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民国时期有很多新潮产品大肆涌进,西方的葡萄酒也是这时候开始成为中国人社交场合必不可少的,在民国时期一度受社会知名的新潮人士以及名媛们喜爱,红酒作为西方的舶来品该如何才能打开中国的市场? 因为媒体不发达,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有限,所以商家们想尽办法要把产品所表达的特性以最吸引人的方式展现在广告画里。最开始叫做广告画。区别于现代的真实事物真人模特,那是画师一笔一划的描画出来,现在回看真是精致而又动人。如果你不知道的化还可能会以为是真人模特。直到媒体的发展以及拍照技术进步到一定水平后广告不再是画的了,那时一般都是请出名的歌星、影星甚至是名媛们来代言的。

民国时期第一个红酒广告——张裕葡萄酒

中国最早的葡萄酒肯定是大名鼎鼎的张裕葡萄酒了,张弼士被称为中国葡萄酒之父,对于很多人来说,张弼士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张裕葡萄酒你一定听过。一百多年前,这位堪称中国葡萄酒之父的传奇人物,不仅将葡萄酒引入了中国,并且让中国葡萄酒走向了世界。其实中国古代也有葡萄酒,是西域的特产,但是和民国时期西方的这种葡萄酒还是有区别的。葡萄酒之所以被大众所推崇,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全盘西化。

1892年,他在烟台建立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将贮酒容器缸瓮改用西方常用的橡木桶;引进欧洲优良酿酒葡葡品种,开辟纯种葡萄园;采用欧洲现代酿酒技术生产优质葡萄酒。至今名声远传海外,国宴红酒用的就是张裕葡萄酒。

张裕公司的建立之后,孙中山唯一一次为企业题词,孙中山一生所题匾额并不多见,除了大家最为熟知的“天下为公”外,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企业的题词——就是给张裕题的“品重醴泉”四个字。张裕开创了我国葡萄酒工业化生产之先河工业化生产的先驱,也是中国葡萄酒工业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传奇人物。

咱们看看流行于民国时期的老广告,记录了西学东渐(西风东侵)的浮世绘影,一张小小的图片浓缩了民国时期老上海的风花雪月,当中国风配上西洋酒,这种独有的手绘是中国广告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就算放到今天这审美也不过时。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张裕葡萄酒广告—丁云先作

上图是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刊登于1918年《小说月报》杂志的中国第一个葡萄酒广告,由当时上海名画家丁云先所画,画面椅子旁边有丁云先先生的阳文名章“云先”以表示他的创作。

画面顶端所题的“主任张君剑豪”,则是指张裕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张剑豪,他是张裕创始人张弼士的本家。画面上有一位手执高脚杯的女子巧笑倩兮地依在一张餐桌旁,仔细看画面中的女子还梳着发髻,刚才提示过,这是1918年的广告,字的顺序都是从右至左,那时候很多女子还没有勇于尝试其他发型,并且你会发现,她没有裹小脚而且穿的是绣花鞋,身材略显柔弱,有种古代仕女图的感觉,也就是说图中的女性还是很保守的,但她已经开始喝葡萄酒。

这告诉人们什么信息?就是告诉当时的保守女性应该勇敢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试想红酒这东西的颜色和气味在那时候不一定就对中国人的喜好,就好比可乐刚出来的时候没有人说那个东西好喝,所以得用心推广,可见这个广告设计的细心。设计不仅仅局限在介绍产品上,而是表达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比单纯的产品展示更能让人产生共鸣。

男人喝红酒一般都是交际的场合,而交际的场合缺不了女性,不然何必喝红酒呢?所以商家以女性作为代言打开市场的同时打开人们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红酒文化推广和深入到中国的人际关系中去。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绿瓶是叫做“佐谈经”,棕瓶叫做“正甜红”

在图片中她的桌上放着的两瓶就是张裕葡萄酒,绿瓶是叫做“佐谈经”,棕瓶叫做“正甜红”。瓶子摆放的的位置靠后而不是靠前,在平面中展现和营造出一种空间立体感,光影结合的很不错,尤其是窗外还有树的一部分,这个开窗其实就是一种暗示,告诉人们要更新观念、开放思想,将目光向外看去。

然后海报四周是其他产品的介绍,我们看一看到是由另外6种葡萄酒的酒瓶组成一个花边,上面写有名称标注分别是:“樱甜红”、“大宛香”、“高月”、“琼瑶浆”、“品丽珠”、“佛兰地”。

