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進攻蘇聯是逼不得已?為何希特勒在二戰中一定要大舉入侵蘇聯?

靜夜史


入侵蘇聯只是納粹德國對外擴張的一部分,希特勒的最終目標是佔領全球,建立大一統的德意志帝國,恢復羅馬帝國時代的榮光。

納粹德國又被稱為:德意志第三帝國,此前的第一帝國即為奧托大帝創建的神聖羅馬帝國,希特勒以羅馬帝國的繼任者自居,就連納粹標誌性的鷹徽,也是取自羅馬帝國。

納粹德國選擇通過戰爭的方式對外擴張,包含了複雜的歷史原因,既有希特勒本人的推波助瀾,也有德國曆史發展的必然性。

就希特勒本人而言,他在自傳“我的奮鬥”一書中言道:必須同法國一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德國與法國的矛盾,提高德國的國家地位。。。德國未來的生存空間在東方,就是東歐地區。

希特勒這種理念的形成,可以說是德國曆史發展和現狀相結合的產物,一戰以後,德國因為戰敗賠款等原因,經濟陷入蕭條,伴隨經濟衰敗,民粹主義開始在德國崛起,部分德國人把國家的困境歸咎於歐洲強國的排擠,尤其是傳統的對手法國、俄國,在這些德國人看來,一戰失敗的恥辱必須通過戰爭來洗刷,所以對法國俄國的戰爭必然會發生。

爭奪生存空間是發動戰爭的另外一個原因,一戰後德國的空間遭到壓縮,不僅海外土地被搶佔,就連德國本土,也遭到戰勝國的瓜分。

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嬰兒死亡率大大下降,出生率穩步上升,善於投機的希特勒,看到了這其中蘊含的機會,把為子孫後代爭取生存空間作為競選上臺的口號,贏得了眾多德國人的歡心。一旦時機允許,德國擴張的野心就會再度復甦。

拋開這些因素,德國的經濟,才是希特勒迫切發動戰爭的主因。

一戰後,德國通脹驚人,貨幣以可見的速度貶值,經濟陷入崩潰,但希特勒上臺後短短几年時間,德國經濟就實現了復甦,更是一躍成為歐洲軍事強國。

希特勒的經濟政策看似神效,其實就是利用國家資本主義給德國經濟打了一針海洛因。具體做法包括大規模投資基建和軍工業,藉此創造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

眾所周知,經濟發展主要通過擴大經濟規模和提高生產率兩種方式來實現,無論哪種方式都需要有廣大的市場和足量的資源作為支撐,德國國土面積有限,自然資源匱乏,加之一戰後,海外勢力範圍萎縮,既無法提供足量的資源支撐,也沒有廣闊的市場消耗產能。

可以說,希特勒的經濟政策,起效迅速,但卻難以持久,軍事訂單消耗了海量資源,如果不能換取收益,可能會引發更為嚴重的經濟危機,希特勒深知其做法背後的風險,發動戰爭就成為他的唯一選擇。

時至今日我們再回看歷史,會覺得把國家前途命運交付於戰爭,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但在當時,無論當權者還是普通百姓都不會作此想法。一來德意志民族傳統尚武,脫胎於日耳曼民族的德國人,歷史上長期通過戰爭來擄掠財富,對外發動戰爭司空見慣,二來當時的政治文明較為低下,即便是近代文明發源地的歐洲,也把戰爭看作是尋常手段。

至於進攻蘇聯,可以說是德國必然的選擇。蘇聯國土面積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德國所期待的煤、石油、礦石等等,蘇聯應有盡有,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德國爭奪生存空間的理想之地。

兩個民族的夙願也是由來已久,在德國人看來,對土地極度貪婪的俄國人是文明世界的公敵,他們沒有資格佔據那麼多肥沃的土地,而作為雅利安人的後裔,德國人天生應該享有特權。

德國對蘇聯虎視眈眈,蘇聯同樣對德國報以警惕,二戰前,蘇聯曾經制定了針對德國的“大雷雨”計劃,把德國作為主要假想敵,所謂一旦不容二虎,即便德國不首先對蘇作戰,雙方也有可能發生戰爭。



日慕鄉關


1941年6月22日,德國夥同僕從國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共計550萬大軍兵分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進攻。此時的整個德國都突然變得瘋狂起來,冒著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執意進攻蘇聯,發動蘇德戰爭的戰爭。看似充滿了不可思議,但時至今日,也能淺顯的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一點,兩國之間思想的碰撞

蘇德兩國的意識形態完全不同,尤其是在希特勒掌權之後,兩國的意識形態完全不同,從思想和政治制度上看,兩國之間就是敵人。希特勒本身就是狂熱的反共產主義者,剿滅蘇維埃政權是他執政的一大目標。希特勒曾公開說過“我真正偉大的使命,是同布爾什維克算賬!”

