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論太極拳的身法(三)

松肩沉肘

太極拳身法有松肩沉肘的基本要求,又稱松肩垂肘、沉肩墜肘、垂肩沉肘或松膀沉肘。這裡的松和沉是不可分割的兩個側面。“肩膀頭骨縫要開,始則不開,不可使之強開。功夫未到開時,心說已開,究竟未開。必攻苦日久,自然能開,方算得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活潑潑地毫無滯機,皆繫於此,此肱之樞紐,靈動所關,不可不知。”

所謂松肩沉肘,無非指肩關節須松沉,使鎖骨平準而微下沉,肘關節始終保持適度的彎曲和沉垂,從而達到“三垂”,即氣垂、肩垂、肘垂。氣垂則氣降丹田,身穩如山;肩垂則臂鬆勁活,肩催肘前;肘垂則兩膊自圓,能固兩肋。這樣才符合勁以曲蓄而有餘的技擊原理。拳諺有“肘不貼肋、肘不離肋”兩句規範沉肩垂肘的很辯證的話。肘不貼肋,就是使腋窩保持適度懸空,保證肘部有足夠的迴旋餘地。肘不離肋,就是在保證肘有迴旋餘地的情況下,儘量靠近,不離開肋部,便於保護兩肋、兩腰等要害部位。以免肘部揚起,造成舉高腋空,側門(兩肋為側門)洞開,側門空虛,易為敵所乘。拳諺雲:“手如兩肩門”。則肩關節就是門軸,即為樞紐。從技擊角度看,肩若不能松垂,兩肩聳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肘若不能屈墜,揚肘懸起,肩、肘、腕等關節自然難以松沉,造成氣阻塞,勁力滯澀,兩臂無勁,勁不能由脊發,亦不能貫於手指,攻則不能放人致遠,近乎外家之斷勁矣。而守則不能上護頭面,中不能護胸腹,下不能護襠膝,起不到“兩扇門”的作用。此外,不能松肩沉肘,勢必因寒肩而導致胸背腰脊的僵硬,使經絡為之阻塞,同時使輸送氧氣和頸動脈受阻迫,大腦缺氧,從而造成大腦指揮失靈,智慧頓失;肩不能松沉,氣湧擁胸間,則上重下輕,腳跟浮起;氣不能貼背,真氣不自然燻蒸,以綿密寂照,衝合丹田。則遍體僵塞,虛靈蕩然無存,勁力頓失,變化全無矣。同時亦因寒肩而致手臂伸縮纏繞,不能鬆柔圓活,屈伸開合不能自由,易被對手採用撅臂等手法使我受挫。聳肩揚肘,造成肺等內臟經常向上提著,如俗說的提心吊膽,挈心挈肺,使之處於緊張狀態。又使氣淤寒於頸、脊、肩、肘等關節,而難以達到頭及指端,情緒緊張又使氣不能平和暢達周流於人體內外,致使內不能松臟腑,外不能柔腠理;內不能維陰陽之平衡,外不能防邪氣之侵襲。則在改善健康方面就難獲得預期的效果了。相反,如肩肘關節充分松沉了,手臂的伸縮纏繞就若柳絲盪風,活潑而無滯機,屈伸開合聽自由了。從人體運動生物力學分析,肩關節是上肢極為重要的環節,因為肩關節活動範圍大,在肩部有三角肌把肱骨、肩胛骨和鎖骨連在一起;有背闊肌把腰椎和肱骨連在一起,所以沉肩垂肘就會引起連鎖的良性效應,使胸、背部松沉下來,從而使內臟放鬆,體內佈滿中和之氣,五臟平和舒適滋潤,充滿美意,達到這種平靜寧和的境界,身體自會健康了。

論太極拳的身法(三)


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或稱涵胸拔背,是身法八要和身法十要共同提出的太極拳身法大要。

