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潍坊高密炉包

潍坊高密炉包

民间传统名吃高密炉包历史悠久,风靡城乡。始于清代年间,在民国时期有着独特意义的形势盛行,用来走亲访友的礼物送给朋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位于县城南河湾的林三炉包,更是名冠城乡。其特点是包子又白又大,皮面暄软,内陷饱满,味道鲜美,挂浆讲究,火候独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高密炉包用料讲究,以鲜猪肉、鲜韭菜、鲜白菜和上好的精面粉为主料,以海米、木耳及各种调料为辅料,精心加工而成。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密炉包已遍及城乡,成为高密人民的大众食品。现已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

潍坊高密炉包

高密炉包是以香、焦、酥、脆、菜生、肉熟著名的。据传说,高密炉包是从汉朝名将韩信手下的厨师手中传下来的。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在高密指挥“潍水之战”。在当时的战场上至今还有韩信沟、张鲁祠的所在。那厨师为韩信做过炉包,很得韩信赏识,这手艺被从当地招来帮厨的“偷”学到了手,一辈一辈传了下来。到清朝末年,呼家庄的王家、徐家,夏庄的张家(“公顺”)就开起了炉包铺。民国时期,呼家庄就有了几十户人家打炉包。他们推着小推车,带着篷布、炉、面、菜、柴草等四处赶集打炉包,一年四季不断。呼家庄的徐家还在高密城的神仙巷安营扎寨打炉包。呼家庄王家、徐家的传承遍及高密的二十几个村庄,远到潍坊、青岛、北京等地。解放后,高密的国营、集体饭店都把炉包作为传统名吃传承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

潍坊高密炉包

做法

材料:

面团:面粉300g、水150g、酵母4g、糖、盐少许;

馅:带肥的猪肉280g,韭菜250g,盐、鸡精、姜末、料酒、酱油、花生油、香油少许。

制作:

1、水加热或晾凉到40度左右,放入干酵母溶化后,静置10分钟,以激发其活性;

2、粉+糖+盐+酵母水(不要让酵母和盐直接接触,影响活性),搅拌成面团,揉至光滑面团后,放入盆中,盖保鲜膜或湿布或锅盖,总之表皮别干了,30度发酵60-80分钟,发至2-2.5倍大,手指沾干粉,戳洞不回缩,说明发好了;

3、发好的面团排气后取出,分割成两份,最好盖湿布放置醒一会;

4、每份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剂子,擀圆皮填馅,做成饺子形状的包子,比饺子大1-2倍,然后再湿布盖上放置发酵一会;

5、平底锅中热比炒菜多一点的油,包子放入略煎一下(注意火不要太大),一碗水加一点面粉调成面水,倒入锅中,要到包子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盖锅盖小火闷至水干起饹馇,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