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五臺山遊記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聖地,是大智文殊菩薩的道場,以建寺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臺山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聳峙,高出雲表,頂無林木,平坦寬闊,如壘土之臺,故名五臺。五臺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個臺頂,即東臺望海峰可觀雲海日出、西臺掛月峰可賞秋夜滿月、南臺錦繡峰可觀山花茂盛、北臺葉鬥峰可觀雪景、中臺翠石峰可觀天象。縱觀五臺山巒層疊、溝壑縱橫、谷河漫流、林木聳翠,盆地與山巒交錯,寺院與廟宇相互掩映,風光如畫,奇特的峰崖、森嚴挺拔的古鬆勁柏、瀰漫沉浮的雲山霧海、金碧輝煌的殿宇樓臺、漫步山野的落葉松鋪天蓋地構建成一派錦繡天地,形成一處色彩鮮明、氣候涼爽、適宜人們瀏覽和避暑的風光寶地。

五臺山遊記

登上山峰

坐上旅遊大巴,路途中聽著導遊拿著話筒那嫻熟的講解,讓我對五臺山有了更深的瞭解,學到了許多以前從未知曉的知識。讓我明白了寺與廟的區別,供奉頭上戴的佛像叫廟,供奉光頭的佛像叫寺;讓我懂得了大朝臺與小朝臺的意思,大朝臺是到五臺山的五座臺頂的寺廟中朝拜五種不同的文殊菩薩。傳說康熙皇帝六上五臺山,可每次從北京到五臺山往返需要四個月,每次去五臺山到五座臺頂朝拜不同的文殊菩薩總不能如願,弄得身心疲憊又耽誤時間,於是下令不管用什麼辦法,既要同時朝拜到五法文殊菩薩又不身心疲憊,被五臺山一小和尚參透其中玄機,介意把五法文殊菩薩逐一請到同一廟宇才使康熙皇帝心願達成,就有了黛螺頂上的大文殊殿,而小朝臺是指在臺懷鎮的黛螺頂上朝拜,黛螺頂把五座臺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來到這裡也就等於上了五座臺頂,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就叫“小朝臺”;讓我明白了唱歌所代表旅遊中的深切含義,唱歌就是下車休息到指定地點噓噓的意思。

旅遊大巴在盤山的拍油路上飛馳,時而緊急剎車,遊客前擁後仰;時而上坡拋錨,遊客怨聲載道;時而盤旋崖邊,遊客驚魂失措。閒聊中才得知這趟兩日遊由於是難得一見的四月初八,遊客特別多正規旅遊車輛不夠,我們這個團是好幾個旅行社散客拼湊起來僱傭私人的旅遊大巴,司機頭一次跑山路沒有經驗,幸虧有個好導遊,才使一次次風波化於談笑中。進入五臺山旅遊區,聳立的漢白玉石牌樓醒目的寫著“清涼聖境”四個大字,東邊的臺頂雲霧繚繞,順著山路直下,直奔中臺臺懷鎮。

到達普化寺已是中午時分,普化寺位於臺懷鎮南的東山腳下,背靠青山,面臨清水河,從照壁後側的南門入院,迎面是天王殿,殿門的門楣上懸著“普化寺”三個金色大字,兩側掛著對聯:“皈依三寶極了地,遵守五戒未來天”,殿門兩側牆上除“法輪常轉”四個大字外,磚石雕刻舉目都是,這些鏤空的磚石雕刻是民國年間南山寺普濟和尚化緣修建,稱得上是近代雕刻藝術的佳作,習染了儒教、道教的文化色彩。穿過天王殿叩拜後出來,刺眼的陽光周圍被一個大的法論所環繞,佛光顯靈,人們不時驚歎,導遊說十一年中年年上五臺山,今日的景象他是第四次看到。而我確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奇觀,我心中暗暗升起一股暖流,這次真實不虛此行。

