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攻宋45年,這45年宋朝在幹嘛呢?

用戶5547791211



答:開答前,我看了一下其他答主的回答,居然是謾罵、嘲弄和指責的人居多。

大致的情況是說南宋自己“作”,不作就不會死,南宋的滅亡,是自找的。

對這類答主、以及有這類想法的人,我只想援引郭德綱老師的一句話以作警示:遠離這種人,遠離這種不結合實際情況只知謾罵和指責的人,否則雷劈他的時候會連累到你!

其實,這方面的“傑出”代表人物,是學者柏楊。

柏楊是從這三方面對南宋進行嘲弄的。

一、取笑南宋的“聯蒙滅金”策略,說這是在蹈北宋“聯金滅遼”的覆轍。

柏楊原話是這樣說的:“宋帝國幫助蒙古消滅金帝國,在感情上有合理的解釋。但竟然再蹈歷史覆轍。”

二、蒙古原本無意與南宋為敵的,是南宋玩火玩大了。

柏楊說:“蒙古並沒有跟宋帝國為敵的意思,江南縱橫的河渠和稻田,對他們既神奇又陌生。現在被宋帝國的無端攻擊所激怒,也被宋軍的腐朽無能所誘惑。於是順便地把宋帝國也列入它的狩獵名單。”

三、南宋已經風雨飄搖,南宋君臣還在歌舞昇平、醉生夢死。

柏楊舉了一個例子:趙孟啟(南宋度宗)才恍恍惚惚問賈似道:“彷彿聽說襄陽被圍很久。”賈似道回答說:“蒙古兵早就被我們擊退了,怎麼會有這種謠言?”趙孟啟說:“一個宮女這麼講。”賈似道不久就查出宮女姓名,用別的罪狀把她逮捕,死於監獄。從此再沒有人敢憂慮國事,而只敢讚揚賈似道英明。

下面就這三點作簡單剖析。

一、南宋政府之所以要“聯蒙滅金”,其實是形勢所迫。

在成吉思汗發動滅金戰爭伊始,南宋政府是想實施“扶金抗蒙”策略的。道理柏楊懂,南宋君臣也都懂。當時,以大臣喬行簡為代表,絕大多數人都說,蒙古是一個比金國更兇狠、更生猛的角色,滅金只是時間問題,一旦金國被消滅,南宋就會與之為鄰。南宋之前既制約不了金,之後對這個新強鄰也肯定製約不了,那時必有滅頂之災。

應該說,宋朝君臣對國際形勢的新變化還是有異常清醒的認識的。

問題是,“扶金抗蒙”只是南宋君臣的一廂情願,金國並不接受。

被蒙古人打懵了的金國人丟失了兩河和山東的地盤,國土萎縮,稅收收不上,國庫緊缺,沒心思和南宋玩,粗暴地採取了“北失南補”的策略,即向南侵略軟弱的宋國,妄圖侵佔南邊的土地來彌補北邊的損失。

面對金國勢若狂風暴雨的進攻,試問柏楊們,你們還怎麼“扶金抗蒙”?!

南宋能做的,就是趕快拎起刀子和金人幹仗了。

1233年,金國已經被蒙古人打得生活不能自理了,才想起向南宋求救,大談“唇寒齒寒”的道理。

救還是不救?

傻瓜才會救。

南宋大將孟珙對當時形勢洞若觀火:金國苟延殘喘,已經撐不了幾天,救它,根本起不到“聯合”的目的,所謂“聯合”,不過是要宋國全盤攬下它釋下的挑子,傻不拉嘰地和蒙古人拼命。而蒙古的興起,似乎得到了上天的眷顧,宋國根本就不是它的對手。當下之計,不如聯合蒙古,拖延與蒙古開戰的時間,在必將到來的宋蒙決戰前爭取備戰時間。另外,在聯合蒙古滅金的過程中,既可以通過對金作戰向蒙古展示宋軍實力,去其輕我之心,又可以搶佔一些地盤,增加戰略縱深。

所以,聯蒙滅金,並能說是南宋“作”。換誰誰都得這麼幹。

二、說南宋玩火,無非是指“端平入洛”。

柏楊認為,如果沒有端平入洛事件,蒙古就不會與南宋開戰,則南宋就可以永享太平了。

我只能說,真是幼稚得可以!

蒙古自其崛起之日起,從來就沒停止過擴張的腳步,其地跨歐亞大陸,縱橫馳騁,以掠奪為樂趣,以征服為追求,南宋又是如此繁榮富庶,吞併,還需要有更多的理由嗎?

