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历朝历代都有外戚专政,为何到了明朝便销声匿迹了呢?

wangjutao


外戚政治一直是中国君主专制里的一大特色。

如果我们细分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集团,大体上可以分为外戚集团、宦官集团、文官士大夫集团。自古以来中国政治斗争的主线,一般是两条: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君权与相权的抗衡。

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在宋代以中央完胜而基本划上了句号。而君权与相权的抗衡,从西汉开始,历朝历代的皇帝们绞尽脑汁,先是撤销丞相这个职位,然后分相权以达到文官之间的互相制衡,但事实证明,文官士大夫们在对抗皇权的时候,往往都比较齐心,不因相权被削弱而各自为战。

由此,皇帝就不得不引入其他势力来制衡文官集团,外戚最初便是皇帝们用来壮大自身力量的工具。但外戚也是一把双刃剑,强势的帝王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制以下势力日渐盛大的外戚集团,然而等下一代帝王上位后,它就变成比官僚集团更加难以控制的力量。

西汉吕氏、东汉霍氏、唐代武氏、皆是专权一时的强势外戚集团。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先是消灭了相权,觉得自己可以把文臣们治得服服帖帖,之后便对宦官、外戚干预政务事做好预防工作。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

虽然朱元璋给大明朝立了宦官外戚不得干政的祖训,但在没有法律精神的古代社会,这两条祖训并不具备宪法的性质,后世想要“修宪”,其实有很多办法。所以,后来这两条祖训的命运截然不同,有明一代,君权控制下的宦官势力强横一时,然而外戚势力却十分平淡,几乎没有干政。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明代外戚干政较轻的呢?

一、完善的后妃驸马制度

1、在后妃的选取上,严格皇室婚选,奉行从民间选取良家女入宫的选秀女制度,禁止皇室成员组建家庭时与大臣通婚。

“天子及亲王后妃宫嫔导等,必慎选良家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进。”

明代皇室推行的选秀女制度的政治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民间选取的后妃,这些后妃娘家人一没有社会背景、二没有社会地位,很难形成危及皇权的政治力量,这也就从源头上杜绝了外戚乱政的威胁。

另一方面,出自民间的后妃,从一般情理来说,对民间疾苦了解更深,对皇家教育也有所裨益,“本朝后妃多出民间,勋戚大臣皆不得立,亦戚势使然,顾于国家有益。”

除了后妃选取奉行选良家女子制度外,作为外戚重要组成之一的驸马,在明代也彻底被排挤在了中枢权力之外。在靖难之前,洪武朝的驸马多是勋贵子弟,这是朱元璋拉拢安抚诸将的手段,这些驸马们有很大一部分都担任重要军职。靖难之役后,尚公主的驸马多选自民间良家子。

“本朝公主,俱选庶民子貌美者尚之,不许文物大臣子弟得预,为虑甚远。”
“高帝(朱元璋)时驸马尚主多以公侯子弟充之,而不甚拘年貌,易代以后渐选之民间,而甚至驸马之父,若职官则进级而稗令致仕,此大不可晓也。”

2、对后妃和驸马,严格规定皇族家规,限定参与政治活动。 《明史》载,某日马皇后问朱皇帝“今天天下民安乎?”朱元璋以“此非尔所宜问也”为答,以示内外有别,不可逾越。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下旨修《女诫》,强调:“皇后旨尊,止得治宫中嫔妇治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预焉。”

总而样子,明代来自民间的外戚势力十分薄弱,不管后妃还是驸马的选拔还是对他们参政的干涉都做了最大程度的限制,从源头控制了外戚专权的发生。毕竟,外戚原本就来自于后妃驸马等人,限制其出身,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便限制了外戚专权的源头。

二、科举和内阁对外戚的排斥

科举制度和内阁制度的存在使得外戚很难深入统治高层,自然就难以兴风作浪。同时名店对外戚很少授予爵位,只授银钱不授实权。这样一来,外戚便不能像之前干政严重的朝代一样担任军事或中枢机构关键职务,也就不具备干政的平台。

