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花和尚鲁智深最后为什么能坐化圆寂?


花和尚鲁智深最后为什么能坐化圆寂?

舍却肉身追求成佛成神的至高境界,在许多宗教中都曾出现过,也被认为是功德圆满的象征。而且这种圆满是很讲究时机的,错过了某个机缘,很可能永远都无法遇到。鲁智深作为梁山好汉中唯一的佛门弟子,在自己生命的终点能够选择坐化圆寂,不得不说,他的一生已经功德圆满,而且机缘巧合之下幡然顿悟,最终修成正果。那为什么这么一个并不遵守佛门戒律的非典型和尚却能功德圆满呢?又是什么样的机缘又成就了他呢?

花和尚鲁智深最后为什么能坐化圆寂?

纵观全书,唯一一个可以称得上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真好汉的,在某看来只有鲁大师一人而已。拳打镇关西,瓦罐寺除恶,大闹桃花村,大闹野猪林——鲁智深打的架,没有一次是为了自己,而完完全全地是在帮助别人。他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弱小被欺压的人,为此他也每况愈下,从中层军官,到出家的和尚,直到最后连寺庙都容他不下,只能落草为寇。鲁智深的行为,是标准的锄强扶弱,侠骨仁心。和宋江相比,鲁智深的义气,是为弱者,甚至为他素不相识的人打抱不平;鲁智深的忠是大忠,他忠于正直,忠于正义,忠于良心。早前他向师傅智真长老求问前程时,智真长老曾说:“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说他现下虽然凶顽,日后正果非凡。正是这一桩桩、一件件大忠大义的侠义之举,为他日后修成正果奠定了基础。

花和尚鲁智深最后为什么能坐化圆寂?

众所周知,鲁智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宋江的招安路线的,他非常透彻地看到招安会以失败告终。他曾说:“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了,洗杀怎得乾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鲁智深不得不参与招安的队伍,征辽征腊。在他生擒夏侯成、方腊,立下最大战功之后,对于宋江的封官许愿直接拒绝,“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又劝他当个名山大寺的住持,他一口回绝:“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花和尚鲁智深最后为什么能坐化圆寂?

鲁智深自称是花和尚,和尚嘛,佛门中人,自然是是信佛的。他是一个面上不守清规戒律之小节,心中却洞悉佛法精华之大智的僧侣,他对于自己视若神明的佛法召唤坚信不疑,必然会坚决执行。深受此思维影响的鲁智深,因为前面的“逢夏而擒,遇腊而执”二言都被印证,对于接下来的“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自然会深信不疑。可怜的是他竟不知圆寂是何意。就在他死前的一晚,就请教过六和寺中的小和尚,圆寂究竟是为何意。小和尚答:“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民间说法就是僧尼之死。”同样是请教六合寺的小和尚,他只知这江上之潮更,唤作江潮,却是不知为何唤作潮信。小和尚答:“这潮信分日夜两番准时到来,从未提前或延后,今天正好是八月十五日,这潮头应于三更子时到来,果不其然,这潮头准时准刻到来,因从不失信,谓之潮信。”

花和尚鲁智深最后为什么能坐化圆寂?

修佛的人有一招很厉害,顿悟,无论你修行多久,没那种悟性,始终都是参不透。死对于鲁智深来讲,也许就是一种解脱。在梁山,结识众多情深意重的兄弟,但是在讨伐方腊的过程中,昔日众好友均死于非命,又感念自身杀伐深重,功成名就又如何,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精神支柱轰然崩溃,新伤旧痛一起来,也是到此,才顿悟出听师傅所说“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深意。只有得道高僧才是坐化圆寂的,鲁智深得到了最好的归宿。回顾全书,鲁智深没有杀过一个无辜的人,他坐化时留下的这段话,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诠释。“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