其實,就連貧瘠的非洲、偏遠的越南、隔海的日本,蒙古人也不想放過,只不過最後因為酷熱的氣候、複雜的山林,以及兩場詭異的大風而放棄了。

端平入洛,不過是執行名將孟珙提出的“增長我戰略縱深”觀點。而早在1227年,蒙古人就已經入侵宋境、屠殺劫掠了百姓了。當時,蒙古軍在連破金關中平原數州縣以後,悍然侵犯四川,先陷四川利州西路所屬的西和州、天水軍、階州、成州、文州(今甘肅東南),接著又陷沔州(今陝西略陽),全部奪取四川北部防線的秦嶺三關。

另外,金國初亡之時,蒙古謀臣耶律楚材就向窩闊臺呈報《平南之策》;謀士李實也“勸其先謀犯蜀、順流而下窺江南”。而在宋廷在討論要不要發起端平入洛的同時,蒙古汗國也召開了規模巨大的諸王大會,會上窩闊臺說“今中原,西夏,高麗,回鶻諸國盡以臣附,惟東南一隅,尚阻聲教。朕欲躬行天討,卿等以為何如?”大將塔察兒(木華黎之孫)回答道“臣雖駑鈍,願仗天威,掃清浙淮,何勞大駕親臨不測之地哉!”

由此可見,沒有所謂的“玩不玩火”問題,侵宋,早已在蒙古人的廟算之中。

三、宋蒙生死決鬥四十五年,南宋是否一直都“歌舞昇平、醉生夢死”?

讓我們把目光回望得更遠——早在1196年,成吉思汗還在草原上殺伐攻掠的時候,南宋的宰相餘端禮就對當時的皇帝宋寧宗說:蒙古發展迅猛,很可能會進犯中原,到時候恐怕是我們的勁敵。當時,宋寧宗點頭贊同,隨後傳令駐守在邊界的所有軍隊都加強戒備。

而在蒙古攻金的歲月裡,宋朝上下也一直把蒙古人當成日後的勁敵來看待,時時謀劃著怎麼防範著它。即使是宋蒙結盟的日子裡,也沒放鬆過這種警惕。

上面已經說過,宋蒙結盟,一方面是向蒙古展示宋軍實力,第二方面是搶佔地盤,增加我戰略縱深,以迎接以後的宋蒙交戰。

端平入洛事件之後,蒙古人以此為藉口,大舉向南宋軍隊進攻,宋、蒙戰爭全面爆發。

蒙軍於端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235年,分三路南侵。窩闊臺可汗的兒子闊出,率領中路蒙軍,進攻襄州、郢州;窩闊臺的另一個兒子闊端率領西路蒙軍,向甘肅一帶出發,進攻四川;蒙古將領口溫不花,從中路進攻江淮地區。

宋理宗趙昀曾向孟珙問計,說情願割地賠款同蒙古統治者和談。

孟珙明確答覆:蒙古軍隊目的是想侵佔整個南宋,沒有和談的可能。

作為軍人,孟珙以死報國,率軍衝殺在前線,與蒙古人數度交鋒,終於化解掉了蒙古人的攻勢。

實際上,蒙古方面,窩闊臺為了鞏固了自己的大汗權威,加強了中央集權,其在花剌子模、金國等國已滅,南宋也處在守勢之時,正在緊鑼密鼓地組織“長子西征”。

所以,第一次宋蒙間正式交戰告一段落。

但南宋方面也並未掉以輕心,執行孟珙提出的“藩籬三層”軍事防禦措施,以有效防止蒙古軍隊的入侵。

此外,孟珙還主動出援川東、淮西,擴大防區。

……

要問“蒙攻宋四十五年,這四十五宋朝在幹嘛呢?”

我的回答就是:這四十五年宋朝都有在備戰、作戰的,不能因為它是失敗者,就把所有的汙水都潑到它的頭上。

想想看,當時的蒙古勢力已如日中天,中亞、西亞、東歐、北非等地全被他們踐踏在馬蹄之下,可謂攻必勝、伐必取,所向披靡。

如果說“宋朝一直在歌舞昇平、醉生夢死”,能支撐得了四十五年嗎?

蒙古強大的騎兵團來去如風,天下無人能敵,以步兵為主的弱小南宋卻與之相抗了半個世紀之久,有人因此讚歎:南宋抗蒙四十五年,實是世界奇蹟。

站著說話不腰痛的柏楊們,給你們來,你們又能更好的辦法嗎?


