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戰中宋朝兵力數量占優,爲什麼會慘敗?

一德格天1

這樣的問題真是不厭其煩啊。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曾經回答過這個問題,現分享補充如下:

1279年2月6日,廣東崖山,宋元水師展開決戰。3月19日,宋軍戰敗,陸秀夫負幼帝投海,主將張世傑突圍後遭遇風暴遇難,南宋最後一支抵抗力量徹底毀滅。

崖山海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漢文明遭遇的最慘重失敗,對中華文明的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

這場海戰歷時一個半月,雙方參戰兵力為歷朝之最。作為南宋最後的希望,此戰宋軍參戰人數達到20多萬,戰船1000多艘。而元朝投入的軍隊只有2萬多人,戰船400多艘。

在雙方實力差距如此巨大的情況下,宋軍本可以以量取勝。且南宋久居南方,習慣水性,對元軍在水上有天然優勢。然而戰爭結局卻是一敗塗地。

為什麼會逆轉?難道真的是南宋氣數已盡?“靜夜史”認為導致崖山海戰失敗,有著深刻的原因:

1、宋朝“以文制武”制度餘毒甚烈

從宋太祖趙匡胤立國開始,就形成了“以文制武”的局面。從此,唐之前尚武的氣質改為崇文。宋朝的做法直接導致了武將找不到歸屬感,作戰沒有積極性,使宋朝處處被動挨打;而文臣在社會地位提升後開始左右國家最高決策。而為了自己的利益,文臣內部也分出多個黨派,黨同伐異在宋朝王安石變法後開始白熱化,直接削弱了北宋的國家實力。

到南宋建國,這種趨勢繼續蔓延。自岳飛被冤殺後,南宋的武將階層就更加默默無聞了,所謂的南宋幾大名將,在強大的文官勢力面前顯得太過無力。

在宋朝,文臣武將的矛盾可以稱得上水火不容。文臣高高在上,掌握著國家權力,甚至可以帶兵,例如虞允文采石磯大敗金軍。武將不僅沒有地位,還要被排擠,不僅是本土武將不受待見。連對主動來投奔的“歸正人”也沒有基本的信任。

1273年,襄樊陷落,襄樊戰役結束,南宋門戶洞開;元軍順長江東下,勢如破竹。1276年,宋恭帝向元朝投降,南宋滅亡。

臨安陷落後,剛7歲的趙昰在福州登基,是為宋端宗,重建後的南宋組成流亡政府,繼續抗元大局。

此時,南宋內部又出問題,此時文天祥主張以水師反擊元軍,收復兩浙,但被丞相陳宜中否決。無奈的文天祥毀家紓難外出募兵,從福建進軍江西,一度光復了很多縣城。但是元軍很快反攻,文天祥只好南撤潮州,最後在海豐被元軍張弘範俘虜。

而宋端宗被元軍一直尾隨到廣東。在雷州遭遇風暴,大難不死的流亡政府只好折回。此時,對南宋前途心灰意冷的陳宜中以探路為名出逃南洋一去不返。緊接著端宗病死,趙昺繼位,為宋懷宗。陸秀夫和張世傑護衛幼帝到崖山落腳,作為最後的據點。

此時,以幼帝的號召,南宋境內殘存的反抗勢力逐漸向崖山集中,人數很快達到二十萬人。隨後,張弘範部追隨而來,大戰一觸即發。

崖山海戰,張世傑為宋軍最高統帥,這位忠臣將忠誠保持到了最後一刻,但是他的軍事能力卻無法挽救南宋孤軍。

首先,他否決了扼守海灣出口,以備西撤的建議,理由是怕士兵逃亡,這將宋軍置於背水一戰的不利境地。緊接著,他將軍隊撤到海上,陸地房屋據點盡毀,這讓元軍輕易斷了宋軍糧道水源。最後,他將船隻串聯成連環船,皇帝龍舟放中間。

宋軍在彈盡糧絕中堅持數日,宋元再次激戰。此時張世傑感覺勝利無望,遂派船接應皇帝撤退,而守護幼帝的陸秀夫不敢輕易相信,最後做出了負幼帝投海的壯烈之舉。隨後,張世傑突圍, 但很快遭遇風暴傾覆。

宋軍人數20萬,雖然作戰人數遠遠少於此數,但是面對只有2萬人的元軍,本該揚其長的宋軍反而翻了船。這不僅是缺乏天時地利,更重要的是缺人和。

不信任最終毀了一個尚有希望的團隊!

2、南宋面對的,是蒙古版的聯合國軍

從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開始,蒙古就開始了瘋狂的擴張。蒙古和南宋前後大戰3次,大戰期間,蒙古騎兵也在西方的歐亞大陸瘋狂掃蕩。最後蒙古能夠消滅南宋政權,除了南宋內部出問題之外,還在於蒙古軍隊在戰爭中被淬鍊得越來越強大。

襄陽之戰開戰時,蒙古已經完成第3次西征,勢力遠達歐洲,大量被俘獲的中亞、西亞、東歐等能工巧匠充實到蒙古軍隊中,讓這支以騎兵起家的軍隊開始有了全方位的攻防能力。為儘快破城,蒙古軍將大量外國工匠拉到前線,趕製回回炮。雖然隨後南宋製造出旗鼓相當的襄陽炮,但是大勢已不可逆轉。

水師一直是蒙古軍的短板,所以在1260年忽必烈即位當年就組建了第一支水軍,任命金人降將張榮實為首位“水軍萬戶”,這支水師在滅宋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原金將劉整投降忽必烈後,為忽必烈找到了消滅南宋的正確道路。

