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朝皇帝姓朱,為什麼賜國姓為“鄭”(如鄭和、鄭成功)?

靜靜de看著你裝B


明朝的國姓就是朱。鄭和不是賜國姓,只是賜姓鄭;鄭成功確實是賜國姓,所以他應該叫朱成功,只是後世更熟悉鄭成功這個名字而已。

大家都知道,在帝制的時代,天下為一家一姓之天下,皇帝的姓氏不僅代表了皇室,而且代表了朝廷、國家,那麼,賞賜姓氏的最高表現就是賜予國姓了。

霸上孤軍勢莫支,鴻門一劍事尤危。射陽(項伯)不與留侯(張良)舊,楚漢興亡未可知

例如漢高祖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 賜姓劉氏。項伯大家都知道,這個二五仔為了自己的私交在鴻門宴上保護了劉邦,所以能被賜國姓,還封為射陽侯。

但賜姓並不總是賜國姓的,也可以把其他比較好的姓氏作為賜姓。

本以休屠作金人為祭天主,故因賜姓金氏雲

例如漢朝被俘虜的匈奴休屠王子,因為休屠部喜歡用金人祭天,故被賜姓金,改名金日磾;唐朝的桓彥範,賜姓韋。因為韋在唐朝時,是極為尊貴的大姓。

鄭和為什麼賜姓鄭,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有一種說法是靖難之役時,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圍攻北京,大軍駐紮在鄭村壩,時為燕王府宦官的馬三保為朱棣擊潰李景隆立下大功,因此以鄭村壩的”鄭“賜名。



眾所周知,鄭和是回族人,姓馬,鄭則是漢族姓氏中比較古老尊貴的,源於姬姓,以國號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在宋朝的《百家姓》中排名第七。鄭和雖然立下很多功勞,到底是個宦官,賜予國姓不大合適,因此朱棣改為賜姓鄭。

鄭成功的情況又有不同,他的老爹鄭芝龍是南明隆武帝能夠當皇帝的頭號軍事支柱,但鄭芝龍對隆武帝並無忠心,反倒是其長子鄭森忠心耿耿。隆武帝嘆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為了表示對鄭森的寵愛,順便分化鄭家,隆武帝賜給國姓,並將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了朱成功。

鄭成功像

但隆武帝還是被鄭芝龍出賣,死在清軍手裡。鄭成功反對父親降清,在永曆帝即位三年後,改奉永曆年號為正朔,永曆帝即冊封其為延平郡王,從此亦有人稱成功為“鄭延平”。為什麼不叫朱延平,說明其實永曆帝對隆武帝這個賜姓就不承認。

注意這副反映收復臺灣的現代畫作裡,大旗上寫的是“鄭”,畫家顯然不知道鄭成功當時應該姓朱



而鄭成功死後,他兒子鄭經頗有野心,只想割據一方,也沒有繼承這個國姓。加上滿清怕老百姓反清復明,除了對明朝皇族大殺特殺之外,還把“朱”都改稱“硃”,那就更不會承認鄭成功姓朱了。所以後世都稱其為鄭成功,而非朱成功。


海軍史研究會員


明朝皇帝姓朱,可為何賜的國姓卻是“鄭”?這其中有什麼講究呢?

在一些人心裡,肯定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那就是:明朝皇帝明明姓朱,可為何在給功臣賜國姓的時候,卻叫“鄭”而不叫“朱”呢?難道朱姓不是明朝的國姓嗎?

當然,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朱”姓的的確確就是大明帝國的國姓,而之所以說賜予功臣的姓氏不叫“朱”而叫“鄭”,實際上是被這兩個人的名字給誤導了:一個是鄭和,另一個是鄭成功。

朱元璋——劇照

我們先來說鄭和。

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人,他是在明朝軍隊攻克雲南時被明軍俘獲的俘虜,後來被處以宮刑之後成了燕王朱棣身邊的太監,並逐漸獲得朱棣的恩寵。靖難之變後,朱棣當了皇帝,而他身邊的寵監馬三保也成了內官監的太監。

鄭和這個人有智略,並且深諳兵法,熟悉作戰之道。在靖難之役中立下過功勞,因此也被朱棣賜姓為“鄭”。而關於鄭和被賜姓,在《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

但是請注意了,這裡所說的是“賜姓”而不是“賜國姓”,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意義完全不一樣。朱棣所賜給馬三保的,只是一個普通的姓氏,而不是所謂的“國姓”,這裡我們一定要注意。

鄭和——劇照

其次我們再來說一下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叫鄭森,是明朝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自盡,同年四月清軍大舉入關,五月時,南京的明朝官員便開始擁立福王朱由菘登基稱帝,史稱“弘光帝”。作為南明政權的一分子,弘光政權僅僅只維持了一年多的時間,到公元1654年的時候便被清軍消滅掉了。

