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朝皇帝昏君辈出,为何300年不亡?

清風明月逍遥客


我并不认为明朝皇帝昏君辈出,相反,明朝的很多位皇帝在一定的时局下应该都是不错的君主,只是时机不对,明朝能存在近300年绝对是凭实力存在的。

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能力自然不必说,从元朝人手中将江山夺过来,并干掉陈友谅等对手,其实力不容小觑。

建立大明之后,朱元璋更是将一切可能对朱家子孙有威胁的可能性都扫清,哪怕清扫的对象是曾经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士与谋臣。

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也是和他最像的儿子——朱棣,更是千古一帝。虽说从侄儿朱允炆手中将皇位夺过来并不光彩,但是这并不影响后世的我们对朱棣的认可。

朱棣可以说是一位很能打的皇帝了,瓦剌、鞑靼、兀良哈都在朱棣手上栽过,就连交趾(今越南),朱棣也派兵打过,不同的是朱棣出兵是为了镇压交趾国内的叛乱。

除去马背上的功绩,朱棣在其他方面也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了。比如郑和下西洋(有人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编撰永乐大典(没有留存下来),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并建造紫禁城

还有一个,南京有一座大报恩寺琉璃塔,通体用琉璃建造,塔内灯火不断,这座塔就是朱棣为了感念生母而建,只可惜太平天国时期被战火毁坏,现在南京市已经在遗址上建造了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游玩。

明朝的“仁宣之治”也是十分值得后人谈论的,明仁宗实在是一位仁慈的皇帝,登记之初就下令为靖难时期的臣民正名,比如当时被诛了十族的方孝孺。

仁宣之治可谓是在开国之后的休养生息,有点类似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国家的实力和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明宣宗还尤为注意教育问题,于是他开始让宫里的太监开始学习读书写字,皇帝的初衷是好的,提高教育就能改变命运,但是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后来太监独揽大权,甚至篡改圣旨,一度陷大明于水深火热之中,比如后来的著名太监

魏忠贤。

明朝还有一位十分值得一提的皇帝,就是嘉靖,他是一位很有“特色”的皇帝,比如宠爱郑贵妃,让奸臣严嵩在朝廷上嚣张,把自己小金库的钱全拿来给道士们修炼金丹等等。

但是嘉靖误国了吗?并没有,科举照常,内阁照常工作,就是不常上朝,继承人的读书问题有点耽搁。可是正是嘉靖这种不理事的态度,民间的话本小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昆曲的前身便由此开始,民间艺术氛围一时高涨。明清小说一度成为能够和唐诗宋词相媲美的文化产物。

明朝还有一位皇帝——崇祯皇帝也是值得一说的,说到崇祯,大家可能都觉得他是亡国之君,应该是荒淫无道的,其实不然,崇祯皇帝其实真的是个好皇帝,很有手段,比如,刚刚继位就干掉了魏忠贤一党,但是明朝到了这个时候,光靠手段是不行的,还得国家有钱。

可是这个时候国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陕北地区闹了饥荒,老百姓们吃不上饭,这下可不得了,老百姓生气了,不干了,后果可是很严重的,具体事例可参考陈胜吴广起义,陕北的老百姓也搞起了起义,这是国内矛盾,那国外呢?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从东北打过来了,这下简直是一个头两个大,国家又没钱,那大明公司只能倒闭。

其实从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崇祯或者大明是值得我们期待的,那就是张岱,说这个名字您可能比较陌生,但是我一说《湖心亭看雪》您就想起来了,就是这个痴痴的作者,一心只想着光复大明,还写了本《陶庵梦忆》来回忆自己曾经在明朝的生活,可见张岱对明朝的感情至深,只有一个国家给了百姓安定的感觉,百姓才能一直念着它,大明就是这样一个值得人牵挂的朝代。

因为篇幅限制,这里只例举了几位皇帝,如果您对明朝的皇帝感兴趣,对明朝的历史感兴趣,可以阅读当年明月老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或者你会对大明又有不一样的认识。