當時的蘇聯,也在積極的向世界各地進行共產主義革命輸出,這更加的引起了德國的警惕。而兩國也早就在國際舞臺上有過交手,其實就是政治思想上的交手。在西班牙內戰中,內戰雙方其實就是納粹和共產國際的代理人,這一場代理人戰爭,也標誌著兩種思想之間的直接熱戰,也遲早會到來。

第二點,蘇聯佔據著重要的地理位置

英國的著名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家麥金德提出的著名的陸權論:“誰控制了東歐就控制了心臟地帶;誰控制了心臟地帶就控制了世界島;誰控制了世界島就控制了世界!”東歐的範圍,就是當時蘇聯控制的範圍。從白俄羅斯烏克蘭一線以東,這塊在希特勒眼裡戰略價值極高的土地,他必然是勢在必得。

而且希特勒認為,要想使雅利安人(日耳曼人)獲得足夠的生存空間,就要從猶太人手裡和斯拉夫人手裡奪得土地肥沃的東歐。當時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東歐國家,都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德國要想奪得東歐,就必然同蘇聯開戰。這是希特勒的奮鬥目標,必須拿下這塊戰略寶地。

第三點,進攻蘇聯條件的成熟

1934年到1938年,歷時五年的大清洗運動,使蘇聯的黨、政、軍、科學文化界失去了一大批優秀骨幹,社會遭到嚴重破壞。而蘇聯紅軍也遭到了極為嚴重的破壞,大批優秀的技術骨幹和各級軍事指揮官遇害,是蘇聯紅軍的戰鬥力直線下降,此時正處於蘇聯紅軍最為虛弱的時候,根本無力應對外敵。

按照希特勒的話說:“蘇聯就是一棟搖搖欲墜的破房子。”而這時不僅蘇聯顯得“不堪一擊”,德國也有了與蘇聯一決高下的實力。此時的德國已經蕩平整個西歐,德國所控制地區的人口和工業產值等已經可以同蘇聯一較高下。歐洲大陸的戰事已經基本解決,只剩下一個英國苦苦支撐,德國在西線已經沒有了實際威脅。

第四點,英國實力強大,又有天塹屏障

希特勒原本的計劃是先西后東,完全解決西線作戰後,在向東線的蘇聯發起進攻。可是當德國面臨最後一個對手時,橫在英倫三島和歐洲大陸之間的英吉利海峽,卻成了納粹軍隊無法逾越的天塹。奈何德國自家的海軍,和當時的英國比,實在差的不是一星半點,面對海峽對面的英國,德國的機械化陸軍只能望洋興嘆。

所以德國只能發起對英倫三島的瘋狂轟炸,想通過高強度的轟炸,迫使英國政府妥協,直接投降德國。但英國上下並不買賬,反而更加齊心協力的對抗德國。希特勒又派出海下狼群,試圖圍困英國,使英國妥協,但隨著美國的加入護航,使德國不敢輕舉妄動。西線陷入僵局,要想下活這盤棋,只能在東線找機會。

第五點,蘇聯備戰,時不我待

1939年,蘇聯剛剛從大清洗的恐怖中迎來陽光,德國納粹正在希特勒的指揮下,在西歐打得不亦樂乎。就在德國忙於西線戰爭的同時,蘇聯也在通過各種手段建立防線,謀劃對德國的防禦與進攻。剛剛被“大清洗”過,損失嚴重的蘇聯紅軍,也開始重回正軌,積極擴軍備戰,擴軍的速度令人恐懼。

1940年,蘇德戰爭爆發的前一年,蘇聯的軍工生產同比增長30%;而蘇聯步兵師的數量翻了三倍多,達到到了303個;並計劃到1941年完成29個機械師的組建。而蘇聯軍隊的人數,更是爆炸式增長,翻了兩倍多,達到470萬人。而此時的蘇聯軍隊剛剛從大清洗中恢復,要等這四百多萬人成軍,那會兒德國是無論如何也啃不下這塊硬骨頭。

在1941年6月才進攻蘇聯,其實在狼君看來已經晚了,此時的蘇聯已經結束內亂兩年多了,國內秩序已經恢復正常。倘若德國在進攻波蘭之時,直接進攻蘇聯,收到的效果可能會更好,那時的蘇聯可能真的不堪一擊。而一心禍水東引的英法,在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也不會給德國找麻煩。但假設是假設,歷史是歷史,誰也改變不了。

狼君列出的前三點原因,是蘇德戰爭爆發的必要原因,即使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蘇德之間的戰爭也是必然的。而後兩點,則是德國選擇在為解決西線戰爭之前,就發動蘇德戰爭的原因,這些原因是被動的,有些“逼不得已”的意思。所以從整體看,德國同蘇聯開戰,既有主觀意願,又有被動選擇,也是歷史的必然。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小油瓶認為蘇德必有一戰,只是時間問題,希特勒作戰準備做的快,做的堅決,所以就是德國進攻蘇聯,否則就是蘇聯來進攻德國了!

