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被歷史隱去的“弱者”文化,看俠文化如何承載痛快淋漓的大眾願望

大多的中國年輕人甚至是中年人,成長軌跡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武俠的色彩。無人年輕人都曾想要成為金庸武俠劇中的主角,

酣暢淋漓的做一次俠客,感覺這才是人生最威風的事情。當然,如今的社會清明,並不需要用曾經俠客如此極端的手段去伸張正義,但是,俠客的形象依然是人們心中隱而不發的精神追求,也是追求公平、正義的象徵。

不過,歸根到底,俠文化依舊屬於我國文化領域中的草根文化,雖然,也是經久不衰的代表,卻始終沒有獲得正統文化的重視,當然,這也給俠文化更多、更寬鬆的成長空間,也從另外一種視角幫助後人觀察歷史。

而今,俠文化經歷了漫漫歷史淬鍊,雖然好似一根隱線般存在於歷史之中,甚至,還會時常遭到很多思想家的唾棄,卻依舊存在於歷史中展現著自己獨有的不卑不亢。

曾經,儒家思想經歷了群雄並起、百家爭鳴後,確定了自己在統治思想中的堅固地位,幾千年的歷史更迭,我們見證了儒家思想的起起落落、往返更迭,其他思想文化雖存在卻依舊是陪襯的角色,然而,俠文化卻一自己獨有的姿態存在於歷史之中。

如始終漂浮在歷史上空的一朵白雲一般,俠文化雖沒有得到正面的認可,卻不容史實忽視,即便很多時候,俠文化被歸結為反正統文化地位,儒家文化和俠文化依舊在漫長的歷史中發生衝撞又互相融合,由此,才有了中國歷史極具特色的文化景象。

總結來看,俠文化更像是被歷史隱去的弱者文化,從古至今,依舊生機盎然的原因更是因為她承載了痛快淋漓的大眾願望。

被歷史隱去的“弱者”文化,看俠文化如何承載痛快淋漓的大眾願望


一、俠文化的定義與淵源

說起俠文化,還要從“俠”這一特殊的社會稱謂說起,可惜的是,歷史最開始對於“俠”的評價並非積極,甚至,是一種批判的態度。

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子首次對於俠這一群體做出了明確了定義,在《韓非子·八說》中記載“棄官寵交謂之有俠”以及“有俠者宮職曠也”。在韓非子看來,俠的行為不利於法制,也不利於國家社稷的治理。除此之外,韓非子在其他古籍中的言論都大體如此,總結來看,韓非子從法家思想的視角和法家法治的立場上闡釋了對於俠的評價,依舊是不利於社會穩定,與法治相違背。

不過,追尋歷史,俠文化最重要的淵源之一便是墨家宣揚的“任俠”精神。這也是歷史中為數不多的為俠文化正言。在古籍《墨子·經上》記載“任,士損已而益所為也”,《墨子·經說上》記載“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這裡提到的任俠,墨家都給予了“扶危濟困、解人之難”的評價。

除此之外,在道家思想中,對於生活倡導個人自由又率性而為的理念,剛好與自古俠客蔑視禮法、浪跡江湖的行為十分類似。尤其在我們看到的很多後世的武俠小說中,道家文化與道家武學更是佔據著很大的比重。

所以,單從儒、法、道三家曾經對於俠文化的定義就可以看出,一直以來,不同的價值觀對於“俠”的定義都是很不同的,不同的角度考量“俠”這一群體存在的意義都是不同的。

被歷史隱去的“弱者”文化,看俠文化如何承載痛快淋漓的大眾願望

但是,如今的後人綜合了各類經學及大成對於“俠”的定義,得到了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俠”,是由於社會生活中出現了不公正的事件或者現象,又無法通過正當的合法途徑得以有效的解決,為了實現當事人所認為的公平正義或者為了實現廣泛意義上公認的社會公平正義,有人挺身而出,通過非法的、民間的途徑,以私力救濟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以期實現公平正義的目的,具有此類行為的個人或群體被稱做“俠”。其中,見義勇為,敢於以身抗法,不畏強權惡霸,懲奸除惡,扶助弱小,言必信、行必果等等品質,都是“俠”所具有的人格特徵。

