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書法不能死學,臨帖也要“出帖”!

一、強強聯合,各取所需

所謂強強聯合,就是在廣泛臨帖的基礎上,吸取各家各派的精華,打包組合,廣納百收。這相當於米芾的集古字。集古字非常必要,沒有積累,就沒有想象和創新。積累厚實了,藝高人膽大,什麼創新奇蹟都可能發生。

書法不能死學,臨帖也要“出帖”!

但是,集古字像股票市場,看似賺了很多錢,不知道哪天暴跌,億萬富翁變得一錢不值了。所以,集古字還不能說形成了自己的東西。這個階段,我們要運用這些打包組合的東西去臨帖。比如,用打包組合後的用筆點畫、結構和章法去臨某一個碑帖,使被臨的作品同時兼有幾種法帖的特點。

書法不能死學,臨帖也要“出帖”!

這種臨帖方法,是利用眾多法帖的長處,去臨某一個法帖,增加了臨帖技法的豐富性。在強強聯合過程中,不斷的鞏固臨帖成果。同時也可以將諸帖在一起進行比較,取長補短,也有利於對各種法帖的研究分析。

書法不能死學,臨帖也要“出帖”!

然而,這種方法又是一個很不錯的臨帖方法,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我們可以想象董其昌的臨作,不像《自敘帖》,又像《自敘帖》;不像大令,又有大令;不像董其昌,又是董其昌,是一種創新,壹種意外。強強聯合需要積累、需要智慧,這時的臨帖已經由“無我”變為“有我”了。

二、講故事性臨帖

這種臨帖方法,近似於通常講的背臨,但又不是背臨。在壹些人看來,背臨是指通過反覆臨摹,把所臨的法帖從文字內容到點畫形狀、到章法佈局都熟記在腦子裡。然後,不翻開帖,不看帖,完全可以臨摹的壹模一樣。

書法不能死學,臨帖也要“出帖”!

這固然是一種背臨方法,但這種方法往往帖是帖,我是我,創作時很難用得上。如果硬用,就把古人的字原模原樣換個地方,放大或縮小,其他沒有什麼變化。我說的講故事性臨帖,是指在理解、認識、消化、吸收法帖的基礎上,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臨帖。換句話說,就是把法帖的元素、特點、風格、面貌等等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故事講出來。

書法不能死學,臨帖也要“出帖”!

臨帖就像講故事,要有情節,有起伏,有變化。最後,我們再來品味背臨,是背下來然後再臨好,還是理解了按照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好?我覺得背下來是複製古人,靠的是記憶;作為講故事,是穿古人的鞋,走自己的路,靠的是印象。印象的東西就像兩個泥娃娃一樣,先把它打碎了,然後和成泥,在塑造成兩個泥娃娃。這時的泥娃娃,妳中有我,我中有妳。

書法不能死學,臨帖也要“出帖”!

三、移花接木固其本

移花接木的辦法只把法帖的文字作為一個載體,而把法帖的風格特點作為內容。這個臨帖的方法是胸中有法帖的點畫、造型,而寫出來的文字都是與法帖的文字無關。

書法不能死學,臨帖也要“出帖”!

臨摹的是法帖的本質內容——對比與對比的關係、組合與組合的關係、節奏的表現方法等。移花接木法強調兩點:

一是“筆墨當隨時代”,運用法帖內容去誇張點畫、結體、墨色和虛實,立足創造性思維,創新視覺效果。

書法不能死學,臨帖也要“出帖”!

二是突出傳統性,表現古代大師的特殊語言。我記得周作人說過這樣壹段話:“文藝當以平民的精神為基調,再加以貴族的洗禮,這才能夠造成真正的人的文學。”我想,移花接木有個古與不古的問題,要把時代的素材古樸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