1、明初规定:“凡爵非社程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与”。

翻查明史,外戚是没有封土、也没有爵位是公爵的。仅有的特例是朱元璋追封自己死掉的外祖父、岳父。明初时,外戚爵位可以世袭,到嘉靖八年,规定外戚封爵一律不许世袭,嘉靖后外戚虽也有世袭一、二世的,但一般均出自皇帝的特恩而并非制度。

“本朝外戚世爵,至世宗(嘉靖)尽革至,即如玉田伯蒋氏,为上生母孝慈后家,亦仅许其子终身。泰和伯陈氏,为节宗原配孝洁后加,其子已不得袭,惟孝烈后父安平方氏,以中宫拥卫大勋,得延一世,此特恩,非例也。”

2、科举和内阁对外戚的排斥。

外戚当政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先控制宫中内朝,对皇帝决策起重大影响,然后逐渐插手外朝,进退官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二世直接担任外朝丞相、上述、成为百官首领,辅佐帝王;三十出任地方军重镇,手握兵权,以地方挟持中央,或挟天子以令诸侯。

然后明代的科举制和内阁制度天然排斥这三种专权局面的形成。明代科举取士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他是主要选拔官员的制度。进入内阁的官员多以从翰林院词臣中选拔,而翰林们又是从录取的进士中的佼佼者庶吉士中产生。通过层层筛选,渐渐形成了固定的程序。

因此,想从其他途径进入最高权力机构——内阁,希望十分渺茫,更何况明代后妃多选自民间,这些人家大多非达官贵人,其子弟考中进士的爵位仅有,公主子弟亦然。换句话说,纵然外戚子弟有个别科场得意者也未必准入翰林,即使进了翰林也未必能人阁。这就使得外戚子弟远远地被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

总而言之,明代的一整套制度,从内廷到外朝,从皇帝到内阁、从部堂到言官都是排斥外戚势力的,这使得外戚没有了生存的土壤,自然没有干预政事的能力。


江畔初见月


明代没有大的外戚问题,原因有:


第一,皇室选妃后,一般不选择贵勋之家

明代皇室选择废后,包括宗室,一般都选择清白的平民世家或者中下层官僚家庭。这就使得明代皇帝的小舅子,老丈人不会是世家大族,没有什么特别硬核的实力。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很多儿女其实都和开国功勋联姻了。可结果呢?很多开国功勋都被朱元璋杀了,你让朱元璋的儿女们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岳父岳母,公公婆婆,所以之后明代皇室选择后妃,一般都不会选择大的门阀世家。


第二,明代高官注重科举出身

从明代前中段开始,科举出身的官员越来越被看重。你想做首辅,先得进内阁,想进内阁,必须是庶吉士出身。庶吉士,必要进得了翰林院。翰林院,你必须是进士,还得是一二甲前几名的那种。要不走这么个流程,你即使做了高官,也会被人看不起。

所以明代,你想凭借一个外戚的身份混一个大官做,几乎不可能。


第三,明代官场斗争太险恶,太激烈,太高智商。

明代中期以后,官场内的斗争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而且是那种动不动要搞死你全家的。斗的人都是一群苦读十载,科举出身,高智商,高情商的哥们,你一个外戚,犯不上往里面冲,也不一定斗得过人家。还是老老实实拿份朝廷发的工资,在家乡小地方显摆显摆就得了。


第四,榜样的力量。

有这么个女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明英宗朱祁镇的奶奶——诚孝张皇后。对朱祁镇而言,她是张太皇太后。

朱瞻基死后,朱祁镇年幼,无法独立治国。很多人就希望老太后出来垂帘听政。老太后拒绝了这个请求,大力保举“三杨”出来辅助国政,严格约束自己娘家人,被后世传为佳话。所以,有张太皇太后这个榜样在,后世后妃大多不敢造次。


以上就是明朝没有大的外戚问题的原因。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朝史暮想


历朝历代都有外戚专权,是因为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而选择跟权贵联姻所造成的。还有就是来自于后宫干政。

至于明朝为什么没有外戚干政?