不過,在其中,我們更是會發現,俠在一些層面上,是與所在時代的強權進行抗爭的代表,也在用極端的方式向百姓無力抗衡的鐵腕進行博弈,這也就是身為弱者一方的群眾為何在不同的時代都會對俠客有著很深的欽佩情節。

從這一點來看,因為很多俠客能夠實現百姓心中積怨已久無法痛快淋漓實現的渴望,不但在此土壤上生根發芽,更是形成了弱者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只要社會存在強者與弱者之間的抗衡,就一定有俠客以及俠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彰顯更多的是,身為弱者內心的一種渴望,這也是俠文化永久存在的時代背景。

被歷史隱去的“弱者”文化,看俠文化如何承載痛快淋漓的大眾願望


二、俠文化在歷史中的發展

因為俠文化始終在歷史存在的地位是尷尬的,與一些正統學說相違背,甚至,還會經常受到打壓,所以,俠文化無法如同儒家文化等等經典文化一般著書立傳,更無法留下經典的學說,所以,追溯俠文化的歷史發展,我們也只能從歷史古籍中留下的隻言片語,更多的是從一些流傳至今的武俠小說中去探尋背後的文化發展。

(一)、俠文化開創後的昇華——“重信守諾”與“士為知己者死”

在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曾失信於天下,導致群雄並起的局面,因為各方力量割據天下,也就使得當時的朝政禮崩樂壞,貴族階層徹底崩塌,在當時,社會上層人士開始發生身份的變革。崇尚文學者,開始變為儒士,而崇尚武學者,開始變為俠客。

在秦代之前,養士風氣盛行,再加上墨家思想對於社會在俠文化上的薰陶,俠客開始從被統治者束縛的國士轉變為重信諾、任俠豪情、甘為知己者死的遊俠。有很多的事蹟都在說明著當時極具代表性的俠者,比如:紀信不惜被燒死以欺騙楚霸王項羽,只為報劉邦知遇之恩;候贏感恩無忌厚待之禮,自殺以表其心。

所以,在俠文化初始之時,不論俠客的行為是否會成功,只要具有俠的氣節、氣質,都可以稱之為俠,但是,此時的俠只是從自身利益和氣節出發,與更高的精神追求並沒有建立起很強大聯繫。這

一點,在中國古代一直延續,一定程度上,這樣的俠文化至今依舊存在。

被歷史隱去的“弱者”文化,看俠文化如何承載痛快淋漓的大眾願望


(二)、理性面對世界的俠文化蛻變——“為國為民”和“義之大者”

經過中國歷史浩瀚的變遷,尤其在中國曆經屈辱歲月之時,有很多義士為了國家榮辱甘心忍受屈辱,經典的持汗節赴西域的蘇武,為了國家,忍受怎樣的折磨,毫無叛逆之心,至今都被人們稱之為“大俠”,除此之外,曾抵禦倭寇的海軍先人,一雪國恥的霍元甲。

面對國家危難以及百姓疾苦,這些有能力的人們開始儘自己的努力守住民族氣節,讓世人不敢小瞧中華民族,由此,面對世界,理性的俠文化開始發生理性的鉅變,不再只從自身利益角度考慮問題,而是開始為國分憂,心懷仁義。

所以,俠文化一直流傳至今,被現代人進一步的昇華,更被我們稱之為民族義士。畢竟,如今的國家,從上到下都成為了利益共同體,敢於為了國家、民族利益作出自己的犧牲與貢獻,這樣的俠客也將俠文化進行了蛻變。

被歷史隱去的“弱者”文化,看俠文化如何承載痛快淋漓的大眾願望


三、為何說俠文化是弱者文化,又如何承載痛快淋漓的大眾願望

在武俠小說中可以看出,很多俠客的出身的確很是高貴,但是,最能體會民間疾苦,開始行俠仗義最初的初心是為了維護更多弱者權益的俠客一定來自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的最底層。而中國自古經歷的各個時期,眾所周知,百姓絕大多數的時間段裡都在充當是弱者形象,而且,社會底層人士的弱勢地位尤為凸顯,如果不去通過極端方式,是難以與強勢的權貴進行抗衡。