五臺山遊記

飛簷

從普化寺出來我們驅車去用齋,飯後未做休息一鼓作氣直奔菩薩頂。臺懷鎮鎮北有一小峰,人稱靈鷲峰,亦名菩薩頂。所以稱之為靈鷲峰,是因為它的地理形勢頗似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部釋迦牟尼佛說法的靈鷲峰故名。菩薩頂金碧輝煌,絢麗多彩,具有皇宮特色,是五臺山最大的喇嘛寺院,遂成為五臺山黃廟之首。山門內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等建築。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蓋。寺內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東禪院碑亭內,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寬一公尺,上刻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兩側有兩門,一門曰般若門,一門曰解脫門,一進一出即脫離苦難,邁向極樂。向南走,置身牌樓下,手撫門柱,回身四望,遠處的山,山上的雲,近處的清水河,雄壯多姿的寺廟建築群,都收入眼中,深感“靈峰勝境”四個字點妙之處。牌樓向下一百零八級臺階顯露於眼前,按照佛家的說法,就把人間的一百零八種煩惱踩在腳下了,沿一百零八級石階緩緩而下,一個照壁醒目紅色“佛”字在眼前拉近,字體鏗鏘有力,栩栩如生。

向南沿石階而下,到達顯通寺鐘樓,鐘樓二樓懸掛著一口重達9999斤半的幽冥大鐘,相傳敲鐘的人要七長八穩來回二十次,敲鐘人深感需時點把握之準,渾身滲會出汗水。在鐘樓的正中掛著一副牌匾,上寫“震悟大千”四個大字,這裡“震悟大千”的意思是說鐘聲悠揚,希望生活在苦海中的芸芸眾生都能聽到鐘聲看破、放下苦海、離苦得樂。

穿過鐘樓門洞,沿石鋪道右拐左折,便是顯通寺的山門。論山門的高大,也是五臺山寺廟中屈指可數的。山門看上去豪雄而典雅,兩旁樹著石碑,碑身上,左邊是大草虎頭起筆的“龍”字,右邊是大草龍頭起筆的“虎”字,自由揮灑,一筆寫就,在龍虎碑兩邊還各有一碑,據說是左摸財運,右摸官運,不時看到遊客舉起雙手從上往下摸碑叩拜。進入寺內,便是一連七進的殿宇,分別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和藏經殿。純木結構、磚石結構、黃銅結構是顯通寺的三大建築特點,大雄寶殿是純木結構建築,木柱體支撐,重頂飛簷、巍峨高大、木雕彩繪,肅穆廳堂,是師傅們上課和講經的地方,是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無量殿是純磚石結構,從外看是七間兩層樓房,殿內缺是三間穹窿頂磚窯,形制奇特,上方雕飾精緻、宏偉壯觀,又稱“無樑殿”。在顯通寺的後高殿前是一座銅質金殿,是臺灣一位知名企業家花費了60公斤流金在銅質殿宇基礎上粉刷而成,裡面有大小1萬尊佛像,供奉的是“甘露文殊菩薩”。顯通寺殿宇外柏樹歷經滄桑,層林疊翠,其中有一顆樹身蜿蜒盤繞,遠看沖天仰面騰空飛出兩條巨龍,有型無神,只是沒有點睛而已。

從顯通寺出來,我們前往位於塔院寺和萬佛閣西南面不足一里的殊像寺,殊像寺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並稱五臺山五大禪處,又為青廟十大寺之一,進入寺門,兩側的四大天王凶神惡煞的佇立在門的兩側,讓那些心懷鬼胎的小人不敢進入佛門淨地,大殿前面是供奉燒香拜佛的香爐,爐內火燒旺盛可見香客之多,寺內正中文殊閣,文殊菩薩儀度莊嚴,周圍彩繪鏤空羅漢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殊像寺出來我們到五臺山五星級的歌廳去噓噓,結束我們一天的旅程,乘坐五臺山公交車下車後,步行返回中午吃飯的賓館。用完晚飯後,就各自入房休息,為四月初八這天到五爺廟上香許願和爬黛螺頂做好準備。

