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從“大遼”走來-外媒眼中的中國航母之路(下)

中國海軍司令員親訪俄航母

實際上,中國自行改造“瓦良格”號航母的項目是如此受人關注,以至於許多常規外事活動也被聯繫起來。2011年底正是“瓦良格”號移交部隊前的最後技術攻堅階段,中國各大門戶網站紛紛轉發一組反映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上將登上屬於俄北方艦隊的“瓦良格”號姊妹艦“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的照片,這被外界解讀為中國將領實地體驗俄式航母的使用情況。據俄羅斯《摩爾曼斯克通報》報道,2010年11月15日至16日,以吳勝利上將為首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分別訪問了俄首都莫斯科和位於北極的俄海軍重鎮摩爾曼斯克港,行程中相繼會晤了俄海軍總司令維索茨基上將、北方艦隊司令馬克西莫夫中將等高級將領,雙方坦誠深入地討論了包括加強兩國海軍協同與合作,鞏固太平洋地區安全、加強兩國海軍軍事技術合作等方面的問題,取得一系列共識。

當然,吳勝利一行最大的收穫莫過於俄海軍盛情邀請他們參觀了停泊在摩爾曼斯克科拉灣畔的“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母,這裡有一家第35修理廠,是俄海軍在北極錨地裡唯一能夠全天供應暖氣的場所,所以一到冬季,“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就只能靠泊在該廠。北方艦隊在甲板上為中國代表團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吳勝利在佈滿厚厚積雪的航母上檢閱了俄軍儀仗隊,北方艦隊軍樂隊還演起中俄兩國國歌。接下來,吳勝利開始參觀航母的各個重要部位,首先是機庫和裡面的蘇-33固定翼艦載機、卡-27反潛直升機等,吳勝利對北方艦隊開放參觀的航母艙室很感興趣,特別是涉及艦載機飛行勤務組織的內容,而跟隨吳勝利的中國軍方代表則用隨身攜帶的相機和DV仔細拍攝了航母甲板上的起飛裝置和武器設備,還提出了許多他們認為非常重要的問題,陪同參觀的艦長維亞切斯拉夫·羅季奧諾夫上校都給予了令中國客人滿意的回答。據羅季奧諾夫上校回憶,有一位中方軍事翻譯還代吳司令員向他表示感謝。返回甲板後,吳勝利不顧艦面上刮過的凜冽寒風,堅持到從航母艦艉徒步走到艦艏的滑躍甲板旁。因為與“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屬於一個規格的“瓦良格”號已在中國大連進行全新改裝,中國人希望“瓦良格”號至少能達到堪與“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媲美的戰備水平。

俄方接待人員還透露一個細節,那就是吳勝利一行穿著太單薄了,單帽、呢子大衣、普通皮鞋,這只是適合於北京冬季天氣的服裝,根本抵禦不了北極地區的嚴寒。站在航母甲板上的吳勝利對俄羅斯記者坦言這裡確實非常冷,但他的內心卻是火熱的,中國將軍對航母是如此的喜愛,以致於他的目光一刻都沒有離開過,其中充滿了愛慕之情。吳勝利說:“如果訪問期間我們能夠取得預期結果的話,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對此我深信不疑。我和代表團的其他成員要麼在俄羅斯學習過,要麼在俄羅斯工作過,可以說我們身上也蘊含著俄羅斯人的奮進精神。”吳勝利還表達了對俄羅斯軍事水平與理念的敬仰,嚴寒之中,面對雄偉的航母,吳勝利對俄羅斯記者說:“偉大的俄羅斯精神就在我們面前!”俄新社後來還援引吳勝利的話說,中國軍事代表團此行目的就是為了掀開中俄兩國海軍合作的新篇章,提高兩國政治互信、戰略支持與友好合作的水平。


從“大遼”走來-外媒眼中的中國航母之路(下)


