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諜戰劇高度類型化,多年流行又導致產能過剩,如何破局?

三年前諜戰劇《麻雀》中雙雙“慘死”的張若昀和闞清子,三年後又同樣出現在了《驚蟄》中。

熟悉的諜戰劇元素,老套的臥底路數,細枝末節裡藏不住的五毛質感,都很有勸退效果。

就連完整片名《諜戰深海之驚蟄》,聽起來似乎都“不像什麼好片子”。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舒心醬抱著“萬一看走眼了呢”的態度看了前兩集,相當一言難盡。

意外的是,張若昀自帶的強大“二哈”氣場,在哭笑不得的驚魂場面裡,表現莫名很契合;當然整部劇作,其實也在努力突破“老套路”的困境(效果另說)。

比如一開場,沒幾分鐘張若昀的角色就中槍死了。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一上線男主角就死了,很新鮮了吧?

但就在你以為劇作不走尋常路的時候,一口熟悉的大鍋又從天而降:才不是男主狗帶了呢,而是“一人分飾二角”。

死了的叫肖正國,還活著的叫陳山,都由張若昀扮演,至於此後會不會有“其實二人是失散多年的親兄弟”的狗血橋段,我覺得可能性很大。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從目前播出的兩集來看,優缺點都比較明顯

設定和情節奔著激烈的戲劇衝突而去,大框架基本齊備,但細節裡的質感全都經不起推敲。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類型片元素的拆分與匯組

一,諜戰和“刑偵”元素的交匯。

諜戰和刑偵兩大類型,有交叉區域但不盡相同。

前者似乎更注重隱藏和偽裝,如何放竊聽設備、如何銷燬證據等,後者則更注重發掘和驗證,通過細節和經驗來識別判斷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前一種更糾纏於漫長的、親密的人際關係中,後一種則結束於片段式的“一案一會”的短線格局裡。

《驚蟄》的開篇,則是二者的合集。

張若昀飾演的陳山,被認為有“天賦”,無論是判斷香菸品牌還是被抓捕後分析局勢,相關情節放去隔壁刑偵劇都一樣可以。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在任何一種高度自我重複的類型化影視劇中,出現另一品類的元素、似乎都是撕開邊緣的可能

當然諜戰刑偵原本就有龐大交集,這部劇談不上什麼創新、只是側重上似乎更有偏倚。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二,亦師亦敵的正反派關係。

2019年的《驚蟄》和2016年的《麻雀》,背後同樣是千乘影視、金盾中心等出品公司(單位),雖然導演團隊換了人,但若干元素和調性都依舊很熟悉。

比如男主和他的mentor,都是亦師亦敵的關係。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麻雀》裡李易峰和張魯一的角色,既是立場不同的仇敵,又是一手培養出的心腹手足。

《驚蟄》裡張若昀飾演的陳山,則是王瀧正發掘、栽培的“養成系”。

這位《白夜追兇》的失蹤人口,在《驚蟄》裡上線第二集,就來了一場“反派男給男一號戴戒指”的大場面。

(只是送行幫他戴上偽裝者的婚戒,不要想太多)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善惡立場不同,前置、先驗區分好了二人未來的分道揚鑣、持槍相對。

但人又不全由身份屬性和立場所寫就。

生活相處中積攢的羈絆、都成了難以宣之於口的怨憎會。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三,上下九流的人物市井格局。

《驚蟄》中張若昀在上海灘當小混混的時候,身邊有兩個傻乎乎的二皮臉,典型的插科打諢角色。

一口上海話互相diss給陳家老爹的生煎,場面很熱鬧。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可惜,無論是這份喜感,還是舊上海小弄堂裡大隱隱於市的煙火氣,都顯得有些浮誇淺顯、流於表面。

同樣是諜戰片裡的煙火氣,《紅色》裡的功夫紮實很多。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細節槽點和閃光點

