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为什么有人会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无动于衷?

为什么有人会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无动于衷?

最近疫情肆虐,人心惶惶,人们都渴望这场噩梦早点过去。

在这场漫长的等待的日子里,有人惶恐,有人祈祷,这都很正常。然而,这时却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传出,譬如:

“哎,大家何必自己吓自己呢?”

“楼下遛个弯都得戴口罩,至于这么夸张吗?”

“我们乡下没有患者,不用太紧张的。”

一言以蔽之,他们对这场疫情似乎“不以为意”,甚至还有点嘲讽的态度。

该怎么解释这群人的心理?难道仅仅是给他们扣上“没心没肺”的帽子?

真不能这么简单粗暴。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雷同的新闻不断地重复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刷屏”。消息的流通本无可厚非,但它的“爆炸式”属性,特别是社交媒体上带有情绪的言语,会给信息接受者产生相当大的心理负担,甚至磨耗了他们的同理心。

为什么有人会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无动于衷?

所谓“同理心”,简单来说,就是在社交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会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乐人所乐,忧人所忧。

而同理心日渐丧失的结果,便是产生了一种叫做“同情疲劳”的心理保护机制。顾名思义,就是他们会因为对坏消息产生了免疫,而变的麻木不仁。

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天灾人祸却无能为力的时候,这种“同情疲劳”会被几何级的放大。

也许你会问,“虽然我也看到了很多丧的消息,但我觉得自己还是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呀。他们至于这么矫情吗?”

话不能这么说。每个人同理心的上限阙值是不同的,尤其对那些天性敏感的人(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玻璃心)来说,根本就见不得一丢丢负面的新闻。

为什么有人会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无动于衷?

一旦同理心的损耗接近了极限,我们的大脑就会释放出一种信号,驱使我们远离甚至抗拒令我们不安的消息,这便是“同情倦怠”。

两者的差别在于程度。你可以把“同情疲劳”为我吃饱了,所以不想吃了。而“同情倦怠”则更严重——我不仅不想吃,甚至产生了厌食症,看到事物就作呕。

无论是“同情倦怠”亦或是“同情疲劳”,其实都是人类的本能,我们不该枉加谴责。

文始那些看似“冷血”的人,其实他们一开始也是关心同胞和疫情的,只是当类似的消息如潮水一般涌来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像骆驼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以为如此这般便能逃避现实。

另一方面,在最近刷屏的几篇爆文之中,不乏许多煽动情绪或者带节奏的文字,有些甚至就是赤裸裸的谣言。

在“传谣”和“辟谣”来回切换的过程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受够了这一切,于是主动或者被动地将同理“卸下”,并隔岸观火,甚至冷嘲热讽。

用思想家阿仑特的话说,这便是集体无意识下的“平庸之恶”。

当然,西门君今天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去谴责谁,更不是暗示你不要去关心疫情,而是希望你在关注时事的时候,也别忘了体察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波动。

为什么有人会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无动于衷?

如果当你感觉看坏消息有点“疲劳”的时候,请及时远离它们,给自己找点乐子,或者和家人朋友聊聊天。实在觉得闷得慌,下楼遛个弯也不是不可以(记得戴口罩!)

请记住,我们每个人只有把自己照顾好了,这个世界才会一起变的更好。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就读浙大传播学在职研究生。关注我,学习最接地气的传播学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