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清朝入关后,祭祀用了太庙,那原来太庙里明朝的老祖宗们去哪里了?

走街串巷儿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清军入关后,他们没有重新建造宫殿和太庙,而是继续使用明朝留下的紫禁城和太庙。原来供奉在太庙的明朝皇帝牌位,被多尔衮移到了西城阜成门外的历代帝王庙。

清朝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仅保留了明朝原太庙皇帝的牌位,还对明十三陵加以保护,这样的举动在历史上看来都是非常罕见的,其原因也比较复杂。

清明两个朝代的更迭,是“清承明”,不是“清推翻明”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听一些评书作品也经常可以听到。比如《君臣斗》里有一个章节,说到刘庸使坏要参乾隆,要列举乾隆罪证的时候,就是因为他动了明陵里面的木头,所以有了“偷坟掘墓”的罪名。

当时刘庸是这样解释的:“明朝末帝崇祯有道无福,老祖宗进关后建立大清,封朱明后代为公爵并负责看守明十三陵,他们是看明朝朱家的坟,吃清朝的俸禄。”因此,乾隆动了明陵的木头也是有罪。

评书作品的内容不一定都是真实,但历史上清朝对待明陵的态度确实如此。因为清军入关的时候,崇祯已经在煤山上吊,李自成建立了大顺王朝,而清军入关的口号也是“清除闯贼,替明报仇”,这就等于清朝是从李自成手里夺过来的江山。

清朝政权建立以后,虽然清政府一直强调自己是“承明”,也对太庙、明陵进行了保护,但民间反清的气氛还是很浓。所以一直到康熙时期,清政府对明朝的态度依然是很和善的,康熙六次南巡都要到南京祭拜明孝陵,表示对朱元璋的尊重,还留下了“治隆唐宋”的墨宝,称赞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唐宋!

结束语

清朝入关后的很多举动在封建时代都是比较罕见的,主要是中间多了一个李自成的起义,让清军捡了个大便宜。清朝统治者对明朝太庙和皇陵的保护,既体现了他们人性化的一面,又达到了安抚民心的效果,也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水煮汗青


关于这件事儿清朝做得挺地道,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阴历五月初二多尔衮从朝阳门进入北京,接管了这座都城,同年阴历九月十九皇帝顺治也来到北京,开始了清朝对中原的统治。

顺治的太庙大搬家

受到经济和时间的限制,再加上宣扬为明帝复仇而继承明朝的说法,这帮哥们没有破坏明朝的皇宫、皇陵和太庙等设施,直接拿来继续用下去了。连皇陵都派兵加以保护,没出现改朝换代等于挖坟掘墓的事儿。

当时清朝自己也是有太庙的,就在沈阳抚近门(现在叫大东门)外,是皇太极祭祀祖先的家庙。不过既然有更好的,顺治也不介意给祖宗的神牌搬搬家,毕竟每次祭祀都跑沈阳还是满累的。

说实话,这事儿顺治办得略显草率,他不是九月十九进的北京嘛,九月二十七就举行了努尔哈赤夫妇和皇太极夫妇的升祔大典,都没足月就把祖宗们请到了北京。与两位先帝共同享福的还有费英东和额亦都,他俩算清朝最早配享太庙的大臣。

历代帝王庙的前世今生

对顺治来说自己家祖宗搬进来这活儿还不算干完,重点在于老朱家祖宗该往哪去,直接扔出去显然不妥,得考虑政治影响和民心问题。还好嘉靖皇帝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就是现成的,直接拿来用就好。

根据网上的定律,说来说去这事儿其实还是得怪朱元璋,这家伙拿下江山后为了体现自己的正统性,别出心裁的在南京钦天山弄了个庙。除了惯常的供奉三皇五帝,他还把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16个开国帝王一起供奉了。

本来这玩意就是立国初期标榜华夏一脉流传的历史,国家稳定以后作用就没那么大了,故此朱棣迁都北京后就没想起来另建。然而传到嘉靖这代不是有个大议礼事件嘛,这位仁兄挖空心思挺亲爹,朱棣同志都差点被扔出去太庙。

于是嘉靖也面临一个问题,出了太庙的朱棣该去哪?擅长权谋的嘉靖在登基第九年另建了历代帝王庙。只是这个暗手最后没用上,还坑得他自己偶尔得去祭祀一番,好歹做做样子。

更坑爹的是明朝那帮闲着蛋疼的大臣,从历代帝王庙北迁之后一直就有人对元世祖忽必烈不爽,连带对陪祭的木华黎、赤老温等元朝名将不爽。三天两头的上书要求把他们扔出去,开始嘉靖还耐心解释,那帮哥们虽然是异族,但所用中华之法既为中国,太祖都没废话,你们扯淡有用?到了后来皇帝也架不住折腾,在十五年后同意了。