一,畫風契合。

前兩集中讓舒心醬最有印象的點,是張若昀飾演的陳山,偽裝成肖正國和臥底接頭。

結果這位女士是人家的愛慕者。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冒牌貨遇到了正牌情人”的例子大把,朱迪福斯特的《似是故人來》就有真假丈夫的故事,《盜墓筆記》裡吳邪冒充三叔撐場面、好死不死就遇上了疑似“三叔的情人”,

橋段本身並不新鮮

但張若昀似乎很適合這種“我去,這啥情況”的二哈式震驚場面,隔著玻璃和鏡頭都能聽見他內心一萬匹那啥奔騰而過的聲音。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緊張感被徹底消解,莫名萌。

但除此之外劇作中大部分細節都瀰漫著不上不下的尷尬質感。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二,細節敗品相。

同樣是男主“開掛一樣”的能力,為什麼9.2分神劇《紅色》裡張魯一飾演的小會計徐天就很有說服力,

而《驚蟄》讓人很想說“別動腦子,開1.5倍速湊合看”吧。

一個簡單的例子,戲裡張若昀被挾制、處境狼狽,卻一眼看穿“你們要轟炸重慶”,給出了兩個理由:地圖上重慶被標了紅點,還在關心重慶的天氣。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這兩個理由,情節上用來促進大反轉、讓反派決心“你就是我要等的人啊寶貝”,性質上突出角色的“天賦能力”,會不會也太小兒科了一點?

交戰或戰備時期,關心一下對方的天氣,就是要轟炸?

專業信息量不足,論據太平庸,難以支撐“他好厲害”的論點。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此處的信息,需要“既專業又不專業”。

要專業,但不能堆砌過多專業概念,否則會很無聊,和劇情糾結在一起更影響體驗。比如《廉政風雲》就讓人暈頭轉向:沒有燒腦的高級刺激、空有突然被砸來一本大詞典的蒙圈感。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要不專業,這樣觀眾才能看懂。舒心醬又要安利為什麼喜歡文牧野了,《護航》裡“給我整個8”,那個6、7、8是什麼專業數據、什麼原理?

不知道,不懂。

但這不重要,能知道8大於7大於6就行了,眾人反應合力完成“她厲害”的效果,大機器瘋狂運轉、宋佳吐到昏天暗地死去活來,共同填充清楚了“厲害”的表裡內外。

《驚蟄》裡的表現,抓馬效果部分有餘、紮實質感部分不足。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隔壁福爾摩斯是一個很好的正面例子。

首先原小說本身就細緻紮實很多,其次卷福那版在影視化的時候,調用了很多動態效果進行加持。

種種元素或道路在畫面上飛舞移動、經典BGM響起,可以“唬”住注意力、讓你來不及琢磨“這個邏輯會不會有點扯”。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而《驚蟄》裡張若昀的角色,一而再再而三憑空說經不起推敲的論據,搭配老套的畫面閃回和“刷刷”音效,一言難盡。

當然,這也和預設的受眾群體有關。

諸多婆婆媽媽劇的實際生存處境,大概是阿姨們做著家務把電視劇當背景音樂“看”,看一眼漏一眼也不影響劇情上下文連貫,甚至漏了好幾集都沒關係。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這和年輕人在視頻網站上追劇時開2倍速,本質上都一樣:劇作的信息密度、不足以支撐觀眾一幀一幀仔細看;產品和受眾互相糊弄,繼而造成質量下滑的惡性循環。

尷尬之處在於:如果說這種劇作的本質是“打發時間隨便看看、沒什麼追求”型,和觀眾屬於“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兩廂情願屬性,但久而久之也同樣會形成造成對良心好片的“劣幣驅逐良幣”


男主上場就“掉線”,張若昀的新劇,解鎖新模式了嗎?


更何況,很多劇作似乎都想要奔著大場面、高規格去,但實際落點卻都綿軟無力、輕飄無據。

《驚蟄》似乎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吊在半中間,未來會更往前一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