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乌兰察布人喜欢吃的莜面拿糕

地处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地区,丘陵遍地,气候干旱少雨,尽管可种植的农作物也还不少,但莜麦绝对是主打粮食。作为从土里刨食的农民,不用说是自己种什么就经常吃什么。莜麦种的多了就只能多吃莜面,但人们都知道再好的饭食如果吃得次数多了就会腻味,更何况本来并不特别好吃的莜面呢?我曾经就记得在小时候,很多人家的孩子一听到家里吃莜面就嚎啕大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约就是源于这个原因吧,从古到今乌兰察布的人们都在变着法子在制作莜面饭食上大作文章,目的就是让莜面做出的花样更多一点,人的胃口更喜欢一点。时至今日大概乌兰察布地区莜面的做法已不下几十种,且成为该地区的特色饭种,不但受到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的推崇,也受到了不少外地人的青睐,据说好多游客来这里旅游,目的只有三个:一是看看传说中的大草原的模样和姿态,二是吃上一顿用草原牛羊的粪火煮出来的正宗的手把羊肉,三是敞开肚子吃一回这里的特色饭种——莜面。

乌兰察布人喜欢吃的莜面拿糕


平心而问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吃莜面的人,但也有几种说起来就不想吃,其中炒面、块垒和拿糕位列前“三甲”,块垒是读初中时候吃伤了,那时候几乎天天早饭就是它,硬吃得胃里泛酸水,现在说起它来就反胃;炒面是高中时拿干粮吃腻味的,那时学校的定量饭吃不饱,每天中午吃完饭就要拧半饭盒炒面,吃得多了见了这东西就打嗝;至于现在人们很喜欢吃的拿糕,我天生不喜欢,直到现在也几乎没有品尝过,反正看见它就觉得饱了。

其实,在乌兰察布的过去,尽管人们吃饭多以莜面为主,但拿糕也是很少光顾饭桌的稀有饭种,这一来由于那个时候人们贫困,粮食很少,包括莜面也不是十分充足,而搅拿糕是很浪费面的,谁家要是经常吃拿糕,会被人耻笑说这家的女主人是不会过日子的败家娘们,把好好的粮食糟蹋啦;二是这种饭做起来比较容易,速度快,人们家一般忙得厉害的时候,实在短时间做不出饭的时候才吃这饭,所以当地人给拿糕也起了一个很贴切的名字叫“紧急集合”,而如果一家人家天天吃这饭,人们也一定会嘲笑这家的女主人是个懒婆娘;三是在我看来这家伙实在也不咋好吃,黏嘎嘎的一大团莜面,配以酸得咧牙的半碗盐汤做蘸料,一咬发黏,不咬连个基本的莜面味道都品不出来,实在是难以恭维啊!

乌兰察布人喜欢吃的莜面拿糕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俗语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自从农村把土地包产到户后,莜面就从乌兰察布人的餐桌上渐渐退居二线了,多年过后的现在,人们反而又以物以稀为贵的心态怀念稀罕起了它,甚至连过去一般人都不大喜欢的莜面做的饭食,现在人们也趋之若鹜起来,就比如现在居然有好多人喜欢起了吃拿糕,且还以美食待之。

说到拿糕,就不得不说说它的制作过程,这个东西其实也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未必人人都会,有人甚至说是个手艺活儿,其实在我看来做拿糕关键就一个字,那就是“搅”,所以我们当地人干脆就把做拿糕叫做“搅拿糕”。据说一般不会搅的,大多吃的是半生不熟的拿糕,而且里面还夹杂着生面颗粒。