德國為什麼進攻蘇聯,以前的觀點

一、德國的戰略位置尷尬,攻佔整個西歐以後,由於海軍羸弱,只能依賴空軍空襲,但是英國從美國持續的獲得輸血,隨著英國成功挫敗德國的空襲,宣告德國向西無法打下英國。而英國控制住了北非和蘇伊士運河,德國在西南方向以及地中海方向完全被戰略封堵,德國就像一隻被鎖在籠子中的雄鷹,為了打破封鎖,只能選擇向東;

二、德國進攻蘇聯是為了蘇聯的資源,例如高加索的石油,烏克蘭的糧食,烏拉爾的金屬,頓巴斯的煤炭

三、蘇聯向整個歐洲輸出“共產國際”概念,這對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是動搖社會根基的思想,包括德國,這也是希特勒不允許的,西班牙就在蘇聯支持下成功掌權,但是希特勒派兵支持覆滅了西班牙革命,共產國際對德國形成了威脅。

當然這些的確是德國進攻蘇聯的理由

但是1993年俄羅斯丹尼洛夫上校在奧地利軍事雜誌上,解密過一個文件,這個文件叫做大雷雨計劃,相信大家看過大雷雨計劃後,對蘇德戰爭的爆發產生一個新的認識~

斯大林的“大雷雨”計劃

斯大林的野心絲毫不亞於希特勒,斯大林在1940年10月14日,批准了一個叫做“大雷雨”的作戰計劃,蘇軍將會動員334萬軍隊,32628架飛機,10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370000輛坦克10679輛裝甲車和91000輛牽引車,還有595000輛汽車。

根據計劃,蘇聯西南方面軍將在克拉科夫卡托維茲方向發動進攻,切斷德國與巴爾幹的所有聯繫,然後撲向波羅的海沿岸,包圍駐紮在波蘭的德軍,蘇軍西方方面軍和西北方面軍將以105個師,5500輛坦克和5500架戰機,發動對德國普魯士的全面進攻。

但是蘇聯的工業能力無法再預定時間內完成這樣的武器裝備生產,但是蘇軍已經開始在1941年向西部地區增兵,作出了進攻姿態,其中蘇軍的29個機械化軍,已經有70%,也就是20個部署在西部國境線上。

這麼多兵力的部屬,德國人不可能不知道。

久負盛名的德國元帥馮·曼施泰因在其著作《失去的勝利》第八章曾對蘇軍戰前的戰略意圖進行過一番分析

他寫道,關於俄國部隊究竟是防禦性的還是攻擊性的,曾引起很多辯論。不過如果考慮到在俄國西部所集中的兵力數量,以及在比亞威斯托克和臘瓦兩個地區附近所集中的強大裝甲兵力,那麼我們也許應該附和希特勒的說法,那就是俄國遲早會採取攻勢。

還有三個間接證據,能證明蘇聯是做好了進攻的姿態的

第一個,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在其西部邊境地區聚集了172個師的部隊,而且兵力部屬非常靠近邊境線,明顯缺乏縱深,並不符合戰略防禦的縱深梯次配置的部屬原則。

第二個,來自一個叫狄科的德國老兵,他在接受參訪時說,

“我從攻擊的第一天就參加了蘇德戰爭。在蘇聯我看到的一切使我相信俄國人已經完全做好了進攻的準備。我們在蘇聯一個接一個地打大包圍戰,遭遇的蘇聯軍隊簡直是無窮無盡,開戰短短兩個月內,光是俘虜的俄國士兵就有300多萬人,那簡直就是人海。後來我才知道,俄國人在臨近德國的西部各軍區一共部署了170個師,超過他們陸軍總數的半數以上,這麼多的軍隊放在德國邊境附近僅僅是為了防禦?我不相信!”“作為軍人,敵手是處在防禦狀態還是處在攻擊的準備狀態,這是可以在作戰中感覺出來的。要知道,沒有任何一隻軍隊會同時處於這兩種狀態。因為俄國人在全力準備攻擊,他們缺乏防禦的準備和部署,縱深非常薄弱,所以才會在突然打擊下潰不成軍。”