笔者认为有三点:

一、在明朝立国的时候,明太祖就因中国历代的外戚专权而使国家灭亡。以史为鉴而制定了皇室子女婚嫁,必须要找平民子女的祖制。

二、废除丞相制,使用内阁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让文官相互牵制,和促使后宫不得干政。

三、设立东西两厂和锦衣卫,监管天下和百官,使他们相互牵制。只要一有风吹草动皇帝就能知道。





凯凯趣说历史


需要像题主说明的是,自唐以后,宋、元、明、清街不曾有过外戚专政。这里主要讲明朝没有外戚专政的原因。


明朝的政治制度

明朝讲究的是圣天子垂拱而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内阁和皇权相互制衡,而内阁人数不定,且内阁人员需要皇帝认可,因此内阁也不能因此做大,威胁到皇权。而明朝特有的特务制度使得皇帝若是对内阁不满,都会直接使用特务机构与之对抗,也就根本轮不到外戚登场。因此明朝只有宦官乱政,没有外戚专政。


皇帝的选妃制度

明太祖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定下了皇室选妃只能从小门小户中选择,不得与权贵结亲,且定下了后宫不得的干政的规矩。这就导致了明朝的外戚势力弱小,甚至于完全没有家族势力,且多数学识浅薄,皇帝就算想要提拔,也无从下手,更何况有着内阁的制约,更加无处着力。这也是明朝没有外戚专权的直接原因。

总结:唐朝之前的外戚专权的严重后果,使得后来者对于外戚十分警惕,自然会从各处着手,消灭外戚的隐患。因此明朝无外戚专权十分正常。



达达说历史


外戚干政和宦官擅权,一直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过程中的两大痼疾,二者往往如影随形,紧密相连。然而到了明朝时期,前者似乎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了嚣张跋扈的宦官们。这是为什么呢?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与明朝皇后的出身有关。明朝皇后的出身大都不是很高,并不像其他朝代一样都是世家门阀或者是重臣的女儿。例如,仁宗的张皇后,父亲是普通官吏;孝宗的张皇后,父亲是国子监的普通官员;熹宗的皇后是选美选出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皇后大多都是出生于普通官员甚至是百姓的家庭。这样的出身,就提前避免了外戚坐大的可能。



第二,与朱元璋的祖训有关。说起来朱元璋还算是个比较有远见的皇帝。他早早的在祖训上加了一句这样的话——后宫不能干政,皇后要从中下层里面选,皇家子孙没有缘由不能擅自更改祖训。而这条祖训被明朝的龙子龙孙们执行得很是到位,从此明朝的皇后就都从平民或者是普通官员那里选了。


第三,与明朝的制度有关。这个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和门阀势力过于强大,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了。他在建国后不久,就创建了锦衣卫(特务组织),锦衣卫不但对朝里的官员有监视的职能,而且还能直接向皇帝汇报。后来的明朝皇帝们继续扩大了这些特务组织,又建立了东厂、西厂等情报机构(主要成员就是宦官)。这些机构的权力非常大(直接对皇帝负责),对大臣及官员们的一举一动掌握的非常详细。在这种情况下,外戚干政的行为,哪怕刚有苗头,就会立即被扑灭!


所以,明朝虽然避免了外戚干政,但宦官擅权这颗毒瘤,却一直伴随到其灭亡也没能消除。


神都布衣话历史


我认为,之所以明朝外戚专权几乎销声匿迹,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明朝对于防止外戚专权出台了一定的制度,制度体制限制了外戚专权的可能。二是明朝建立了内阁制度,辅助皇帝治理国家,不用依靠壮大外戚来制衡权臣势力,也也就没有了外戚专权滋生的土壤。

接下来,我仔细分一下其中的原因。

为何会出现外戚专权?