清朝的变革

那么清朝接手后顺治是把明朝所有皇帝都搬到历代帝王庙了吗?其实也没有,顺治把元、辽、金三朝的皇帝也搬了进去。最终确定祭奠帝王的总数共25人,贤臣39人,所以明太祖、明成祖这类有位之君进得,估计万历、天启应该就进不去了。

到了康熙年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玄烨是个场面人,他在晚年表示咱们也不差钱了,就别在小气巴拉的,古来帝王只要不是昏君、暴君、亡国之君就都一起祭祀吧!于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享祀帝王暴涨到143人。

康熙之后的雍正更不用说,我又摊丁入亩又火耗归公为的是什么?不就一个钱字儿嘛?我是差钱的人吗?我是差事儿的人吗?给我继续扩编!于是享祀的帝王扩编到164人,陪臣79人。更狠的是雍正还把历代帝王庙给重新翻修了一边,以显示自己的豪横风格。


总结起来吧,清朝入关后明代帝王的神牌没被乱扔,确实被妥善的保管着,最终除了天启、崇祯两个皇帝都安然待在历代帝王庙里享受供奉,连建文和景泰都有一席之地。起码在这件事儿上清朝统治者办得大气,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明朝太庙里面的老祖宗并没有被毁掉或者丢弃,而是被清朝的皇帝供奉在了历代帝王庙中了。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了解一下其中的始末吧。

明朝太庙的变迁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凭借无双智慧和勇武之力,在兄弟们的帮衬之下建立了大明朝的基业,最早定都在南京。按照《周礼》中记载,就需要建立“左祖右社”的宫殿。何为左祖右社?就是在皇宫左右两侧修建太庙(供奉祖先求取祖先保佑)以及社稷坛(摆祭坛祈求上天保佑明朝的江山社稷稳固)。

朱元璋洪武初年,按照书中记载,在太庙中建立了四座庙堂,每一座庙堂供奉一位先祖。洪武初年建立的太庙占地达到14万平方米,整个宫殿有三重围墙,十分宏达。可惜在建文时期,因为靖难之变被一把大火烧没了。

虽然在战争中太庙被毁了,但是这个祖制可不能没,于是永乐十八年,永乐大帝正式下令,在北京开始修建新的太庙,新太庙的模型就是原本南京的那座。新太庙主要分为三大殿,前殿在嘉靖十五年因为更改太庙制度而被修改,又在嘉靖二十年被雷击损毁,直到嘉靖二十四年才被复建。

就这样,太庙一直耸立到了崇祯十七年,当时皇帝煤山自缢,闯王进京,后来清军入城,虽然李自成逃跑的时候烧毁了宫殿,但是从《清史稿》等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得出,虽然太庙就建立在宫殿皇城旁边,但是并没有被战火波及,可能和我国自古以来对祖宗始终保持着敬意的缘故吧,李自成就没有烧毁太庙。

清朝入关,明朝祖先牌位移动至历代帝王庙

大清入关之后,摄政王多尔衮在六月将明太祖等明朝帝王的牌位,迁进历代帝王庙

六月甲申,迁故明太祖神主於历代帝王庙... ...九月庚戌,初定郊庙乐章。睿亲王多尔衮率诸王及满、汉官上表劝进。壬子,奉安太祖武皇帝,孝慈武皇后、太宗文皇帝神主於太庙。
十月冬十月乙卯朔,上亲旨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遣官告祭太庙、社稷。
——《清史稿》

在清史稿我们也可以看到,清朝入关之后,多尔衮将明朝皇帝的牌位移到了历代帝王庙中。

历代帝王庙又是从何而来呢,明嘉靖十年(1531年)始建,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代皇帝崇祀历代开业帝王和历代开国功臣的场所,乾隆几经调整,最后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乾隆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

它是中国古建筑宝库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内外华人祭祖炎黄、颂扬先贤、增强历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场所。

结语

其实古代朝代更迭之后,损毁前朝祖宗排位甚至皇陵都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清朝将明朝历代皇帝的牌位移到历代帝王庙中,可谓是明智之举。

