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宋朝弱小真得是因為敵人太強大嗎?

光輝十萬


首先北宋打不過遼,簽訂檀淵之盟,這可以歸咎為遼國太強,不僅一統北方不說,而且還建立起一個農業畜牧二元制強大國家。但西夏呢?李元昊在宋朝眼皮底下一步步強盛,宋朝則一次次錯失良機。

所以說,敵人太強是一方面,主要還是宋朝的內部問題。

有哪些問題呢?

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篡奪了後周天下,對武將十分忌憚防範,對五代十國的教訓矯枉過正。極端抑武的政策加上後期文官掌權,重文輕武兵將分離不說,更戌法導致武將頻繁調離邊防,甚至派遣宦者監軍,這樣便導致了宋朝軍隊的靈活性極差,這與宋朝先天無幽雲無關,而是將士與士兵磨合程度極低所導致的。

前朝藩鎮勢力極大的惡果導致宋朝對地方,對軍隊的控制力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加上朝堂內部的文人士大夫集團對王安石熙寧變法的打壓,五路伐夏家低敗光不說,這些士大夫居然還提出熙寧變法期間得到的領土盡數歸還西夏與吐蕃。

加上軍隊多吸收地痞流氓,災民等大量社會閒雜人等,既導致了大量的財政支出,又導致了這部分軍隊的戰鬥力極低。


你說宋朝窮吧,經濟水平極高,你說宋朝富吧,政府常年積貧積弱,你說宋朝強吧,領土一丟便再也奪不回來,說弱吧,蒙古攻南宋時堅守四十五年。

而南宋堅守蒙古的時候,已經發展出了軍閥勢力,抗元主力也是這部分人。

說白了,北宋弱不在於敵人強大,寧辱於外寇,不讓於家奴,宋朝對軍人武將的防範達到了一種異常極端的地步。


蟬鳴七月


宋朝弱小絕不是由於敵人的強大,相反宋朝的軍事實力絕對不弱,而它的弱小有其他的原因。

一、宋朝的軍事實力不弱

宋太祖建國初年,為加強皇權和軍事階層的穩定,決定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剝奪權利。並且宋朝實行自願性的募兵制 ,將災年招募流民、饑民當兵,作為一項傳統的國策,有社會福利性質,起到穩定政權作用。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北宋中期以後對遼、西夏等國的戰爭,使得軍事費用增加,對統兵將帥限制太多“權任輕而法制密”,將不專兵,動相牽掣,“元戎不知其將校之能否,將校不知三軍之勇怯,各不相管轄,以謙讓自任。” 和軍紀不明使宋軍嚴重缺乏訓練,終日“遊戲於廛市間,以鬻巧誘畫為業,衣服舉措不類軍兵” “衛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南宋軍隊的主力為屯駐大兵以及三衙。屯駐大兵戰鬥力較強,多屬私人召募部隊,如岳家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說。這時朝廷控制軍隊的能力已經弱化,樞密院的權責也逐漸縮小。紹興十一年,韓世忠﹑岳飛等將領的兵權相繼被削減。

宋代軍事技術的巨大進步,宋朝以前仍處於冷兵器時代,從宋朝開始火器登上戰爭舞臺,使用霹靂炮、震天雷、引火毬、鐵火炮、火箭、火毬、火槍、火炮等火器,逐步進入冷兵器和火器並用時代。水戰裝具的發展,舟師仍在江河、瀕海地區發展,南宋時還尚有車船。投石機方面有車行炮、單梢炮、七梢炮與旋風炮等 。

在兵種結構上,步兵為主要兵種,並配有少量騎兵,車兵則逐步消失。沒有北方良好牧地提供足夠戰馬的問題終宋一代始終困擾著宋國軍備(尤其在主要敵國遼、金皆有優勢騎兵的情況下特別嚴重),併成為兩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防設施發展出城制、弩臺、敵樓等設施。其中以山城防禦體制最具有名,南宋守將餘玠於四川防禦蒙軍,為了鞏固四川地區,他採用“守點不守線,連點而成線”的方針,形成一個防禦網,成功抵禦蒙軍攻擊。