第三個,斯大林在紅軍將領人事上也做了調整,他把紅軍中最擅長進攻的朱可夫從蒙古掉往了西線,擔任蘇聯紅軍兵力最多,戰鬥裝備最充實的軍區,基輔軍區司令。而且1941年1月,蘇軍舉行了兩場戰役和戰略演習,擬定的演習科目全是進攻戰,紅軍準備的一直就是進攻,不是防禦。

所以希特勒認為的蘇軍必然發動攻勢並不只是藉口,而是雙方避無可避的新的衝突,只是希特勒先下手為強而已,搶先進攻蘇聯,打了正在進行戰爭準備的蘇聯一個措手不及。

所以小油瓶認為蘇德必有一戰,只是時間問題,希特勒作戰準備做的快,做的堅決,所以就是德國進攻蘇聯,否則就是蘇聯來進攻德國了!


小油瓶侃歷史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標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而在1941年6月22日的時候蘇德戰爭才爆發。其實在德國入侵波蘭之前已經佔領了很多地方,在1938年的3月的時候德國就吞併了奧地利,之後又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那麼德國為什麼打了幾年之後,又佔領了這麼多地方要和蘇聯開戰呢?要知道當時蘇聯和德國已經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當時蘇聯已經表明要中立了。

首先來說希特勒,希特勒我們都知道他認為日耳曼人才是世界上最純粹的人種,別的民族都應該是下等的,希特勒一直也是看不上蘇聯,認為俄羅斯人也是不純粹的,而且希特勒的目的也是想控制整個歐洲,稱霸全世界。蘇聯自然就是擋在他面前的大山了。

其次就是蘇聯逼德國出手,不是蘇聯有意逼德國出手的,而是蘇聯的所作所為在逼德國出手,當時德國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和蘇聯瓜分了波蘭,還有東歐一些國家,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蘇聯和德國其實是一樣的貨色。1939年9月1日德國攻全面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17日蘇聯也馬上進入了越過了之前瓜分波蘭的界線進入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地區,之後又強行把這裡併入了蘇聯,到了11月的時候蘇聯又入侵芬蘭,佔領了芬蘭很多地方。到了1940年6月的時候蘇聯又入侵了波羅的海三國,而且同時又入侵了羅馬利亞佔領了之前是沙俄地區的比薩拉比亞這些事的後果是什麼呢?導致了芬蘭,羅馬利亞直接加入了軸心國,之後波羅的海三國沒辦法只能加入蘇聯了。從這些我們就可以看到了當時希特勒在入侵西歐,但是蘇聯了一直在入侵東歐,如果德國不對蘇聯開戰,蘇聯也遲早會和德國宣戰的。這兩個國家其實就是一樣的目的。對於想稱霸世界的希特勒來說自然是不想看到蘇聯慢慢佔領東歐,之後佔領整個歐洲的。

還有一點就是當時德國已經是佔領了西歐除了英國的大部分地方,這個時候希特勒的戰爭是不能停下來的,如果一旦停下來那麼不光是他的計劃沒有實現,更重要的是德國民眾就不會支持他了。而且這個時候的德國經濟也不允許戰爭停下來,所以德國必須要尋找下一個對手了,這個時候的歐洲大地上只有蘇聯了,那麼自然蘇德戰爭就爆發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從一開始,希特勒和斯大林結盟,雙方就是狼狽為奸又心懷鬼胎,雙方並不互信,只是互騙而已。希特勒一開始和斯大林共同瓜分波蘭,互相幫助,就是為了防止德國攻擊法國時,蘇聯在背後開槍,造成兩線作戰,而斯大林害怕希特勒聽從張伯倫的和談,在得到捷克蘇臺德地區以後,向東,向東攻打蘇聯,再和日本夾擊,所以和希特勒結盟,把禍水引向西方,當希特勒攻擊波蘭時,英法不得不對德國宣戰,英國首相張伯倫換上了主戰的邱吉爾,而德國經過比利時,盧森堡繞過馬其諾防線,法國防線崩潰,迅速投降,在敦刻爾克,大批英法聯軍準備撒到英國,這個時候,只要德國裝甲部隊一擊,這些人就完蛋了!而希特勒有了新的想法,準備和英國議和(海軍英國是老大,德國戰勝不了,根本就不可能實現英吉利海峽登陸),並且派赫斯空投英國,作為談判代表,故意放了英軍一碼,(表示和談誠意),而邱吉爾直接把赫斯當俘虜抓了,根本就不接受和談,希特勒的希望落空,不得不執行海獅計劃,最終沒有制海權,無法實現登陸,海獅計劃夭折。眼見德軍都到了西線,斯大林有了想法,制定了大雷雨計劃,準備入侵羅馬尼亞,而羅馬尼亞是德國的盟友,而且羅馬尼亞的油田是希特勒重裝部隊的命脈,而德國眼見海峽無法登陸,陸軍在西線也沒有用,迅速調兵東線,突破蘇軍防線,所以即使德國不攻擊蘇聯,蘇聯仍然會打擊德國,兩者必有一戰,只不過日本沒有和德國夾擊蘇聯,反而發動太平洋戰爭,把美國拖入了戰爭,導致德國最後還是兩線作戰,失敗已經是不可避免了!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約有160個蘇軍師沿著我們的邊境線排開,幾個星期來,我們的邊境不斷遭到侵犯,不僅是在德國邊界,還包括北部和羅馬尼亞。”“我們要對抗猶太人—盎格魯薩克遜戰爭販子的陰謀集團,以及同樣也是猶太人位於莫斯科的布爾什維克指揮部裡的統治者。”這是希特勒在入侵蘇聯前的6月21日夜對東線德軍宣佈的鼓動詞,與日本為了防止共產主義的威脅,要侵略中國如出一轍。