林忆南




明朝16个皇帝,个人素质都不错,不少人都是琴棋书画高手,都没有近亲结婚,都比较聪明。有一些不是一般的聪明: 太祖朱元璋天纵奇才,成祖朱棣文武全才;仁宗朱高炽和宣宗朱瞻基都是很有心机和手段的人,是能把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上的角色;代宗朱祁钰和熹宗朱由校都是挽狂澜于既倒的主;孝宗朱祐樘是公认的一代明君。

情商低一点的有建文帝朱允炆、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武宗朱厚照、神宗朱翊钧,但还算不上昏君。要说昏庸,世宗朱厚熜(cōng)和思宗朱由检应该算的上是,连毛主席都说世宗昏庸,思宗朱由检是亡国之君,虽然没有荒淫,但是,工作水平的确不行,所以亡了国。



此外,明朝的制度比较有优势。这个制度是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中央有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约,有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制约,有内阁和六部的制约,七牵八扯,离开了皇帝的裁决,谁都办不成任何事情。

地方上也是三权分立,有布政使,有按察使,有指挥使。一个是政府,一个是纪检,一个是军区,互不统属,谁也不能干预别人的正常工作,也就不可能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正因为以上原因,明朝才得以享国276年。


坐看东南了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清朝的皇帝都是兢兢业业无昏君,而明朝的皇帝除了前面几个皇帝之外,其余的都是玩世不恭、浑浑噩噩的昏君。但是即便明朝有了像吃了丹药死亡的明世宗、明光宗,也有像做木工的明熹宗,甚至是连续28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大明王朝在这么多昏庸无能皇帝的折腾之下居然还能够屹立近300年,真可谓是中国封建王朝里面的奇迹。

其实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奇迹,明朝之所以能够在这么多皇帝的折腾之下还能够屹立不倒,主要原因还是它拥有了一套近代化的民主政治体制的雏形——内阁制度。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解除丞相对皇帝权力的威胁,借用胡惟庸一案成功的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六部从此直接归皇帝管理。但是废除丞相带来的后果便是增加了朱元璋的工作量。

据《春明梦余录》卷二五记载:“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八天之内,朱元璋一共批阅了内外奏章1660封,涉及3291件事。工作量之大由此可见,以致于朱元璋发出了“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的感慨。

为了减少自己的工作量,朱元璋下令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来辅助自己的工作,这四大学士的身份只不过是顾问,没有任何决策权,一切决策权都掌握在朱元璋的手中。但即便如此,四大学士的出现也是一大进步,它为内阁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雏形。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因为多次御驾亲征无法及时的处理朝中的奏折,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朱棣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明朝的内阁制度正式诞生,但是此时的内阁仅仅只有议政权,说白了只不过是朱棣手下的高级秘书罢了。

朱棣晚年,内阁权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了协助皇帝兼管六部尚书的权力,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明宪宗、明孝宗时期,内阁的权力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明武宗朱厚照是出了名的荒诞不经,为了实现上战场的愿望,还给自己封了一个大将军的封号,而且在他任内发生了安化王之乱、宁王之乱。但是正是有了杨廷和等内阁阁老的支撑,才没有发生太大的动乱。

明世宗、明穆宗先后有了严嵩、高拱等位高权重的内阁首辅,此时大权独揽的严嵩、高拱俨然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丞相”。但是这还不算内阁权力的顶峰,真正把内阁带到权力顶峰的是名臣张居正,张居正的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在这套中枢系统的推动之下,即便出现了像万历这样一个28年不上朝的皇帝,帝国的机器也能够顺利运行。


漫谈上下五千年


为何有的人说,明朝的皇帝大多都是昏君?