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外戚专权,不在乎有几个原因。

一个是皇帝年事已高,还有很多资历深的老臣健在。这时候,皇帝怕大臣功高盖主,自己的接班人又年幼,政治经验不足。肥水不流外人田。为了怕自己死后防止权力被外人所夺,就把权力暂时给了皇后,希望以后归于儿子。毕竟,年幼的皇帝也是她的儿子嘛。典型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将吕后的权力做大。唐高宗李治,也是当时这样把权力给予了武则天。

二是皇帝为了制衡权臣,故意将部分权力主动给予外戚,借此使外戚与权臣制衡。唐中宗李显为了对付发动神龙政变拥护自己的五大权臣,故意将给予韦后垂帘听政的特权,进而增强了外戚的权力。

明朝为何无外戚专权?

明朝朱元璋夺取天下之后,为了给自己的接班人创造所谓的好的环境,大肆诛杀功臣,几乎将有功之臣杀尽。这也就不需要用外戚来帮助接班人治理天下的必要。

同时,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限制了外戚专权。外戚享受荣华富贵可以,但是想夺得一定的政治权力不可以。另一方面,还规定皇家子弟只允许与普通人家的女儿结婚,这也有效避免了外戚专权。

明朝还建立了内阁制度,由内阁制度来帮助皇帝治理天下。这套机制对于治理国家发挥重大的作用,因此也不需要外戚还治理国家了。

总之,我认为外戚专权这种历史产物的的出现,主要由于每个朝代特有的政治结构所决定的。明朝的政治结构,剥夺了外戚专权滋生的土壤,因此明朝外戚专权便没有产生外戚专权。


峰哥谈史


明朝为防外戚专权,制定出了“公主俱选庶民子貌美者尚之,不许文武大臣子弟干预”的律法。规定驸马须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家庭中选取,而且子弟被选中的人家,近亲中便不能再出仕为官,即使已经做着官的也得退休回家,驸马终生只拿俸禄而不能为官,这一制度就从根本上杜绝了驸马出身贵胄的可能。驸马出身一般,家中无权无势,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外戚专政。


明朝已经废除了宰相,内阁也不过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而已,朝廷的政治格局是皇帝,宦官,内阁三足鼎立的时代,三角关系是最稳固的,任何一方的力量都不可能超越其余两方,所以真的出现不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关河南望


明太祖朱元璋驱除蒙元,恢复华夏,建立大明王朝!总结历朝之得失,为防止外戚干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制度上的约束

太祖皇帝教育外戚干政为害甚烈,在建国之初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对外戚采取限制措施!

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捭预政事

并且

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牌用铁,字饰以金,复著令典。

并且命令朱升编修《女戒》以教育后妃!成为祖宗成法,为后世遵循!朱元璋马皇后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马皇后也从未干涉政事!

成祖朱棣加以补充,编修《古今列女传》,以封建礼教的形式,进一步约束后妃!



除了对后妃的教育与约束之外,在后宫选妃制度上也做了很多相关规定!

朱元璋打破了历代与官宦世家大族联姻的选妃方式,而是采取了从民间选取良家女子以充后宫的制度!

这项制度被写进了《皇明祖训》,以为后世之君必须遵从!

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但是娼妓,不许狎近

太祖明确告知子孙,后妃必须从民间选取良家女子,这样就防止有背景的女子进宫,进而壮大外戚的势力!纵观明代的后妃,全部遵循这条戒律,因此从根上杜绝了外戚势力的增长!



而民间女子进宫之后,她的家庭成员如何安置?如果继续务农岂不有伤皇家尊严?太祖规定后妃亲属不得任实职,以防止权力过大!

后妃家属一般都是任的千户白户指挥使这些虚职,或者封侯封伯这些虚爵!