在画面的底端用楷体文字显示:“各种出品”已经“预历中外赛会得有优奖”。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在1915年的旧金山世博会上,张裕的红玫瑰葡萄酒、雷司令白葡萄酒、可雅白兰地和味美思一举荣获4枚金牌。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今媒体发达到这种程度,我在回味这幅1918年的张裕老广告,依旧觉得那时候人的美学观念真的很独特,仔细看那位民国女子的笑容,明显就是喝的微醺之后的醉人之笑,她的笑容通过历史的见证和时间的洗礼,让我们看到百年张裕的绝代风华。真是“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

好的葡萄酒不仅要好技艺,更要好原料

葡萄的品质对红酒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因素,而葡萄的品质由地理气候等综合原因决定,首先葡萄酒的原料葡萄是不能够施肥料的,不然会严重影响葡萄酒的口感,世界一流的产地都是使用其他办法施肥,例如将燕麦翻到土壤中滋生养分,还有一种就是当地土质肥沃、光照条件优,气候和降雨等等多方面综合因素非常适宜葡萄生长,因为各地环境不是每年都那么好,所以分“大年”和“小年”,大年指这批葡萄的品质好因而葡萄酒也好,小年则是指一般。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好的葡萄产地在大航海之前有法国的波尔多比较不错,但是大航海之后就不是了,很多好地方适合种葡萄,比如加州,加州实际形成在一亿年前,算得上很新的地质环境了,纳帕谷的土壤主要是过去的火山灰,既有养分还透气,周围的水资源来源于雪山的融化,非常的纯天然,这里很适合发展葡萄酒产业。还有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等地。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帕纳古葡萄种植地

世界上好的红酒几乎全部产自于地中海式气候的地区。听我讲希腊文化的时候大家应该很熟悉,也就是类似地中海地区的气候。这种气候的原因是环球的风总体都是从西往东刮的,因此地中海式气候的地区会受到从大洋吹来的海风的影响,这是暖气流,致使他们四季温差不大,昼夜温差也不大,用一个词来讲就是“四季如春”,一般来说一年只有两季之分,大约从每年从三、四月份到九、十月份的旱季(北半球),以及九、十月份开始到第二年三、四月份的雨季(北半球)。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环地中海气候

前文我们讲过中国的独特地理地貌和独特气候条件,咱们这里的很多地区尤其是北方四季分明,所以相比较起来不如这些地区适合种植葡萄。

而你打开地图就会发现,这些地区几乎都全世界纬度在30度—40度之间,所以一般来说在大陆的西岸地区才会有地中海式气候。比如北非以及西亚的部分地区,地中海沿岸、法国和西班牙的南部地区,意大利和希腊地区,还有南非的西南部也有,最著名的是美国的加州,接下来是南美的智利和阿根廷的部分地区,澳大利亚的南部也是非常适合种植葡萄的。适合的地区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算是很少的。

原料相同的情况下,就是看技艺了——发酵。这是一门很讲究的技术,去籽去梗然后压榨出原汁,其他的则作为有机肥料,原汁弄到大罐子里发酵,这里面会加酵母,目的是加速将糖分转化为酒精,如果自然发酵那就成了葡萄汁了,糖分大太甜。这个过程叫除糖或者叫去糖。听上去很简单,但就是这个简单的过程的微生物数量、发酵温度和时间等等的细微差别,使葡萄酒产生了的不同品质和档次。口感的差别就是酒精和糖分的配比。

为什么会有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的区分呢?主要是发酵温度的不同,红葡萄酒是30度,白葡萄酒是12度左右,葡萄在发酵的时候是会放热的,如果你不管那就温度太高,如果你散热太过度就会使得品质大大折损。所以这其中的细分步骤是非常多的。通常这样的发酵时间半年左右。