1937年11月5日柏林軍事會議上,希特勒發表四個小時的長篇講話,表明他實現“千年帝國”的實施步驟1奧地利2捷克斯洛伐克3波蘭4法國5蘇聯。到1940年6月法國宣佈投降,可說前四個都如期如願實現,且付出的代價輕微,剩下的唯一就是蘇聯。

1940年7月英國拒絕希特勒的和平呼籲,堅持繼續戰爭。21日的軍事會議上研究對英、對蘇的戰爭問題。29日德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計劃,到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簽署第21號令,即“巴巴羅薩”,預定1941年5月15日發動進攻。

1941年1月31日陸軍總司令部頒佈《關於戰略展開》的訓令,進一步明確各集團軍群和集團軍的任務。4月底前德軍在東部邊境有70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3個裝甲師。5月22日戰略集中開始,到6月21日德軍戰略展開81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17個裝甲師、15個摩步師、9個保安師,最高統帥部預備隊22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2個摩步師、1個保安師。

德軍在邊境地區的集結,當然瞞不過蘇聯情報人員,相應的蘇聯採取一定措施應對威脅。5-6月徵招80萬預備役人員,一半補充至西部各軍區,並加快軍校學員的畢業速度。5月初,蘇軍總參謀部擬定《1941年保衛國境線計劃》傳達西部各軍區,並要求他們制定各自的防禦計劃。5月14日起,第22、19、21、16集團軍28個師開赴蘇聯西部各軍區。5月27日西部各軍區受命各軍師成立野戰指揮所。6月38500人派往邊境的築壘地域。6月12-15日西部各軍區受命把軍隊向邊境線移動。6月19日西部各軍區指揮機關受命建立新的指揮所,對機場、港口、倉庫等軍事目標實施疏散。

希特勒的思想混合了達爾文的生存競爭、種族衝突的歷史觀、極端反猶太—布爾什維克主義和生存空間論。“我們必須行動起來!莫斯科將一直保持中立,直到歐洲筋疲力盡、血流成河,斯大林就會乘機在歐洲實施布爾什維克化。”他也希望藉助進攻打垮蘇聯避免兩線作戰,奪取蘇聯的原材料和糧食,進而在對英、美的戰爭中取得經濟優勢。

說進攻蘇聯是希特勒或德國人的逼不得已,純粹腦子灌水!也就希特勒和他的一幫將軍們宣揚的先發制人戰爭讓自己最終覆滅。


歷史扒糞機


二戰中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我,為什麼德國人在沒有擺平英國的情況下,發起了巴巴羅薩計劃,向蘇聯進攻,這不意味著德國將面臨希特勒深惡痛絕的兩線作戰嗎?

其實我認為德國和蘇聯遲早會開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兩個國家的意識形態不同,柏林的小鬍子根本看不上莫斯科的大鬍子。希特勒是個瘋狂的反共產主義者,希特勒上臺之後,在二戰全面爆發之前,德國的擴張之旅都是打著遏制共產主義的旗號進行的,這也是英法等國縱容德國的一大原因。

他們試圖讓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進行碰撞,達到他們禍水東引的目的。當然,不僅如此,蘇聯也是一個擴張成性的國家,在這一點上,蘇德兩國也有極深的矛盾,所以德國和蘇聯必有一戰。

當希特勒提出要進攻蘇聯的時候,包括古德里安等一系列軍官都表示不理解。很顯然,英國沒有打下的情況下,進攻蘇聯不是個好時機。在古德里安的回憶錄中,古德里安明確的記載,希特勒向他表示他打不下英國。

事實確實如此,德國的海軍力量不能和英國的皇家海軍相比,德國海軍在軍艦以及人員上比起英國海軍來都有差距。畢竟海軍不是陸軍,幾年就能訓練起來,所謂百年海軍,就是說海軍培養不容易。