覃仕勇說史

蒙古攻宋的導火索是在公元1235年發生的“端平入洛”事件,是指南宋王朝在聯合蒙古滅金以後單方面進攻中原,結果引發了宋蒙全面戰爭。

早在蒙古滅金以前,他們已經於1218年攻滅了西遼,1227年攻滅了西夏,佔據著遼闊的中國北方,與淮南的南宋形成鮮明對比。公元1234年,蒙古的主力已經將金國的殘餘勢力壓縮到河南蔡州一帶,並約南宋聯合滅金。


(13世紀初的中國境內各政權)

在蒙古滅金的過程中,淮南的南宋王朝深知蒙古的威脅,但他們之所以堅持出兵滅金,一則是因為宋金有世仇,二則是想向蒙古汗國展示武力。可是金國滅亡後,南宋直接與蒙古接壤,曾經的盟友也就變成了敵人。

端平入洛事件後,蒙古的窩闊臺汗以南宋單方面背盟為理由,出兵攻掠南宋的四川,揭開了宋蒙戰爭的序幕。

在宋蒙戰爭的初期,宋軍的表現還算可圈可點,尤其是在沔州之戰、真州之戰、陽平關之戰、廬州之戰中多次擊退蒙古軍隊。不過,南宋軍隊的野戰能力極差,而且沒有大規模的騎兵部隊。特別是南宋的孟拱、王堅、餘階等名將相繼去世後,能夠抵抗蒙古入侵的南宋將領已經寥寥無幾。

另外,在整個宋蒙戰爭時期,宋軍基本上只能利用險要的地形和河流湖泊阻擊進犯的蒙古軍,而極少主動地出擊圍殲蒙古軍隊主力,這就造成宋軍雖然多次取勝,但是戰爭的主動權始終牢牢掌握在蒙古手中。在西遼、西夏、金國先後滅亡後,蒙古又在1247年降服吐蕃諸部,得到青藏高原;1253年,蒙古攻滅大理國,又奪取雲南地區。從那以後,南宋邊境已經被蒙古團團包圍,徹底陷入孤立無援。

(蒙哥汗死後,大蒙古汗國)

儘管如此,在蒙古南侵的過程中,宋朝依然至少有2次喘息的機會。如果南宋好好利用,或許可以延緩滅亡的時間。一次是窩闊臺汗飲酒去世,一次是蒙哥汗戰死。可是,南宋內部根本沒有好好利用這個機會,宋理宗、宋度宗兩位皇帝均昏庸無能,沉迷於酒色,一旦聽說蒙宋的戰事有所起色,便又躲在後宮拒不上朝。南宋的權臣賈似道執政幾十年,對外一昧媾和,對內又不修戰備,最終將日漸沒落的南宋王朝帶入了墳墓。

等到1259年蒙哥汗戰死後,他的弟弟忽必烈篡位。原本的合法繼承人阿里布哥被忽必烈囚禁起來,激起了蒙古貴族們的不滿,導致大蒙古汗國瓦解為5部分:元朝、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欽察汗國。忽必烈放棄了西亞和中亞的土地,轉過來集中力量對付南宋。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南宋的滅亡終於進入了倒計時。


中外歷史

宋朝(960年—1279年)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960年, 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元攻打宋45年之久,宋朝是如何應對的呢?金朝滅亡後,蒙軍北撤,河南空虛,理宗意圖據關收復三京光復中原。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下詔出兵河南。宋軍進駐開封。但由於糧草不濟,貽誤戰機,宋軍進攻洛陽時被蒙軍伏擊,損失慘重,各路宋軍全線敗退。端平入洛之後,理宗怠於政事,沉迷於聲色犬馬,朝政大壞。後來,趙禥即位後亦不理朝政,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右丞相賈似道結黨營私,排斥異己,終日在葛嶺別墅中與妻妾玩樂,他禁止讓前線戰事讓度宗瞭解。端平二年(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鹹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國號為元。度宗去世後,其長子趙顯即位。當時,宋朝的統治已進入癱瘓狀態。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軍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賈似道能出征,結果宋軍大敗。德祐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淪陷,元軍舉行大屠殺。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裡舉行受降儀式,趙隰被俘。南宋滅亡。 接著,趙隰之弟趙昰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設立小朝廷,在元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元軍在北方漢人將領張弘範領軍緊追在後,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無力戰鬥,全線潰敗。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宋朝到此宣告徹底滅亡。崖山海戰極為慘烈,戰後,有十萬人自殺殉國,海上都是屍體。文天祥親自目睹慘狀,作詩云:“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