但是南明政權並非只有一個國家,公元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建正式登基稱帝,史稱“隆武帝”。值得一提的是,隆武帝之所以能夠在這樣的亂世中順利登基稱帝,其主要是得到了鄭成功的老爸,鄭芝龍的支持。

鄭成功——劇照

隆武帝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曾經下過兩次獄,在明朝的祖制裡面規定:藩王不能領兵作戰。所以此時的隆武帝可以說是一點本錢都沒有,要兵沒兵,要錢沒錢,而他所能擁有的,便是老朱家的“皇室血統”。不過此時的鄭芝龍卻是一位名揚海外的大人物,既是海盜,又是海商。在當時,鄭芝龍掌握著東亞最強大水師,雄霸整個東南沿海,勢力爆棚。

在這樣一個實力派選手的支持下,隆武帝最終還是坐上了皇帝的寶座,而也正是這個時期,鄭成功被正式賜予“國姓”,這在《明季南略》中有著明確的記載:

“隆武尚未有子嗣,鄭芝龍乃令子鄭森入侍;隆武賜國姓,改名成功。隆武每意有所向,成功輒先得之,以告芝龍;由是,廷臣無敢異同者,宰相半出門下。”

隆武帝給鄭成功賜國姓“朱”,並改名為“成功”。當然了,這也不過是隆武帝為了籠絡鄭成功父子所使用的手段罷了。

朱棣——劇照

不過此時的鄭成功確實被授予了國姓,但並不是“鄭”,而是“朱”,畢竟鄭姓原本就是鄭成功的祖姓。所以這個時候的鄭成功應該也叫做“朱成功”或者是“鄭森”。到後來的時候,很多人都習慣稱他為“鄭成功”,所以這也導致了很多人都認為這位“國姓爺”是被賜予“鄭”姓而不是“朱”姓。

方圓總結:

綜上所述,明朝的國姓確確實實是“朱”姓。鄭和的“鄭”,雖然是朱棣賜予的,但只是“賜姓”而並非是“賜國姓”,這兩者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其次,鄭成功原本就姓鄭,所以更談不上被賜予國姓“鄭”這一說了。鄭成功是被授予了“朱”姓,隨後才改名叫“成功”的,他的本名叫做“鄭森”,改名之後則應該叫做“朱成功”,只不過是後人習慣將其稱為“鄭成功”,所以便以為“鄭”就是賜予的國姓。

參考文獻:《明史》、《明季南略》


方圓文史


看過鄭成功相關作品的朋友或者聽說過的朋友都知道,鄭成功被稱為國姓爺,而鄭成功又姓鄭。就理所應當的以為“鄭”是明朝的國姓。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所以朱是所謂的國姓!並非鄭。下面我們分別來說一下這兩人:

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人家一家本就姓鄭。明朝末年,當時崇禎已死。當時中原北方已經被滿清佔領,明朝聚集了一些遺老遺少跑到南方雲南稱帝建朝,也就是歷史上的“南明”。

此時鄭志龍與鄭成功一家已經成為南海附近勢力最強的一夥海盜,得知明朝唐王就在福州,於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便公開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朱聿鍵繼位後,年號改為“隆武”。

由於鄭成功一家擁護有功,並且鄭家海盜是整個南明最強勁的水師,南明皇帝出於依靠和拉攏的目的,賜鄭森國姓為朱,改名成功,也就是朱成功。但是當時鄭成功說此時國難未除,滿清鐵騎肆虐中原,他願只保留“成功”的名,等到國家一統之日,在使用朱姓。所以鄭成功保留了皇帝的賜名,而沒有使用國姓“朱”,同時也被稱為國姓爺。

這就是鄭成功國姓的來歷。

鄭和

鄭和原名馬三保,原本是朱棣府中的太監,從小可以說是與朱棣一起長大,對朱棣忠心耿耿,由於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朱棣任命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鄭和七次下西洋,也一直使用的是正使的官位。

而鄭和被朱棣賜姓是因為在鄭村壩作戰勇敢,保護了朱棣,朱棣鑑於其忠心耿耿,殺敵護駕有功,但是由於他是太監,無法賜朱姓,於是就地取材,賜“鄭”姓。這才有了鄭和這個名字。

其實在朱明王朝中,賜姓最多的皇帝當屬朱元璋,他是開國皇帝,所以明朝開國後,很多在他手下帶兵打仗,戰功赫赫的將領都被賜姓,除此之外,就是明成祖朱棣了。


丫丫說史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鄭成功的“鄭”姓,並不是大明皇帝所賜的姓,而是他自己本來的姓氏。

鄭成功,原名鄭福松,後來讀書時老師給他改名鄭森,等到南明弘光政權滅亡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趁機在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並改年號為“隆武”,即隆武帝。

隆武政權成立後,鄭芝龍將兒子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賞鄭成功的才華,不由嘆息說:“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 翻譯一下就是可惜我現在沒有女兒許配給你,但你當忠於我們朱家,不要忘記啊!



