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千古名將英雄夢


這問題問的,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姜維只守一個月……要吹魏延黑姜維也不是這麼瞎編數據的。

劉備拿下漢中是公元219年,魏延死於公元234年,滿打滿算才15年,而且自公元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漢中的軍務基本都是諸葛亮接管了,魏延實際守漢中也就8年的樣子。在這中8年裡漢中一直沒有什麼軍事壓力,倒不是曹魏怕魏延,而是在劉備攻佔漢中以後,隨即就發生了襄樊之戰,關羽北上進攻襄樊,曹魏損失慘重,曹操一度都想遷都。之後雖然關羽兵敗身亡,但是曹操此後不久也去世,曹丕繼位以後魏蜀吳三家都在荊州虎視眈眈,關中一線大家相安無事。

漢中防禦第一次經受考驗,已經是公元230年,諸葛亮屢次北伐已經讓魏國很是頭大,曹真決定主動出擊教訓一下蜀漢,可惜天氣不幫忙,魏軍在雨裡爬了一個多月還是沒到漢中,這次伐蜀戰役不了了之。魏延作為蜀漢僅存的幾個大將之一,和吳懿一起被諸葛亮派了到魏國境內騷擾對方,並在陽谿擊敗費瑤、郭淮。不過此時主持漢中防禦作戰的還是諸葛亮,沒魏延什麼事。

姜維開始是隨大將軍蔣琬駐守漢中,他正式總掌蜀軍大權要到費禕去世,也就是公元253年,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姜維也算守了漢中10年了,時間比魏延要長的多。而且姜維面對的局勢要比魏延嚴峻的多,他的失敗更主要是因為蜀漢的總體實力已經下降,劉禪昏庸無能,而不是他的戰略不對。

早在鍾會打算伐蜀前,姜維已經得到情報,並且特意上奏劉禪,希望加強各處防禦,然而這一建議並未得到劉禪的重視。而魏軍此次動員的兵力多達16萬以上,遠遠超過蜀軍,如果繼續用魏延分處防禦的戰術,那麼也很難阻擋魏軍前進。更關鍵的是,即使保住漢中,蜀軍主力被鍾會吸引,那麼鄧艾一樣可以走陰平直接攻擊成都,光守漢中可擋不住鄧艾。此時蜀軍最大的問題是人才睏乏,兵力不足,除了姜維,已經沒人能擋住鄧艾的奇兵了。

所以此時不管誰來守漢中,用哪種方法守漢中,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


不沉的經遠


《三國演義》中的魏延是文學形象,並不代表歷史上的魏延

關於魏延,大家應該有一個區分,就是文學形象中的魏延和歷史形象中的魏延,兩個人是截然不同的,很多人對於三國這段歷史的熱愛都是來源於《三國演義》,演義說到底就是還是文學藝術加工,並不能代表真正的歷史。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魏延描述為一個腦後有反骨的人,成為《三國》裡面的反面人物,在後世中,由於人們不能將魏延的形象進行區分,最終對魏延的誤讀偏多。

實際上歷史上的魏延是一個很厲害的角色,說起來《三國演義》讓魏延比竇娥還冤屈。

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根本就沒有謀反之心,陳壽在著《三國志》中寫道:“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可以說,之所以在諸葛亮死後,蜀國會出現這樣的內訌,還是諸葛亮的原因,未能協調好部下的關係,凡是親力親為,卻沒有讓手下各司其位。

本文就來講講魏延為何能夠在漢中漢中15年(並非40年)。

魏延不是《三國演義》中的降將,而是一個擁有私人武裝的小軍閥,後來隨劉備入川,雖然魏延的身份沒有關羽、張飛、馬超等人的地位高,但也是深受劉備信任,說實話當時劉備的隊伍是膨脹擴充的,本來就缺乏良將,魏延更是“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魏延何德何能可以成為漢中太守?