餘生聽禪

謝友邀



從1234年南宋“端平入洛”至1279年宋元“崖山海戰”,蒙(元)與南宋進入了長達四十五年的戰爭狀態。真正大規模戰爭有三個階段

1235~1236年三路伐宋,因蒙古“長子西征”中斷

1257~1259年蒙古軍再次南征,大汗蒙哥死於合州釣魚城外,此次南征戛然而止

1268年蒙(元)第三次南征,1276年謝太后與恭帝以臨安降,1279年崖山海戰,宋滅

滿打滿算,宋朝跟蒙元真正也就打了13+3年

不打仗的時候雙方還互相開放口岸,做起了買賣




比較宋元雙方,來看為什麼《宋史》說“宋之亡徵,已非一日”



宋度宗精進勇猛,能在抗元戰爭如火如荼的歲月裡保持日御嬪妾三十餘人的光輝記錄……

佩服!就連為國釣魚都擊節稱歎,甘拜下風,自慚形穢,自愧不如

更不用說@老李魚、@蒙古紅翹之流了


~《元史.世祖本紀九》

這朵花是明朝人誇的,釣魚只是引用一下




餘玠很利害,卻被自己人主動為蒙古人除掉了


劉整原是孟珙麾下猛將,文能運籌帷幄,武能揮刀砍人,結果……
卻被自己人活生生弄反叛了。跟著忽必烈混後,成了元朝滅宋的主要建言者、策劃者


、組織者和積極參與者

能把保護神逼成奪命鬼,除了鐵血大宋,還有誰?


孟珙哀嘆:“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

在釣魚城急死了蒙哥的大將王堅因為太能打仗了,被接到大後方去享清福,鬱鬱而終

…………



反觀元朝高層,有蒙古人,有北方漢人軍閥,有南宋降將……卻沒


有鬧什麼妖蛾子

正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賈似道也曾經是一位有志青年,身居高位後卻沉溺於鬥蛐蛐兒,玩娼尼,收寶貝,專業黨同伐異二十多年


上樑不正下樑歪
“援襄陽急什麼?等俺先玩夠了再說”


,賈似道的女婿范文虎範大將軍心想




反觀元將,以仁義之師自居,以匡扶天下為己任,這野蠻人……居然不好色,不嗜殺?太不給傳說面子了


和糴害民是不對的,別跟宋朝學壞了……不對就是不對,俺只考慮大元和老百姓的利益,忽必烈下命令俺也不聽

這幫野蠻人,還知道恤民了?




戰爭肯定伴隨著破壞,職業破壞者的帽子不能只戴在野蠻人頭上




此類史料屢見不鮮,沒的洗,宋軍(特別是臨陣脫逃的宋軍)並不乾淨,灰長不乾淨

堅壁清野,誓死抗元?

那你跑個腎?降個腎?


野蠻人卻秋毫無犯,“民大悅”

這,讓宋朝讀書人情何以堪?讓文明之幫的仁義之師如何自處?






搞什麼,騎馬的居然在祭先農修水利
還禁冒據民田,勸課農桑?


還,還減免稅賦?
還,,還學會賑災



了?
還,,,還免費送大米

還,,,,不單送大米,還送房子?


所以,當忽必烈奪取襄陽決意滅宋卻苦於兵力不足時,一道籤軍令下,很快就得精兵十萬

想當年南宋紹興北伐,金兀朮損兵折將,籤軍令一下,大家卻都跑了……這可把老金急的,不得不放下身段與秦丞相冰釋前嫌,攜手合作,幹掉了敢揍老金的岳飛

誰踏馬讓你老金“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了?俺們黔首可以愚昧,可俺們不傻


在宋朝的地盤受了災,趙老爺只免田賦,要大米沒有,要稀飯也沒有……要房子?做夢去吧


一場大水洗光光,想讓俺交糧俺也沒有啊,要不,俺這條賤命您拿去?




所謂“絕對的武力”在兵器沒有代差的時候並不成立

“得民心者得天下”並不是一句空話

這也是忽必烈借用殘破的北方漢人力量卻能北上打回老家哈拉和林奪取汗位,南能攻滅南宋的主要原因




綜上,這四十五年,南宋依然執著地在作死的路上撒著歡


為國釣魚

這45年在抵抗,一次又一次的抵抗。在戰術上已經找到了一些克敵方法,所以才能堅持45年。戰略上,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

能抵抗45年,已經是蒙古帝國擴張過程中最爭氣的,要知道,當時的蒙古可是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發展的最高峰,集匈奴、突厥、鮮卑、突厥、柔然、契丹、女真等古代草原民族成就之大成。還不說蒙元軍隊裡有大量漢族等其他民族力量。可以說,相對於南宋,上升期間的蒙元才是當時含各族精英的“聯合國軍”。南宋一朝軍事人才,甚至軍事天才固然不少。但在那45年,和蒙元比起來。。。。。

