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微觀點:搶地,搶人,現在搶錢!

在這一輪調控衝擊下,資金和實力雙雙吃緊的中小房企被業內普遍看衰。“一是土地門檻提高,中小企業很難獲得土地;二是融資約束後缺乏必要的補充渠道,資金緊張;三是缺乏市場認同感,難以獲得民眾信任。”

微觀點:搶地,搶人,現在搶錢!

在近期熱點城市房價環比下跌的同時,土地市場卻日益火爆,溢價率不斷攀升。自去年“限房價、競地價、競自持”的土地出讓方式問世以來,自持面積的認購比例成為房企在傳統招拍掛市場最終勝出的關鍵。在此前提下,一線房企通過不斷加大自持比例的方式,在傳統土地市場展開激烈競爭,以期“拔得頭籌”。

房地產本身屬於高負債行業,加之管理層全面收緊樓市融資渠道,房企已相當於“在夾縫中求生”。而且當下的樓市調控仍將持續,未來房屋銷售不暢、土地成本提高、融資壓力增大等問題會與房企如影隨形。但是房企想要活下去,規模支撐是關鍵,否則能否活到下一輪樓市轉機也未可知。

  • 如果不推盤,等過幾年政策調控放鬆了再售新房,那眼下的密集債務到期,資金回籠不暢咋辦?
  • 如果房企還要悟盤惜售,極可能出現內部現金流緊張局面。

一、融資難,回資慢,請出局。

企業融資方面的情況也不算樂觀。主流的房地產企業融資渠道有權益融資、開發貸款、非標融資、海外融資、傳統債券融資及資產證券化幾種。去年,房地產市場大熱,房地產投資和相關融資活躍。除了股權融資和開發貸之外,信託、基金子公司等非標融資方式盛行。特別是去年前三季度,重點城市土地價格高企,高價地塊頻繁入市,帶動開發商前端拿地融資需求強勁。第一財經記者多方採訪獲悉,

  • 去年上半年,銀行對土地出讓金的配資比例(自有資金∶配資)要求一般為4∶6或3∶7、2∶8,一些項目甚至達到1∶9,槓桿之高令人咋舌。
  • 地產集中度越來越高,這意味著出局的房企越來越多,兼併重組越來越多,目前的榜單座次將會大變。

未來行業第一的企業很可能是資本型投資商,而非專業化開發商,而後面的各梯隊企業中,有核心資源的新型房企,專注於某一細分市場的專業開發商,專注於主題樂園、文旅小鎮等某一產品線的開發商,可能有繼續做大的機會。

眼下,各路房企一方面積極出貨求回款,另一方面市場的角色發生改變,都在找尋能夠持續產生利潤的增量應是企業關注的重心。大中華區首席分析師認為,“繼續做大,談何容易。”

二、從供應到消費的影響,抱團走規模化需要慎重。

消費升級成為新風口,消費者從之前的功能性消費逐步“進化”到品質消費,大量消費新品牌也在這兩年不斷湧現,未來的消費趨勢有哪些改變,消費升級浪潮下企業又該如何應對?據去年阿斯彭研究院一文《8090全新生活的窺視》指出,人們已經在精神上對舊有的生活狀態產生厭惡和離棄,轉而對全新的生活產生渴望,這種改變往往只能通過改變消費行為來付諸實踐。

  • 消費者的個性化、定製化需求可以得到滿足。
  • 消費場景是基於消費者的需求而構建,以前的消費場景很簡單,購物需要到專門的商場或者商店,未來任何一個消費行為可以在任何的場景下發生。
  • 消費體驗圍繞消費者為中心,當前的跨渠道或者說線上線下整合都是在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比如很多購物中心的實際買.賣面積在不斷縮小,體驗式場景在逐步增多。
  • 在具體消費的東西上面也有一個升級,原來可能只是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上消費,現在消費者在生活方式上的投入就會增大,比如投入到教育、旅遊和體育(如馬拉松)等健康的生活方式。

當下的消費升級確實是在技術驅動和新商業模式驅動下,真正能夠圍繞並預測每一個個體消費者的需求從而驅動供應側。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人口紅利的衰減倒逼各地政府在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注重對“人才”這一發展支撐的追求;2017年開始,武漢、成都、西安、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紛紛推出“送戶口、送房補、送錢”等一系列手段吸引“人才”落戶,當前波及全國40多個城市的“人才大戰”在如火如荼地上演,甚至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也加入“搶人大戰”。在此背景下,大中華區首席分析師彭家來表示,經濟發展初期對經濟增長髮揮最大作用的生產要素是土地,經濟增長到一定階段之後,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就由土地轉變為人才。

  • 中國多年來形成了地區競爭帶動經濟增長的制度模式,這種模式在高速發展階段體現在競爭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高質量發展階段,目前體現在競爭吸引人才。
  • 紅利帶來的社會價值,就是在於能夠精準的把供需之間的關係匹配起來,可以最大化的優化社會資源。

對此,中央發出警告,由財政部、發改委聯合發文警示房企和城投平臺境外發債要做到:“誰用誰借,誰借誰還,審慎決策,風險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