劉備本來如喪家之犬,好不容易取得荊州(部分)和益州以作立足之地,隨後劉備聽從法正的建議,決定奪取漢中之地,以效仿劉邦成就霸業。

劉備因此與曹操在漢中之地進行了激烈的對抗,最後曹操以漢中“雞肋”將其放手,劉備因此實力大增,蜀漢軍事集團達到巔峰時期,關羽受到來自劉備在漢中取得勝利消息的刺激,也開始積極擴張,以為呼應,結果敗走麥城,這個暫且不說。

打下漢中之後,派誰來駐守是一個問題,關羽鎮守荊州,剩下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等大將,然而這其中黃忠年紀過高,馬超並非嫡系,能夠升任的只有張飛和趙雲。

但是趙雲是衛戍司令的職務,劉備在成都的根基也不是太穩,需要趙雲來震懾,最有可能的人選應該是張飛,形成桃園三結義,三兄弟一個荊州,一個益州,一個漢中的格局。

然而令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劉備竟然“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

劉備在魏延的任命儀式上故意問魏延,如果曹操來犯,你如何應對,魏延回應:“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看這話霸氣不霸氣,側漏不側漏,曹操主力有多少,三四十萬應該是沒問題吧,魏延說我只能防守了,如果曹操只來十萬人馬,我自己就把他滅了。

以當時蜀國的國力,正常駐軍下,魏延的麾下絕對不會超過三五萬人,這就是魄力。

能夠選魏延,表明劉備其實比諸葛亮會看人,尤其在馬稷的使用上,也是諸葛亮用人的一大敗筆。

魏延鎮守漢中時期的為何能夠守得住?

首先,魏延採取的防守策略得當

魏延據守漢中的時候採取的是:“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 使不得入。及興勢之役, 王平捍拒曹爽, 皆承其制。”

在分析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時候就說過漢中和關中之間地勢複雜,誰想打誰都不容易,這也是魏延之所以敢說曹操即使全軍來戰也能夠守住,壓根就不給曹魏政權機會。

接替魏延擔任漢中太后的王平也採取這樣的策略,在公元244年大敗曹爽十萬大軍。

姜維後來鎮守漢中失敗,實際也是對魏延防守策略的放棄,姜維放棄了魏延穩紮穩打的防守策略,而是採取放棄漢中外圍據點的方式,打算將曹魏軍隊引入盆地內部然後再進行圍殲的策略。

當然,我們知道後來曹魏軍隊開入漢中後,直接長驅直入了,根本就沒有給姜維構築二次防線的機會,更別談什麼擊敵了。

其次,魏延鎮守期間,蜀漢和曹魏政權之間沒有過多的戰爭

魏延在擔任漢中太守的時候,是公元前219年,正是上面講到的關羽在荊州威震華夏,也是曹操重要防守的地方,關羽死後不久,曹操也走了,曹丕主政期間主要發動對吳國的戰爭,因為當時蜀國在夷陵大敗之後已經沒有精力攻打魏國,這個時期,曹吳之間戰爭不斷。

曹丕死後,曹睿繼位,諸葛亮趁機進行北伐,當時魏國的形勢並不是太多,對待蜀國的進攻也只是防守為主,一直到諸葛亮死的時候,魏延也就去世了。

可以說,魏延駐守漢中期間,魏國也知道蜀國易守難攻,並未對其發動進攻。

實際上姜維也並非無能,姜維在漢中鎮守了25年,並且進行了N次北伐,當然都以失敗告終,當時曹魏史書對姜維的北伐稱為騷擾,就可以知道姜維北伐的規模了。

當時吳國進入自守階段,曹魏在忍不可忍的情況下發動對蜀國的進攻,姜維隨即被打敗。

當然,蜀國滅亡不是姜維一個人的鍋,病入膏肓非一日之功。


史論縱橫


兩人的戰略思想不同。。

魏延守漢中的策略,是層層設防。他依靠漢中的崇山峻嶺,建設了堅固的城池堡壘,組成了一道完備的國防線。這道防線“拒敵於國門之外”,魏軍不能前進一步。歷史證明,魏延的防禦戰術是很成功的,這道防線多次擊退魏軍進攻。