五臺山遊記

顯通寺

次日清晨用完早飯後,我們才驅車去五爺廟去上香,聽導遊說我們起得再早也沒用,第一註上香的都是午夜12點有身份有頭有臉的大人物,拋的錢越多,達成的心願就越大。五爺廟內主建築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龍王殿,三是古戲臺。坐東向西建築名為文殊殿,殿內下層供三位菩薩,騎綠毛獅子的是文殊菩薩,騎大白象的是普賢菩薩,騎神獸的是觀音菩薩;坐北向南這座建築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龍王殿,人們通稱五爺廟。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古戲臺唱戲是五爺廟乃至整個五臺山唯一一個能夠搭臺唱戲的地方。殿外有放生池,敞地上放置著蓮花燈臺和燒香的香爐,香客們排隊在香閣按照自己的心願逐一請199小家庭、399小家庭及雙方父母、799事業和功名三個等級許願香,在燈臺點燃蓮花燈,抽出九支香點燃,待整體香燃燒旺盛後,許下自己的三個心願,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叩拜後扔入熊熊大火中,三年後達成心願再到這裡進行還願,獻上牌匾或者按照許下的願望兌現承諾。

從五爺廟出來我們坐公交一站地,徒步到達廣化寺,相傳廣化寺在文革破四舊中遭到破壞,主殿由於在拆除時彌勒佛流出了眼淚而未被破壞。現在阿旺金巴主持下廣濟善緣,隨行佈施,100元、200元等都發功德證,200以上在一星期內可上吉祥碑,在廢墟上將興起一座黃教寺廟。從廣化寺出來對面即是插入雲霄的黛螺頂,菩薩頂、壽寧寺、靈應寺在四周的山脊、山頂上坐落,與腹地巍然高聳的大白塔相呼應,俗稱“臺內五峰”。 登黛螺頂的山路有兩條,一條沿北端的山脊而上,一條沿南端的山脊而上,兩條山路從山腳下分開,到山頂寺前交匯,如括弧形。還有一條路就是坐索道車直接到達黛螺頂。北端的山路略緩而斜,南端的山路基本是直上直下。從南端山路上黛螺頂,在山腳下先經過善財洞。善財洞分上下兩院。要至黛螺頂,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輔成,全程共計1080個臺階。登上大智路,據僧人們講,在大智路上,踏1080級臺階,能給人增添智慧,消除煩惱,逢凶化吉,一生平順,虔誠的苦行僧和經點化的香客三步一叩首或者一步一叩首用真心、真誠去感化聖靈。登頂之後就看到了黛螺頂的牌樓,石獅和山門了。

穿過寫有“大螺頂”的木牌樓,可見山門外西南角有一漢白玉望景亭翩然立於眼前,玲瓏剔透,招人喜悅。放眼望去,遠處臺頂隱約可見。若是冬日,四周山峰盡皆紅妝素裹,分外妖嬈。若是夏日,千山皆綠,排青滴翠;流水沉碧,風光如畫。星羅棋佈的寺廟坐落於萬綠叢中,若隱若現,幾多玄妙,幾多神秘。黛螺頂坐東面西,寺宇不大,佔地3000平方米,內有殿堂僧舍48間。中軸線上由西向東依次有天王殿、旃檁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寶殿。好心的師傅們知道遊客們爬山之累,心誠所致,上來後每人一根黃瓜解渴,真是想得周到。俗話說不走回頭路,從黛螺頂出來我們沿土路而下,回望黛螺頂翠色參天、紅牆碧瓦,輝煌莊嚴,祥雲環繞,真是別有洞天。

結束了兩天愉快的旅程,許下我美好的心願,一曲梵唱《大悲咒》在心中唱起,一句阿彌陀佛在口中默唸,迴音在整個五臺山中迴盪,久久不肯離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