拳經歌訣日:“順項貫頂兩膀松,束烈下氣把襠撐。胃音開勁兩捶爭,五趾抓地上彎弓。”此訣為身法歌訣。“順項貫頂兩膀松”句即寓虛領頂勁、尾間中正和松肩(膀)沉肘等義,這是十分明顯的。而“束烈”“胃音”二詞之意,則拳家註釋紛雜。“‘束烈’略費解,聚集收束之意,‘烈’火盛或濃烈之意。合二字為聚集溫熱之意, ‘應指氣之匯聚于丹田。束烈下氣‘為氣沉丹田’。”“‘胃音’即胃部周圍,指心胸間,並及於腹部。”“‘束烈’不可解,別本有作‘束肋’,則可解。‘束烈下氣’即含有氣沉丹田的意思。‘胃音’不可解,別本有作‘用意’可解。以上‘束烈一胃音’肯定因輾轉傳抄而產生的訛錯。”束烈下氣,是收束暴烈的意氣,使得心安體舒。氣沉丹田,松腰坐胯,撐襠以取其勢。而‘胃音開勁兩捶爭’的意義是丹田哈哼二氣發勁,以助兩手出拳的猛銳。”由此可見,把“束烈下氣”理解為氣沉丹田是共識,而“胃音開勁”則因各自表述而混亂。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使人聯想到哺乳動物背朝天,腹朝地匍匐在地的形象,當人一直立,人身陰陽之劃分增加了多維陰陽的交叉,此時胸背為胸腔之前後,由前肋和後肋構護。胸在前為陽為實,實則虛之,故“束前肋”,使胸含而吞,而致虛胸虛心,背在後,為陽為虛,虛則實之,故“束後肋”使背拔而吐,而致動牽住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可見“束”為約束調整之義。“束肋”的結果致使含胸拔背落自然,內氣則自然而下,氣沉丹田,此謂“束肋下氣”。故所謂束肋下氣是含胸拔背而致氣沉丹田,並且著重指“含胸拔背”,而非僅僅指“氣沉丹田”。而“胃音”之“胃”,疑胸字古異寫“芻”之誤,“胃音”即為“胸音”,則可解也。“音”,兩者結合則“胸音開勁”之義自明。拔背開己胸門,以誘敵深入,拔背開敵之胸門,以化其來勁使引進落空。“束肋(烈)下氣”和“胸(胃)音開勁”皆指胸背而言上,故接著有“五趾抓地上彎弓”句,與前句 “胸(胃)音開勁兩捶爭”呼應。“上彎弓”即“兩捶爭”,即含(涵)胸拔背落自然,緊要全在胸中腰間變化也。雙拳視機勢,以腰為樞紐,胸中運化,抖發而出,猶如猛虎下山,銳不可當。太極拳體用全訣曰:“彎弓射虎如發矢,沉勁蓄氣雙拳使。”

含胸拔背,是腆胸之反也,是腆胸之“束肋下氣”也。內家拳法所記內家拳十四禁忌,其中之一是“腆胸”。腆者,挺凸也。腆胸即為過於矜持,努氣挺胸,氣湧胸際,神呆血滯,上重下浮,根腳拔起之謂也。人體上身全賴脊椎骨支柱,故脊椎骨之在人身,猶如棟樑之於屋宇。平時人脊椎骨成自然之彎曲。為求輕靈,行拳走架上虛領頂勁,下尾閭斂垂,以豎其線路。這是因為百會虛頂與會陰斂垂,兩點成一直線,使通體準直,符合立身中正安舒之要求,即上下一條線,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脊背三關,自然得路也。如腆胸,則成三點之勢,三點又不在一直線上,則成干涉之狀。以致上不能虛頂,則綱不能舉;下不能斂垂,則目不能張。周身骨骼無法正直,筋肉不能順遂,破壞了立身中正和松靜輕靈的必要條件,造成經絡血脈凝淤於胸,勁力阻斷滯塞於胸。此外胸部緊張,還會影響呼吸的自然深長、氣沉丹田,妨礙血液迴流心臟,考究全身則無一是處也。偶有動作,無不受制肘,臨敵對陣,必為人所制。於健康更是百害而無一利。故太極視腆胸為一大害,而反其道而行之。通過胸微內含,兩鎖骨松沉,束肋下氣之含胸致胸舒,使勁力利於在胸中運化;通過背部肌肉的向下舒松及兩肩間脊骨的微提並略帶往後上方拉起,胸音開勁之拔背致背順,而使勁力利於在脊背卷放。故所謂含胸拔背,即“舒胸順背”也,舒順之中有含拔之義也,含胸以下氣,拔背以通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