明朝持续时间长达276年,历经16位皇帝。而这些皇帝中,除了前三位,朱元璋、朱允炆、朱棣外,再加上一个明孝宗朱佑樘,基本上就没有几个正常的皇帝了。有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有修道皇帝,有蟋蟀皇帝,有木匠皇帝,有贪玩皇帝……总之五花八门,就没一个正常的。

虽然明朝的皇帝大部分看起来不够正常,但是在明朝历史上,是没有和亲没有赔款的,宁死不降可以说是明朝的标签。明朝的皇帝,虽一个个不理朝政,但却骨头很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也只有明朝做到了。

按照正常的逻辑,只有勤政为民的皇帝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如果放在别的朝代有这么“昏君”的话,估计早玩完了。那么明朝为什么就能近300年不完?这跟明朝的内阁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在之前,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在皇帝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层层下发到国家每一个角落。

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的权力逐步上升,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从中晚明朝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不能再胡来。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权力的制衡和监督

此外,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约,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制约,内阁和六部又相互制约,离开了皇帝的裁决,谁也办不成事情。

地方上也是三权分立,有布政使、按察使、指挥使。一个是政府,一个是纪检,一个是军区,互不统属,谁也不能干预别人的正常工作,也就不可能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上的优势,让明朝在没有皇帝的时候也能正常运转。


小武痴史


昏君朝朝有,明代特别多

明朝一共有十六帝,其中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钧、明熹宗朱由校皆属腐朽型皇帝,也即俗称的昏君。所谓的昏君,大都荒淫、怠政,他们或沉溺于酒色,或不理朝政,结果不是委政于外戚,就是宠信阉宦,遂造成政治昏暗,国运衰微,人民穷困的颓局。明朝的腐朽型帝王成批量出现,本质上是由皇位世袭罔替以及嫡长子继承制造成的。皇位嫡长子继承制,造成没有选择余地,皇位终身制又使昏君的劣迹得以代代延续。总之,腐朽型皇帝视军国大事如儿戏,他们的倒行逆施,必然把广大民众逼入水深火热的绝境,从而全面激化社会矛盾,为改朝换代、江山易主开辟了捷径,创造了条件。

明朝昏君辈出,但仍然享有二百七十六年国祚,这是为什么?

作死的明朝的奇葩帝王

明英宗朱祁镇重用宦官王振,视军事大事如儿戏, 瓦剌骑兵入侵之时,在王振的撺掇下,轻率的御驾亲征,导致“土木之变”,使十余万京营主力精锐丧失殆尽。他不仅重用宦官,开明朝宦官专权之先,而且掀开了明朝政局腐败的大幕。后来南宫复辟,明英宗又以谋逆罪冤杀了指挥北京保卫战的大功臣于谦,并重用石亨、曹吉祥等佞臣,由阉党、奸臣轮流把持朝政,致使石亨跋扈,曹吉祥谋反,造成了难以遏制的内乱。明英宗晚年虽然废除了嫔妃殉葬制,做了几件善政,但明朝积弊衰颓之势已经难以逆转。

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迷恋年长他十九岁的万贞儿,封她为贵妃,终日浑浑噩噩,甚至连自己的儿子朱佑樘(孝宗)出生多年都浑然不知,遑论朝政大事!终成化一朝,政事荒废,宦官干政,奸佞横行,明宪宗却滥施恩泽,大肆赏赐群臣,致使土地兼并风愈演愈烈,加上奢侈靡费风气盛行,导致国库空虚,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百余年的积蓄被挥霍一空。宪宗迷恋熟妇万贵妃,不理朝政,使整个大明国家机器处于半瘫痪状,有士人作诗讥讽内阁、六部形同虚设,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明武宗朱厚照是历史上秽名远扬的荒淫帝王。他刚即位就把朝政委托给大宦官刘瑾等人,荒废了政事。他不满足于富丽堂皇的宫室,又在西华门内大兴土木,另筑宫殿,造密室于两厢,名“豹房”,多蓄美女于内,日夜宣淫。他还宠信奸佞钱宁、江彬等人,分授重职,纵容他们专权跋扈。他还有养子百余人,都赐姓朱,纵容这些假子欺男霸女,抢掠民田,扩建皇庄三百多处,从而激起民变数次。武宗在位期间,统治阶层内部矛盾也异常激烈,朱家皇亲安化王朱真烺、宁王朱宸濠相继起兵造反。由此形成了明中期暗流汹涌的政治危机。