在古代,皇帝將自己女兒許配給某個人做妻子,相當於是給他的最高榮譽,但當時隆武帝膝下並沒有女兒,所以為表示對鄭成功的寵愛,隆武帝將當朝最尊崇的國姓“朱”賜給鄭成功,並將他的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就成為朱成功,當時將士和百姓則尊稱他為國姓爺。

只不過,當時大明風雨飄搖,國難未除,鄭成功怕有負皇恩,就只保留“成功”這個名字,並沒有公開使用“朱”姓,他是希望等到恢復大明江山時,再公開使用“朱”姓。但可惜的是,老天沒有給他這個改姓朱的機會。

後來,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在臺灣公開自稱國主,他使用的身份,是鄭經,而非朱經,這也就等同於他放棄了“朱”姓。也正因為此,在後來的史書和各類文獻上,都是以鄭成功這個名字來記述他的生平事蹟,而不是朱成功。



至於鄭和,原名馬三保,雲南人。在公元1381年,也就是朱元璋當皇帝的第十四年,朱元璋派養子沐英與傅友德、藍玉率兵三十萬徵雲南。而在明軍平定雲南後,鄭和作為俘虜中的一員,被明軍帶回南京。隨後按照慣例,他被施以宮刑後進宮當差,後因聰明機智被燕王朱棣看上,並收留在身邊。

其後,靖難之役爆發,鄭和跟隨朱棣一同南下作戰,當時鄭和雖然是太監,但作戰特別英勇,尤其是在鄭村壩一戰立下頭功。對於朱棣來說,鄭和在鄭村壩的這一戰,不僅解除了建文帝軍隊對北平的包圍,消還滅了建文帝軍隊大量的有生力量,使得燕王軍隊轉守為攻,為奪取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也正因為這場戰役的重要性,在朱棣登基後,就決定賜鄭和一個國姓作為獎賞。但問題是,鄭和是個太監,從皇室的尊嚴和禮法上來說,朱棣自然無法將“朱”姓賜給他,因為把國姓賜給一個太監,會有損皇家顏面,不要說在朝廷上通不過,就是皇室成員內部也不會同意。

在這種背景下,朱棣就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一方面是考慮到鄭和當年是在鄭村壩立下的赫赫戰功,所以就以此作為紀念,賜姓他“鄭”;另一方面,也是取“和朕同姓”之意,給他取名“鄭和”。由此,馬三保正式更名為鄭和。


我是趙帥鍋


賜姓鄭和的,是明成祖朱棣。當時,正值靖難之役,朱棣從北京南下,攻打南京的建文帝。

鄭和原名叫馬三保,老家雲南,回族人。朱元璋攻打雲南少數民族的時候,馬三保所在的民族被滅,他因為年幼,成了俘虜,被收入宮中,做了太監。後來被分給了燕王朱棣。

看到這裡,聰明的讀者就讀懂了。箇中原因,大家都懂,朱棣更懂,但不便說破,更不能公開在史料上說。因為馬三保是回族人。

馬三保對明成祖忠心耿耿,常伴左右。雖然只是個太監,但經常出謀劃策,有點運籌帷幄的意思,深得明成祖賞識。

靖難之役的拉鋸戰中,朱棣的部隊和建文帝的明軍,在一個叫鄭家壩的地方,展開大戰。馬三保觀察了一下場上形勢,根據自己的分析,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朱棣採納後,大獲全勝。

朱棣王爺十分欣喜,這時候他已經以皇帝自居了。皇帝賞賜別人,方法有很多種,但賜姓是最讓人仰慕的一種。一旦被賜了姓,可以光宗耀祖。

相反的,就成了遺臭萬年了,比如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有個人造反,名叫李盡忠,可把武則天給氣得冒了煙,你個造反的,居然敢叫“盡忠”,於是賜名“李盡斬”。

還有她害死的王皇后、蕭淑妃,出於憎惡,也賜她倆了惡姓,毒蟲猛獸之類的姓,都不好記,我都忘了。

但賜國姓,那可是相當榮耀。朱棣一高興,就要賜馬三保國姓。可轉念一想,他是回族人,自己的姓雖然是國姓,但和他們的習慣相違背,即便硬賜了,也會讓人家心裡疙疙瘩瘩的。

尊重他的民族信仰,朱棣很明智地沒有賜他姓朱,而是說,此處名叫鄭家壩,你在鄭家壩揚名立萬,朕就賜你姓鄭吧!

