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清朝军服“兵”和“勇”:一个正式工,一个临时工,待遇天差地别

我们在看清朝的电视剧的时候,经常看到清朝士兵一般分为两种,他们的前胸和后背分别贴着“兵”或者“勇”两个字。那么这两种士兵,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清朝军服“兵”和“勇”:一个正式工,一个临时工,待遇天差地别

有人猜测,衣服上的字是“勇”的清兵是作战比较勇猛的,也就是特种兵。而“兵”则是素质一般的,或者刚刚加入军队的新兵,也就是普通士兵。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我们都知道,清朝分为八旗。满清刚入关的时候,士兵全部都是满人,也就是八旗兵。后来,清朝政府将收编的明朝士兵和其他汉族的军队重新进行组编,用绿旗当标志,称为绿营。绿营兵和八旗兵都是清唱的常备兵。

清朝军服“兵”和“勇”:一个正式工,一个临时工,待遇天差地别

虽然常备兵已经足够对付国家的一般性事件。但是当有了大的战事的时候,士兵就显得不够用。但是如果再增加军队,打仗之后,士兵的安置又会花费很多的经费。为了节省经费,当打仗的时候,清朝的皇帝就会在需要用兵的当地征用临时的士兵。

清朝军服“兵”和“勇”:一个正式工,一个临时工,待遇天差地别

为了将原有的常备兵和临时征用的士兵区分开,就有人想到了一个主意,让他们佩戴不同的标志。为了显眼一点,就在他们身上分别贴了两个大字。常备军中的八旗军和绿营军佩戴“兵”字,而为了鼓励临时征用的士兵奋勇杀敌,就让他们佩戴“勇”字,成为“勇”兵。

清朝军服“兵”和“勇”:一个正式工,一个临时工,待遇天差地别

虽然“勇”听着好听,但是单凭一个字并不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一点也不实在。这些临时招募上来的勇兵,在战事结束之后,就会别解散,从哪儿来,还回哪儿去。就算是立了战功也不能留用。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常备兵立下战功之后,可以得到晋升,甚至可以做到将军。而“勇”兵就算打一辈子仗,不管立下多少战功,也一辈子都是个普通的士兵,顶多是军饷多一点。

清朝军服“兵”和“勇”:一个正式工,一个临时工,待遇天差地别

除此之外,常备兵和“勇”兵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常备兵战死沙场之后,他们的家属会得到朝廷的抚慰救济。而“勇”兵战死之后,他们的家属得到的抚慰金却很少。他们作战期间,得到的军饷也是不一样的。

“勇”兵时在乾隆时期才开始征用的。因为那时候边境总是有大大小小的战事,尤其是大小金川战役,耗时久远,又难以攻克,所以需要很多的士兵。常备军不足的时候,只好从当地和附近招募临时的士兵。

清朝军服“兵”和“勇”:一个正式工,一个临时工,待遇天差地别

因此“兵”和“勇”的区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正式工与临时工,有编制的与没编制的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