姜維則是另有打算。他覺得魏延的方法,只能被動防禦、擊退魏軍,不能有更多的戰果。他想玩一票大的,要“誘敵深入、關門打狗”。他主張放棄漢中多數的堡壘、據點,蜀軍退守漢城、樂城、陽安關,只在這幾個據點抵擋魏軍。同時,對魏軍堅壁清野,並留部分蜀軍在魏軍後方打游擊。魏軍進入漢中盆地後,想進攻,攻不破漢城、樂城;四處找不到吃的,後勤補給線又太長,必然不能長期堅持。等魏軍後撤的時候,守城蜀軍發動反攻,外圍打游擊的蜀軍斷絕其後路,可一舉殲滅魏軍。

個人認為姜維的戰術沒有問題。蜀國滅亡不是他的鍋。要怪只能怪劉禪、黃皓。


國史拾遺


首先糾正一個問題中的錯誤,魏延鎮守漢中13年,並非題目中的40年。而姜維鎮守漢中15年,並非題目中的一個月,最後漢中在姜維手中丟失。那麼為什麼漢中會在姜維手中丟失?姜維有責任嗎?我給大家分析一下。

關於漢中的防守問題,有一個原則叫誰進攻,誰負責防守。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誰北上伐魏,誰負責防守漢中,這叫攻防一體化。當然也不全是這樣的情況。

劉備奪取漢中後,任命的第一個鎮北將軍,也即漢中太守為魏延。當時的情況是魏延只負責防守北方曹魏的進攻就可以了,也就是說是單純的防守。

劉備死後,諸葛亮立主北伐。諸葛亮把魏延帶走用於進攻關中,而漢中另派別人防守。例如,第一次北伐時是派趙雲來防守漢中。這就叫誰進攻誰防守。也就是說諸葛亮負責北伐,也負責防守漢中。這時漢中防守的主要責任人其實是諸葛亮,而魏延是丞相司馬,負責進攻。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和楊儀爭權,造成魏延被馬岱所殺。至此13年間算是魏延鎮守關中的時間,基本做到了力保漢中不失的目標。

魏延死後,吳懿入駐漢中,成為新的漢中太守。吳懿只是個過渡,只幹了3年時間就被王平所替代,王平負責監管漢中事務,但是名義上仍然是吳懿鎮守漢中。直到6年之後,王平官升大司馬府前護軍,王平才開始正式接手漢中,成為漢中太守。

王平繼續沿襲魏延時期的防守策略,用重兵防守關中進漢中的五條棧道,並且在棧道口據險守城。曾經成功擊敗過曹爽的進攻。王平駐守漢中5年,在這5年間確保了漢中的穩定。

王平死後,緊接著費禕遇刺,於是姜維的權利有所擴大。費禕在位期間,給姜維的兵不過萬,因此姜維沒有打過什麼大仗。費禕死後,姜維專權,既負責北伐,也負責防守漢中。

這時姜維改變防守策略,將兵力收縮至漢、樂二城,將漫長曲折難走的棧道交給了魏國。用姜維的話說,這叫誘敵深入,以退為進,將敵人放進來打,以求取得大的戰果。結果主力都被姜維調去攻取狄道和隴西,漢中兵力空虛。

漢中兵力空虛到什麼程度呢?漢、樂二城每城只有五千人守衛。這還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姜維前後北伐十幾次,戰果都不大,造成反對北伐的聲音越來越強烈。後來黃皓專政,直接在劉禪面前告姜維的狀,說姜維連年征伐,空耗國庫,勞民傷財。黃皓建議劉禪調姜維回來任益州刺史,奪取姜維的兵權。姜維知道後上書劉禪,要求懲辦黃皓專權,巧言令色,擾亂朝綱。

