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做不好就哭鬧放棄的孩子,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做不好就哭鬧放棄的孩子,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前幾天,有位媽媽陪孩子畫畫的時候,發現了一個讓她頭疼的問題:


孩子有幾筆畫的不好,想要拿橡皮擦掉重來,卻因為不會用橡皮開始發脾氣。

一開始,她還有耐心慢慢引導孩子:一隻手扶著紙,一隻手用力擦就好了呀。

可孩子試了幾次,不是紙皺了、就是擦不乾淨,乾脆把紙筆扔了一地大哭了起來。

這位媽媽特別崩潰:連用不好橡皮都要哭,心理也太脆弱了吧?以後遇到問題可怎麼辦?

我們都希望孩子遇到問題能冷靜解決、遇到麻煩能心理強大,但到底應該怎麼做?好像書裡都找不到正確答案。

最近,一部關於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引起了很多討論,在挫折教育方面,以色列家長有太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了——

做不好就哭鬧放棄的孩子,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不以成敗論英雄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發現:以色列媽媽跟中國媽媽挺像的,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

但比起看重孩子考了多少分、拿了多少獎,以色列媽媽更願意去相信孩子,結果反而並不重要。

這也是以色列文化中獨特的一點: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永遠套著主角光環的厲害人物,而是那些失敗了很多次卻不放棄、不斷嘗試新出路的人。

所以以色列媽媽總是鼓勵孩子不要害怕失敗,勇敢嘗試新的挑戰;帶著孩子不斷嘗試新的事物,讓他知道還有更多可能性。經過不斷嘗試,孩子才能發現自己的能力所在,找到願意為之專注的一兩件。

在她們看來,沒有人會一直成功,所以每個人都需要知道如何應對失敗;如果你自覺一直都很成功,也許是太久沒嘗試新事物了。

做不好就哭鬧放棄的孩子,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做不好就哭鬧放棄的孩子,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多帶孩子拉伸思維的肌肉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很奇怪,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跟思維有什麼關係?

要知道,很多孩子害怕困難、挫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從小被灌輸了太多的標準答案,讓他們形成了只有一種可能性的思維。

當一個孩子缺失了包容更多可能性的思維後,他們會慢慢變得容易失落、不喜歡嘗試新事物,會變得輸不起、容易退縮,甚至連脾氣都變得不好了。

以色列全國知名的教育專家埃亞勒·德隆,他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的孩子也跟我們的一樣,遇到難題解決不了,就會放聲大哭。

做不好就哭鬧放棄的孩子,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為此,他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家庭遊戲來訓練孩子們的思維能力:

在家裡的桌子上,擺出一些看似毫不關聯的物品,比如一瓶礦泉水、一個紙杯、一個遙控器、一把車鑰匙、一張溼巾、一把牙刷、一個剃鬚刀、一隻手錶、一個蘋果。

然後全家人圍在桌邊,每個人都要輪流用這些物品組成一個互相關聯的序列,並要給出合情合理的解釋。他的遊戲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任何關聯都可以,但要儘可能地不可預計、儘可能瘋狂。

還有一種玩法是:隨機拿出這些物品中的任意 2 個,然後說出這兩個物品間至少 35~45 種聯繫。

雖然看上去非常簡單,但德隆說,這就像在拉伸大腦肌肉、可以幫孩子提升思考的靈活性。擁有了在不同物體之間建立聯繫的思維方式,孩子才能在面對問題時,想到更多的解決辦法,這才是孩子面對挫折的底層能力。

做不好就哭鬧放棄的孩子,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對父母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只選對的,而是要讓他們擁有自己去選擇的能力。

要知道,人生中面臨著無數選擇,而想要做出更好的選擇,就是要知道每個懸著會帶來什麼影響和結果。

能夠不放棄更多可能的嘗試、學會對結果負責,孩子才會有勇氣面對困難。

做不好就哭鬧放棄的孩子,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邊界越廣闊,抗挫折的能力才越強

在以色列的教育中,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很多學校裡都有“教育小丑”。

他們通常由2個老師扮演,為的就是和孩子更平等地對話,讓他們學會坦誠、開放地交流。

失敗是件非常個人化的事情,所以在以色列教育者眼中,“教育小丑”是具有療愈功能的,他們能幫助孩子打開邊界、放鬆下來。

做不好就哭鬧放棄的孩子,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知道,所謂失敗就是每個人標準不同、邊界不同而已,每個人都經歷過失敗,它並不可怕、也不是不可接受的。

只有當一個孩子學會了不以失敗為結局,他才能真正享受勇敢嘗試的過程,這樣才談得上快樂地成長。

今後當我們再想說:這個孩子輸不起,這個孩子害怕困難,害怕失敗時,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是否像以色列的家長那樣,為孩子創造了一個鼓勵勇敢嘗試的環境?我們自己是否足夠開放?是否能接納他將來的各種可能?而不僅僅只給了他一條路、一個標準。

畢竟,我們每個成年人都知道,人生從來沒有標準答案,它也不是僅僅靠一個個結果來定義,它本來就是一趟奇妙非凡的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