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顧曼璐“本我”與“自我”意識的矛盾心理

張愛玲擅長通過自己獨特的感覺,用不同於傳統的色彩語言,遊刃有餘地展示筆下人物的蒼涼心態和生存狀況。其小說豐富了描繪人物心理的手法,出色的心理分析亦是張愛玲小說的一大特色。

張愛玲小說中對變態心理和人格分裂進行了細緻描寫,變態心理有時涉及人物的性倒錯、同性戀、多重人格等,這些都揭示了人性更深層次的那個部分。

張愛玲筆下的人物,總是不斷充斥著本我與自我的衝突。很少會有超我意識的出現,其中以《半生緣》中的主角之一顧曼璐為典型。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顧曼璐“本我”與“自我”意識的矛盾心理

01 本我與自我的心理學概念

1、本我

本我最早是由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於1923年在《自我與本我》中提出的心理學名詞。它與自我,超我共同組成人格。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衝動和慾望的貯存庫。本我是按“唯樂原則”活動的,它不顧一切的要尋求滿足和快感,這種快樂特別指性、生理和情感快樂。本我由各種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構成,完全處於無意識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時就有的固著於體內的一切心理積澱物,是被壓抑、擯斥於一時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無意識的生命力、內驅力、本能、衝動、慾望等心理能力。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2、自我

“自我”則是介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

“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處於社會生活的現實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與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間,按照現實原則協調矛盾,儘可能地尋找權宜之計,是個體最終行為表現的決策者,時而管理本我,時而服從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動的目的和方向。

本我是人天生會有的,也就是在孩童時期,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累積,教育和習俗的影響,會不再盲目追求滿足,漸識時務,從本我中分化出自我。

也就是,自我是本我的衍生。本我意識和自我意識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

半生緣中的顧曼璐的心理矛盾,正是典型的本我與自我意識的矛盾體現。

02 張愛玲對曼璐的“本我”與“自我”意識的矛盾心理描繪

根據張愛玲在小說《半生緣》小說中對顧曼璐的心理刻畫,橫向來看,顧曼璐的心理變化正是“本我”與“自我”意識的矛盾體現。

作為張愛玲筆下的典型女性人物,她深受傳統思想的壓迫而形成異化而且複雜的心理。

從最初處處保護著妹妹曼楨,到最後因為一己的執念而葬送了妹妹的幸福,這其中充斥著本我與自我的矛盾衝突。

1、矛盾心理的表現之一:暴躁的脾性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顧曼璐“本我”與“自我”意識的矛盾心理

17歲之前,曼璐原本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愛她的父母以及兄弟姐妹,還有一個相愛的初戀情人準備訂婚。

但這一切,都隨著父親的去世突然發生了改變。作為家裡的長女,曼璐在她清醒的自我意識的催促下,選擇了犧牲自己,放棄初戀情人,放棄她原本的幸福生活,獨自一人養家餬口。

這一步,便是曼璐自我意識壓制本我意識的開端,矛盾心理日益凸顯。

沒有人本能就願意去做一個受人唾棄和社會歧視的舞女,這一切,都為了自己的家庭,當本我意識無法實現,自我意識便來理性的壓制。

弗洛伊德理論表明,壓抑作為一種自我防禦機制,把引起焦慮的思想、觀念以及個人無法接受的本能慾望和衝動壓入潛意識之中使之遺忘。

潛意識裡的焦慮無處發洩,脆弱的、仍然幼稚的和不成熟的自我則利用更為迂迴的非理性方法來處理焦慮問題。這一點,在曼璐的身上無疑是她最真實的寫照。

面對家庭變故,無奈選擇做舞女的曼璐,本我意識無法實現,長期自我意識壓抑下的曼璐脾氣變得異常暴躁。

所以她常常對家人以及傭人發脾氣,這其實是曼璐長期自我壓抑而產生矛盾心理的宣洩。

矛盾的曼璐一方面她愛護家人,努力賺錢貼補家用,另一方面,她又常常對家人亂髮脾氣,悄無聲息地對家人造成了傷害。

2、矛盾心理的表現之二:對妹妹曼楨恨意的由來

顧曼璐的內心深處,也藏著一顆少女之心,她也曾單純美好,純潔無瑕,這一點,和曼楨無異。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顧曼璐“本我”與“自我”意識的矛盾心理