其實當時的情況是大多數人支持黃皓,都對姜維不滿,認為姜維這樣打下去遲早會把蜀國的財政打垮。姜維自知有些理虧,於是上書劉禪要求滯留沓中,屯田養兵。劉禪為了緩和矛盾,批准了姜維的上書。

於是就造成了這樣的情況,漢中主力被姜維帶到了沓中,而漢中防守兵力薄弱。後來,司馬昭看到有機可乘,於是在鍾會建議下,兵分三路伐魏。左路和中路軍負責堵截姜維,魏軍主力十萬人直撲漢中。

漢中兵力太少,再加上棧道上幾乎無兵防守,因此鍾會的十萬大軍幾乎毫髮無損的就佔領了漢中,鍾會留2萬人圍困漢、樂二城,然後率領其餘兵力直撲成都。後來的事情就簡單了,鍾會被姜維追上,堵在劍門關。然後鄧艾奇襲陰平,迫降成都,蜀國滅亡。

從漢中的丟失過程來看,姜維是有責任的。兵力全部被他帶走了,防守的責任他卻推給了劉禪。在鍾會進軍漢中的危機時刻,劉禪無奈緊急派廖化、張翼和董厥馳援漢中,但是已經晚了。鍾會早已經進入了漢中。漢中一失,等於川蜀的臂膀被斬斷,成都就岌岌可危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魏延防守漢中13年,吳懿防守漢中9年(過渡期3年),王平防守漢中5年,這些人在防守漢中期間,由於策略得當,不但防住了漢中,也對北伐有很大支持。王平死後,姜維負責防守漢中。姜維改變了原來的防守策略,弱化了關中入漢中棧道的防守,再加上朝廷內部的鬥爭(黃皓專權),最後被司馬昭和鍾會抓住機會,漢中丟失。這其中姜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每日趣評


魏延活著的時候,諸葛亮因為也活著。有著諸葛亮的支持,魏延可以過得非常的舒服,根本沒有人能夠阻礙他,他可以專心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是在姜維手裡之後,諸葛亮已經死了很久了,當時朝廷已經是烏煙瘴氣。劉禪個人不光是不可以負責,而且也喜歡搗亂,姜維見到這樣的情況也沒有辦法,只能放棄了這一個地方。

根本不要從什麼戰略方針上來講,就從蜀國這一個內部來講的話,蜀國已經是註定要亡國了,只不過姜維還是在苦苦的堅持之中,想要完成諸葛亮的願望,但是諸葛亮都做不到的事情,姜維又怎麼能夠做到呢?就像司馬昭說的,諸葛亮都無法輔佐劉禪,更何況是姜維呢。

魏延活著的時候,可以專注於防守這個漢中這一塊地方,因為有諸葛亮做他的後盾。

當年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可真的是非常的厲害,把蜀國這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竟然能夠做到起死回生,當初要是劉備不去攻打吳國的話,可能蜀國還會更加強大一點。在諸葛亮的帶領下,蜀國的一切都過得非常的好,一直都在走著上坡路。那魏延自然是跟著諸葛亮手底下做事,魏延可是非常敬佩諸葛亮,而且也非常的喜歡劉備,當初就是為了劉備才投靠了蜀國。一直都在盡心盡力的幫助蜀國做好一切事物,對蜀國可是非常忠誠的。


當時蜀國這個國家還是非常單純的,剛開始發展起來,只要努力的去做事就可以了,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能力為人自然是可以做到的,就算內部有矛盾,但是有諸葛亮在可以調節這種矛盾,自己不用去考慮這些東西。但是自從諸葛亮死後,這一切都開始慢慢的發生改變了,諸葛亮又是蜀國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

