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李淵:大一統皇帝中他的存在感最低,原因竟然是被兒子篡改了歷史

李淵:大一統皇帝中他的存在感最低,原因竟然是被兒子篡改了歷史

李淵:開國曰大唐,惜何名不彰

在中國在一統的王朝中,開國皇帝都是聲名顯赫之人,秦皇嬴政、漢高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無一不是被世人所熟知,唯有這大唐的開國皇帝李淵,其人其事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將唐王朝的盛世基業算在了他的兒子,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身上,甚至還有很多人誤認為李世民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好悲哀。

這不能不說是個很奇怪的現象,從正史來看,相比於上述幾位,這李淵的功績的確是相差不少,也沒有太多的吸睛之處,然而,如果透過史實的縫隙去細細品味的話,這李淵其實還是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的,可以說,他才是大唐王朝真正的創建者。

何以只能從縫隙之中才能瞭解其偉績之一二呢?這是因為,作為正史,無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都篡改了大量的史實,後者是前者的沿襲,而前者是在李世民的直接指使下,為了突出自己上位的合理合法,竭力削弱其父的功績而突出自己,甚至對其進行抹黑,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李淵形象,就顯得模糊不清了。

李淵:大一統皇帝中他的存在感最低,原因竟然是被兒子篡改了歷史

不過想想,這李淵聲名不彰也有其合理性,他前有史上眾口相傳的千古暴君隋煬帝,後有他那可稱為千古明君的兒子李世民,他夾在二人中間,便顯得有些尷尬了,雖然也是有為帝王一枚,但在歷史長河中難有一席之地,也是可以理解的。

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大致在今甘肅天水秦安縣,唐朝開國皇帝,出身北周貴族家庭,7歲襲封唐國公,歷任譙、隴、岐三州刺史,隋煬帝即位後,李淵又歷任滎陽及今河南鄭州)、樓煩二郡太守,後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亂起,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逼隋恭帝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並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玄武門之變後,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兒子李世民,年69病逝。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

作為大一統的開國皇帝,他是歷史上成就帝業時間最快的,統一全國時間最快的皇帝,當然這不包括那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的宋太祖,一夜之間就登上了帝位,而從李淵的這兩項功績來看,沒有雄才大略是不可能實現的。

李淵:大一統皇帝中他的存在感最低,原因竟然是被兒子篡改了歷史

李淵年長隋煬帝楊廣三歲,李淵的母親是楊廣的老媽獨孤皇后的姐姐,所以李淵同隋煬帝是姨表兄弟,正因為有這樣一層親戚關係,楊廣對李淵是一百個放心,才將留守太原的重任託付於他。

李淵是一位卓越的戰略家和深謀遠慮,並極富人格魅力的政治家,他趁天下大亂之際,果斷地起兵,他善於審時度勢,確立了高明的內外政治策略,很快就入主關中建立王朝。

統一戰爭期間運籌帷幄,遠交近攻,軍事征討和政治招撫雙管齊下,同時不斷調整對突厥的策略,以極短的時間一統天下。

太原起兵是需要勇氣的,史書上是將這一決策歸功於李世民,《舊唐書》甚至還描寫道,為了促狐疑不定的李淵下決心,李世民將李淵安排進隋煬帝的行宮遊玩,晚上讓兩個帝姬來侍寢;睡了皇帝的女人那還了得,於是,嚇得魂飛魄散的李淵被逼無奈,只得不情不願地起兵反隋。

李淵:大一統皇帝中他的存在感最低,原因竟然是被兒子篡改了歷史

這個一看就有點扯了,皇帝的行宮豈是隨便哪個人能進去消費的?行宮中哪裡會有寵姬,受寵的嬪妃豈不簇擁在楊廣的身邊?如果是過氣失寵的妃子,怕也早就送到尼姑廟中去了,怎麼可能出現在行宮之中,那裡有的,怕只有守宮的太監及灑掃庭除的下人而已。

李世民當年也就十七八歲,熱血沸騰,多次勸其起兵肯定是有的只是李淵認為時機不熟,暫時忍耐一下而已,這就被歷史篡改稱猶豫無能了,完全沒道理嘛,君不見,一旦他認為時機成熟之後,果斷地起兵反隋,一路順暢,直到建國登上皇位。

李淵起兵之時,也就只有太原府的兵馬,區區三萬人而已,而周圍一堆的梟雄,除了隋朝的兵力外,這些人擁有正規軍,也有農民軍,河北有竇建德、河南有王世充、江淮有杜伏威,其它如宋金剛、劉黑闥等等,尤其後期崛起那“牛角掛書”的李密,哪個不是狠角色,稍有不慎,便會死無葬身之地。

