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戰蘇聯有多強大,其入侵德國的“大雷雨”計劃為什麼沒有實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軍隊實力不斷增強,德國的軍費每年都在大幅度的增長。1925年,德國軍費已達4.9億馬克,4年後的1929年,這個數據已刷新到8.27億馬克。到了1939年,德國軍隊的人數已經突破了《凡爾賽合約》的限制,一度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之一。


二戰蘇聯有多強大,其入侵德國的“大雷雨”計劃為什麼沒有實行?

1938年3月11日,納粹德國佔領奧地利,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序幕。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緊接著德國橫掃歐洲。但誰也沒想到德國會在在1941年6月進攻蘇聯,從而為陷入兩線作戰埋下隱患。

從波蘭戰役後,德軍在軍事上取得一系列巨大的勝利,不但僅用了40天不到就將兩個歐洲霸主之一的法國攻陷,還將另一個霸主英國打得奄奄一息。此時的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在幹什麼呢?前者的資本家們在暗中也沒少與納粹往來,趁亂大發戰爭財;而蘇聯則或明或暗的成為納粹的盟友。


二戰蘇聯有多強大,其入侵德國的“大雷雨”計劃為什麼沒有實行?

1940年12月,當希特勒感覺入侵蘇聯時機合適時,在總參謀部制定進攻計劃時,他特意要求德軍“快速拿下蘇聯”,其目的就是為了油田。德軍最高統帥部認為,蘇聯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其中3/4集中在烏拉爾山以西。如果能夠拿下這些地區,那麼蘇聯的工業體系就會崩潰,就無力再支撐戰爭。
德軍進攻蘇聯之初,戰爭取得了出乎世人意料的成功。而這樣的成功也給人們留下了一種印象:當時的德國,無論是軍力還是國力,都完全碾壓蘇聯。這種勝利的快感也令德國的將軍們感到振奮,之前不少反對入侵蘇聯的將領,此時也對攻下蘇聯充滿了信心。


二戰蘇聯有多強大,其入侵德國的“大雷雨”計劃為什麼沒有實行?

在勝利的鼓舞下,希特勒兵分兩路同時攻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希特勒的意圖很明顯,就是為了石油和工業原料。但是,蘇聯遼闊的國土、頑強的抵抗、以及隨之到來的嚴寒,讓德軍銳氣盡失,慢慢走入失敗的泥沼。因此,戰後有人說德國失敗於希特勒兵分兩路的瞎指揮,也有人說德國失敗與將軍們的大腦發熱,這兩種說法都並不完全,但卻都有一定道理。
另外,德國不可能戰勝蘇聯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蘇聯實力的強大。1940年底,在蘇聯工業化取得巨大成功的背景下,當時蘇聯坦克年產量達到2000輛、飛機5000架。而蘇軍更是裝配坦克2.28萬輛,飛機1.4萬架。即便是蘇聯的工業體系於1942年遭受重大打擊,蘇軍每年仍能獲得至少1200輛新式坦克和1800架飛機的補充。


二戰蘇聯有多強大,其入侵德國的“大雷雨”計劃為什麼沒有實行?

當時蘇聯軍隊的裝備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做工精良。在1938年的時候,蘇聯就自主研製了傑格加廖夫什帕金大口徑機槍,在一年以後又裝備了新的重機槍。在整個蘇聯軍隊當中服役的步槍總數可以達到117.5萬之多,其他的機槍以及大小坦克的數量總數也有10萬左右,更別說火炮以及榴彈炮這些大火力炮彈了。總的來說看著蘇聯軍隊的裝備就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樣。他們不僅裝備其他國家先進的武器,自主研發的能力也是非常強。相比之下,在佔領法國後,德國的國力達到巔峰,仍然無法與此時的蘇聯相比。
戰爭不僅是一個燒錢的遊戲,更是消耗人口。戰爭期間,蘇聯有一種被稱為“看不見的師”的制度,即一個師從營級以上軍官都配備兩名副官。一旦需要新建一個編制的師,就從這兩名副官中調走一個,只需要徵召新兵就可以快速組建一個整編師。這種制度的效果如何呢?戰爭初期,蘇軍精銳損失多達數百萬,保衛莫斯科的蘇軍也只有125萬人。然而短時間內,蘇軍便得以迅速重新擴充到400個滿編師,人數更是接近1000萬。這便是不少德軍軍官在戰爭後期感慨蘇軍“越打越多”的原因。


二戰蘇聯有多強大,其入侵德國的“大雷雨”計劃為什麼沒有實行?

其實,德國在二戰中避免兩線作戰是有可能的,但蘇德之間的一場大戰和二戰一樣是不可避免的。雖然“巴巴羅薩”計劃充滿理想性,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蘇聯也悄悄的擬定了入侵德國的“大雷雨”計劃,蘇軍甚至計劃提前10天(1941年6月12日)入侵德國,只是因為沒有準備好而放棄了。

換句話說,無論是蘇聯準備好了主動打德國,還是德國趁蘇聯沒有準備好主動跳進這個坑,結果與世界為敵的德國最終失敗了,出來實力決定戰爭的勝利以外,還有戰爭的正義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德國在二戰最終失敗也就不足為奇。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