橡木桶的“陈化”才有了多种口味的葡萄酒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葡萄酒还有不同的口味,这个是怎么来的?行业术语叫做“陈化”,也就是装入橡木桶里,有人可能觉得这个时间越长越好,不是的,时间一长酒精乙醇就会变成乙酸,也就是醋。至于各种口味不是往里面加橙汁、橘子汁、苹果汁等等的,而是橡木桶本身的木头品质和类型,这一点就看产地了,产地最多的是法国,大概10处,剩下就是美国和匈牙利。因为葡萄酒独有的味道是和橡木桶的长期作用而获得的,所以产地很重要。另外就是橡木桶制作过程的工艺,橡木桶在制作的时候是要烤的,也就是烤干内部水分,不同的制作工艺和烧烤时间会影响木头的味道,并且橡木渗出的油脂会与后来装桶的葡萄酒混合。橡木桶的十几种加上制作工艺不同+烧烤时间,这个组合会有很多种味道,木桶价格大概是几百到上千美金的不等,一个桶只能用两次,有的低品质的可能会用很多次,一桶大概能够灌瓶快290瓶左右。

调酒师们的味蕾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木桶的多种口味加上刚才我们说的红酒制作过程中的不同味道,两者搭配起来于是才有了红酒的上百种甚至过千种口味,然后不同的红酒之间还可以再搭配,这就是调酒师们的工作了,像是混合调颜色一样,拿胶头滴管去尝试红酒的味道,闻红酒的气味,看红酒的颜色等等多项指标,并且对多种类的酒做对比。直到最终确定一种合适的风味,然后按比例将酿造好的酒混合然后瓶装。多数红酒都是混合的,比如波尔多红酒是以赤霞珠葡萄为原料制作后和其他葡萄制作的酒混合,这叫混酒。所以葡萄酒的口味几乎是无数种,只不过一般人尝不出来,多数都是常规口味。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葡萄美酒夜光杯

所以你看,一瓶红酒的出产这背后是多少道工艺,这就是红酒文化,当这种文化进入民国时期的中国的时候,人们很愿意去接受这种独特的味道。以至于后来凡是交际场合、重要场合、招待客人几乎都是红酒了,尽管之前我们就有葡萄酒,但是却没有成一套产业链,所以也没有被大众所普遍接受。而西方的红酒一进入市场就大受欢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候西化了。红酒和那时人穿的西服、洋车、洋房、交际舞等等外来舶来品是匹配的,总不能交际舞大家都喝白酒吧?因为红酒本身早已经是一种文化融合在西方的各种场合和需求当中。同当时西学东渐一样,红酒文化也在当时冲击了中国传统的酒业市场。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广生行是冯福田1898年创立,并于1903年在上海成立发行所,即上海家化前身。

上面的这图大家能明显发现人物的妆容和穿着打扮有那时候的时代气息。女子穿旗袍,发型也是当时最流行的空气刘海,脸上红扑扑的胭脂既显得娇嫩又和喝酒的状态能够匹配,不过这个广告显然加进去的东西酒多了,像是一个百货展示。其实这个也大有来头,双妹是中国的著名美妆品牌,1898年由广生行创始人冯福田创立于广州,1903年进驻上海,拥有上百年的历史,该品牌由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化妆品公司广生行(现为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堪称中国本土化妆品地道的先驱。

在当时,双妹聘用画家关蕙农绘制月份牌和美女护肤及香水丶化妆品广告,在当时的上海滩受到热捧,就是上图。1898年清末在香港成立的“广生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化妆品公司,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看完了中国风的红酒广告,我们换个口味。上图不是红酒广告,而是香槟,香槟其实是起泡葡萄酒中的一种。这图表达的意思是在这类场合香槟也很适合,看着很像是一个男性在向女性求婚。但是又好像是帮她系腿部的带子。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上图看着很奇怪,其实这个酒确实奇怪,absinthe叫做苦艾酒。它是一种有茴芹茴香味的高酒精度酒,主要原料是茴芹,茴香及苦艾(洋艾)为原料制作。此酒芳香浓郁,口感清淡而略带苦味,并含有45度以上高酒精度,有的地区译为艾苦酒,在台湾地区直译为“艾碧斯”。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这幅图很容易看出来是香槟,大家注意这个女的身后的杯子,这是1902年博瑞香槟(Champagne Pommery)的海报,这个香槟在今天依旧很出名。在民国时期也很受欢迎。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这个图跟上述的都不一样了,显然更有创造性,上述都是以人物为实体,这个是以酒喷出的气泡来作宣传,背后暗含着什么?也就是说广告不能像之前那么保守了,因为保守无法吸引眼球,就无法达到好的效果,这也说明当时的商品在广告上的竞争很激烈,在同时期这样开放的广告是井喷式的出现。这图是啸维兄弟香槟(Champagne Chauvet)的海报。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张裕葡萄酒广告