實際上蒙古壓根沒有45年都在攻宋,期間蒙古主力先後打了中亞、西亞、東歐、北非等地。看問題日誌,題主太想當然了,什麼時候漢族就直接等於戰鬥力了?如果漢族就等於戰鬥力的話,那五代十國、南北朝這種分裂時代怎麼解釋?漢人戰鬥力不錯,但也沒你想得那麼無敵。

岳家軍的時代,金人其實兵力並不多,剛打下的北邊也不知道怎麼治理,相反宋軍實力強大,靖難之役只是因為皇帝昏庸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而已。所以那個時候,宋朝有反擊的實力,金朝甚至連統治中原地區的信心都不足,不然就不會搞一個偽齊出來了。打個比方,北宋本來有七個礦,原本三個礦的金朝突然襲擊打下了兩個礦,但那時候金朝礦還沒開好,根基不穩,所以岳家軍才有實力重整旗鼓,差點就把兩個礦也給打回來了。

但到了南宋後期就完全不一樣了,整個亞洲的資源都掌握在了蒙古手裡,相當於南宋兩三個個礦打蒙古二十個礦,這45年南宋無論做什麼都不可能翻盤的,而且越到後來希望越渺茫。除非蒙古自己出問題,否則南宋亡國是遲早的事。樓上說得對,南宋能堅持45年已經是世界歷史的奇蹟了。

蒙古人很擅長學習,一路西征,學會了火藥、投石車等技巧,最後打下南宋城牆的投石車(也就是回回炮),來自伊斯蘭的工匠。題主你根本不懂,戰爭是越打到後面優勢的一方越優勢的,因為他佔據了更多的資源。就拿二戰來說,日本知道自己國力不如美國,所以就必須畢其功於一役一次性殲滅美國艦隊。但是中途島輸掉後,日本離勝利就越來越遠了。

南宋和蒙古也是一樣,除非在蒙古立足未穩的初期迅速把蒙古打翻,否則蒙古站穩了腳,越到後來,蒙古就越難打,南宋就越沒機會取勝。你也不看看,後來一分為四的蒙古帝國,世界那麼多國家是花了多少力氣才逐漸、分別、慢慢地翻盤迴來的。

所以說,蒙元攻宋這45年,特別是在忽必烈建立元朝後,處於國力蒸蒸日上的狀態,而南宋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國力逐件衰減,與蒙元之間的對抗基本是處於防守的狀態,最多隻能拖延被滅的時間,但是改變不了被滅國的結果。

【覺得有道理,就關注一下咯】


胡來說史

一提起蒙古滅掉南宋,一般都說幾乎用了五十年時間,一般用這種說法的都是從公元1235年開始算起,到1279年崖山海戰,陸秀夫揹著皇帝跳海身亡。

公元1234年,蒙宋聯合滅金,蒙宋原來約定的還是以淮河一線為界,滅金後,蒙古軍隊北撤,誰想宋軍竟然突然北上收復三京(洛陽,開封,商丘),史稱端平入洛,蒙古軍感到驚訝,發兵擊敗宋軍。

如果能夠收復舊都,這功勞自然是大大的,也是宋軍任誰都心動的功勞,但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蒙古軍也是此時發現宋軍戰力差,打起了歪主意。

於是在第二年七月,也就是1235年六月,蒙古大汗窩闊臺率領大軍分東,西兩路攻打南宋,藉口就是宋軍北上收復三京,違背原來約定界線的盟約,藉口也確實是事實,宋軍是有點理虧,但蒙古軍既然南下,那就是侵略,必須得打。

打是得打,可是宋軍戰力確實不如蒙古軍,再加上一些沒骨頭的人存在,宋軍各路大敗,連《射鵰英雄傳》中描繪的襄陽,也很快陷落,湖北,四川等地,接連失陷,幸虧有宋軍西路軍有擎天柱孟拱,率軍與蒙古軍隊鏖戰,迭出奇計,不久收復四川。

誰想到這場戰爭一打就打了七年,在這個過程,四川幾度易手,最後一次,公元1241年十一月,蒙古軍剛剛在漢奸的配合下,攻下成都,窩闊臺就病死軍中,蒙古軍只好撤軍北歸。

十八年後,蒙古軍再次盯上了南宋,只是沒想到這次戰爭的結果那麼意外。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率軍十萬,重新攻打南宋,結果命喪釣魚城。

