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被吹上天的关宁铁骑竟然是垃圾,明朝毁就毁在他们手里

关宁铁骑,这个词汇对于了解历史的朋友,或者看过电视剧《江山风雨情》的朋友应该有印象,这是一支明朝末年的边防军,负责山海关到辽东地区的防务,主要作战任务是防御满清八旗军。

在当今网文和电视剧中,关宁铁骑战斗力剽悍,是明朝末年所有军队中的精锐之师,是可以和八旗兵对抗的王牌军。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历史上真实的关宁铁骑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被吹上天的关宁铁骑竟然是垃圾,明朝毁就毁在他们手里

历史上并没有“关宁铁骑”这个词汇,倒是有关宁军。

关宁军是明朝末年为了应对日益强大的后金政权而组建的一支军队。

天启时代,明朝政府便开展了一场关于辽东地区方针的大讨论。

这场大讨论的核心是确定防御后金的策略,究竟是将全国精锐调集辽东,还是以辽东本地人以“耕战”结合的方式自行防御。

最后,明朝政府考虑经济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了后者,即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开始用本地将领招募本地精壮,组建军队,部分军费物资由朝廷调拨。

这就是明末关宁军的肇始。

提出“以辽人守辽土”组建关宁军的是孙承宗,他的继任者袁崇焕也是这一政策的大力支持者。

崇祯即位,大力提拔袁崇焕,相信了他“五年平辽”的说辞。

明朝中央每年调拨500万两左右的白银用于辽东军事,这几乎是当时明朝军费的60%。

被吹上天的关宁铁骑竟然是垃圾,明朝毁就毁在他们手里

然而,关宁军耗费巨资,装备精良,却不堪大用,或者说,是他们的统帅将他们带偏了!

毫不客气的说,明末尤其是崇祯时代的关宁军,沦为了不折不扣的军阀!他们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尾大不掉,勒索朝廷,作战时却畏首畏尾。

公元1629年,皇太极越过关宁防线从长城攻入内地,关宁军在袁崇焕率领下驰援首都北京,结果在北京城下,袁崇焕的关宁军和满洲八旗作战竟然如同儿戏,双方似小孩过家家,根本没有拼死力战的气势。

虽然后来在满桂等将领的抗击下打败了皇太极的初次进攻,但崇祯对袁崇焕十分不满。后来崇祯扣押袁崇焕,袁手下大将祖大寿竟然不顾首都安危,擅自率领军队撤退,这在当时几乎等同于兵变。

无奈之下,崇祯只得安抚祖大寿,祖大寿是辽东本地将领,可见,当时关宁军已经沦为军阀,崇祯对他们也没有办法,假如把这些人逼急了他们就会献出山海关投降满清。

被吹上天的关宁铁骑竟然是垃圾,明朝毁就毁在他们手里

袁崇焕擅杀抗金名将毛文龙,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毛文龙不听袁崇焕命令,阻碍了关宁军军阀化,因此遭到关宁军系统的清算。

在以后的岁月中,关宁军每年耗费巨资,却丢掉了除山海关以外关外所有的要塞,不但没有实现平定满清,反而坐视满清强大,一筹莫展。

最后,祖大寿,吴三桂等辽东籍将领大多投降满清,成为了清朝入关的急先锋。

关宁军军纪极差,他们无论在当地还是入关以后,烧杀淫掠丝毫不逊满洲八旗,堪称穷凶极恶,罪大恶极。

满清篡改历史,将关宁军大批将领军队的投降说成是崇祯的昏庸导致的结果,但我们仔细想想,国家最重视最依赖的王牌军成建制的大规模投降,难道仅仅是因为崇祯的原因吗?

被吹上天的关宁铁骑竟然是垃圾,明朝毁就毁在他们手里

其实,历史上有一支军队和关宁军十分相似,这就是北宋末年的“常胜军”。

常胜军就是蓟辽本地人组成的一支军队,北宋政府想用他们抵挡金军,结果常胜军统帅郭药师狮子大开口索要巨额军费,并且在当地大肆劫掠,导致民怨沸腾。北宋政府对他们无可奈何,怕他们撂挑子投降金人。

而在金军进攻常胜军的防区后,他们一触即溃,基本没有抵抗,便立刻投降了金朝,成为了金军南下灭宋的急先锋。

历史无数次的证明,一个国家只能以国人守国土,而不能单纯的以本地人守本地,以本地人守本地疆土,短期可以,长期便会形成军阀割据,尾大不掉,军阀为了自己利益会不惜葬送国土,损害国家民族利益,这一点在常胜军和关宁军身上展露无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