二、宋朝弱小的原因

宋朝弱小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宋朝時期重文輕武,宋朝時期的軍隊大權都是掌握在文官的手裡,文官與武官的指揮戰略思想是不相同的。還有就是宋朝時期大部分軍隊都駐守在了京都,邊疆的防守非常的弱,所以導致了那些遊牧民族的侵略。

大家有什麼其他看法嗎?歡迎評論~


不講李說史


宋人筆記《避暑漫抄》中記載:趙匡胤在太廟寢殿的夾室裡,鐫立了一塊七八尺高的石碑,名為“誓碑”規定,春秋廟祭及新天子即位,參拜列祖列宗後,禮官要恭請皇帝恭讀誓詞。由於儀式神秘,除皇帝外誰也不知道誓詞內容,直到金兵攻佔開封后,太廟遭洗劫,碑文才流傳於世。碑文內容有三條: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處以刑罰,縱然犯謀逆大罪,只可賜獄中自盡,不得在市井刑戮。二、不可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三、子孫有違此誓者,天必殛之。

鑑於晚唐、五代的教訓,太祖立宋後,剝奪大將軍權,削弱藩鎮,重用文臣,將重文抑武定為國策。趙匡胤甚至對趙普說:文臣擔任地方長官,最多不過貪腐些錢財,沒有打打殺殺的膽子,危害不及武將十分之一。

武將地位日漸衰落,北宋前期尚有不少武將擔任樞密院長官,到第四任皇帝仁宗趙禎時,樞密院基本被文官把控。行武出身的狄青因為屢立軍功,仁宗準備提拔他為樞密院副使,竟遭言官激烈反對。後來狄青平定西南儂智高叛亂,被擢拔為樞密使,受到更大的指摘。最離奇說法是,狄青宅院在夜晚經常發出奇光,與梁太祖朱溫稱帝前情景相似。狄青終於出罷陳州,不久便鬱鬱而終。

但凡事情有兩面,在遼、西夏、金列強環伺的時局下,無論外患稍息還是大敵當前,宋王朝一直謹守重文抑武國策,隨著時間推移,其矯枉過正的問題日益顯露出來。首先其戰鬥力明顯被削弱,即使面對小小的西夏,宋軍也屢遭敗績。更嚴重的是尚武精神得消退,在國策的激勵下,宋人甚至認為,即使統率三軍,恢復幽燕,也比不上高中狀元。


史爭朝夕


宋朝的經濟和文化是非常強大的,相對於經濟和文化,軍事力量就顯得比較薄弱了,究其原因,就要從宋太祖篡得皇位的原因說起。

宋太祖趙匡胤是節度使出身,唐朝後期到五代時期,節度使的權利發展到空前強大,特別是五代時期,後梁、後唐、後晉、後周和後漢,每一位開國皇帝都是節度使出身。節度使就是地方上的軍閥藩鎮勢力,它有自主募兵的權力,由於中央政權對其放任自流,一度發展到不受中央節制,這就是五代亂世的根由,宋太祖深知這一點,因此他奪得政權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隨後在他的治國方針裡,一直都重文輕武,直接導致軍事力量的發展受到極大限制,這就是宋朝軍事力量薄弱的來由。

後來的歷任繼承者,也都奉行這個國策方針。蔡東潘先生也說,北宋抑兵太過,外乏良將,南宋任賢不專,內乏良相。

金國和宋朝糾纏了一百多年,把宋朝打得沒有招架之力,卻被後來居上的蒙古僅用二十多年時間就滅了,隨後南宋才滅亡。這從側面說明了並不是金國太強,而是宋朝的軍事力量太弱。


秦曰漢雲


1,宋代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限制武將權力,兵將分離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情況

