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朝應該算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為什麼我們要稱為漢族而不是秦族呢?

上樹的龍蝦


漢族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上古的原始社會時期一直到漢代,這個過程非常複雜。

原始社會早期的人類如星辰散落,後來有了聚落,再後來有了部落聯盟。中原地區有華夏,東為東夷,南有黎苗。中原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由炎黃打敗了黎苗集團的蚩尤建立起來。華夏集團的代表人物禹劃定九州,禹的兒子啟建立了統一的王朝“夏”。“華夏”或“諸夏”就是漢族的前身,中原地區是華夏的核心形成區域。

華夏之裔的夏、東夷的商以及稱為夏之後裔的周,上古三代的更替雖然有族別之間的不同,但是統治核心區還是在中原地區。也就是說來自於不同集團、不同地域的統治者也都對華夏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貢獻。

《說文》稱“秦”是伯益之後,其地宜禾,故曰“秦”。秦國的先祖非子是殷商時期商紂王的飛廉、惡來的後嗣。周孝王時期非子因為養馬有功而獲封。周宣王時秦獲得犬丘的封地。西周滅於犬戎,秦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國又被賜以岐山之地。

秦國作為大一統的執行者是歷史的選擇,當然不會是永遠的執行者。當秦朝建立之後,社會體制的變化讓人很難立刻適應。應該說秦為中國的大一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為漢族本體的逐漸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漢朝的建立在大一統的進程上是秦的延續和補充。漢代達到了漢文化集大成者的巔峰時期。漢文化的形成是夏、夷在漫長的時間裡共同建立的結果。因為在漢代達到了這個文化共同體的最終確立,所以漢族成為族群的正式名稱。



沅汰


秦朝建立之時,中國第一次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而且開拓了史無前例的疆域,可惜秦始皇命短,沒能將他的國家宣揚出去,秦朝就完了。

秦朝滅亡時,可以說是東亞最強的國家,但是西域沒有打通,秦的影響力還沒有擴散到歐洲甚至中亞的國家,西南還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即使有控制力,也不會有太強的認同感,匈奴被北拒於長城以外。可以說,秦這個稱號只限於舊七國境內,如果沒有後來漢朝的綿延長祚以及長盛不衰,中國的影響力不夠,也就談不到什麼民族國家認同感,對外可能就秦族晉族這麼叫了。

漢朝四百多年裡,多次對外用兵,而且戰績不菲,國際影響力有了,百姓走出國門自然有自豪感,對外稱一聲,我是大漢子民。久而久之,漢就不僅僅是一個國家一個朝代,變成一個民族了,成了一群人的代號,雖然從基因上也許根本他們差很遠。

現在的國際形勢,如果中國一直持續強盛下去,過些年,可能我們就不會再有漢族回族等等之分,只要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都要統稱一句中國族或者其它什麼稱呼了。


走走停停已被註冊請換


秦朝太過短暫,而隨後的漢朝則更加強大,國祚也更長,對四周的少數民族影響也更大,所以我們被稱之為漢人。

漢人”得名於漢朝,最初本意是指“漢朝之人”。而漢朝的國號則來源於陝西漢中。秦末項羽攻佔咸陽後,大封諸王。並將漢高祖劉邦封為漢王,領有巴、蜀、漢中三郡四十一縣,定都南鄭。

此後劉邦以“漢”為國號,建立了大漢帝國。(大漢帝國的締造者——漢高祖劉邦)

但在漢朝早期,因為秦帝國的強大影響,其鄰居更多的將漢朝人稱作“秦人”。

“漢人”自漢朝之後成為了漢族人族名。

到了唐朝時,在對外交往中皆自稱為為“漢”,自稱為“漢國”、邊界稱為“漢界”,其人民稱為“漢人”、“漢民”。

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曾寫到:“漢皇重色思傾國”。其中的:“漢皇”就是代指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事實上,有時由於唐朝的強大,直到近代,兩廣地區的漢人都自稱為“唐人”,稱呼中國為“唐山”。

因為清末兩廣地區民眾是移民海外的主力,所以現在大家在海外看到的華人聚集區叫“唐人街”,而不是“漢人街。”

就連人本對中國的稱呼也以“唐”為多。(美國唐人街)


千佛山車神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傳三世,共兩帝一王,國祚共十四年。這短短的十四年,開啟了封建王朝的開端。廢分封,設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等等,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畢竟立國太短,國家意識還沒有樹立起來,六國的其他子民很多還都心懷故國。秦末時,烽煙遍起,各地義軍,旗號有楚有周。

在秦朝通知期間,獨尊法家,統治嚴苛。不得民心也是滅亡的原因。

再來看秦朝的疆域圖

當時秦的疆域除了六國外,北抗匈奴,南擊百越。被匈奴、羌、滇等還未併入中國版圖的勢力包圍。

再來看漢朝。漢朝(前202—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共歷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漢族以前被稱為“華夏”族,戰國時代秦國設漢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漢中由此而得名,為後來秦統一後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楚漢戰爭時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漢軍”,駐紮在漢中.後劉邦率漢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首先佔據關中,進而統一天下,定國號為“漢”。