明世宗朱厚熜尊崇道教,一心妄想长生不老。他在位期间,天天与道士厮混,打坐炼丹,采阴补阳,居然有二十多年不上朝,由权相严嵩擅权揽政达十七年之久,遂使武备废弛,国库空虚,倭寇劫掠东南沿海数省,蒙古安达汗连年举兵大举入侵,甚至捣入京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危机加深。户部主事海瑞冒死上疏,直言不讳的指出:“百姓讥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长达四十八年,头十年“江陵(张居正)秉政,综核名实,国家几于富强” 。但朱翊钧亲政后,清算已经死去的张居正,废除变法。他是明代最贪婪的皇帝,公然派遣大批宦官任矿监税使,四出搜刮,敲骨吸髓。明神宗的贪财好货导致民怨沸腾,到万历末年,大明已成“萎痹顽钝世界”。《明史·神宗本纪》论道:“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明熹宗继位后,由巨阉魏忠贤与奶妈客氏把持朝政,熹宗自幼痴迷木匠活,当了皇帝后仍乐此不疲,每天引绳削墨,打造家具,忙的不亦乐乎,反而将国家大事抛诸脑后。熹宗贪图享乐,钻研木工,不理朝政,大权自然旁落到魏忠贤阉党集团手中。魏忠贤为非作歹,滥施刑罚,造成了史上罕见的宦官专权局面。彼时的明廷,宦祸与党争不断,举凡正直之臣,均被阉党罗织以东林党的罪名进行残酷荼毒、迫害。彼时,陕北等地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外有虎视眈眈的后金大举进攻,明王朝的丧钟已经被隐隐敲响。

明朝昏君如此之多,为何仍能延续统治近三百年而不倒?

明朝始于公元一三六八年,亡于公元一六四四年。一个昏君迭出的朝代,仍能维持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奇迹”。

元朝末年,太祖朱元璋创建了明朝。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皇太孙)继位,并开始着手削藩,元璋四子朱棣不服,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靖难”,经四年苦战夺取了皇位,是为明成祖。朱棣虽然得位不正,但他上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永乐盛世” 。之后的明仁宗朱高炽与明孝宗朱佑樘继续维持了这一局面,史称“仁宣之治”,使明朝的国力达于巅峰。

此后,明朝的帝王一代不如一代,奇葩迭出,因为宦官干政,奸佞横行,国力日渐衰微。到明神宗时,名相张居正实行变法,国内外局面渐有起色,大有复兴气象。明朝的帝王虽然有好有坏,而且昏君居多,但对外大都强硬,恪守朱元璋“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祖训,即便是贪婪昏眛的万历帝朱翊钧也取得了“万历三大征”的胜利,明朝皇帝秉承“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不割地”的底线,并长期保持“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二十五 ”的卫所制。明朝全国总兵力大约一百八十万人,在中世纪时的世界上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正是因为拥有了这支数量庞大的常备军与震慑力量,加上明廷对外绝不妥协,不服就干, 干不过宁肯自尽也不逃生(比如崇祯),对内部的农民起义也是铁血镇压,兼有夏元吉、于谦、王阳明、张居正、海瑞等能臣辅佐与匡扶,江山代有伟人扶,明朝才能在昏君迭出的困境下延续近三百年的国祚。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首先,从太祖朱元璋起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得六部直接归属于皇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臣权力的集中,不会出现像霍光、曹操这样的权臣,六部间互相制衡,最终的决定意见只能归于皇帝。就算后来内阁成立,起初也是帮助皇帝票拟,一句话就是皇帝说了算。

其次,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利,皇帝就重用了身边的太监,组成司礼监,直接对内阁下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太监与内阁互相制衡,加上皇帝的私人侦探锦衣卫、东厂等爪牙的存在,使得每个人都活在阳光之下,没有秘密可言,更不敢对皇权有分外之想。

再者,我们来看看明朝地方上,没有出现汉末诸侯割据以及唐末藩镇称雄的局面,主要是明朝皇帝将地方上一切大权收归中央,兵权直接归兵部掌管,人事任免由吏部决定,这些都是需要请示皇帝后才能生效的。在各个省中,都指挥使掌管行政,按察使负责刑狱,布政使掌管民政,一省军权由总兵把控,他们彼此分别对皇帝负责,使得权力得到平衡,也使皇帝更加放心。