當時為魏延是和楊儀搞成了矛盾,楊儀是在朝廷裡是手握大權的,而魏延想要殺死這個人,讓蜀國變得更加的好一點,但是沒想到的是楊儀這個人是手握大權,最後是將蜀國這個人殺死了。魏延可以說是蜀國之中死的最悽慘的那一個人,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自己手裡人手裡,而且是因為內亂這個名聲而死的實在是太可惜了。



自從魏延死後,蜀國內部開始來動亂了,而劉禪又不管,這些事情任他們動來動去,所以蜀國可以說是一潭死水。而姜維見到這樣的情況自然也是非常頭疼,姜維只是想要去打仗,完成諸葛亮的遺願就可以了,但是沒想到發生了這些事情,最後姜維又做了一些做決定。

但是到姜維掌握所有軍權的時候,魏延和諸葛亮都已經死了,他不僅是需要面對外部的壓力,還有內部的鬥爭,過得十分的悽慘。

當時諸葛亮死的時候,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姜維手裡,將諸葛亮號稱是臥龍,但是姜維比他更加厲害,他是一個幼麒。這樣較為能夠繼續發展的話,一定是比諸葛亮更加厲害,但是沒想到的是姜維打了這麼多年還是沒有起色。而對於蜀國內部的人來講,很多人都是成都當地的人,他們不希望打仗,希望蜀國能夠繼續休養生息,而這個和姜維是非常矛盾的,所以他們產生了衝突。

姜維想繼續去打仗,可是面對層層阻撓,他只能夠自己帶領所有的士兵到外面去駐守在祖國的邊疆永遠不能回去,這個對於姜維來講是非常難受的,沒有人去支持他,但是他還是要一意孤行下去,要完成自己師傅諸葛亮的遺願。漢中這一個地方將我也是堅持不下去了,他只能夠駐守在另一個地方,所以最後只能夠選擇放棄,畢竟他一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太單薄了,還有這麼層層的阻礙,他又不是真正的諸葛亮,實在是過於辛苦。



這一切也不能夠怪姜維,背後總是有一件事情存在著。要是蜀國的政治能夠清白一點,不會有那種矛盾的話,最後蜀國也不可能沒得這麼快。當時劉禪投降最主要的就是這些人說了一些話,所有人都想要投降。劉禪也沒有辦法,最後只能夠答應他們了,這個可是江山就這樣沒了。

你們認為姜維過得真的是非常容易嗎?歡迎在下面評論。


汪公說


這個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魏蜀雙方的戰略方針都有所改變。

在魏延鎮守漢中的年代,曹操是奪取漢中之後主動走人的,當時的魏國是在實行戰略收縮的。為什麼?因為曹操這個時候圖謀代漢,內部不穩,荀彧、崔琰等名士,耿紀、金禕等漢朝遺老連番發動反對曹操的鬥爭,而劉備、孫權也趁此利好不斷的進攻,曹操在漢中、荊州、淮南三條防線上遭受劉備、孫權的輪番進攻,有所不支。

這個時候,漢中的地勢,從北方來看是交通不便,如果屯大軍在漢中,補給費力,且在群山之中,容易被分割包圍,不能策應東部戰線。從南方來看,則蜀道本來艱難,進出漢中雖難,但也不比蜀道更難,所以必須奪到手裡。

因為曹劉雙方對漢中的看法不同,所以爭奪漢中的決心也不同,最終以曹操主動退卻收場,劉備奪取了漢中。此後曹操對西部戰線採取守勢,在中部荊州戰線做掉了關羽,所以這時魏延哪怕守衛的部隊不多,曹軍也不會大舉進攻漢中,自然守得住了。