這樣一來,蒙古大汗之位空缺,忽必烈北上跟阿里不哥爭奪大汗之位,不暇顧及南宋,奪得大汗之位的忽必烈,開始整治軍備,大建水師樓船,招降納叛,吸取兩任大汗攻宋失敗的教訓,指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制定了先取襄樊、實施中間突破、沿漢入江、直取臨安的滅宋方針。

當然這個過程,怎麼能少得了南宋自毀長城,在忽必烈爭奪汗位的時間裡,南宋的能戰將領被奸臣賈似道折磨的,非死即罪,幾乎沒有一個有好果子吃。如此的神助攻,南宋如何不亡。

十年後,蒙古大軍第三次進攻南宋。公元1268年,奪得汗位,平定叛亂,已經做好一切準備的忽必烈,命都元帥阿術、南宋降將劉整率軍進攻襄樊,開始了攻宋之戰。

南宋在襄樊也經營日久,兩軍在襄樊之地拉據了五年,可是宋軍多次救援襄樊,都被蒙古軍隔斷,五年後,蒙古軍在張弘範的獻策下,圍攻襄陽,在無力自守,外無援兵的情境下,誘降了襄陽守將呂文煥,襄樊既下,南宋門戶大開。

接著忽必烈繼續其沿漢入江方針,繼續增兵十萬,大舉攻宋,命令蒙古東路軍自襄陽順漢水入長江,直取臨安,公元1275年底,蒙古軍強渡長江成功,到第二年七月,宋軍長江防線被蒙古軍徹底擊潰,不久臨安陷落,宋恭帝與太后投降。

這個過程,襄陽降將呂文煥作用不小,因為沿江守備,多為呂氏舊部,呂文煥為先鋒,再加上蒙古軍勢大,自是望風而降。

不過,陸秀夫等人擁立7歲的宋端宗,繼續鬥爭,最終在1279年的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才算最後滅亡。前後算起,公元1268-1279年,頭尾加一起,也就一共12年。


細說戲說

題主的意思是埋怨南宋不思進取,不想辦法克敵制勝是嗎?實際上你真冤枉了南宋,南宋能抵抗45年已經是奇蹟了,這裡面有太多的無奈說也說不詳盡。

公元1234年,南宋宋理宗端平元年,金國在蒙古和南宋的夾擊下,最後的據點蔡州被攻破,金哀宗自盡,金滅亡。


誰都看得出來,金完了,下一個就是宋,然而歷史不是誰想個辦法就能改變的,有時候,面對時局,我們很無奈。金是女真人建立的,他們是漁獵民族,當年橫掃遊牧民族契丹是多麼的痛快,多麼的簡單,為啥面對同樣是遊牧民族的蒙古就不行了呢?因為蒙古是遊牧民族中的遊牧,精英中的精英,很快,南宋就會領略到他的厲害。


按照宋理宗的想法,當時黃河以南,淮河以北廣大地區成了無政府地區,要搶先佔領,首要的地區就是商丘,開封,洛陽三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端平入洛,也是蒙宋全面戰爭的開始。

我們首先進了開封,很順利,有有一萬人開進了洛陽,接著運糧隊往洛陽運糧食的時候被一萬蒙古騎兵劫殺,然後蒙古人包圍洛陽,三天後,宋軍糧盡,突圍,只有三百人生還。



其實這一事件已經勾勒出了以後45年戰爭的基本畫卷,那就是因為我們機動能力遠低於同時期的蒙古軍隊,甚至就是女真人也差的遠,這就是我們怎麼抵抗也抵抗不住的原因所在。


並非步兵打不過騎兵,事實上,蒙宋對戰的很多場戰鬥中,我們都能在野外打敗蒙古軍隊,甚至端了他的大營,但是由於機動能力的缺失,需要補給的我軍始終無法徹底擊敗飄忽不定,不需要後勤的蒙古軍隊,所以戰略態勢上,我們永遠是被動,蒙古人永遠是主動。

我們如果往前攻,就需要糧道,但是蒙古軍隊機動性太強,我們無法建立糧道,即便我們訓練騎兵部隊,也不是蒙古騎兵的對手,我們沒有他們的速度和無後勤能力。



如果我們防守,我們就得建立強大的城牆和積攢足夠的糧食,因為蒙古的攻城器械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中亞的城堡,歐洲中世紀的堡壘都擋不住投石機幾下子,我們的土木工程就一定強於他們嗎?