可以说虽然明朝皇帝顽劣,许多不问政事,但完善的中央集权体系,使得皇帝大权总览,高枕无忧,即使到了末帝崇祯时期,崇祯皇帝也是说一不二,但最终明朝败给了党争腐败,令人无限悲叹。


亮仔学史


明朝昏君辈出这是出了名的,确实,明朝可以说是中国一个朝代里面昏君最多的,几乎成为明朝的特色了。像爱好斗蛐蛐的明宣宗、爱玩爱折腾的明武宗、爱好炼丹的嘉靖帝、及其好色泰昌皇帝、爱好木匠活的明熹宗等等,都是皇帝中的奇葩。但出现连续十几代昏君的情况下,大明王朝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令四海臣服,不得不说令人称奇。但维持这一结果的是明代近乎现代化的内阁制度。

内阁初期还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但在明宣宗之后,内阁地位大幅上升,到成化年、弘治年间,内阁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又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内阁权利依然等同于宰相,并逐渐成为制约皇权的一种机构,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在万历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这是明朝内阁发展的顶峰。到了明朝中后期,大明帝国的运转中心已然变成了内阁。所以,即使明朝皇帝胡作非为,昏庸异常,但是只要明朝内阁人才济济,就能正常维持着大明帝国的运转,此外内阁还能制约着皇权。明朝的内阁制度,使明朝虽无宰相之名,但拥有宰相之实。



史海沉沉


我来哔哔几点

1明朝,封建制度已经很完善了,文官制度,科举制度,内阁制,整个国家运行很系统,杨廷和,于谦,张居正,徐阶都是一代明相。内阁拟旨,掌印太监盖章,跷跷板游戏规则,权利制衡的架构。万历,嘉靖三十年不上朝,朱厚照喜欢豹房,天启皇帝喜欢木工,国家依然正常。暗暗符合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借此不断发展。

2科学制度把知识分子笼络住,太宗皇帝真长策,攒得英雄尽白头。唐宋以后,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基本不再造反了,因为有去处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上升阶梯。洪秀全落第秀才,水平有限,写的诗狗屁不通。

2各地以文制武,又文武分开,巡抚,总兵互相牵制。大都督府有兵无权,兵部有权无兵。权利制约,户部有钱无兵,互相制衡。可以称得上三权分立哦!

3清朝对明朝的丑化,其实木有那么不堪。明武宗只是贪玩,并非昏庸无道。

4舆论监督,制度监督,敢于为民请命的,犯颜直谏的占据道德高地。为此廷杖的,就是在朝廷被打屁股,不以为耻,前仆后继,反而是无上的荣光。客观上起到制约皇帝胡作非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生,我所欲者,义,我所欲者,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5明朝灭亡,崇祯皇帝励精图治,自以为是明君,瞎指挥,求全责备 ,急功近利,先后杀了十几个内阁首辅,人说崇祯朝五十相。反而亡国。这是后话了。

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无能的扎心君


初看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迷惑度的,不过只要区分清皇帝的昏庸行为更多是个人行为,还是带动整个国家折腾的行为,许多就好理解了。

我们习惯上说明朝的昏君有明英宗、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七个皇帝。接下来我就分别看看他们的昏庸行为和影响吧。

1.明英宗:一般关于明英宗昏庸的材料都是正统年间的,主要就是宠幸王振和亲征瓦剌导致土木堡之变。客观而言,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确实面临开国以来最大的危机,好在这时候明王朝还有强大的动员力,短时间在京师附近集结20多万部队,各地的援军源源不断的开来,加上于谦的统帅指挥能力,在京师保卫战中击败瓦剌军,明朝转危为安。

(明英宗:一位传奇的皇帝)