既然無法在短時間內讓英國投降,同樣英國也沒有能力反攻大陸,那麼希特勒就把目標轉向了他生命中的宿敵蘇聯。希特勒固執的認為打敗法國並不夠,要想成為歐洲唯一的主人,那麼東方的巨無霸必須得臣服。獨霸歐洲之後,德國才有可能和美國一較高下,成為世界真正的霸主。

還有一點,那就是德國的盟友,日本在世界的東方,一旦德國攻打蘇聯西部,日本同時向蘇聯的東部進軍,兩大盟友同時發力,不難打敗蘇聯。

同時,德國由於是一個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沒有豐富的石油鐵礦,有色金屬,但是這些蘇聯都有。在佔有了蘇聯的這些資源之後,德國的戰爭機器將不會受到外來的因素掣肘,無敵的德國軍隊才能夠稱霸世界,所以蘇聯必須得打。

而且希特勒認為蘇聯早打比晚打好,因為在那個時候,蘇聯經歷了大清洗,紅軍最優秀的將領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已經被清理,許多優秀的將領都被東方的大鬍子斯大林洗刷刷了,整個蘇聯紅軍的中高級軍官絕大多數都被斯大林贈送了地獄單程觀光票,再也沒有回來。

新提拔起來的那些軍官,很多並不適合現在的崗位。蘇軍悍然入侵芬蘭的芬蘭戰爭中,蘇軍表現的極差,120萬蘇軍竟然被芬蘭打的落花流水,蘇聯人的實力徹底暴露在了希特勒的面前,這讓希特勒最終下定決心進攻蘇聯。

所以我認為希特勒進攻蘇聯並沒有什麼迫不得已的因素,這是他計劃的一部分,他要制霸歐洲,蘇聯就必須拿下。


歷史評說


二戰中,德國與英國的戰爭正打的如火如荼之際,希特勒突然下令放棄進攻英國,轉而大舉入侵蘇聯,希特勒為什麼要這樣做?

一是蘇聯擁有豐富的資源,戰爭潛力巨大

德國作為一個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沒有像英國那樣擁有廣闊的殖民地,也沒有廣闊的國土,戰爭潛力受到極大限制。而蘇聯國土面積遼闊,除了擁有歐洲糧倉的烏克蘭外,蘇聯的工業基礎也是十分雄厚的,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能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一旦佔領蘇聯,德國的戰爭潛力就會急劇膨脹,更能經受戰爭的巨大消耗。

二是英國無法短時間屈服

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德軍僅用1個月時間就佔領法國。但是英國,在丘吉爾的領導下,堅決抵抗德國達1年之久,德軍對英國發動的空襲和潛艇戰均沒有達到預期,德國遭到了二戰以來的首次失敗。而德國經過兩年的戰爭,雖然擊敗了法國,佔領了歐洲大部分,但本身的消耗也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德國海軍實力遠遠弱於英國,無法封鎖海面,截斷英國獲取殖民地資源,英國戰爭潛力依然巨大,短時間打敗英國根本不可能。

此時作為中立國的美國,更是讓英國獲取源源不斷的戰爭資源,更增加英國抵抗德國的底氣。希特勒也看到蘇聯在加緊備戰,為避免陷入兩線作戰,他決定先解決蘇聯。希特勒認為,英國已被逐出歐洲大陸,短期內不可能成為德國東進的後顧之憂,而且“蘇聯一旦被打敗,英國的最後希望就破滅了”。1940年夏,希特勒就制定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三是蘇聯大清洗導致大批軍事將領被殺,蘇軍元氣大傷

德國利用蘇聯的大清洗誘使斯大林處決了一大批高級將領。大清洗幾乎整個消滅了蘇軍的軍官階層,蘇軍指揮人員和政工人員有4萬餘人被清洗,其中1.5萬人被槍決。其中,槍決了5名元帥中的3人、4名一級集團軍級將領中的3人、12名二級集團軍級將領的全部、67名軍長中的60人、199名師長中的136人、397名旅長中的221人。大清洗讓蘇軍元氣大傷,導致蘇德開戰1年半的時間裡,蘇軍就損失了1100萬人,大片領土淪陷。

四是德國軍事實力強於蘇聯

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工業和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能夠大量製造坦克、大炮、軍用車輛,軍隊普遍裝備MP40衝鋒槍、毛瑟98K步槍、虎式豹式坦克,而且軍事理論超前,縱深作戰、閃電戰、大規模裝甲集群作戰讓德軍如虎添翼。德國通過閃電戰,迅速佔領歐洲大部分國家,在進攻蘇聯之前,希特勒己佔領歐洲14個國家,並把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變為自己的附屬國。而蘇聯,不僅軍事工業落後於德國,軍事理論還停留在一戰時期,所以希特勒才會發出了“三個月滅亡蘇聯”的狂言。


