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游走在灵魂深处的乡愁|曹建红

终于等到你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游走在灵魂深处的乡愁|曹建红

游走在灵魂深处的乡愁

——读王俊才老师的《所问》

曹建红

如果说悲悯是文学人文性关怀的一种基本品格的话,那么她所烛照出的人文情愫正是其深深打动读者心灵的地方。

读王俊才老师的诗,总能让我从那些极富画面质感的、朴素、清纯、明丽的意象中捕捉到隐藏在文字背面的那些个忧郁的悲悯,以及繁华落尽之后真淳的乡愁情结。正是这些,凝结着诗人对生活或者说是对生命照观之后浓浓的底蕴所散发出来的光芒,构成了他诗歌独特的美学色彩,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理震撼与冲击。

譬如《站台上》,诗人把目光聚焦在一位返乡的农民工身上「他手里捏着一张火车票/象捏着他的自己的命/陈年的咳嗽/紧紧跟着他/好像也要急切的回家。」表面平静的叙述,隐含着怎样复杂、深厚的情感潜流。这种特定情景中鲜活着的生活细节里极富艺术张力的表达,在意象之外还原了乡愁无限丰富细腻情感特质,而所有这些却都被隐藏在了「画面」之外,像极了中国传统国画中的「留白」技法。从而使得文本产生了「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弦外之音」。拓展着读者想像和再创作的空间,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社会意识和情感蕴藉,使之笼罩上一层悲悯的人性关怀的光亮,烛照着人们前行的路。

再如《在异乡》「容得下一个小火炉/就容得下一个人取暖/小酒馆的老板/更像一个顾客/火苗咳嗽一声/他就深呡一口」。小酒馆里诗人与店主「我们交换着方言对饮/好像失散多年的弟兄」。梦里不知身是客,那份孤寂中的悲凉同样隐藏在深深的乡愁里。那份淡淡的温暖里同样流淌着动人心魄的忧伤。而最后一节「我们都好像在流浪/流浪在不知道行踪的地方」。出人意料的地,把这个「转瞬即逝的场面」推向了更为广阔的生存背景当中,如摄影师手中的长镜头一样,将文本有限的内涵推向更为开阔的维度。使得诗人个性化的生命体验融入了人们命运走向普遍宿命的思索当中,因而有了更为深广的诗意开掘……

诸如此类的意象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让我们把目光再次回到他的故土情结里,看看这里面究竟是什么样子。透过《所问》让我们找寻游走在诗人灵魂深处乡愁的味道,找寻他精神情感的诗意栖居地带。「我问二舅/大舅大妗埋在哪儿啦?/」这是寻根。「二舅一指,他们背负了一生的黄土」这是回归。而那土地,就奇迹般地「返青了!」。复活了的土地的是一个象征。意象又是这样的独特:「一群青黄不接的羊群/咩咩地叫着(妈~妈)」从她的身旁走过。这深沉博大的土地啊。载承了人类多少的梦想,奋斗,挣扎,然而我们却永远走不出她的牵挂。一代代,一辈辈生生不息。我们都是她的孩子,怎能不对他心存牵挂?而我们又是如此的「青黄不接啊。」「青黄不接」里又隐含着怎样的情思与焦渴?诗人就这样淡淡的一笔,就勾起了读者对故土的眷恋,与深深的思索……

有评论家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所构建的是一个「触媒」一样的开放的构架。而读者完全可以凭借各自的经验和想像,最终完成作品的再创作。从而得到更加完美的认知和审美愉悦。这方面我相信王俊才老师是做了苦心孤诣的探索和营造的。而这只是诗歌文本形而上层面的特征,而更为重要的是:流淌在诗人血脉和意识深层的,对乡土的那份炽热的赤子情怀与对土地上人们命运走向和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与悲悯。才是他诗歌厚重的精神内核,折射出他独特的人性关怀的光华。而游走在诗人心灵深处的那份乡愁,正是他的作品鲜活着的灵魂,如一泓清泉滋养、润泽着读者心灵的原野。这也正是他诗歌得以赢得社会公众认可与读者欣赏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那枚「桃柳坡人」的印章一样,打上了诗人独具特色的美学烙印,流淌着乡愁的味道,一步步融进了人们心房。我们期待着他更多、更好的作品面世,祝愿他的艺术之树常青。

曹建红,男,山西武乡人。现供职于汾西矿业生活服务公司灵石管理中心总调度室,灵石作家协会会员。

游走在灵魂深处的乡愁|曹建红

[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发现不一样的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