因为清朝刚刚入关,当时的百姓很多心里还都认为自己是明朝的子民,而清朝将明朝历代帝王供奉起来,可以说给前朝百姓打了一剂安慰药,而且还不用重新花费大量钱财建立新的太庙,可谓是一举两得。

毕竟当时南明势力还存在,随时都有可能反扑,不安抚好民众或者劳民伤财建立新的太庙,都容易让刚刚建立的大清王朝毁于一旦。

所以说,将明朝历代皇帝牌位移送到历代帝王庙中供奉,实乃是明智之举。


小太阳D


宗庙,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而皇帝家的宗庙,就被称为太庙。明朝的太庙,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所建立。


清朝入主紫禁城之后,不仅效仿汉族人的宗庙制度,而且直接把明朝修建的太庙拿过来用,那明朝的那些皇帝牌位去哪了呢?

一、 历史上新朝对于旧太庙的处理

在刘裕灭司马氏之前,历朝皇帝对于前朝的皇室成员都比较优待,以收拢人心,显示本朝是继承前朝的正统。

这里就引申出“二王三恪”的政治礼制,二王通常指紧邻的两个王朝,三恪指更久远的王朝,“恪”也表示尊敬之意。


历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并给予封邑,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另建宗庙祭祀先祖,而且这些人只用持宾礼,不用持臣礼,这就是“二王三恪”。

比如周武王分别封虞舜、夏朝后裔、商朝后裔以为三恪;汉武帝分封周朝后裔姬嘉为周子南君;魏文帝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晋武帝封魏元帝为陈留王,封刘禅为安乐县公。

(刘禅)

及至南朝刘裕杀晋恭帝,为后世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从此,亡国之君往往不能善终,但是继任者会挑另外的宗室后裔封爵,践行“二王三恪”制度。而宋朝比较特殊,一直优待后周皇室,而且准许他们用天子的礼仪继续祭祀先祖。

金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却依然实行“二王三恪”制度,封辽天祚帝为豫王、宋徽宗为天水郡王、宋钦宗为天水郡公,与伪齐刘豫合称三恪。

真正破坏这一制度的是下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元朝。 忽必烈虽然封宋恭帝赵㬎为瀛国公,却有名无实,和“二王三恪”下的封爵有天壤之别。赵㬎先后住在大都和上都,成年后又被命令去西藏出家。后来,赵㬎因文字狱被赐死。

明朝朱元璋封元皇孙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同样没有立为恪。清朝入关,虽然打着为崇祯复仇的口号,却将崇祯的儿子斩尽杀绝,直到雍正二年才封了一个所谓的明朝代王之后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自然也是没有遵守“二王三恪”。

(清军入关)

所以,明朝在太庙的老祖宗们就不可能像宋朝之前那样,由后人在其封地内另立宗庙祭祀。别急,清朝还有其他的办法显示“优待”。

二、 历代帝王庙

早在唐朝时期,唐玄宗就在长安城内,专门为三皇五帝以及周武王和汉高祖分别建庙祭祀。而朱元璋一方面不愿意立元朝后人为恪,一方面又必须认元朝为中华正统。


于是,他在南京创立了历代帝王庙,将元世祖忽必烈与三皇五帝、夏商周唐宋等开国大帝等人一起入祀。

(唐玄宗)

而且朱元璋还要求“仿太庙同堂异世之制”,将这些人按照“先祖居中,左昭右穆”的顺序摆放位置。三皇居中,其他君王分列左右,让整个历代帝王庙如同一朝之太庙一般。

此后,明朝皇帝每年春秋致祭,成为定例。等到嘉靖皇帝时,因为大礼议之争,嘉靖要把自己的父亲追缢为皇帝,群臣不肯,一直争议。妥协后,在北京搞出了个历代帝王庙。

三、清朝对待明朝历代皇帝的牌位

为了震慑汉人,防止有人利用明朝宗室的名义造反,清朝不仅没有遵守“二王三恪”的制度,还大肆屠杀明朝宗室;另一方面,为了拉拢汉人,显示自己的正统,清朝入关时打的旗号是为崇祯帝复仇,表示清承明制,并对崇祯帝极尽哀荣。

北京民间曾于传说,起初清兵入北京,想放火烧掉明朝太庙,有个叫剻忠的守庙老太监,奋死与清兵扭打,阻止清兵烧太庙,此事被赶来的多尔衮知道,他本来就喊出为崇祯复仇的,要是让手下烧掉了供奉崇祯祖宗的太庙,岂不是啪啪的打他脸?于是,他命令手下禁止烧太庙,还把受伤的剻忠救治过来,然后叫他修补损毁的太庙。