2,西北是歷代中央王朝的戰馬主產地,但宋代西夏獨立,朝廷失去了優質戰馬

3,宋代皇帝總體重視文治,不願用兵,同時宋經濟發達,送歲幣花錢買和平在朝廷看來是值得的

4,軍事制度嚴重缺陷。這個制度非常奇特,運轉起來僵化笨重,效率低得嚇人。

5,沒有幽雲十六州,失去了天然屏障,無戰略緩衝區。



滿山紅遍


宋朝雖然有重視文人,鼓勵發展文化經濟,但是並不代表就輕武。趙匡胤如果不重武,怎麼把紛亂的五代十國結束的?怎麼統一的華夏?還有,宋朝也不缺乏名將,像楊家將,岳飛都是驍勇善戰有血性的將領,岳飛當年殺的金兵看到岳飛的軍隊就跑,要不是岳飛被害,可能金已經被南宋給滅,收得燕雲十六州,可以和蒙古抗衡。

宋朝時期流傳千古的愛國人士比比皆是。崖山之戰幾個大臣和將領被逼到崖山懸崖,寧願死絕不做俘虜,紛紛跳下懸崖,大臣揹著宋末帝大喝一聲跳下懸崖,宋朝至此滅亡。就算是文人都是有血性的,文天祥被俘虜時候忽必烈威逼利誘嚴刑拷打都誓死不從,臨死之前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朝南方磕了一個頭,然後奔赴刑場。宋朝滅亡後各種人民起義不斷,漢人的血性從來沒有終止過。

只是南宋生不逢時,趕上了蒙古帝國的崛起,成吉思汗家族經過長年征戰,變成名副其實的戰爭機器,遇神殺神遇佛殺佛,俄國,中亞,西亞,印度,東歐全部被變成蒙古帝國的領土,要不是當時領袖病死就差一點統一了西歐,就算是這麼強大的戰爭機器,都是花了幾十年才滅的南宋。看問題要全面深入去了解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看歷史是帶有很多偏見和情緒的。


藍色天際166


宋朝的弱小不是因為敵人的強大,至少不全是。我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儒學的普及,愚人政策,使得大漢民族的尚武精神失去。第二,宋朝皇帝的自我閹割。趙匡胤登皇位的方式,使得他重文輕武。



海學390


我認為不是,宋朝弱小是自身的問題

一 重文輕武,一入武職深似海,無法回頭,無法轉成文職,即使你的文采,再好也不行

二 募兵制,沒有職業軍人,這是不行的,一旦戰亂髮生,臨時招募的軍事素養達不到

三 經濟發達,但是沒有反哺軍事,從王安石改革之後,在西北打了一次宋朝絕無僅有的大勝仗,而且收復很多失地


小民學歷史


宋朝的國民經濟甚至超過了唐朝,可謂空前絕後,但是整個宋朝卻是處於下風。為什麼?首先從皇帝方面來說,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有非常高的文采,比如宋徽宗,作為一國之君,竟然去寫錢文(就是為銅錢寫字),而且還自創了瘦金體。大家想想,在北方金國的威脅下,竟然還有時間寫字怡情,怡然自得。基本上宋朝的皇帝每個人都好幾個年號,換著玩呢嘛!再說,當朝的大臣們,比如,秦檜玩弄權術,迫害忠良抗金英雄岳飛;潘仁美野心勃勃,殘害忠烈楊家將。我們國家歷來英雄倍出,為國盡粹,卻慘死於奸佞小人之手。最後,就是宋朝的錢幣多如牛毛,每次換個年號就大鑄一批,幾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國內無用的地方,對外一直求和,內政不改,必敗亡矣。


玉金視覺


宋朝不是真的弱小,宋朝的經濟比唐朝的經濟還要好,宋朝的領導安於現狀,不重視在軍事上發展,從而軍事力量的薄弱,宋不弱,但說實話,敵人也不是特別強,只不過重文輕武,無心作戰罷了。

不然的話,澶淵之盟的時候,明明射殺遼軍大將,優勢議和,為何還要賠錢?岳飛連戰連勝,橫掃宛洛,居然要殺岳飛議和,割地賠款。

有人說打仗消耗國力,為了不勞民傷財所以不再北伐。可是因為抗擊外敵所以多收的稅,可是沒有因為不出兵就減少了呀。這個朝代從太宗趙光義北伐失敗之後,就在心理上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