但曼璐受家庭和環境所迫,不得不去做舞女,這和自己天然想要的人生背道而馳。

如果按照曼璐的本我意識來,她應該和她的初戀豫瑾過著幸福的相夫教子的日子,曼璐的本我意識和他人一樣,亦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樂。

但現實不允許她這麼做,因此在做舞女養家餬口的這段日子裡,曼璐都是自我意識壓制著本我意識。

而壓抑作為一種防禦機制,會形成一種暫時的保護,但久而久之,當內心矛盾無法承受時,便會爆發。

曼璐對曼楨的初步潛意識裡的恨意是由丈夫引起的。

婚後妹妹來家裡探視,丈夫祝鴻才明確地表露出了對曼楨的好感想要娶回家做姨太太:

其實要說漂亮,比她漂亮的也有,我也不知怎麼,儘想著她。

曼璐毫不猶豫地打消了他的念頭:

“虧你有臉說!你趁早別做夢了!告訴你,她就是肯了,我也不肯—老實說,我這一個妹妹,我賺了錢來給她受了這些年的教育,不容易的,我犧牲了自己造就出來這樣一個人,不見得到了兒還是給人家做姨太太?你別想著顧家的女孩子全是姨太太胚—”

同時又把丈夫狠狠地罵了一頓。

曼璐的這句話表面上,是對祝鴻才對曼楨垂涎的一種斥責和謾罵。實際上,也是她本我意識的一種體現。

她上述的話語中實則隱藏著這樣的兩個意思:

一、曼楨所受到的高等教育,以及曼楨如今擁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犧牲換來的。

二、同樣作為顧家的女孩子,曼楨和曼璐卻有著本質的區別,曼璐作為舞女身份卑微飽受世人詬病,但曼楨卻高高在上,受過高等教育,被更多人擁戴和愛護。

仔細推敲曼璐的話語,以及張愛玲賦予曼璐的臺詞背後的心理,不難發現,此刻的曼璐已然出現心理不平衡。同樣是顧家的女兒,憑什麼她和妹妹會有如此大的差別,一個是舞女,一個是鳳凰。而自己為祝鴻才付出了那麼多,也為這段婚姻做出了巨大犧牲,為何丈夫依然對妹妹念念不忘,為什麼她奉獻了這麼多卻受到了丈夫不公的待遇,與丈夫對妹妹的態度截然不同。

恨意也因此逐漸滋生在曼璐的內心深處。命運的不公,自己和妹妹的差異化對待,都逐漸造成了曼璐的心理異化。

此刻的曼璐內心本我意識開始啟動,在她的內心深處,她希望自己能夠得到丈夫全心全意的愛而無異心,但丈夫卻見異思遷,不僅夜不歸宿還打妹妹的主意。一方面得不到丈夫的愛,另一方面丈夫心思放在了曼楨身上,這讓曼璐的潛意識逐步已經對曼楨心生恨意。

但畢竟曼楨是自己的親妹妹,出於對妹妹的自我保護意識,她回絕了丈夫祝鴻才提出的非分之想。

這個決定,實際上是曼璐的自我意識壓抑了本我意識而所做出的理性決定,實質上曼璐的內心已異常矛盾。

隨著時間的推移,曼璐因舞女身份而遭來的不公待遇愈來愈多,社會、家庭、甚至初戀情人乃至丈夫對她的偏見。曼璐的思想異化越發凸顯,“本我”意識也在日漸佔了她心理思想的上風,自我意識無法壓制她的本我意識,則恨意日漸上升,心理矛盾加劇。

對曼楨的恨也是她潛意識裡對不公的轉移,這種潛藏的恨意被誤會所激發。

所以面對母親提出的餿主意“借腹生子”,起初的曼璐理性的覺得不可行,但靜下來的曼璐意識開始受本我意識的支配,默許了母親的做法便開始悄悄實施,曼楨的噩夢也因此開始浮現。