到了夺门之变后英宗复辟,那时候的他已经是一位非常成熟的君王,懂得了节制自己,也懂得了驾驭臣下,更没有好大喜功之心,这段时间的他不能再算作昏君了。

2.成化皇帝(明宪宗):明宪宗登基的时候刚刚成年,由于幼年的特殊经历,他特别依赖万贵妃,这引起了宫廷内的诸多风雨;另一方面他喜欢修仙求道,吃各种丹药,许多人借着这个机会上位,传奉官增多。这就是他的昏庸行为。

(爱看戏的明宪宗,这其实不能作为昏庸的标准)

整体而言,他不好大喜功,只是性格软弱,贪图享受而已,在政务方面,还是放手大臣去做,时代说不上海晏河清,但依然可以正常运行。

3.正德皇帝(明武宗):关于正德皇帝的荒唐事比较多,民间文学写的更多,依然许多是个人行为。他在位最大的事是绕开整个系统在宣府组建大本营,指挥对蒙古作战,最著名的是应州之战。他组建大本营的行为,按当时确实离经叛道,但皇帝主军在明初也有先例,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为了提高京营战斗力,将边军调入,这些行为并不算昏庸。

(明武宗能力不差)

他死后留下的危机是继承人问题,皇帝没有儿子,在最高权力变动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危机。

4.嘉靖皇帝(明世宗):嘉靖的个性是乾纲独断,但不处理具体事务;喜欢享受,但爱惜名声。他最大的爱好是修仙,希望长年百岁,这只是他个人行为。从当时人的回忆和实录记载来看,嘉靖对王朝的特务、财政、人事等领域牢牢把控,并不昏庸。

(陈宝国老师演的嘉靖更深入人心)

5.隆庆皇帝(明穆宗):隆庆皇帝是一个很有趣的人。由于几十年的压抑,他在登基后特别喜欢享受。他在位的时候,主要就是户部要钱,然后采买各种东西。至于国家政务方面,他特别信任高拱、张居正等大臣,尤其是高拱一度担任内阁首辅和吏部尚书。正因为放手让这些牛人去发挥,国家一改疲态。所以隆庆时期,国家反而蒸蒸日上。

(穆宗皇帝很有趣,自己享受但放手大家做事)

6:万历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登基的时候才十岁。他并没有亲政。国家政务上太后、张居正、冯保联盟三位一体。在张居正死后他亲政,最初的五年,他延续了过去那种亲力亲为状态。在万历十五年之后,他学习他的爷爷嘉靖皇帝,基本就是贪图享乐。然后国家的事务垂拱而治,主要负责军国大事。一般而言:他在位的时候有几大弊政,一个是矿监税使。这是为了弥补财政亏空采取的措施,当时争议比较大。但实实在在给万历的内库充实了,留下的钱在辽东战争初期起了很大作用。二是不任命大臣,使国家政权一度处于一个半停运的状态。

到了这时候,国家积弊日深,有“明亡于万历”一说。

7:天启皇帝(明熹宗):明熹宗在位七年。前四年整体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到了天启五年、六年,随着魏忠贤势力的壮大,当时的总督、巡抚、六部大臣都拜倒在魏忠贤的脚下。皇帝的权威很大程度上被架空。而且更关键的是,这一时期,财政亏空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无法弥补的地步。大形势的变坏,加上明熹宗本身能力的孱弱和贪图享受,导致形势进一步恶化。

(明熹宗)

我们总结了七位皇帝:

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一度引起亡国危机,国家动员力和能臣力挽狂澜。

明宪宗:荒唐更多是个人行为,没有特别危害国家的行为。

明武宗:荒唐更多是个人行为,没有确定继承人是他留下的最大危机。

明世宗:荒唐更多是个人行为。

明穆宗:荒唐更多是个人行为,但自己放手大臣做事,反而形势变好。

明神宗:荒唐更多是个人行为,但国家积弊已深。

明熹宗:荒唐更多是个人行为,但大厦将倾。

对于一个皇帝而言,他也有七情六欲,相对百姓而言,他的享受会更大,甚至超出百姓想象。但只要不引起整个国家的行为,诸如拿国运去赌、没有太子之类的事,整体没啥大问题。而且从侧面可以看出:明代皇帝这么多黑料,也是因为明朝氛围宽松的缘故。