(清兵纵火)

于是乎,清朝不仅保留了太庙、历代帝王庙。还活学活用地将崇祯放了进去历代帝王庙。

不久后,为了腾出太庙祭祀清朝皇帝先祖,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也被搬出太庙,放进了历代帝王庙,至于其他明朝皇帝的神位,自然都被请出了太庙。

《明季北略》:“ 六月甲申,迁故明太祖神主於历代帝王庙。”


不知道朱元璋当初设计历代帝王庙,是不是也有为朱家香火留一条后路的意思。不管怎么样,至此清朝效仿朱元璋当初的做法,已经解决了明朝遗留的太庙问题。

而至康熙时,入历代帝王庙标准又进一步降低,只要不是负有亡国责任的皇帝,都应该入祀。而明朝亡国,并非崇祯之过,而是坏在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故可祀崇祯,不可祀万历、泰昌、天启三帝。


朕意以为,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清圣祖仁实录·卷二九二》

(明朝皇帝牌位被放在了历代帝王庙)

于是雍正年间,大量的守成之君被放入历代帝王庙,其中就包括了明朝的大多数皇帝。乾隆时期,建文帝的神位也被放入,至此,除了万历、泰昌、天启,明朝剩下的十三位皇帝神位都被放在了历代帝王庙,得享后世祭祀。


刚日读史


其实,自刘邦恢复太庙祭祀之后,后面的王朝只要承认前面的王朝是正统王朝,愿意建立历代帝王庙,那么即使该王朝覆灭了,前朝皇帝的祭祀并没有被断,这是历朝历代默认的一个规矩。

迁到哪里?

满清入驻了明朝的皇宫,太庙也没有另建,直接用的是明朝的太庙,那么明朝历代帝后的祭祀牌位去哪里了呢?下面来说说,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福临把满清的都城从盛京迁到了北京,过了八天之后,就将清太祖、清太祖的祭祀牌位也迁到了北京太庙来祭祀。这时候明朝那些皇帝、皇后等祭祀牌位当然就得迁出去了,当时顺治派官员连同明朝旧臣、宦官等将太庙内明朝历代皇帝、皇后的祭祀牌位迁到了历代帝王庙里面去了。


历代帝王庙

很多朝代都有历代帝王庙,用以祭祀历代的帝后。洪武元年,朱元璋就下令用太牢(牛、羊、猪等)来祭祀三皇,洪武二年,又加入句芒、祝融、风后、力牧等配享祭祀。洪武六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历代帝王庙。明朝迁都北京后,在北京也建了一座历代帝王庙,位于今天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而清朝把明朝的帝王祭祀牌位就迁于此。这座庙里面,祭祀着从夏开始的历代帝后、以及名臣,只有不是无道被杀或者亡国之君,基本上都在里面享受祭祀。



所以满清入关之后,把太庙中把明朝帝后的祭祀牌位迁到了历代帝王庙中,与历代帝后、名臣牌位一起作伴了。


淡看天上月


明朝末年,崇祯帝自缢煤山,李自成攻破北京,入主北京城,大肆放火毁坏,后满'人入关,联合吴三桂将李自成驱逐,成为紫禁城新的主人,清朝就此成立,寥寥一段字,标记着两个时代的更替。


焚宫殿及九门城楼、时大内尽为贼焚,惟太庙及武英殿尚存

李自成败退出紫禁城,正所谓“得不到就毁掉”,李自成在逃离北京城的时候纵火对紫禁城进行了大量的毁坏,也是紫禁城唯一一次遭受如此大的毁坏,“三十日焚宫”,据史料记载,当时除武英殿、英华殿和太庙等寥寥数几个宫室未被焚烧,其余皆是毁坏殆尽。

而保存下来的明太庙也在多尔衮的主持下进行了“内迁”,将明牌位迁到了阜城门外的历代帝王庙,并把清牌位移到了原太庙哪里,整个过程在三个月内完成,其实我想很多朋友会疑惑为什么清朝还要把原来朝代的牌位移过去?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简单,主要是为了拉拢原明朝旧臣,满'人虽然马上打得了天下但对于如此庞大的国家机器一时间还是没有办法的,只能用原来的汉臣进行维持。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李自成,李自成是先于清军入主北京城的,但因为他的种种作为一直没有赢的原来明朝臣子的认可,而清军看到了这点,所以多尔衮才会力排众议将名牌位给请到了别处,另一方面是为了宣告它的正统地位,严格来说并不是清篡取了大明的江山,而是“继承”了下来,大明更多是由李自成攻陷的,当时清军打的旗号是为”崇祯皇帝复仇“,这时如果将明牌位打翻不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吗?