有会搅拿糕的朋友为了满足群里一些人吃拿糕的喜好,曾经总结了搅拿糕的步骤,大致如下:首先是用温水把生莜面搅成稠糊状,锅中倒入适量的水,待快烧开时,把莜面糊倒入锅中,用手指头粗细的搅面棍在锅里按顺时针方向一直不停地搅动,直至稠糊状的莜面完全和开水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团,然后盖上锅盖灶下加小火煮,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过个四五分钟后开锅再搅,然后再煮,如果锅里没水了,可以加点开水再煮,就这样反复煮了搅,搅了煮这么四五次,这是第二步。之后再用冷水化开适量的土豆粉,倒入锅中的拿糕上继续搅动,直至粉面通过搅拌完全和拿糕融为一体,加上开水再煮,等几乎没水了,再搅动一番后就可以出锅了。据说用这种办法搅出的拿糕不但筋道,吃到嘴里也利口不沾牙。这是不是最好的搅拿糕办法?做出的效果是否好?我不得而知,但给我的感觉是手续未免太过繁琐,时间也耗费的太多,一块拿糕居然得花费一个小时左右,岂有此理?在我的记忆中这绝对有悖于农村的传统做法,农村里一块拿糕至多四五分钟就可以搞定,否则拿糕哪会有“紧急集合”的外号呢?

乌兰察布人喜欢吃的莜面拿糕

我不喜欢吃拿糕,但小时候也曾观察过母亲搅拿糕的全过程。记得是大锅里加入适量的水,准备好莜面和搅面棍,然后灶下加火,待锅里的水开始冒气,四周有了小水泡出现,半开不开的时候,开始向里面均匀撒面,且同时向同一方向搅拌,待感觉软硬刚好的时候,把灶下的火停止,再搅几下就大功告成了。也就几分钟的样子,拿糕从锅里铲出,下面趴在锅底的那层锅渣就成了我最喜欢吃的美味,我拿铁铲哗哩咾啦地在锅底一番猛铲,就会收获半碗多莜面锅巴。

俗话说:红花还得绿叶扶。拿糕就是搅成的一团熟莜面,谁搅也是大同小异。好吃不好吃关键取决于它的蘸料,莜面做成的大部分饭食都需要有蘸的汤料,且多数可以冷热汤子均可,用冷用热取决于吃的人的喜好,而唯独拿糕一般情况下都用冷汤。过去人们家贫困,吃啥东西就是个将就糊口而已,从来不讲究。例如吃拿糕,用的汤料要么是半瓢冷水里加上一把咸盐的生化盐汤,要么是从腌菜的大瓮里舀上半瓢酸得牙根子还发颤的酸盐汤蘸着吃,至多再零零星星地撒几个葱花,滴几个油点,不好吃也是情有可原的,孩子们见了就不由地悲从中来也是实实在在的。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好多人在吃饭上早开始讲究起来,在吃拿糕上也是如此,大概不会再用过去的盐汤做蘸料了。至少也得在汤里加上或黄瓜丝,或水萝卜丝,或心里美丝,再佐以料酒、香油、葱蒜沫、香菜、韭菜、辣椒面等,还配上老陈醋、鲜酱油、花生芝麻等调味品,这才算是达标的蘸料,然后舀入一个大碗里面,把拿糕放入夹成小块开吃。

当然也有人说了,吃拿糕和吃山药筋筋的吃法颇为类似,有时候不是细细品那个味道,而是享受那个吃的过程,似猪八戒吃人参果般地囫囵吞枣才最为正宗,把一块大小合适的蘸了汤料的拿糕放入口里,不用嚼咬,把嘴一合,眼睛一闭,脖子一伸,口腔压力加大,光滑的拿糕就顺势沿着喉咙被挤进嗓眼,滑向胃里,随着“咕咚”一声巨响,拿糕像一块巨石从空中坠入万丈深渊。据说这个过程最享受最惬意,不知是否如此?

前两天,人们在一个群里大谈拿糕,把个别人馋得垂涎欲滴,《王二狗升官记》的作者在外地忙碌奔波,半夜从被子里爬出跑到大街上的饭店寻拿糕,据说近二斤大的一团拿糕他居然四五分钟就消灭了,如此神速,我感觉除了上述的吃法,其它吃法恐怕难以有如此效果吧!

【作者介绍】王成海,男,网名一笼莜面,内蒙古察右后旗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一贯喜欢文学、历史,曾在各级各类报刊发文数十篇。近几年来由于身患重病,为打发难捱之时日,创办一原创文学平台(微信公众号)“老事旧人”,时至今日平台已经发文近一千期,有家乡乡土文章两千余篇,欢迎大家在微信上搜索“老事旧人”,予以关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