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降薪之後,70%的職場人想回家找個“鐵飯碗”

降薪之後,70%的職場人想回家找個“鐵飯碗”

​ 二月再見,三月你好。

如果說,往日在朋友圈迎接新月份到來的職場人,多少帶了些刷存在感的私心。那這一次告別過去、迎接未來的打卡中,所含的“真誠量”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每個人“真誠量”是多還是少,主要與其2月底有沒有發工資,發了多少工資成正比。

很多企業上個星期已經要求員工正常上班了,被疫情困在家裡近一個月的職場人樂觀的以為,一切正在恢復原樣,直到郵箱裡收到一封“調薪公告”。

就像商量好的一樣,各企業一起恢復開工,一起宣佈調薪。

對於調薪,老闆們想的、做的效率倒是很高,可對於早已“四大皆空”的職場人們,簡直是晴天霹靂。

不過別怕,如果脈脈數據研究院告訴你,被調薪的職場人不只你一個,你的心情會不會稍微好那麼一點點?

被(疫)情所困的職場人,又開始為薪所困

上週,脈脈數據研究院聯合Tech星球一起對職場人2月份的薪酬狀況進行了調查,瞭解到當下“為薪所困”的職場人並不在少數。

數據顯示,當下有34%的職場人被調了薪酬。其中有20%的職場人僅獲得基本工資,19%的職場人薪酬被延遲發放,直接被停薪的也有9%,其餘則收穫額度不等的降薪待遇。

降薪之後,70%的職場人想回家找個“鐵飯碗”

另外,還有24%的職場人解鎖“特立獨行”的調薪方式,想必這些老闆當年的數學成績一定不差:

“降薪部分,採用股權補償機制”

“延遲發放12月份工資,居家隔離期間無工資”

“生活費,按照最低工資標準百分之八十發放,值班有值班工資”

從被調薪的職場人所在企業規模看來,規模在0-50人之間的小微企業,以及500-5000人的大型企業是實施調薪的“重災區”。

至於行業重災區,自然不必爭辯——服務業首當其衝。

不過,“錢”向來都是矛盾的源頭。對於調薪決定,企業和員工雙方各執一詞,都不想理對方。

老闆很難。疫情屬於天災,企業受其影響危及生存。降薪和下崗選哪個,這不是送分題嗎?

對於大部分老闆來說,這道選擇題的答案無需猶豫、一目瞭然,員工一定可以理解自己,否則就是無事生非、無理取鬧。

所以,調查顯示53%的被調薪者表示,所在公司強制執行了調薪政策,員工不接受就離開。

降薪之後,70%的職場人想回家找個“鐵飯碗”

然而領導們自認為這情有可原的調薪,並不被職場人接受。

46%的職場人理解企業調薪的行為,對此不支持也不反對,28%的職場人明確表示不支持這樣的做法。

“總說企業和員工是一體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但企業有福的時候沒有讓我同享,憑啥有難時候這麼積極讓我同當?”

降薪之後,70%的職場人想回家找個“鐵飯碗”

另一個職場人無法接受企業做法的原因是,當下的職場人也大多自身難保。

工資發不發、發多少直接影響職場人生存的問題。調查顯示,有46%的被調薪者表明,薪酬的調整會直接影響自己當下的生活。

“四大皆空”不僅是網友的自我調侃,之所以成為熱搜也正說明,ta戳痛了當下不少人的真實狀況。

儘管心裡有一萬個不願意,但作為被動的一方,當前局面可供職場社畜們選擇的選項並不多。

職場人現在能做的,大概就是期盼,自己在朋友圈真誠許下的“三月,請對我好一點”可以實現吧。

爸媽勸我找個“鐵飯碗”,我動搖了

疫情的突如其來,讓許多人開始反思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而降薪新聞一出,又有很多人開始質疑自己職業生涯的選擇。

畢竟,儘管調薪新聞頻出,但不曾有一家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上榜。“鐵飯碗”的標籤,在此時“閃瞎”所有被調薪者的雙眼。

脈脈上也出現了類似的話題討論——疫情之後,該不該聽爸媽話回家找個“鐵飯碗”工作。

降薪之後,70%的職場人想回家找個“鐵飯碗”

可以看到,參與問答的1173名職場人中,近70%的參與者都選擇了“應該”。

這個結果,與近年來年輕職場人的職業選擇似乎有些出入。

麥可思研究院2019年發佈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顯示,2014至2018屆本科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就業的比例從50%上升到54%,2014至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就業的比例從65%上升到68%。

除此之外,科技發展帶來的新興職業也為年輕的職場人提供了多樣的選擇。

不難判斷,在此之前父母與子女之間,對理想職業的選擇早就開始分道揚鑣、漸行漸遠。

而疫情的發生以及調薪的延續,似乎讓大家重回起點、重新思考這個問題。

話題討論中,不少職場人給出了真香觀點:

阿斌

別總以為自己年輕有那麼多可拼搏的,我們活了大半輩子的親愛的父母才是真正的過來人,且永遠,不會騙我們。

倩倩

我有點想回家、、、一個人北漂3年多了,今年也是初六就回北京了,口罩買不到,酒精買不到,合租的房子也感覺不安全,也沒法做飯,天天泡麵、、、家裡爸媽都是國企,什麼都發,假期延長到這一週,不用擔心裁員不裁員,越是這時候,越覺得國企好,飄累了,心累,想回家、、、

郭文

在中國,公務員及事業單位大國企都是穩定的工作,市場經濟也走入了穩定發展的軌道,找一個穩定工作就是人生贏家,不愁吃穿。當然,想創業人除外。

張傑

如果沒有其他生活壓力,回家、找“鐵飯碗”還真是個好主意!