經過幾代明君積累,漢武帝時,強盛的漢帝國為反擊匈奴入侵,與匈奴進行了長期的,大規模的,慘烈的戰爭,強悍的漢軍鐵騎大規模追擊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數千裡,甚至翻越了蔥嶺,使當時非常強大的匈奴屢次遭受重大打擊,最後灰飛煙滅,極少數殘餘遠遁歐洲,致使“漠南無王廷”當時各國震動,談漢色變。 由於空前強大的漢軍在西域,中亞各地演繹了一百多年不敗的神話,使漢軍,漢人威名遠播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強大的漢帝國用鐵和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也使其子民在異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聲說“我是漢人!!!”。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於華夏功在千秋。

向東北,初置遼東四郡。滅衛氏,震懾高句麗,其功不細。

向西,取河西,斷匈奴右臂。今之甘肅是也,上千年來永為漢土。

向西南,征服西南夷。為以後各朝代墾荒、改土西南打下了基礎。

向東南,進入今之浙江、福建。

向南,擊潰南越,收復自秦末割據一方的嶺南。

向北,力克匈奴。

從此以後,無論中原華夏後裔怎麼改朝換代,人們都稱其子民為漢人,衣冠也為漢家衣冠,這就是漢民族的來歷。

漢朝鼎盛時期的疆域圖。

其實,漢唐盛世,對現在的中國影響深遠。國外的中國人聚居區還被叫做唐人街。漢也成了我們民族的稱謂。


世間的雜說


為什麼,個人以為和時間有關,秦雖然一統中華,秦朝20年,漢朝400年。

秦雖統一六國,但秦沒有贏得舊六國的廣泛認同,雖然書同文車同軌但時間太短。秦有這麼高的評價主要是後人隔了幾百年甚至到現在2200多年了,後人看的高度不一樣了,但對於當時的士族、百姓、儒生都不是這麼看的。

因為漢朝時間長,周邊民族都稱華夏人為漢人。也是因為漢朝強大,實力擴張很遠,影響力很大,大家都這麼稱呼,慢慢就沿襲下來。不過之前並不叫漢族,而只是叫漢人。

再一個,漢也是銀河的意思,寓意漢人像銀河一樣燦爛奪目

還有漢武大帝把周圍部落打怕了,看看漢朝時對西域各族的一系列政策,漢朝把西域的各族都整慘了,也是整個漢族站在人類最高處,人民自豪感達到頂峰,所以才以王朝名字命名整個民族的稱號。記得曾經有資料說過,被打敗的匈奴稱漢軍“好漢兒”。

“天子”的概念也是漢朝出現的。天子是神權和政權的結合體,即使國家最高領導,又是民族精神領袖,這對於一個統一民族的文化認同感是很重要的。

漢朝不止是在疆域上進行了繼承與開拓,還在文化思想上進行了統一與發展,形成了漢這個族群!


蓉兒是妹紙


古代時候沒有現代的民族概念,因此什麼國號就叫什麼人,例如秦人、宋人等等。



不過,漢人的叫法確實遠遠超越了漢朝的存續期,並最終形成漢族的名稱。



之所以如此,因為秦之前的周朝分封了大量的諸侯國,而秦又是一個短命王朝,總的來講秦朝是很多人認同的有名的“暴政王朝”,缺乏一個民族整體的認同感。



當漢朝統治穩定下來以後,西方、南方、東北方總的來說沒有太大障礙,主要威脅來自北方胡人。在多年的與少數民族的爭鬥中加深了人們對漢朝的印象,此後魏晉南北朝充滿動盪,人們追憶漢朝,因而使得漢人的稱呼超越了國號的存續期。



到了唐朝,雖然延續的時間不短,但兩漢整體上更長,且一些當時譏諷唐朝時代弊病的文章也往往借用漢來比較,總的來說,漢人的知名度更高。



到了宋代以後,伴隨著與北方強鄰的文化和軍事對抗,漢人的稱呼作為一種沿襲下來的稱謂從而變得普遍起來。



直到如今。



有其他想法可以在評論區討論一下喲~~


青年史學家


秦始皇從公元前230年起到221年,先後用了九年時間滅掉戰國七雄中的六國:韓、趙、魏、楚、燕、齊,然後稱帝,改封建制為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完成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事業。然而,統一後的大秦帝國,為了"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實行高度集權的殘酷統治手段,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公元前209年暴發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與此同時,劉邦和項羽分別舉義抗秦,秦始皇於210年暴卒,秦二世胡亥立,到公元前206年秦亡,僅僅十五年時間。"其興也忽焉,其亡也忽焉"!