后父初秩不过指挥,候伯保傅以渐而进

同时为防止后宫勾结外臣作乱,对后宫严加防范!

巨细衣食之费,金银币帛、器用百物之供,皆自尚宫取旨,牒内使监覆奏,移部臣取给焉。若尚宫不及奏、内使监不复奏辄领于部者论死。或以私书出外,罪亦如之。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人宫,以证取药。

后妃的饮食起居,就连生病看病也不可能有与外臣勾结的机会,防范不可谓不密!

因此在这些严格的管控之下,根本不存在外戚成长的土壤,怎么可能会有外戚专权?外戚专权的土壤没有了。但是明代的一些政治制度,也在间接上起到了打击外戚势力的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明初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君权进一步加强!



明代的一套完善的监察制度,锦衣卫,东厂严密的侦缉工作,御史科道官六部给事中等这些言官们可以风闻言事,这就厉害了,只要听到点风吹草动就可以给皇帝上书,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哪个外戚敢乱来?

宪宗独宠万贵妃,万贵妃也不能掀起大的风浪,后期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郑贵妃被文官骂的狗血淋头,也始终没能独霸后宫!言官功不可没!



还有一个大时代环境的因素,就是程朱理学的盛行,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的衰落,三纲五常严厉束缚女性的地位,这也在间接上,对女性起到了约束作用!

因此众多的因素,使得明代成功的杜绝了外戚干政,外戚势力成功被压制!这在明代也是十分难得的!


古楼残卷


我是专注历史的天枫说,下面我来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外戚是历朝历代都不能避免的一个问题,或者说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外戚问题历朝历代都比较重视,明朝也不例外,但是明朝却没有外戚专权,这也是明朝所采取的措施决定的。

下面小枫将带着大家从,中国古代的外戚、历朝的外戚干政、外戚专政的两面性、明朝之前对外戚的防范、明朝针对外戚所采取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来阐述一下,明朝为什么没有出现外戚干政。

中国古代的外戚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这在中国古代是一支庞大的力量。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序》:“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司马迁在史记中直接用外戚左传,给了外戚以名分,所以唐朝的刘知几在《史通·题目》中说:“如马迁撰皇后传以外戚命章,按外戚凭皇后以得名,犹宗室因天子而显称也。”

外戚在古代根本不能避免,帝王不可能是一个人,他有母亲,也有妻子妃子,帝王的母亲娘家也有不少的亲人,妻妾家中也少了兄弟姐妹,这些人是外戚,他们和帝王有着亲戚关系。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所以顺带着帝王母亲的亲人,妻妾的亲人也会被帝王优待。

所以会形成一个外戚集团,这个集团十分庞大,却又不得不重视。

历朝的外戚干政

外戚一般都和帝王有亲戚关系,虽然讲究任人唯贤,但是更多的还是任人唯亲,谁不想任用自己身边的人,这样就十分容易出问题,容易出现外戚干政。

所谓的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

外戚和皇帝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且外戚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所以外戚干政在历朝力代都十分常见。

在秦国时期秦昭襄王时期的宣太后和他弟弟先后把持朝政,掌握着秦国的大权。西汉时期吕雉更是大权在握。

到了汉朝外戚专政的现象十分严重,吕后开启了汉朝外戚干政的先河,吕氏家族掌握着朝政。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有窦氏家族专权、汉昭帝和汉宣帝有霍光专权,西汉后期有王莽专权。

在东汉时期外戚干政更是家常便饭,由于东汉时期的皇帝大多数在继位的时候年纪都比较小,所以在东汉外戚干政最为严重。

章和二年汉章帝死,年仅 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其兄大将军窦宪乘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后汉书·窦宪传》)

和帝死后,邓太后立出生 100 多天的殇帝即位,殇帝2岁夭折,再立13岁的安帝。邓太后临朝,外戚邓骘兄弟又出面把持朝政。邓氏死后,汉安帝启用他皇后的哥哥阎显等掌管枢要。