历史伶俜者


清朝与明朝的关系,不是纯粹的前朝后朝的关系,按照清朝统治者所说的,是李闯李自成率军进京逼死了大明的崇祯皇帝,应吴三桂的请求,摄政王多尔衮这才率军入关,而且当时南明小朝廷对此事的反应竟然是一片欢欣鼓舞,竟然还觉得吴三桂的驱虎吞狼之计非常之好,连史可法当时都是这么认为的,可见那时候文人的脑洞多么奇葩。

清军进驻北京之后,将明朝皇帝的神位请到了偏殿之中的历朝皇帝神位之中去了,而且顺治还跑到崇祯的陵前哭了几声“皇兄”,后来康熙下江南还去南京祭拜了明太祖的孝陵,并且留下了治隆唐宋的碑刻。

当然凡事必有其因,毕竟中原的汉人太多了,而满族想要统治广大的中原地区,不团结汉人地主官僚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都尽量弱化满族是异族的概念,尽量让汉族的地主士大夫接受清代明只不过是正常的朝代更替而已。

所以清朝皇帝在对待明朝皇帝神位的做法犹如历朝更替时一样,古往今来,也只有元朝时期得到官方许可的杨琏真迦挖掘了南宋皇陵,并且将宋理宗的头颅做成了饮酒器嘎巴拉碗,也正是这种野兽行径激起了汉族人的反抗决心,最后朱元璋北伐成功建立明朝,所以清朝为了江山更稳固的统治,采取了比元朝更柔和的手段也是正常的。


飞凡看历史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之所以能更加发扬和精进,在于人们不断的传承和发展。祭祀从奴隶社会就存在了,所以一直到现代社会也一直存在,那么太庙作为清朝祭祖的地方,清朝入关后顺治是如何处理在太庙中明朝祭祀的祖先牌位的呢?

太庙是一个朝代最为重要的地方之一,有些时候甚至比皇帝的金銮殿都要重要,因为太庙是安放列祖列宗的地方,如果列祖列宗都被挪了位置,那这个朝代肯定也是不复存在了。自从有了太庙这个祭祀的神地,不管是朝代的更迭,还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把太庙里边的灵位随便处理,因为中华民族在意血缘,在意文化,既然后者承担了前者统治天下的权利,那么肯定也是接受了前者的所有,包括安享在太庙的先人。

如果粗暴的处理了在太庙安放的先人,那么这个朝代新的统治者也会感觉不被认可,而且也担心先人会不报忧国泰民安。那么既然有了新的朝代,历代朝代的牌位要存放在哪里呢?顺治入京后,可是抱着爷爷努尔哈赤、爸爸皇太极的牌位入京的,总不能把自己亲人的牌位和明朝皇帝的牌位放在一起祭祀吧,所以顺治想了个法子,在太庙旁边新建了一处位置,将此处称之为“历代帝王庙“,这样既安慰了先人们,也能将自己祖先安放如太庙。

后人为了更好的祭祀先人,后期还将历代帝王庙加以休憩和扩大,使其更加庄严和宏伟。清朝其实对待祖先还是挺好的,将其安放并加以祭奠。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更多的也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的传统做法。


丫丫说史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天花板及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装饰豪华。太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

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太庙以古柏著称,树龄多高达数百年,千姿百态,苍劲古拙。辛亥革命以后,太庙一度仍归清室所有,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改为现名“劳动人民文化宫”。1988年1月太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此有了太庙这个最为神圣的祭祀宫殿起,各朝各代几乎没有过把前朝太庙里祭祀的牌位恶意、粗暴的处理掉,这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前面说了,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传承,无论是血缘的,还是文化的,既然新的统治者推翻了前朝,但是从传承上来讲,那是后来者接受了前朝者的衣钵,作为更替天子来统治天下的。如果粗暴处理前朝太庙的牌位,那么就说明自己得位不正,没有顺应天意,这会失去天下民心。所以,后世统治者都会善意的处理前朝太庙的前朝皇帝牌位,甚至是元朝入主中原,蒙古人都非常虔诚的把宋朝太庙刻意保护和修缮。既要保护原来太庙以及太庙里面的众多祖先(大多数是皇帝)的牌位,那么满清的皇帝牌位又放在哪里呢?顺治入京后,他爷爷努尔哈赤,老爹皇太极的牌位可是抱着入京的,把他们的放哪里呢?难道就直接把朱元璋、朱棣的牌位换出来?这不可能,也不现实,前朝皇帝的牌位动不得,这关乎天下民心。