所以,此時的俠客介於弱者與強者之間,算得上撕開了兩者之間無法逾越的隔膜,哪怕是放在武俠小說中,人們也會對眼前看到的作者營造的俠客之舉不斷拍手叫好,因為,這是對人們心中對於理想的公平主義的發聲,更是夢想中能夠酣暢淋漓的實現這一願望的最好體現。

弱者不代表在所有社會階段和層面上都處於弱勢地位,弱者也有屬於自己的反抗方式,

而來源於弱者群體的俠客們,經歷歷史為人們創造極具特色的俠文化。

被歷史隱去的“弱者”文化,看俠文化如何承載痛快淋漓的大眾願望


而一直以來,大眾內心的願望無非是對於公平正義的訴求。從歷史真實的俠文化可以看出,當民眾無法忍受來自權貴或是不公平欺壓之時,俠客的行為是最容易對權貴及不公造成傷害和警告的。所

以,除了現實生活中那些真正做出行俠仗義之舉的俠客們,民眾也在不斷創造出很多以俠文化為主題或與俠文化相關的文學、藝術作品,他們在不斷創造著,也在不斷自我欣賞著。

所以,後人也在不斷總結著,人類從何時開始追求公平正義很難說清楚,但是,從人類有了文字記載開始,對於公平的訴求就一直存在著。所以,無論普通民眾處於什麼樣的職業、身份、社會地位,當自身感覺脆弱無力之時,對於一件事情無能為力之時,哪怕是身邊人遭到了不公平待遇之時,民眾總會做出維護公平正義的選擇。

首先,是訴諸實際的身體上的行動,武力佔據很大比重,就是“行俠”;其次,更多的人會選擇為了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行呼籲和維護,就是“話語行俠”,最後,也有一些人們開始幻想從精神上得到慰藉,也稱“對俠的幻想”。

但是,不管是哪種方式,身為弱者的一方都通過各種大膽的方式向不公平發起挑戰,自己也不再只是受到欺壓的弱勢存在,

哪怕這樣的俠義之舉並不能立竿見影,也滿足了人們心中對於公平正義的極度渴望。

被歷史隱去的“弱者”文化,看俠文化如何承載痛快淋漓的大眾願望


四、俠文化在現今的傳承

如今,人們早已突破愚昧,不再如古代那般需要用俠客如此魯莽的行為去對抗社會的種種不平等,俠文化也已經昇華為人們心中的一種對於理想世界的追求,

現代人也不再如同曾經很多文人那樣排斥俠客的存在,其實,那也是心中對於公平正義敬畏的一種體現。

由此,俠文化開始不再是隱藏在歷史中的角色,人們理性的對待俠文化中魯莽的成分,而俠文化中那些對於公平正義的追求也在被不斷的放大,而且,如今的人們也已經將這一部分視為優秀的傳統文化。

尤為需要注意的是,俠文化不同於儒家、道家等等經典思想,一直以來都在以非常規的形式進行著傳承與發展,在這其中,包含了特定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等,所以,如此特殊的俠文化當然也需要特殊的傳承方式,在現今更是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首先,在學校,俠文化開始進行了有序的傳承,這也是如今的國家注重後代對於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表現方面。針對於俠文化的這一層面,通過學校教育讓學生知道英雄就是俠,但是,俠未必是英雄,讓學生對於俠文化有了正確的人士,也在心中有了更好的英雄主義,作為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者。

其次,在社會上,武俠電影、武俠小說等等傳承俠文化的載體形式也開始層出不窮,畢竟,俠文化也是人們心中為了自己的靈魂尋找的一席淨土和一份祥和。比如,經典的李連杰飾演的“一代宗師”形象,還有其他“濟世為懷”、“為國為民”的俠客走向熒屏,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撫慰著人們心中這份難得、熱切的渴望,也說明,後人對於難得的俠文化真的做到了傳承。

被歷史隱去的“弱者”文化,看俠文化如何承載痛快淋漓的大眾願望

結語

有人說,俠文化是自古精神危機下的產物,也有人始終對於俠者抱著排斥的眼光,但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始終都在提醒著人們內心深處對於公平正義以及各種理想世界的渴望。

如今,俠文化早已不再是弱者文化,而是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被後人敬畏並繼承,這也算得上是自古以來茫茫大眾內心一種想要痛快淋漓實現的夢想的最好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