延光四年汉安帝死后,立幼童北乡侯为帝,阎太后临朝。阎显得势,独揽大权,幼帝去世,11 岁的顺汉顺帝帝上台。顺帝死后,2 岁的冲帝即位,梁太后临朝。太后兄大将军梁冀掌权。

汉冲帝死,梁冀主谋立 8 岁的质帝。质帝少而聪慧,被梁冀毒死。梁冀把正准备和自己妹妹结婚的蠡吾侯立为皇帝,是为汉桓帝。

汉桓帝死后,窦太后立刘宏为帝,就是汉灵帝,窦太后临朝,窦武升为大将军,以其辅政。

东汉少帝时期何进专权。

所以说整个东汉王朝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一个外戚专权的王朝,可以说东汉是外戚专权的鼎盛时期。

北周静帝宇文阐统治时期,外戚杨坚专权,杨坚不见专权最后还取代了北周,建立隋朝

唐玄宗天宝11至14年6月15日(旧历)、外戚杨国忠继任宰相兼文部尚书,并身兼四十余职。

南宋宋理宗时期,外戚贾似道专权。弄得南宋乌烟瘴气的,后来的王朝虽然也有外戚,但是已经不能独揽朝廷大权了。到了明清时期外戚专政基本上已经不见了。

外戚专政的两面性

外戚专政也有两面性,也就是说外戚专政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个积极和消极主要是从国家的稳定和帝王权力方面来讲的。

首先说积极的一面,有些外戚专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朝局,比如秦昭襄王是在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的支持下,才顺利登上王位的,也是宣太后和魏冉等帮助他稳定了朝局。再如西汉汉武帝继位年幼,窦太后掌权,保证皇位的稳定和国家的稳定性,这些在当时都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可以说是积极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消极,这主要是针对帝王权威方面,以及一些外戚专政后,嚣张跋扈,甚至谋权篡位。

比如西汉吕氏专权,吕氏家族子弟封王,并且大肆屠杀刘氏子弟,这本身就是对皇帝权威的一种挑衅。王莽专权,直接终结了汉朝。东汉那些外戚专权,动不动就杀掉皇帝,拥立一个听话的皇帝。还有北周的杨坚专权,直接夺取了北周宇文家族的皇位,建立了隋朝,这对当时的皇帝来说绝对不是好事。

而且不少皇帝为了对付外戚专权,任用身边的太监,由此造成了宦官专权,这些都是消极的影响。而那些专权的外戚,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好下场。

《汉书·外戚传赞》:“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序自汉兴,终于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其余大者夷灭,小者放流,乌噱!鉴兹行事,亦已备矣。”

比如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最后被逼去职,“身折势夺而以忧死”。西汉吕氏一族最终在吕雉死后被彻底铲除。霍光专权,在他死后,霍家被清算。

外戚窦宪最终被皇帝赐死,东汉和帝时期外戚窦宪专权,汉和帝长大后将其逮捕赐死。东汉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时期,外戚梁冀专权,梁皇后逝世后被汉桓帝藉宦官之力诛杀。东汉汉少帝刘辩时期,外戚何进专权,但很快被宦官设伏杀死。

唐朝的杨国忠最终也被士兵所杀,所以外戚专权的下场基本上都十分悲惨。

但是权力的滋味让人着迷,即使有不少的外戚因为专权被杀,下场不好,依然有外戚想要独揽大权因此,历朝历代对外戚采取了不少的防范措施。

明朝之前对外戚的防范

外戚干政,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忍受的,特别是在西汉,汉武帝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在立幼子刘弗陵为继承人的时候直接杀了刘弗陵年轻的母亲,就是为了防止以后外戚干政,简单粗暴却又有效果。

在东汉外戚专权达到了巅峰,东汉时期也意识到外戚的严重威胁,所以不少皇帝利用宦官和外戚夺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最终导致的宦官专权,所以在东汉不仅有外戚专权也有宦官弄权。