後來諸葛亮北伐時代,魏國貫徹西守東攻的戰略方針,西部戰線勉力招架,自然也不會去攻打漢中。到諸葛亮死後,魏國曹爽有發動漢中戰役,但是受阻於蜀將王平,不得不退兵。

雖然這個時候魏國的方針變化了,開始進攻蜀漢了,但如果蜀漢的方針不變化,漢中還是很難攻下。魏延的防守策略是派兵佔住所有的山谷通道,避免把魏軍漏進漢中,但姜維認為這種辦法雖能守住漢中,卻不能獲利,不如把魏軍放進漢中,拉長他們的補給線,堅守漢中的漢、樂二城,等到魏軍不及發生危機以後再追殺,可以得到大勝,其實就是拿漢中當誘餌。另外從漢中守軍裡勻出來的多餘的部隊也可以用來北伐。

但是當魏軍大舉伐蜀時,蜀漢已經人心盡失,魏軍人數眾多,殺入漢中後圍住漢樂二城,繼續南下。這樣漢中就是去了誘餌作用,全部被魏軍奪取。然後在此基礎上,鄧艾得以偷渡陰平,滅亡蜀漢。


文史宴


魏延並沒有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從219年擔任漢中太守,到234年去世,滿打滿算15年左右。

公元219年劉備擊敗曹操奪取漢中。漢中北接關中,南臨西川,不僅地理位置險要,而且物產豐饒,是兵家必爭之地。劉備會讓來誰鎮守漢中,人們對此議論紛紛。

由於劉備已經讓關羽鎮守荊州,而張飛在軍中資歷威望僅次於關羽,所以人們都認為劉備會讓張飛擔此重任,張飛也認為應當如此。

但出人意料的是,劉備竟然啟用牙門將軍魏延擔此重任。

大家千萬不要小看牙門將軍這個職位。劉備手下只有兩人擔任過此職,一個是趙雲,另一個就是魏延。趙雲不必多說,常年隨劉備鞍前馬後,是劉備的親信。而魏延能擔此職位,可見他在劉備心中和趙雲的水平不相上下。

魏延原先是劉備的部曲,小兵一個,沒背景沒人脈。但是他憑藉自己出色的表現,硬是從小兵做到了牙門將軍,有非常豐富的戰鬥經驗,而這也是劉備看重他的地方。但是和張飛相比,魏延還是嫩了一些,所以滿朝文武對此非常不解。

劉備為了服眾,又升任魏延為鎮遠將軍,還讓他當著群臣表決心。魏延大聲說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意思是,如果曹操來,我就據險堅守;如果敵人較弱,我可以把他們一舉殲滅。

此言一出,劉備非常滿意,群臣也佩服魏延的豪氣。

當然,魏延不是幹說大話,他防守漢中的策略非常務實得當。

何謂務實得當?因為自劉備奪取漢中後,接連遭遇關羽失荊州和夷陵慘敗,元氣大傷,在諸葛亮北伐之前,沒有主動出擊的能力。

此時魏延的策略就是“禦敵於國門之外”,依託秦嶺天險,在漢中外圍設立關卡重點防禦,藉以消耗拖垮敵人,使其不戰自退。

所以魏延坐鎮漢中時,曹魏並沒有進攻漢中。227年諸葛亮北伐坐鎮漢中,漢中的防務實際上由諸葛亮主持。234年魏延死後,吳懿、王平、胡濟繼任漢中太守,他們繼續沿用魏延的防守策略,併成功挫敗了曹魏的進攻。

最有名的當屬王平擊敗曹爽一役。

244年,曹魏大將軍曹爽為建立軍功興兵十萬由駱谷進攻漢中。當時漢中守軍不滿三萬,諸將想放棄外圍據點,退守漢、樂二城,等待涪城的援軍。王平認為這樣不可,如果涪城的援兵不來,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必須堅守外圍據點,等待援軍。

最終王平堅守外圍,費禕率軍從涪城趕來,並阻斷曹爽後路。曹爽拼死突圍,十萬大軍死傷甚眾,大敗而歸,錢糧馱馬消耗更是驚人,致使關中地區好長時間緩不過來,羌胡對此怨聲載道。