这个问题在明朝已经被解决了,那就是朱元璋在太庙旁边建立一个历代帝王庙,把历代很多著名的帝王牌位放在里面进行祭祀,既然有了这么一个偏殿,但是名字很霸气——历代帝王庙,就放这里吧。顺治就把原来太庙祭祀的明朝皇帝牌位全部移到了历代帝王庙里,不要以为历代帝王庙里就祭祀了中国自古以来所有的皇帝,没有那么多地方放牌位,不要以为这是普通的公墓,既然是帝王庙,多少还是要讲点气派,再说了,中国自古以来那么多皇帝,有名气大的,也有名气小的,不能都放在里面。而目前北京的太庙,本是明朝的太庙,后来清朝入关,本着清承明制的原则,将原本老朱家的“”给占去了,然后以明朝皇帝发明的方式,将明朝的皇帝们“”进了“”中进行供奉。


当然了,礼法不能乱,起先顺治,康熙因为刚入关不久,很多礼法不是很懂,所以对于前明皇族后裔一直没有进行册封,一直到了雍正在位期间,才封明皇室后裔朱之琏为延恩侯,不过这个人究竟是不是真的前明皇族后裔就很难说了。曾经大清多尔衮还主持了将大明朝的祖宗的牌位请出太庙,三个月之后把大清国的祖宗牌位再请入太庙,完成了明清两代的交集工作,代表着大清国的正统地位的开始。这些政治意义的动作都发生在太庙。如果当时太庙已经毁掉的话,如何在一堆废墟中办这么有重大意义的活动呢?所以呢太庙并没有毁掉。明朝祖宗的牌位进入了历代帝王庙,进入历代帝王庙也标志着大明走入了历史,接下来是有清朝开始统治。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多尔衮进入北京之后对于争取明朝遗老的支持还是做了不少的工作。安顿好明朝的历代皇帝也让大清朝顺利的接收了明朝众官员的拥护,这一点上来说,李自成并没有做到而多尔衮做到了。

大庙门前立了两通下马碑,碑座是长方形,没有龟趺,民间流传“有碑没有驮”指的就是下马碑。下马碑上,均用满、汉、蒙、回、藏和托忒六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以警示所有官员,从庙前经过必须下马步行,以示对历代帝王庙的尊敬。碑的阳面刻三种文字,阴面再刻三种文字。且不同民族文字的位置在两块碑上互换,以示所有民族一律平等。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


大老二爷


太庙,是我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也是古代王朝家天下的象征,而摧毁太庙就是亡国的表现。一般来说,王朝的更替伴随的总是腥风血雨。新政权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前朝抹去,最直接的就是对前朝皇室的赶尽杀绝,对前朝的太庙一炬毁之。中国数千年历史以来只有清朝是例外的。

大清入关以后,明朝皇帝的牌位照样被清朝皇帝供奉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李自成最先进入了北京。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吴三桂的投靠,清军多尔衮顺利入关。在吴三桂和清军的围攻之下,李自成败退,多尔衮也顺利入主北京!

多尔衮进入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祖先的牌位放进太庙,这意味着天下已经改朝换代。同时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和收服民心,多尔衮并未对明朝皇帝的牌位大肆破坏。而是把明朝皇帝的牌位,移到历代帝王庙供奉,此举很明显,他想证明清朝是继承明朝的正统。

要知道清朝源自关外,并非中原之民。虽然他们凭借武力取得了天下,但朝廷要得到天下的承认还需要一个合法的理由。供奉前朝牌位,在当时可以说极大的缓和了汉满两族之间的矛盾,对前期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

到了乾隆时期,供奉明朝皇帝的牌位,则多了一层含义。因为乾隆提出了“法戒论”,把明朝皇帝当成教材,甚至一些没有什么德行和功绩的小君王,也被他放进了太庙。目的就是让后人效仿那些有作为的君王,警惕那些败亡君主的教训。

综上,笔者认为无论是对前朝赶尽杀绝或者是把前朝先人供奉起来,其实都只是一种手段。而它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