老袁侃歷史


德國發動戰爭不可否定是要重振昔日德國陸軍強國的地位。吞併捷克斯洛伐克,進攻波蘭,西進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北上挪威佔領了歐洲大部分陸地。但是英國憑藉強大的海軍空軍在英吉利海峽阻止了德國的攻勢。德國此時面對的資源危機尚不明顯。而德國的宿敵社會主義國家仍然高速發展。

蘇聯也具備強大的戰爭潛力,沒有人還有領土


德國進攻蘇聯,一是原本就是不共戴天的對立關係(蘇聯要解放全世界,結束所有資本主義及獨裁統治)二是蘇聯的實力很強,倘若再給蘇聯發展更多的時間恐怕德國很難取勝,因此必須快速進攻蘇聯,這些從蘇聯佔領波蘭東部,進攻芬蘭可以看出,蘇聯正在擴展戰爭緩衝區,時刻準備戰爭了。

此外在歐洲蘇聯在沒有參與資本主義世界貿易的情況下仍然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經濟實力和發展速度均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德國進攻蘇聯也是出於一種高瞻遠矚的恐懼。蘇聯地廣,資源也更豐富。倘若攻佔了蘇聯還能得到不少的生產資料。緩解以戰養戰的壓力。要知道對於石油資源的消耗大多來自海空軍,特別是在與英國進行不列顛空戰和互相本土轟炸讓德國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對於英國的在法國和本土的某些關鍵工廠轟炸,德國把部分設施秘密運走到其他佔領區,也正是如此德國開始擴展對外資源就近獲取的需求。

蘇聯的石油豐富同時也具備強大的守備力量,倘若德意軍隊在北非進展不是很順利,那麼把中東的資源通過巴爾幹半島運到戰區就不是很明智的選擇。同樣德國能夠到達例如蘇聯高加索油田也能使蘇聯軍隊陷入資源危機。所以德國進攻蘇聯採取了多路進攻,而不是直取莫斯科,我們也因此看到了莫斯科保衛戰,列寧格勒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都是德國分散兵力的結果。列寧格勒保衛戰直到1944年才解圍,這也證明了蘇聯的地廣和鬥志能夠通過一切手段拖住德國軍隊長達兩年半,也正是這種結果肯定了德國進攻蘇聯的正確性,倘若當時不進攻,此後再無機會,都是在賭。

德國並沒有在戰爭開始派兵進入北非,畢竟墨索里尼掌控下的意大利在地中海與北非,和亞洲最近。這一片倘若意大利軍隊進展順利,德國是不可能獲取該地的。可以就是把意大利滅了。縱觀當時的情況,只有西歐的英國退守,南下非洲有意大利的盟軍,因此突破點只有集中在蘇聯身上,此外東歐國家不少加入了蘇聯,名以上沒有東歐了,只要向東進攻打的就是蘇聯。意大利有野心但是沒實力,到頭來還需要請德國援助抵抗非洲的盟軍。同時對於蘇德戰場的兵力又是一次削弱。

希特勒雖然主張進攻蘇聯可一次又一次時戰機丟失,總是把兵力分散,最終沒能通過閃電戰擊敗蘇聯軍隊,反而把德國拖垮了。回到戰前,蘇聯會不會以極短的時間進攻德國也是個問題,倘若蘇聯短期要進攻德國,那麼進攻蘇聯的確是被迫的先下手為強戰略,不過德國本來從進攻波蘭開始就是為了進攻蘇聯,而無需等到進攻西歐後轉來進攻蘇聯,無論先進攻誰另一個始終逃不過。

進攻的理由無非還是復仇,敵視斯拉夫民族,和同一個大陸不能有兩個主人。


客矢解


德國作為發動侵略戰爭的一方,進攻蘇聯談不上逼不得已,這是德國的既定國策。

在整個二戰期間,雖然德國與蘇聯關係時有緩和,但是兩國從根本上來講是一對敵對國家,一旦時機成熟,雙方必有一戰。

蘇德意識形態對立

希特勒是一個極端的日耳曼種族主義者,他認為日耳曼人是世界上最高等的民族,理應獲得廣大的生存空間,所以,對外擴張是他的第三帝國的核心政策。

他非常看不上佔據著廣闊東歐平原的斯拉夫民族,認為他們是低劣的民族,不配佔有那麼廣大富饒的土地,那塊土地必須歸到日耳曼民族的統治之下。

所以,奪取蘇聯西部地區,為德國取得生產空間是德國的既定國策。

另一方面,希特勒對於一戰時德國的戰敗耿耿於懷,他認為正是因為德國的布爾什維克分子在背後搗亂,發動了起義,從背後捅了德國一刀才導致了德國的最終戰敗。

蘇聯建立以後,利用共產國際積極對外輸出革命,支持各國共產黨發動革命,力圖建立蘇聯勢力範圍,這引起了希特勒的極大反感。

因此,希特勒對於布爾什維克蘇聯極度仇視,他發誓要消滅布爾什維克主義,他曾經公開說過:“消滅布爾什維克是我真正偉大的歷史使命!”