一枚明粉


明朝的确是一个神奇的朝代,享国276年,但是只出现了两位能算的上圣明神武、雄韬伟略的皇帝,即开国皇帝朱元璋与明成祖朱棣,其他皇帝当中懂得办事的也就朱见深、朱祐樘,勉强算一个末代皇帝朱由检;开创“仁宣之治”的两位皇帝虽有功绩,推行休养生息,与民有利,但也极大的解放了自己的双手。

明朝的皇帝的,有的继承了祖辈们的务实精神,比如崇尚木匠活的朱由校;有的继承了祖辈们原始的欢乐,比如沉迷斗蛐蛐的明宣宗朱瞻基;有的继承了祖辈们贪玩的兴趣,比如明武宗朱厚照;有的则是痴迷于羽化登仙的境地,比如喜欢炼丹的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虽然自己创造了28年不上朝的记录,但是很快就被孙子辈的万历皇帝以30年不上朝的世界纪录打破。

那么问题来了,明朝昏庸君主如此之多,但为什么还能享国276年之久呢?

政治制度帮助明朝完成了无需帝王的统治运行机制!

明朝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他们就算没有皇上也能够完美运转,这一切来自于明朝历任统治者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是朱元璋废黜中书省的,使得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极大集中了君权,这一举动不仅仅是废黜的是丞相的名号,更是将蔓延千年的君权、相权之争改变称为君权引领相权的状态。君权的至高无上性使得众人都得绝对听命于皇帝。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繁杂的政务处理工作使得他难以一一应付,所以内阁出现了。事实上,内阁承担并行使的就是宰相的职权,唯一不同的一点在于,他们的权力来自于皇帝,而丞相的权力来自与制度。有了内阁,皇帝自然没有了办公的烦恼,大可以高枕无忧,等待朱批就好。

为了保证政治制度运行不受到其他内因的影响,朱元璋还创立了一个锦衣卫制度,虽然创办初期,朱元璋并没有考虑那么多,但是后期的确起到了额外的作用。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任何组织或者机构的制约。朝廷众臣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即便是你有其他心思,皇帝总能率先了解。

关于锦衣卫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据说有一次朝中大臣过生日,第二天朱元璋见到他便说:“昨日生日过得怎样?”,大臣倍感皇上厚爱,感激涕零的倾诉着昨晚的时期,结果是朱元璋直接指出了他并未道出的事情,还将他昨晚请的那些人?说的什么话?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甚至与连他晚上和哪个小妾睡觉,朱元璋都一清二楚,大臣瞬间吓瘫在了地上。锦衣卫办事能力可见一斑。

锦衣卫诞生之后,成为了大明王朝潜在的大杀器,但是兵器越锋利,就越有可能割伤自己的手。明成祖时期,朝廷又增设了拥有私军的东厂。东厂的成立名为捉捕叛党,实际上是为了牵制锦衣卫。起初的东厂由朱棣亲自指挥,后来便交给了太监管理。明宪宗时期,东厂势力太过庞大,皇帝又设立了西厂,又太监汪直出任提督,这样就形成了大明王朝独具特色的“厂卫制度”。


有了制度的保证,明朝皇帝就能像养鱼人一般,将蚯蚓放在众多鱼儿面前,任他们争夺斗争,而自己则可以把控大局,毕竟他们的一切都来源于皇权。

“厂卫制度”形成之后,明朝的政治体制基本上形成了内阁把控百官、锦衣卫监视百官及内阁、东厂牵制锦衣卫、西厂东厂相互牵制的局面,而这些组织的顶头上司都是皇帝。

所以也就出现了张居正这样可以权倾一时但永远不能超越君王的内阁首辅,因为在已经构造好的政治体制当中,只有皇帝能够操纵全局,其他人都是被牵制的棋子。

这就是为什么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还能稳定统治天下的原因。因为政治机构在运行(内阁)、监察机构在运行(锦衣卫)、牵制机构在运行(东西厂),这样的政治体制下,皇帝想拍板定夺可以,想随心所欲也可以,总之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