与之前的图片对比着看,上图还是张裕葡萄酒的广告,刊登在民时期在报刊杂志上。看上去很正式,在这幅广告画中,画面布局为一间雅致的餐厅,餐桌和座椅为欧式风格,两位衣着时髦的贵妇正在举杯畅饮,桌子上放的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想来应该不是花生米。在其旁边站立拎着酒瓶的不明身份的女子,窗外是碧绿的草坪,墙壁悬挂的横幅为复制袁世凯为张裕题写的“瀛洲玉醴”匾额。

人物的画风是不是很熟悉,有点仕女图的感觉呢?没错,和刚才看的第一幅图张裕葡萄酒广告的是同一位,丁云先。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张裕葡萄酒广告

张裕葡萄酒广告的风格独树一帜,这是1919年《东方杂志》上的老广告,优雅的贵夫人手端酒杯,怡然自得,但是她喝的是香槟。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金谷白兰地酒

这幅图则是“金谷白兰地酒”的广告,你会看到两边有个像对联似的涉及,写道:“用纯熟葡萄为原料酿制,确能辅身体兼可做药品”,这话的意思很明显,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保建酒,提出了“喝酒有益于身体健康”这一理念,在此之前并没有这样普遍的理念或者宣传,白兰地在民国就已经开始拿健康和保建作为卖酒的噱头进行宣传。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昆仑酿酒厂的英雄牌国产美酒

这是昆仑酿酒厂的英雄牌国产美酒,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饭后或者吃饭的时候别喝汤、别喝茶了,来一杯酒助消化。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日本酒商的广告——补血人参葡萄酒

看完民国的了,咱看看日本酒商的广告,这是补血人参葡萄酒,酒杯里的酒还是红色的,总感觉这个图片看着怪瘆人的。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这是中国人,但这是日本酒商的广告,叫做千福王酒,底部写着满洲千福株式会社。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致和堂药材美酒广告

这个是药酒广告,在那时候,药和酒结合有保建功效被广告宣传,深深植入人们的观念中。图中女子叫做小吕宋,手里拿着信封和信,坐在中式庭院的假山普遍,发型是中式的,身穿要么是长裙,要么是带袖子的长旗袍,致和堂药材美酒广告。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各种葡萄酒说完了,得介绍一个当时的新宠——啤酒。图片中是上海啤酒的广告,女子身穿黄色绣花旗袍,呲着大牙花子,头型是当时上海最流行的。这个上海啤酒广告居然有了商标(logo),底部介绍内容说深色和清色两种,老幼皆宜,提神滋补。还是以保建功效和产品特色来做宣传。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怎么能少得了现代人最喜欢的“可口可乐”呢?这是1927年,可口可乐进入中国时的第一个广告,图片上的人是当时上海最著名的电影明星阮玲玉,这叫有群众基础,有粉丝影响力,阮玲玉都喝这黑黑的不明液体了,喝完还特别爱打嗝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赶紧试试呢?这体现了可口可乐的智慧,也就是他们知道可乐这东西一下子让人接受是不容易的,所以找明星以明星效应开启商业通道。

并且这个广告方式还挺独特,他们将阮玲玉代言的可口可乐广告画印在报纸上以月份牌的形式送给大众,就好比今天路边送你印着广告的卫生纸或者扇子之类的东西,最终借名人效应成功打开了中国市场,知道今天可口可乐依旧是很受欢迎的饮料。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这个还是张裕的广告,白兰地酒

这个广告不一样,为什么?因为这是照片,尽管是黑白的,但是人物的表情和姿态一览无余,桌上的酒,举起的酒杯,两位打扮时髦美丽的闺蜜之间的叙旧,一切都在不严重,这是张裕葡萄酒厂在《礼拜六》周刊上登出的广告,除了颜色,其他方面和现代广告没啥区别了。

西学东渐,当民国美女遇到了葡萄酒,与君共品那个时代专属的记忆

通过这一张张照片,我们寻回那个时代的记忆,直到今天,葡萄酒已经是大多数国人经常在各种场合必备的了,种类档次不一。这些酒在人类文化和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人类历史的大江大河中见证了时光,见证了岁月。那一瓶瓶陈年佳酿,那一个个百年千年酒庄,窖藏的不止有酒,还有人类宝贵的智慧与灿烂的文化。

酿人生美酒,与君共饮,品岁月琼浆。我是艾谁谁,感谢阅读,感谢赞赏,评论区见,喜欢请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