張弘範,金國降將張柔的兒子。崖山海戰時,他率領的元朝軍隊,有蒙古人1000人,剩下的是由漢人、金人、西夏人、西域人等組成的聯合軍團。這些人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在戰鬥意志上要比鬆散的南宋軍隊強很多。

張弘範深受漢文化影響,對赤壁之戰等情節再熟悉不過。看到張世傑將船隻串在一起,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火攻。可惜當時的天氣是冬天,盛行北風,張弘範在下風向。而且,張世傑更是個歷史專家,為了防止火攻,他在戰船表層塗上海泥,並且在船首放置長杆,讓襲擊的蒙古船難以得逞。

但是,在被困了10多天後,喝海水的宋軍上吐下瀉,戰鬥力銳減。此時張弘範開始進攻,他在戰前沒有使用火炮,不給宋軍肢解陣型撤退的機會,然後從四面對宋軍進行輪番進攻,以奏樂聲作為總攻信號迷惑宋軍。此時元軍副統帥李恆自廣州南下支援張弘範,這位西夏的降將最終扭轉了戰局,宋軍取勝的機會徹底失去。

崖山海戰後,元朝徹底統一全國。

崖山海戰的君臣為社稷貢獻了最後的忠誠。海戰後,史載:“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崖山之戰前,雙方的兵力對比大約是這樣的:

元軍整體軍力水陸兩軍共約三萬左右,戰船大約四百艘。 崖門內,張世傑擁有戰船近千艘,兵力達二十萬以上。

兩相對比,南宋的優勢是壓倒性的,沒有理由再失敗,何況搶先佔據崖門,坐擁天險,元軍的水師只能漂在海面上。種種優勢都在預示,南宋如果抓住機會獲得大勝,不僅不會滅亡,反而會藉機在南中國站穩腳跟,哪怕只是兩廣一隅之地,至少也是五代時南漢的根基。

可這只是表面上的數字參照,不為人知的是,南宋二十萬大軍之中,存在著大量的宮女、內侍、官員家屬、軍兵家屬,以及大量的文官。 除去這些非戰鬥人員,宋軍的戰力不過幾萬人而已。

數字是有水分的,等把水分瀝乾以後,就會看到真實的一面。而南宋這區區幾萬人,本就是老弱殘兵、戰鬥力不強,再加上張世傑這個雖有報國之心卻不懂水戰的將領,放棄了崖山天險把近千艘戰船捆在一起,學曹操鐵索連舟,勝負,已經早就註定了。

宋朝的氣數,漢人的精神,也就終於在此完結。



青言論史

崖山海戰是刺痛人眼睛的一個詞,這次海戰還被日本寫進侵略中國的檄文中,稱“崖山之後再無中華”。

崖山之戰是公元1729年,宋朝與蒙古進行的海戰。南宋軍隊全軍覆滅,丞相陸秀夫拔劍驅妻兒入海,後對末帝趙昺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然後將傳國玉璽揣在趙昺懷裡,揹著8歲的趙昺投海殉國,數十萬軍民蹈海赴死,楊太后聞訊投海,南宋至此徹底覆滅。


崖山之戰,宋朝號稱20萬大軍,蒙古才2萬人。為什麼兵力如此懸殊,宋朝還會戰敗?

首先。宋朝的20萬大軍,人員組成實際上是一路潰敗逃亡,一路收攏的敗軍;各地趕來“勤王”的雜牌軍;跟皇帝大臣們一起逃跑的妻兒老小們等等。不僅能戰鬥的人有限,而且戰鬥力不強。而蒙古軍一路打下來,打出了士氣和默契,以一當十也不誇張。

榮軍有戰船千餘艘,而元軍只有四百來艘。崖山西北的港內雖有南、北兩個出入口,但“其北水淺,舟膠,非潮來不可進”。數量上佔優的戰船,因為指揮官張世傑的戰略失誤,反而成了地理的劣勢。


張世傑火燒陸地宮殿房屋,稱不留元軍一草一木,然後退守海港。不用宋軍的海戰優勢來打,反而把戰船連成一片。雖以泥糊船加長木逃過火攻,元軍不以火炮攻之怕打亂一字陣型,二逃火攻。又放棄海港出入口,致使宋軍後勤補給被斷絕。

最後元將張弘範以奏樂迷惑宋軍,鳴金為攻,連破七艘宋船,直打到船中央,才有陸秀夫揹著趙昺白綾蹈海一幕。蹈海的十萬軍民應該是再無鬥志的宋朝官兵,隨行的太監宮女,妻兒老小。


如是史社

歷史讓一個朝代亡,一般有個悲劇

南宋到了崖山時候,基本都是敗兵,從各地逃過來的,雖說人數有20萬之眾,但是你也要想想有多少人是正式兵,在我看來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蒙軍雖說只有2萬,但都是精銳啊,把這南宋小朝廷的最後20萬人圍在這裡,可見蒙古軍隊的厲害。

而且到了這時,南宋的大部分領土都被蒙佔領了,根本沒有外援,貌似有四川的釣魚臺沒有被攻破。印象中蒙古國只是騎兵厲害,海軍都不牛,

但是人家自從南下後就大力發展海軍了,還有投降給蒙的南宋海軍,加起來肯定比南宋小朝廷的厲害,還有指揮的人張世傑也不厲害,不懂水戰,居然模仿曹操把戰船以‘連環船’的方案大繩索以一字形連貫在海灣以內,就相當於連起來了。。。

就算這次打敗了張弘範率領元朝大軍2萬人,但是大勢已去,宋還是要被滅的!


歷史之光A

一個朝代的覆滅,軍事上的失利,永遠是第二因素,政治上的因素才是第一位的。

經歷了北宋南宋幾百年,宋庭一步步後退,政治上的腐敗已經不言自明,何況壓制武將是宋朝的傳統。


朔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