​中國航母工程穩步推進

2012年9月25日,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編入人民海軍序列,舷號“16”,在隨後幾年裡,“遼寧”號數次遠航訓練,均收穫豐富經驗,部隊日益成熟穩定。更重要的是,有中國人獨立完成的新航母配套系統已被證明可靠實用,能夠應用到後續航母建造中。著名船舶專家巴比奇指出,“遼寧”號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航母,首先是解決主動力裝置的穩定性問題,與美國航母相比,包括“遼寧”號在內的蘇聯風格航母的薄弱環節集中體現在鍋爐系統。“作為航母心臟,我們的動力系統雖然能產生每小時115噸高壓蒸汽,但其維護程序十分複雜,需要維護人員經常進行查看,工作量之大容易使維護人員疲憊不堪。此外,主機蒸汽發生器的可靠性、渦輪管道能否承受470攝氏度狀態下的64千克/平方釐米的壓強、航母在全速航行下能否保持至少三天三夜不出狀況等考驗,也直接決定著‘遼寧’號未來的命運,從過去幾年的運行情況看,‘遼寧’號的表現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正如外界所預期的那樣,就在“遼寧”號穩定運行的同時,從2014年初便傳出大連船舶重工集團的船臺上出現疑似新航母分段的消息,2015年12月31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楊宇軍在例行記者會上公開證實首艘國產航母的建設情況,被認為是送給全國人民的一份“厚禮”。馬來西亞《亞洲防務月刊》稱,通過網上不同時期拍攝的照片看,新航母的尺寸與排水量應與“遼寧”號類似,考慮到“遼寧”號改裝的有價值經驗,新航母的建造難度大大降低。香港《亞太防務》稱,通過分析不間斷拍攝的施工照片判斷,大連廠的新航母徹底貫徹了模塊化生產原則,即航母是逐層分段建造的,最初的底層需要使用大量厚重的鋼板,所以需要許多焊接工,隨後的艙室模塊化建設中就需要大量裝配工。為了平衡車間的工作量,中國企業很可能採用塔形建設方案,例如在安裝渦輪柴油發電機組時,在車間裡就將發電機安裝在組件框架內,然後重達百餘噸的組件整體吊裝到航母內,發電機內部蒙皮和骨架等也不用切割後再安裝,這樣總體工作量比傳統航母建造減少至少一半。另外,中國造船工業會汲取當年烏克蘭黑海造船廠的成功經驗,對內部艙室集中進行整套填料工作,減少返工的數量,而且針對戰場環境,中國人可能將大部分鋁合金組件替換成鋼鐵組件,以強化艦內防火防彈需求。外刊展望,當新航母船體下水後,它還會在漂浮(繫留)狀態下進行繼續舾裝,主要是內部設施。由於航母多數內部艙室已經按照工業模塊化組件安置停當,因此在接下來的繫留試驗前只需安裝好電子設備,調試完各種系統和武器即可。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國航母工程穩步推進之際,俄羅斯和印度的新航母事業也出現新的變化。2015年以來,俄羅斯多次在公開場合展示10萬噸級23000E型超級航母的方案,連相關模型也大方地拿出來展示,可是改項目上的字母“E”(俄文“出口”的打頭字母)已表明其第一受用對像不是俄羅斯海軍,俄聯邦造船集團公司(USC)已明確23000E型航母優先競標印度第二艘國產航母項目(IAC-2),言下之意,俄羅斯仍希望用別人的鈔票來錘鍊自身的航母產業鏈,徹底擺脫對烏克蘭的技術依賴。與此同時,印度在法國、俄羅斯、以色列、加拿大等國支持下的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仍在科欽碼頭舾裝中,包括雷達天線在內的多數武器裝備都沒見蹤影,至於下一艘排水量預計達6.5萬噸的IAC-2(印度官方連名字都起好了,叫“維沙爾”號)卻已經粉墨登場,就俄羅斯的23000E、美國“福特”級乃至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方案進行對比。據說,印度國防部的目標是抗衡中國新一代航母,務求“技術領先”,因此不在乎各國競標商摻雜大量“新奇特”技術,至於能否實現工藝標準化,恐怕就是以後考慮的事情了。誠如美國“第一防務”網站所言,印度的航母工程總是讓人充滿激情,然而現實卻告訴我們,“只有中國的國產航母計劃完全按照預定時間節點推進,中國將很快形成第一個航母打擊群,2020年左右則會擁有更多的航母打擊群。因此,無論是在突發衝突還是局部戰爭中,中國的航母戰鬥群未來完全能夠有效完成作戰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