還有一點就是寄希望於熱武器的提前誕生。如果我們比白人更早弄明白火藥,炸藥這類東西在軍事上的應用,我們也許就能反敗為勝了,當然這只是好的幻想,實際上,生產力達不到,這個技術就是不會出現的。

面對世界難題蒙古騎兵,我們用盡了所有能用的辦法,就算有人埋怨南宋腐敗,南宋無人,南宋消極防守,但起碼有一點南宋是不會變的,那就是南宋想生存下來,想守住!我們對待蒙古騎兵,攻擊無路,防守無門,能抗衡45年,確實已經不容易了。同時期的歐亞大陸,你們可以看看,沒有什麼能擋住蒙古騎兵,除了他們大汗的死,不是嗎?


史書上冬眠的蛇

我也說兩句大家參考。

首先,有人說南宋被元蒙征服,這是因為南宋不團結,漢人的習慣就是窩裡鬥。當然了,我們理解這樣的說法中恨鐵不成鋼的好意,但我們也不必因此而妄自菲薄,窩裡鬥可不是漢人的特色,稍微熟悉點歷史的人都知道,所謂蒙古的黃金家族,那窩裡鬥也很厲害,同是成吉思汗的後人,彼此殺起來,那也是一點不含糊的。

好了,我們說正題,南宋為什麼沒有能抵擋住元蒙?這是個被許多學者討論了很久的問題,給出的答案也形形色色。其中,比較有說服力的是“社會動員能力說”。

什麼意思?

我們知道,元蒙是遊牧民族,南宋(包括後期的金國大部分經濟)是農耕文明,雖然說我們知道的歷史絕大多數都是農耕文明記載下來的,缺乏對遊牧文明的詳細描述,所以我們對遊牧文明的瞭解不多。但是有些很明顯的事情我們還是知道的。

比如說,遊牧文明的特點是比農耕文明貧瘠,農耕文明(一般來講)都比遊牧文明富裕。但在社會動員能力上,遊牧文明卻要比農耕文明強的多。農耕文明依賴特定的熟地耕作生活,不能隨意遷移,而遊牧文明的特點就是逐水草而居,習慣於騎著馬到處跑。

這就造成了雙方在發生衝突時,原本強大富裕的農耕文明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自己確實有很多財富,但動員成本高,動員能力差,反倒不如相對貧瘠的多的遊牧文明那麼有戰鬥力。可以說,因為自身動員能力差,所以農耕文明對抗遊牧文明的入侵從來都不是件容易事。從秦始皇費盡心血修萬里長城,到漢武帝為逐匈奴而搞的天下凋敝,還有五胡亂華,安史之亂,農耕文明面對遊牧文明時,一直都處於“無安世之良方”的無奈境地。

這種情況是一貫的,這不單單是某一項因素,比如說南宋比北宋還缺馬造成的,而是整個文明模式和社會結構造成的,不要說南宋四五十年,就是再有四五十年,這種千年無解之困境,也不是當時的南宋能解決的。

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的遊牧文明,一直是懸在農耕文明社會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解決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是南宋能做到的。在實際歷史上,農耕文明在和遊牧文明多少千年的爭鬥中獲得顯著優勢,是到清朝康乾盛世才完成的,而清康乾盛世能獲得這個優勢,也是許多許多條件促成的,比如說北美作物的普及讓農耕文明不再缺馬,比如說俄羅斯的興起和清帝國的崛起相當於讓歐亞大陸中心的遊牧文明腹背受敵,比如說氣候的變化讓歐亞大陸中心草原的生產力下降變成了戈壁灘。等等等等,這些條件都不是南宋能具備的,所以,南宋找不到對付元蒙的辦法,一點也不奇怪了。

其實,農耕文明真正有實力徹底壓榨遊牧文明,靠的一個是民族國家這個現代化政治理念的形成和深入人心,這在軟實力上徹底改變了國家和社會動員模式和能力,另一個就是工業革命了,工業文明帶來的蒸汽機比遊牧文明倚仗的馬或者駱駝強太多了,這讓遊牧文明在硬實力上徹底失去了任何優勢。於是,到今天,原來的農耕文明,壓榨遊牧文明才成了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是說,在這之前可不是這樣,你不要誤會了,像南宋這樣的農耕文明,輸給元蒙這樣的遊牧文明,一點點都不算稀罕奇怪的事情。

不知道我說清楚了麼,供大家參考,期待在交流中共同進步。


137億年前的氫二氧一

這四十五年,南宋主要做了兩件事:前期的激烈對抗,以及後期的苟延殘喘。至於題目說的剋制之法,要剋制蒙古只有一種方法,即後來明軍採取的騎兵戰術,然而宋朝數百年來就沒有強大騎兵,別說四十五年,再來四十五年也不會有。總的來說,南宋在蒙古鐵蹄下堅持半個世紀之久,已經比北宋強很多了。