儘管,選擇“應該考慮,穩定第一”的職場人在數量上佔優勢。但持反對意見的職場人卻發出了靈魂拷問:這個時代,真的還有“鐵飯碗”存在嗎?

降薪之後,70%的職場人想回家找個“鐵飯碗”


飯碗鐵不鐵,主要看人

是啊,這個時代真的還有所謂的“鐵飯碗”嗎?或者說,真的存在過“鐵飯碗”嗎?

這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鐵飯碗”本就是個偽命題。充其量,可以在比較的語境中用一用。

與過去相比,當下的環境無疑是更加多變、更加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在如此形勢下談論“鐵飯碗”,意義不大。

更應該關注的是,職場人重新考慮工作選擇的背後,隱藏的那顆沒有安全感的內心。

而之所以缺乏安全感,是因為大家通過疫情,發現了面對危機、脆弱不堪的自己。

必須承認的是,疫情讓很多人發現了自己身上那些、被風平浪靜掩蓋的缺口:

因為行業發展好,即使技能平平,也找得到工作;

因為企業擴張用人旺,即使經常划水,也不會被淘汰;

因為收入穩定,即使月月光,也不愁下個月吃喝;

... ...

因為一切風平浪靜,即使千瘡百孔,也依舊活得精緻快活。

職場人終於發現,讓自己處於這種岌岌可危位置的不是疫情的爆發、不是企業的降薪,而是不願學習、偷懶划水、不愛儲蓄的自己。

真正能夠給職場人安全感的,也不是永保穩定的“鐵飯碗”,而是一個能抵擋住外界危機和挑戰的自己。

降薪之後,70%的職場人想回家找個“鐵飯碗”

可以預見,疫情過後很多人會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財經作家吳曉波表示,疫情突如其來,可能導致人們對社會資源的擠兌行為。比如兩個月前,全中國最緊俏的商品可能是豬肉、水果,現在卻是口罩。因此疫情過後,相信大多數人家裡都會常備一個“家用醫藥箱”。而且,不管是主動或被動宅在家,一旦“重獲新生”很可能進行報復性消費。至於擇業,一些人也許會考慮拓展自己的第二職業,畢竟每一位希望成為成熟的、與時代共同進步的職場人都需要學很多技能。

這裡脈脈也給大家幾點建議,來提高個人的抗風險能力:

  • 將技能所長打造成為自己的護城河

一個人的護城河,是保證其在危機之下不被輕易淘汰的資本。護城河越深,抗風險能力自然也是越強。

但無需給自己過多壓力,努力提高技能所長的目標,不需要一定是成為領域中的頂級,畢竟能成為頂級的條件和不可抗因素很多。當你努力超過80%人的時候,就不會輕易成為淘汰者了。

  • 拓展人脈,構建屬於自己的機遇池

大環境好的時候,找到工作是順理成章。大環境動盪的時候,依然能找到工作才叫做真本事。這不僅取決於個人能力,也取決於往日的積累。而積累的,就是你平時積攢的人脈、資源和機會。

交朋友、看機會,也許短期內對你的工作生活不會產生影響,但這些都是構建自身機遇池的基礎。長期持有,只賺不賠。

特別是當下的自己出現危機時,這座機遇池將發揮巨大的價值。

  • 時刻待機

很多職場人習慣於,只在想換工作的時候才開始看機會、投簡歷。這樣做的弊端,在疫情之下顯露無疑——即一旦有不可抗因素出現,求職很可能就會被中斷。在如今這個不穩定的時代下,職場人的就職風險徒然升高。

另一方面,短期、集中性的求職還會讓職場人無形之中,與許多好機會擦肩而過。

所以,當下職場人應該開始調整自身的求職方式,將看機會、與HR聊機會作為一種常態和習慣。

有好機會上門,就收入囊中;就算機會不合適,認識一個HR人脈也相當於獲得一個實時的機遇提供機,是筆不虧的買賣。

  • 儲蓄

這一點實在不必贅述。

職場人到底是被什麼逼到如今這般田地,想必自己心裡已經有點數了。

只不過,人類健忘。說不定疫情結束後的2個月,慾望就又將一些人打回原形。

所以,這裡倒是有一個不成熟的小建議給到大家:

把自己如今的窘迫處境用照片、文字記錄下來,或者把還不上的信用卡、花唄賬單都保存下來,裱起來掛在牆上。

讓這些證據時刻提醒,自己與貧窮的距離,只隔著一次37°2的發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