“有個孩子就好了。借別人的肚子生個孩子。這人還最好是她妹妹,一來是鴻才自己看中的,二來到底是自己妹妹,容易控制些。”

如果說之前只是曼璐本我意識的浮現,那麼上述曼璐的想法裡就是她本我意識的充分體現。

“借腹生子”這種方法她首先想到的為什麼是曼楨,而不是阿寶一樣的丫鬟。

正是因為在她的潛意識裡,是憎恨曼楨的。曼楨只有和她一樣 “不純潔”,她才會獲得一種的本我意識裡的滿足感。

儘管,她是無意識的想到了這一點,卻也真實地表現了她的恨意。本我意識日漸佔了她的思想上風,生活和環境的逼迫,讓她的自我意識難以克服本我意識。

而隨之而來的,就是她本我與自我的矛盾衝突。

她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瘋了,才會有那樣的想法的。但是,那種想法又如同夢魘一般如影隨形、無法擺脫。

而壓垮曼璐道德層面的最後防線,本我徹底突破自我約束的事情,就是她誤會曼楨毀掉了她對初戀張豫瑾的一點美好憧憬,讓她把心裡的恨意全部宣洩在曼楨身上。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顧曼璐“本我”與“自我”意識的矛盾心理

她便冷笑一聲道:“哼,倒想不到,我們家裡出了這麼個烈女,啊?我那時候要是個烈女,我們一家子全餓死了!我做舞女做妓女,不也受人家欺負,我上哪兒去撒嬌去?我也跟你一樣的人,一樣姐妹兩個,憑什麼我就這樣賤,你就尊貴這樣地步?”

曼璐的本我在此時徹底地支配了自我。她的恨意是表露無遺,她對曼楨的憎恨其實也多半來源於舊社會對女性的不公和壓迫,讓曼璐自身的道德準則逐步的淪喪。

另外,她把自己受到的不公又延續到了無辜的曼楨身上,讓悲劇不斷地擴大化。

3、矛盾心理的表現之三:對妹妹曼楨的掌控

張愛玲《半生緣》:淺析顧曼璐“本我”與“自我”意識的矛盾心理

在形成對曼楨的系統恨意之後,為了讓曼楨為丈夫祝鴻才誕下兒子,曼璐對曼楨進行了惡魔般的掌控。

為了讓曼楨順利生下孩子,曼璐不惜一切代價將曼楨關押起來,自私地希望曼楨能按她的設想來行事,把曼楨一起拖入了她自身的困境裡,形成了無可挽回的悲劇。

小說後期的顧曼璐,把自己壓抑的本能意識發洩在曼楨身上,沒有擺脫本我對自身的束縛,弱化了自我的意識約束,形成了不可掌控的局面。

人物心靈的脆弱,往往是限制他們命運的關鍵因素讓他們在面對焦慮時總是難以排解,因此形成了病態的心理。

同時,也正是曼璐複雜矛盾的心理,讓《半生緣》這部小說的整體脈絡變得更具真實性,有著接近現實的悲劇性質。

03 結束語

曼璐生性善良、勇敢、有擔當,但她追求幸福、快樂、美好的本我意識卻不得不因生活所迫,被保護家人的自我意識所壓抑。

曼璐也是一箇舊層社會的普通女人,嫁一個愛自己的丈夫,享受愛情、親情和婚姻的美好願景,完成相夫教子的美好夢想。和同時期的其他普通女子一樣,有丈夫和孩子的陪伴,有一個溫暖的家庭。

但這一切,在曼璐身上都未曾實現:飽受爭議的舞女身份,初戀情人變心,丈夫夜不歸宿留下她獨自在家中孤獨不安。本我意識無法實現,靠自我意識進行強烈的理性支撐,當自我意識壓制不住的時候,曼璐的心靈開始在矛盾中日益異化和扭曲。

小時候看曼璐面目可憎,一個赤裸裸的令人憎恨的潑婦形象,長大了看曼璐實則可憐。自我意識最終壓抑不住人性本來的本我意識的曼璐,內心矛盾心理被激化,恨意徹底爆發,釀成自身悲劇,亦毀了妹妹曼楨的一生。

--END--

參考: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張愛玲《半生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