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豫剧大师常香玉——在密县的成长历程(上)

□ 李宗寅 高冠松 陈贺平

密县,古为新密,又称“华”,是中国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然而,说密县是豫剧(豫西调)的故乡、戏曲的摇篮、豫剧大师常香玉成长的地方,却很少有人知道,许多人不明就里,难得理解一个蕞尔小县,如何和豫剧摇篮划上等号。

豫剧大师常香玉——在密县的成长历程(上)


据《密县戏曲志》的记载,还有现在仍健在的老人们口耳相传的资料,密县人爱看戏,早在明代正德年间修葺的洪山庙大殿中,当时就为洪山真人绘制了二十八幅戏曲壁画,形象地记录了中国戏曲发展鼎盛时期的可视资料。

豫剧大师常香玉——在密县的成长历程(上)


豫剧在密县的发展,据传说是李自成占领中原,打进北京前留下来传入地方的梆子戏和本地戏曲“靠山吼”结合的产物。密县的戏班多,其发展早自宋元以来即是如此,仅人们能够留传下来,回忆起来的清末近二百年,特别是民国到解放初之间,就有大小窝班50多窝,大小戏班如太乙班、大二班、小二班、大八班、小八班、龙虎班、蔡仙班、吉庆班、三清班、太上班、张广班等班社,仅能知道班主、人员和活动时间的,就达130多家。

豫剧大师常香玉——在密县的成长历程(上)


密县的名演员多,仅建国前后,活跃在郑、汴、洛一带的豫剧名演员,几乎半数以上都与密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老盛三、陈金发、韩小丹等,这是当时老一代;如张小乾、张福寿、徐双槐、张同庆等,这是当时的中年一代;如燕长庚、王遂朝、翟彦身、周海水、王金枝、李宝善、韦玉庆、赵锡铭等,这在当时是中青代;如常香玉、马金凤、王二顺、汤兰香、马元风、桑振君等,在当时都是年纪尚小的小青年。如此说来,这戏剧摇篮之称也就名不虚传了。

豫剧大师常香玉——在密县的成长历程(上)

煤窑、太上老君和戏曲

新密之所以会成为戏曲的摇篮,成就这么多的戏班,培育这么多的戏剧名家,这和密县煤矿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旧中国,每一个不同的行业,都有其敬祀的行业神。密县的煤矿业早在唐宋时就已开采,也许是因为老子李耳因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并取炭火炼丹的缘故,这些煤窑主都尊老君为行业神,凡打窑必敬老君。

豫剧大师常香玉——在密县的成长历程(上)


据说“老君爷爱看戏,戏越好,窑越旺”。所以一般的窑主都要成立戏班,养剧团,为其服务。煤窑要敬“太乙老君仙”,戏班则为老君而设,班名多以“太乙”为名,取老子的太初归一的道家宗旨。因之密县便多有“太乙班、太乙老班、太乙新班、太乙上班”等以太乙命名的班社。

窑主养戏班,一般投入都比较大,主办方要置办戏箱、演出设备,管戏班的吃住排练,付给掌班和主要艺人一年三季包银。除了保证本煤窑在老君爷生日(二月十五)、过节、新井投产、煤窑高产、主要庙会的演出以外,其余时间任其对外演出,收入窑上不要分文。在窑上演出排练期间,不出条子,不上份子。这些优厚的条件和待遇,是密县近千年来维持戏曲艺术蓬勃发展的良好条件,也是形成戏曲摇篮的主要原因。

豫剧大师常香玉——在密县的成长历程(上)


窑主供应的戏班分二种,以戏曲教育为主,兼做演出的叫“窝班”;以名角演出为主的叫“班社”,也叫“社班”。“窝班”是以班头招收名角为教师,购买8-10岁无家可归的儿童为学徒。一窝收徒25人,在极其严格的规矩教育下,半年即可登台演出,边演边教边学,五年后方可出窝。出窝后则成为可拿包银、来去自由的演员,并根据演艺水平的高低而定身价。

“班社”则是在原有“窝班”班底的基础上,根据其窑主的力量和“班社”的收入,再招收一些名演员而形成。有些班社的名气比较大,时间比较长,如超化煤窑办的最早的“太乙班”,早在明末即已成立,乾隆年间李石斋当矿主时,达到全盛期,其四大台柱称“四大国公”,在当时即已誉满豫西。

豫剧大师常香玉——在密县的成长历程(上)


道光以后的清末,“太乙班”又分化出了“大二班”“小二班”“太乙新班”“太乙老班”,著名的豫剧名家“四小国公”“十八家老国公”“十大名旦”、老盛三、李合群、张同庆、王同秀、周海水、韩小丹、燕长庚、赵锡铭、王金枝、常香玉、马金凤、桑振军、马元风等等,都曾是这些班底的台柱子。

豫剧大师常香玉——在密县的成长历程(上)

豫剧大师常香玉——在密县的成长历程(上)

周海水


班社的划分,有业余的,有专业的。一般窑主开办的以专业居多,另外还有艺人为主办起来的叫“龙虎班”。还有只唱堂会,不上舞台的“十大忙”戏班。据不完全统计,清末民初在密县境内,以窑主为主办的大小戏班即达130多家。一个戏班的从业人员是“五生、五旦、五花脸、八手场面俩箱倌,四个串角四作饭,外加一个烧茶倌”,近40人,全县共5000余人。当时密县的人口总量不过10万,其二十分之一均从事豫剧事业,其繁荣的发展程度,确实是其它的地方无法比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