而李淵以其超人的智慧,首先將關隴集團搞定,得到他們的全力支持,然後大棒加胡蘿蔔,一邊以軍力征戰,一邊大肆招降納叛,戰略決策明確,兵鋒直指長安。

李淵:大一統皇帝中他的存在感最低,原因竟然是被兒子篡改了歷史

他一戰拿下宋老生,繞過屈突通,僅用了四個月便攻取了長安,繼而挾天子令諸侯,半年後稱帝建國,這不長的時間中,便手握半壁江山。

在這一時期的李世民還沒有獨當一面,只是一路地跟著隨軍征戰,若論戰功,此時的他還不如他的三姐姐平陽昭公主,那三娘子僅藉著老爸的名氣,在陝西散盡家財,一下就嘯聚起七萬人馬,為攻克長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淵稱帝后,遂在長安一邊運籌帷幄,一邊當起了蕭何的角色,他派遣李世民和李靖兩路人馬,橫掃四方,在此期間,他結盟王世充,擊敗李密,解除最強大的威脅;封王李軌,孤立薛仁杲,一戰平定大西北;降伏巴蜀,出擊江南,七年時間便將天下搞定。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這後來的戰事從表面上看,李世民是唱主角的,但李淵自己是坐鎮長安,為其作好後勤保障,如前世之蕭何,其功績當為首。

李淵:大一統皇帝中他的存在感最低,原因竟然是被兒子篡改了歷史

不可否認,在這征戰的過程中,李世民是有著天大之功績,以至於讓李淵到了賞無可賞,封無可封之地步,但我覺得,即使如此,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李淵,李世民不過是他手下的戰將,一枚棋子而已。

李世民於李淵,就是王剪於秦始皇,韓信於劉邦,霍去病於漢武帝,徐達於朱元璋;沒有李世民,無非大唐的一統天下,晚幾年罷了,而沒有李淵呢,李世民就啥都不是!

建國後,李淵制定了一系列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制度,對內,他改革租庸調,頒佈《武德律》,推廣均田令,改革貨幣制度,發行開元通寶,各地辦官學,開科考選拔人才,從而奠定了大唐三百年國基。

對外,他與周邊各國交好,從不輕啟邊釁,召回大量流失的民眾,這一切,不但為大唐發展生產創造了條件,也使得人口數量迅速提升,在保障軍力的同時,也對飽受兵燹之苦的百姓是一個極大的安撫,而這一時期也被後世稱為“武德之治”。

李淵:大一統皇帝中他的存在感最低,原因竟然是被兒子篡改了歷史

所以,在《劍橋中國隋唐史》中有一段話,對這一時期李淵的功績作了充分的肯定;書中說:“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從任何現實標準來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從其結果來看,唐王朝已經打下了堅實的行政、經濟和軍事基礎,總而言之,唐高祖為他兒子的輝煌統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李淵是個高明的政治家,但他卻不幸有了一個更為了的兒子李世民,結果,一個玄武門之變,不僅使得他失去了兩個兒子,還被李世民屠戮了這兩個家庭中他所有的孫子。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他被李世民軟禁了起來,被逼“禪位”,去當了太上皇,而他本人的歷史功績,也在李世民的指使下,被塗抹得面目全非。

李世民肯定是千古一帝,幾乎是帝王中的完人,當然,“玄武門之變”也開了一個手足相殘,家庭內部殺戮的壞頭,但卻因為他後面的完美,使得人們不願提及他奪權時的血腥和殘暴,而在他光輝的襯映下,老爸曾經的豐功偉績,被遮掩得暗淡無光。

李淵:大一統皇帝中他的存在感最低,原因竟然是被兒子篡改了歷史

在我接受知識的年代,李世民肯定是被大力歌頌的,因為他的從善如流,特別是他把蒼生和君主的關係比作水與舟,所謂“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我們那個在打倒一切帝王將相的時代,最為正能量的形象。

至於對李淵的評價,當時通行的是范文瀾所著之《中國通史》,他在文中就認為,李淵“起兵取關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謀略和戰功,他本人並無創業的才幹。”

當然,這樣的評價對我的影響很大,我也一直認為,李淵就是個碌碌無為之輩,大唐天下的得來,全靠的是李世民。

及至後來多讀了些書,有了自己的思考,遂努力從史書中尋找一個能反映李淵真實面目的資料,正史是不能全信的,不管是《新唐書》還是《舊唐書》,都以弱化李淵為能事,而《資治通鑑》則是沿襲上述兩史而來,所以,由此是不能解讀出一個真實李淵的。

李淵:大一統皇帝中他的存在感最低,原因竟然是被兒子篡改了歷史

當我將著眼點盯著“玄武門之變”前的李淵時就發現,李淵的政治韜略登峰造極,外交戰略更是出神入化;無論是晉陽起兵還是攻克長安,無論是處理突厥等外部關係,還是分化瓦解各地豪強,不管這些事件的執行者為誰,卻都是在李淵的決策和指導下進行的。

“決神機而速若疾雷,驅豪傑而從如偃草”,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拆,李淵都是一位有著重要軍事才能和政治遠見的決策人。

李淵戎馬一生,歷經千辛萬苦開創了唐朝,他是成功者,卻也是失敗者,他早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人生的三大痛苦他都經歷了,到最後,所有的一切都要看兒子李世民的臉色行事,從這點來看,他可以說是中國大一統開國皇帝中最悲哀之人了,其內心的煎熬和無奈也是常人難以理解的。

李淵的才能絕對不遜色於史上任何一個開國帝王,比肩劉邦和朱元璋,要說他同這二位相比,就是心地太善良,人情味太重,要是能夠有武則天那樣的狠,或者能下得了殺功臣之心,殺一切對自己皇位有威脅之人,更冷血一些,李淵也會成為千古一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