這就是魏延防守策略的經典應用,如果能一直延續下去,曹魏不會像後來那樣如此輕易就拿下漢中。但姜維卻徹底拋棄了魏延的策略,採用“斂兵聚谷”策略,導致漢中面對曹魏進攻僅僅一個月就丟失了。

姜維的“斂兵聚谷”策略

蜀漢後期,姜維北伐的主要方向是隴西地區,為了集中兵力,他放棄了魏延防禦漢中的策略,改用“斂兵聚谷”之策。

所謂“斂兵聚谷”,就是用有限的兵力據守漢、樂二城,放敵軍進入漢中,藉助漢中崎嶇的地形來拖垮敵人,尋找機會予以重點殲滅。258年,漢中督胡濟正式施行姜維的策略,收縮漢中外圍防線,重點防禦漢、樂二城。

263年,蜀漢大將軍姜維為躲避黃皓的陷害,在沓中屯田避禍,曹魏看到姜維率主力駐軍西北的沓中,認為漢中守備空虛,所以兵分三路共18萬大軍進攻蜀漢。

其中鄧艾率3萬人進攻沓中的姜維,諸葛緒率3萬人進攻陰平橋頭,阻斷姜維的退路,鍾會則率12萬人直逼漢中。曹魏的意圖很明顯,希望能一舉拿下漢中並殲滅姜維,這樣一來蜀漢就崩潰了。最差也要拿下漢中,這樣蜀漢滅亡便是遲早之事。

此時胡濟用姜維之策,放棄外圍據點,堅守漢、樂二城。鍾會圍攻不下,只能繞過這裡直奔南面的陽安關,一切按姜維的預料發展。

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陽安關守將蔣舒卻臨陣倒戈,投降曹魏,致使陽安關失守。鍾會獲得了大量的糧草輜重,緩解了燃眉之急,致使漢中淪陷,姜維的計劃就此落空。

其實這個計劃並不是一無是處,如果漢中將士能堅決貫徹,鍾會大軍很可能會像姜維預料的那樣被拖垮在漢中崎嶇的山路之中。但事與願違,失去漢中後姜維已經無力迴天,所以對於漢中失守,姜維作為最高統帥是必須要負責的。


石頭說歷史


這個問題的提法,對姜維是有些不公平的。的確,魏延守漢中十年,曹魏大軍不得越雷池一步;而到了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但是評價兩人的兵法軍功,不能僅以漢中的得失而論,因為兩人的地位、權力、職責、追求,都不一樣。

漢中中部為谷地,背面有山,山中有數個關隘,地勢險峻。魏延的戰略,是死死將這些關隘守住,讓敵人進不來。魏延的計策的確成功了,漢中在他手中固若金湯,魏延也由此被視為一代名將。

但魏延的主要任務,就是守漢中。在諸葛亮時代,因為種種原因,他不是總司令,只能算是漢中戰區司令,他的任務就是守住漢中,開疆拓土的大局要由諸葛亮去完成,所以魏延不需有功,無過便可。北伐失敗,錯不在魏延;漢中失守,卻是魏延的責任。

然而姜維不一樣。蔣、費之後,姜維成了北伐的實際領導者,他扮演的不是魏延這個角色,而是諸葛亮這個角色。他明白,用魏延的策略雖然能守住漢中,但守住了又有什麼用呢?只有誘敵深入,才能對北伐起到真正的助推,所以這才改變了魏延禦敵於國門之外的計策,結果蔣舒投降,傅僉戰死,漢中由此失守。

姜維固然用人不當,但他手下已經沒有魏延這樣的將領了。當時魏延鎮守漢中時說過“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其實魏延只有“為大王拒之”,並沒有“為大王吞之”。如果魏延與姜維換一個位置,魏延未必會更好,但姜維肯定不會更差。畢竟,對於北伐總司令來說小勝沒有意義,而對於漢中戰區司令來說守住城池意味著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