要说历代对于外戚专权防范最有效的当属于宋朝,宋朝首先是在行政机构上的改组,中央政府设有三司、宰执、枢密使三官,从一定程度上达成三权分立,使除大权独掌的难度大大上升。此外建立各种监察机构,根本不能让一个人大权独揽。

还有就是宋朝实行的是以文御武,武人的地位很低,即使有外戚掌握军队,也不可能真正的干政,我们可以看出来之前朝代外戚能够专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掌握了军队,但是在宋朝你掌握军队也没有用,因为权力相互牵制,军队你也不可能掌握。

外戚在宋朝一朝十分老实,已经没有了能够专权的土壤。

明朝对外戚专权的防范措施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明朝是朱元璋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此人对外戚十分警惕,他当然也知道外戚干政带来的影响,所以他针对外戚可能干政采取了措施,首先规定皇后等人的出身。

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登基后即修纂《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他在其中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

皇帝和亲王想要立一个皇后或者正妃,都不是随心所欲的,基本上都要在民间找,朱元璋不用说了,他的马皇后自然来自于民间 。明仁宗和明宣宗等以后的皇帝,他们的皇后都是普通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皇后家族势力过于庞大,能专政。


一旦皇后册立,也要给皇后家人一些甜头,比如封个爵位啥的,但是没有实权,等于是圈养了,不参与政治,所以根本不能干政。

不仅如此,明朝中后期,文官当政,他们不仅防止武人,对于这些外戚也十分警惕,即使皇帝想要外戚参与政,也过不了官员这一关。

所以明朝防范外戚干政的手段主要是选取家世不彰显的人为皇后,这样外戚的势力不大,而且外戚即使有爵位也没有实权,更加不能参与政事,这样的结果就是,从明朝建立到灭亡,外戚基本上没有干政,算是杜绝了这一现象。当然一些有才能的外戚也不能参与政事,对朝廷来说也是一件损失。

总结

总的来说历朝历代都有外戚,在很多朝代有外戚专权,东汉外戚专权达到顶峰,还有一些外戚能够篡位比如王莽和杨坚,所以外戚专权是历朝统治者所警惕的。但是真正采取有效措施的当属宋朝和明朝,而明朝似乎更加彻底,在明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根本没有外戚专权存在。


天枫说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这一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才的选拔问题。

1,从君主制产生之日起,如何选拔人才治理天下便是帝王最关心的事情,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帝王不需要时时操心,但却能完全掌控朝政,所以在君权诞生之时,相权便同时产生了。

相,便是辅助,佐天子治天下。

那么谁来做宰相和大将?

当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时,外戚便是最常见的人选,因为他们是皇帝的亲戚,同时又不同姓,更适合辅佐皇帝。

同时,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开始形成,之后世家大族不仅与皇族联姻,还掌控了朝政,而这显然不是皇帝们想看到的。


汉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霍光都是外戚,唐朝时期的长孙无忌也是外戚,所以外戚当然有人才,但同时也有野心,能力不足的皇帝极易成为傀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不断篡位便是明证。

2,如何限制外戚?如何限制世家大族?科举制的产生便解决了这一问题。

唐朝,是世家大族与科举取士的拉锯时期,唐后期的牛李党争便源于此。

从宋朝开始,赵宋官家为了防止武人夺权,大兴科举,从宋朝开始几乎所有的官员都由科举产生,皇帝有了足够的人才来使用,所以外戚便不是必然的选项了。

以文抑武,以文统武,都是因为科举创造了这一条件,科举使我国产生了世界史上最早的文官社会,皇帝不必只在亲戚中选辅政之才。

所以,严格来说,从宋朝开始便没有了外戚专权,同样清朝也没有。

科举产生的人才足够统治者使用,而且这些人是天子门生,敬畏皇权,很难对皇权产生威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