宋蒙對抗的開端

1211年,野狐嶺之戰,蒙古軍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大破金軍主力,此後金國再無力與蒙古一戰,多地被蒙古攻陷。

剛即位的金宣宗決定北失南補,向南宋發動進攻。於是1217年,宋金戰爭開始了。

宋金打了七年,互有勝負,但金國並沒有達到原先的目的,反而白白消耗了實力,已經註定會滅亡,而南宋方面,一個名叫孟珙的將領嶄露頭角,這是對南宋最為重要的將領之一。

1224年,金宣宗去世,金哀宗即位,與南宋修好,專心抗擊蒙古。然而,金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1227年,蒙古滅西夏。

1232年,蒙古進攻河南,金軍大敗。金國最後的武裝力量在武仙帶領下進攻南宋,結果被孟珙大敗。

金國的挑釁和日薄西山讓南宋加緊跟蒙古的聯繫,宋蒙聯合滅金。

1233年,孟珙帶領兩萬人北上,與蒙古軍共同圍攻蔡州。1234年,破蔡州,金亡。

滅金後,蒙古軍撤回到黃河以北,宋軍撤回長江附近,河南成為了夾在蒙古與南宋之間的無人佔領區。

很快宋理宗決定佔領河南,於是六萬宋軍六萬人踏上了北上收復二京之路。宋軍在洛陽遭遇蒙古軍突襲,激戰三日敗退,史稱“端平入洛”。

此事後,蒙古以南宋毀約為由南下攻宋,在聯手滅金僅僅幾個月後,宋蒙開戰。

南宋也是贏過的

1235年,蒙古軍主攻湖北和四川兩線,襄陽等多座城市皆被蒙古軍攻陷。1236年,西線蒙古軍破四川,陷成都。同年蒙古軍圍江陵,江陵告急。

孟珙率軍救援江陵,用計使蒙古軍誤以為宋軍主力已至,因而撤軍,江陵之圍解,湖北防線暫時穩定。

1237年,蒙古數十萬大軍兵分三路,沿東、中、西三條線路對南宋發起了全面進攻。

東線蒙古軍主力進攻安豐,在宋軍的守衛下軍無法破城。中線蒙古主力包圍黃州,孟珙率軍突破蒙古封鎖進城。

蒙古猛攻安豐數月不下,南宋各地援軍逐漸達到安豐城外,安豐守軍趁亂出城決戰,一舉擊退蒙古,蒙古軍陣亡超過一萬人,這是宋蒙戰爭中宋軍第一次重大勝利。

守不住了

雖然宋軍打了不少勝仗,也收復了不少領土,但宋軍的弱點依舊沒有解決——野戰能力極差,而且擁有大規模騎兵部隊的蒙古,野戰能力極強。

而且南宋只是南宋,堪堪守住本土,收點零碎故土,但蒙古卻在向西、向南攻略,中亞、西亞、歐洲、青藏高原、大理等都逐漸被他們攻下,戰爭的天平倒向誰就不用說了。

當孟拱、王堅、餘階等名將相繼去世後,南宋軍中能夠抵抗蒙古入侵的南宋將領已經寥寥無幾,與此同時皇帝卻走向了昏庸,奸臣當道,宋朝已經難以維持對蒙古的守勢,陷入到孤立無援的局面。

等到忽必烈奪位成功以後,大蒙古汗國名義上還是統一的,但實際上已經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四大汗國的高度自治是忽必烈的無奈,但既然放棄瞭如此廣闊的土地,南宋必不可留,於是元朝開始集中力量對付南宋。

1276年,臨安城破。

1279年,南宋徹底滅亡。


平沙趣說歷史

這45年間,南宋以守勢為主,宋將孟珙等光復了不少失土,後來蒙哥汗攻宋由於蒙哥汗之死導致戰役被中止,南宋得到了難得的修養時間,但是宋理宗、宋度宗都不恰當的任用賈似道,措施了抗擊的寶貴時間,加上忽必烈學習漢人的統治方式,在北方建立了類似的漢人的正統王朝,這模糊了漢人對於南宋正統的認同感,忽必烈治理北方有功,使得一批北方漢人加入了元朝軍隊南下攻宋,與蒙古元朝之間的對抗完全處於防守狀態,只能拖延滅亡的時間,而不能改變被滅亡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