其後,大家熟悉的劉、項兩家爭奪天下,以劉邦建立大漢帝國而告終,中華民族終於結束了戰亂苦海,過上了相對平靜的生活。

大漢開國皇帝劉邦吸取了秦帝國速亡的教訓,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也對功臣和皇室貴族實行分封,原秦國的大塊地方,分別封給了三位國戚治理,稱為"三秦"。這種措施,實質上分割了秦人的勢力,弱化了秦人的積怨,對穩定政權起到了積極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漢朝立國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奉行道家的"黃老"學說,實行"無為而治",實行勸農桑、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的基本國策,迅速發展了經濟,進一步鞏固了政權。漢惠帝之後,經過漢文帝、漢景帝的"文景"之治,又漢武帝劉徹的東征西伐,開疆擴土,大漢帝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經過民族大融合,以中原地區的原主體民族為主的族群,加上部分進入中原地區、並且完全入俗的東夷、西戎、北狄、南蠻,組成大漢帝國之主體民族一一漢族。

儘管司馬遷的《史記》並沒有提到漢族,但漢朝的強盛,民族的融合已成歷史定勢。秦族只能是過去,漢族才是未來,以至今天,我們填寫族別,大多數是這兩個字一一漢族!



一夫82


還記得“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這句話吧,說明至少唐朝以前,並沒有民族這個概念。秦朝人稱為秦人,漢朝人稱為漢人,而之前的夏商周,分別稱之為夏人、商人、周人。在古代典籍中,有“民種”和“族類”這樣的概念,但從來沒有“民族”這一說。

事實上,民族這個詞彙源於Nation翻譯而來,也就是19至20世紀時候的事。至於說民族的劃分,是基於歷史、文化、語言與其它人群有所區別的共同體。現在我們所說的漢族,其實以前稱為漢人。

漢朝人稱為漢人可以理解,那為什麼之後的朝代也可稱為漢人呢?這恐怕基於“絲綢之路”讓西方人第一次瞭解了中國,知道在東方有漢朝,有漢人。這種稱呼,一定時期內不會因為改朝換代而改變。對於西方人來說,只是漢人換了個皇帝而已。至於後期的“唐人”一說,恐怕不是西方人傳出來的,而是東渡來學習的日本人。

直到清軍入關,事實上也沒有滿族漢族一說,而是稱為滿人漢人。這也恰恰說明,民族這個詞彙的誕生,並沒有那麼早。只不過現代人習慣了漢族、滿族、蒙古族的說法,而將以前“某人”的說法給淡忘了吧!


軍緣鑫播客



正如作者所說,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朝代。

但是它並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最為強盛的朝代,有秦一朝雖然橫掃六合,一統天下。但是它並沒有在適當的時候修生養息,與民休息,反而行政暴虐,不給百姓喘息的機會,造成國祚甚短,只有十五年。



即便在這十五年裡,老百姓也沒有什麼好日子過,秦國強盛時候法家那種嚴苛的法律,先軍政治模式已經不適應統一國家的發展。然而它並沒有轉變過來。再加上政治鬥爭各種因素,秦很快被農民起義軍推翻,漢朝取而代之。


漢朝就很好的吸取了秦亡的教訓,有漢一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盛的時代。漢高祖奪取王權之後很快進入了與民休息的時代。呂太后在治國理政上頗有頭腦,蕭規曹隨,曹參嚴格遵守先朝休息政策。文景兩帝更是放開民間的休養力度。有力的緩解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暴亂。



在思想上,漢朝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實現文化的大一統,統一思想,確立孔子儒家至高無上的地位。

在軍事上,漢武帝北擊匈奴,到漢宣帝時徹底解決匈奴問題。延續並擴充了秦代奠定的中國大一統版圖。

在經濟上,漢昭帝,漢宣帝勵精圖治,實現“昭宣中興”,經濟發展,百姓富足。

正是因為漢朝政治一統,國家強盛繁榮,百姓和樂,所以我們才有自信說我們是漢人。我們的民族成為漢族。


豈幾別客


首先,民族這個概念是西方輸出給世界的,也是西方對亞洲價值觀的影響,其實在民國之前中國並無民族觀念,只有華夷之別,華夷之別是以文化為基礎,也就是說華夏代表中原正統,任何統治者人數如果不能將這個絕對主體超越,則必須接受其文化而存在,故而夷入夏習華夏習俗則仍是華夏。

這種觀念有利有弊,弊端大家都知道了,幾千年的主體文化傳統很難有大改變,更多時候穩定的社會會讓這個地方發展裹足不前,而好處就是養成了包容所有群體的格局,於是整個東亞的變遷更多的改變來源於各群體互相融合,以華夏文化為主體而多元發展,比如:大融合之後統一的唐朝擁有變革發展,大融合之後的宋朝擁有經濟鼎盛。

古代漢人準確的說只是代表一個區別於其他群體和生活在華夏及附近群體的區別稱呼,這個區別的因緣來自於曾經深深影響一批人的第一個長時間存在的封建中央集權帝國。並讓這一批人找到區別於其他人的身份認同感。

漢朝立國四百多年,給古代生活在內地九州的中國人留下來無法磨滅的印記,無論此後朝代如何變遷,漢人一直是心中永遠的身份印記。使得漢朝覆滅後,仍有不少崇拜者想要重建漢,如蜀漢,後漢等。而秦朝立國很短,基本上沒有給人留下太多認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