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影响乙肝疗效的10大因素

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和机体的多种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疗效。

4大病毒因素

1.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水平及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表面抗原滴度的下降速度,均能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抗病毒治疗后,前12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滴度的下降速度是预测疗效的重要指标。

2. 乙肝病毒e抗原(HBeAg) 乙肝病毒e抗原是乙肝病毒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重要因素。e抗原阳性的患者,乙肝病毒复制较活跃,乙肝病毒DNA的水平也相对较高。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e抗原消失或出现血清学转换(转阴),提示抗病毒治疗能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并部分恢复了机体的抗病毒免疫。

3. 乙肝病毒DNA(HBV DNA) 患者血清乙肝病毒 DNA水平是决定抗病毒治疗时机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2周内,血清乙肝病毒DNA下降的速度也是预测疗效的重要指标。

4. 乙肝病毒耐药、突变 核苷酸类药物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乙肝病毒可能产生耐药、突变,导致治疗失败。预防耐药、突变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在初始治疗时应选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发现耐药并及时更换药物,是实现有效抗病毒治疗的关键。

6大患者因素

1. 遗传和免疫状态 根据患者的遗传特点和免疫状态,慢性乙肝患者的病程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再活动期。处于免疫耐受期和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的患者,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较差。

2. 年龄 患者的年龄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效果。由于抗病毒药物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潜在影响,所以儿童不宜进行抗病毒治疗。大多数年轻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抗病毒治疗应答较差;老年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应答也相对较差。

3. 生活习惯 劳累、饮酒和不规律的生活习惯等,会影响慢性乙肝的进展,也同样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4. 基础疾病 某些基础疾病,如免疫缺陷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以及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接受放疗或化疗的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难度会大大增加。

5. 依从性 患者能否遵从医嘱,坚持长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和随访,是决定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6. 经济状况 慢性乙肝的一线抗病毒治疗药物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这几种药物的价格相对较高,部分患者由于经济原因会推迟抗病毒治疗或者选取其他非一线抗病毒药物,可能导致疾病进展,耐药发生率增高,治疗难度增大。

转自:爱肝联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