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中醫的「免疫」說

中醫也有“免疫”一說嗎?


“疫”在中醫經典《內經》中記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症狀相似。” “免疫”一詞,最早見於十八世紀《免疫類方》一書,意思是免除“疫癘”的危害。


中醫的「免疫」說


但中醫的“免疫”並非單指免除“疫癘”,還包括一般疾病在內。早在《黃帝內經》中即有:“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論述,實開創了世界防病醫學的先河。


東晉時期葛洪記載了用狂犬腦敷治狂犬病的方法,可以稱得上是世界免疫學的先驅者。


至明代時期,已經廣泛採用了人痘接種法來預防天花,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人工免疫的治療方法。


中醫學對免疫的具體認識


1.正氣與免疫:

現代免疫的概念,無非是識別“非己”,排斥“非己”,保存自己的意思。這與中醫 “正氣學說”相符。


《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疾病的發生、發展就是人體“正氣”和“邪氣”鬥爭的過程。


只要機體正氣充實,無論是外邪、內邪都可預而防之,免於患病,即使發病正氣也可祛除邪氣,使機體康復。


如果機體因種種原因致正氣虧虛,一則外邪易乘虛入侵,二則內邪萌生,便導致各種疾病。


可見“正氣”有抵禦和祛邪的作用,同時維持人體內的氣血陰陽平衡,保護人體健康。


所以,中醫的“正氣”發揮現代醫學免疫系統的功能。


中醫的「免疫」說


2.脾腎與免疫:

腎為先天之本,因而強調腎具有調整和維持免疫平衡及其穩定的重要作用。


腎對免疫的調節作用不僅表現在整體方面的調節,同時與細胞內的調節也有關。腎臟的虧虛,會出現內分泌的紊亂。


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是腎陰虛的表現,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是腎陽虛的表現。


脾是後天之本。脾臟是人體最大的腺器官,也是免疫細胞的主要寄居場所。脾臟的虧虛,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均比正常人低下。


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等許多免疫疾病,都是脾胃虛損,津液不足所致。


腎、脾與紅細胞生成和紅細胞免疫功能關係密切,骨髓的造血功能主要來自腎、脾,"腎藏精、生髓、主骨", 脾"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脾胃運化水谷精微,必須在腎陽推動作用下,才能化生氣血。


中醫的「免疫」說



中醫學不但對增強機體免疫能力,而且對治療免疫疾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如風溼病(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性心肌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過敏性疾病(支氣管哮喘、蕁麻疹等)、免疫缺陷病(艾滋病、腫瘤等)等,無論在止痛方面,還是在免疫調節方面,或是減少激素依賴方面,都有著顯著療效。


中醫認為免疫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主要與先天稟賦不足、外感六淫之邪、營衛氣血失調、腑臟功能紊亂、痰濁瘀血內生等因素有密切相關。


外感六淫之邪是疾病的外在原因,先天稟賦不足、營衛氣血失調、腑臟功能紊亂等是內在原因。


在中醫治療中提出“扶正以祛邪”,“邪去正自安”,扶正就是調動機體的抗病力,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其穩定性;祛邪就是排除破壞免疫平衡的一切因素,根據正邪力量靈活辯證施治正是中醫的獨特之處


但對於暴發性、急危重症病變的免疫性疾病,西藥有著不可替代的顯著療效,同時伴有顯而易見的副作用。


所以研究中草藥對增強與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指導中西醫結合,對我們目前防治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章:侯燕琳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腎病一科

配圖:網絡(侵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