所以,只要希特勒德國存在,進攻蘇聯不可避免。

蘇德攜手侵略

二戰爆發前,面對德國的崛起,英法等歐洲強國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一直對德國的侵略擴張採取縱容的態度。

在英法的默許下,德國先後吞併了萊茵河西岸、奧地利及捷克的蘇臺德區,一個強大的帝國再次橫跨在歐洲中部。

英法之所以默許德國的崛起與擴張,目的就是希望將德國侵略的禍水引向他們敵視的蘇聯。多年以來,希特勒利用一切機會向英法兜售他的反蘇思想,騙取了英法領導人的信任。

對於德國的崛起,蘇聯十分警覺,一直試圖聯合英法共同遏制德國的擴張,但是英法的想法卻是幻想德國將侵略目標轉向蘇聯,對於蘇聯合作對付德國的倡議不予理睬。

蘇聯無奈,開始調整自己的戰略,轉而與德國緩和矛盾,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是一個蘇德瓜分東歐勢力範圍的協議。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蘇聯迅速跟進,大批軍隊開進波蘭,與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

接著,蘇聯趁德軍西進、英法無暇東顧之際,發動了蘇芬戰爭,奪取了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區,又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最後強迫羅馬尼亞把比薩拉比亞地區割讓給蘇聯。

通過一些列的侵略行動,蘇聯建立了所謂的“東方戰線”,將蘇聯邊境向西推進了200-300公里,增加了蘇聯的戰略縱深。

蘇聯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向西歐擴張勢力,另一方面也是在積極為將來的蘇德戰爭做準備。

可以說,在二戰爆發的初期,對外侵略的國家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德國,一個是蘇聯,兩國都通過戰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蘇德開戰

蘇德的緩和是暫時的,雙方的矛盾從根本上不可調和,一旦希特勒在西方抽出手,他便會回頭對付蘇聯。

1940年5月,德軍發起西歐戰役,迅速擊敗英法聯軍,法國投降,英國退守英倫三島,西歐大陸基本被德國所控制。

隨後,德國發起了準備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但是由於英國的頑強抵抗,海獅計劃最終破產。

希特勒認為英國退守英倫三島,已經沒有能力在大陸上威脅德國,面對英吉利海峽,德國也無法實現對英國的佔領,此時,德國強大的陸軍無用武之地。德國戰略資源不足,長期消耗會對德國不利。

於是他將注意力轉向東方,他認為解決掉蘇聯不僅能消除來自東方的威脅,而且還能獲得德國急需的戰爭資源。他對蘇聯的軍力、國力以及民族抵抗意志都做了錯誤的判斷,認為德軍可以在半年內結束對蘇戰爭,然後再回頭收拾英國,最終稱霸歐洲。

1940年下半年,希特勒命令總參謀部制定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此刻的蘇聯也沒有閒著,斯大林的野心並不比希特勒小。他的算盤是想趁德國與英法兩敗俱傷之際進攻西歐,稱霸歐洲。但是隨著法國的迅速潰敗,蘇聯這個幻想破滅了。

蘇聯趁德國在西歐大打出手之際,大力加強了西部邊防軍力,部署了數百萬士兵及大量武器裝備。

於此同時,蘇軍總參謀部也制定了對德國先發制人打擊的“大雷雨”計劃。這個計劃定於1941年6月12日發起對德國的進攻。

只可惜,後來這個計劃因準備不足被推遲了,不然歷史將改寫。

回頭再說巴巴羅薩計劃,在這個計劃中,德軍最初預定的攻擊時間是1941年5月初。

但是希特勒不爭氣的盟友墨索里尼在巴爾幹半島搞不定希臘,撞得鼻青臉腫。

希特勒不得不首先派兵幫助他平庸的盟友擺平巴爾幹半島,這使得巴巴羅薩計劃的執行時間被推遲了一個多月。

1941年6月22日,德國及其盟國的550萬大軍,5000架飛機,3000多輛坦克同時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喀爾巴阡山的1800公里正面戰線上向蘇聯發起全面進攻,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蘇德戰爭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