其實我很佩服朱棣的,這說明他情商很高,知道尊重別人。換了一些飛揚跋扈的皇帝,才不管你什麼信仰不信仰的,老子就是大爺!

所以後來鄭和七次下西洋,對朱棣忠心耿耿,和朱棣對他信仰的尊重,很有關係。鄭和下西洋,除了公務,還有私活,那就是到麥加朝聖,而且貌似是達成了目標(這一點我沒找資料,印象中看到過;即便不是到了麥加,也是到了其他類似於聖地的地方)。

鄭成功就不同了,他是漢族,本來就姓鄭,後來被賜國姓,也就是姓朱。

不過,賜他姓朱的時候,明朝北京政府已經滅亡,只剩下一個南明政權,在苟延殘喘。所以大家也沒當回事兒,畢竟落魄的鳳凰不如雞,落魄的皇帝賜個姓,還不如賜點黃金之類的實惠——可窮不拉幾的南明皇帝,估計也沒幾塊黃金了。

所以,鄭成功雖然被稱為“國姓爺”,但很少有人喊他“朱成功”。何況,有了明成祖賜鄭姓為國姓的先例,鄭姓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當“國姓”來看,也就無所謂了。

有所謂的是,鄭成功的確是被賜國姓“朱”;鄭和則是被賜姓“鄭”。


高了高


皇帝姓朱,國姓當然就是朱姓了。鄭和原名是馬三寶,後來明成祖朱棣賜“鄭”姓,這並非賜國姓。而鄭成功原名叫鄭森,南明隆武皇帝賜他“朱”姓,也就是國姓,併為其改名叫成功。

第一,賜姓乃是彰顯皇恩浩蕩

賜就是恩賜,皇帝賜姓,就是彰顯皇恩浩蕩。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多次賜姓給一些親信,比如名將沐英,朱元璋最早賜其國姓,稱為“朱英”,後來又賜“沐”姓,意為永沐皇恩。朱元璋收入不少義子,都賜“朱”姓,但是後來都取消了。畢竟朱氏是皇家,要是賜那麼多國姓,難保不會出亂子。

因此,明成祖朱棣給馬三寶賜姓時,也沒有賜“朱”姓,而是賜“鄭”姓。為什麼賜“鄭”姓呢?據說是因為馬三寶在鄭村壩之戰中表現英勇,遂以“鄭”為姓,後來便以鄭和之名聞名天下。

第二,鄭成功賜國姓始末

鄭成功一生有很多稱謂,他使用過許多名字,小時候在日本叫“福松”,回國後改名為“鄭森”,在南京求學時,老師錢謙益給他起名“大木”。可是最廣為人知的名字還是“鄭成功”,這是南明隆武皇帝為他起的名字,同時還把皇室的“朱”姓賜給他,故而他又以“國姓爺”這個稱呼聞名天下。

隆武皇帝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所立。鄭成功第一次晉見隆武帝,隆武帝問道:“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鄭成功回答說:“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這個回答讓隆武帝十分感動,於是撫鄭成功之背道:“只恨朕沒有女兒可許配給卿家,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於是皇帝賜他“朱”姓,並改名為“成功”,鄭成功的名字便是由此而來。

第三,有沒有“朱成功”的稱呼呢?

按理說,隆武皇帝賜國姓外,應該稱為“朱成功”,為什麼我們很少聽到這樣的叫法呢?現在大家說到鄭成功都曉得,你要說朱成功,恐怕所有人都沒聽過。

其實,朱成功這個叫法是存在的。大家看下面一張圖,這是鄭成功發行的漳州軍餉銅幣,幣面花押是由“朱成功”三個字組成的。在鄭成功死後,1700年,康熙皇帝下了一道詔書,裡面有這麼一句:“朱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這裡康熙用的就是“朱成功”的叫法。

不過,在絕大多數史料裡,很少有“朱成功”的稱呼,這又是為什麼呢?



第四,明代賜國姓,僅賜給個人,後代是不能繼承這個國姓的

明代皇帝的賜國姓,基本上都只是恩及個人,屬於一個榮譽,是不能傳給後代的。

比如說,鄭成功是可以稱為“朱成功”,但他的兒子鄭經,就不能稱為“朱經”。“朱”是國姓,只賜給鄭成功一人,不及子孫的。因此,賜國姓並不是真的把皇家姓氏賜給你這個家族,受賜人死後,國姓就不能再用了。因此,我們只能把賜國姓當作一種榮譽稱號。我們知道,姓氏在中國是很重要,中國人講傳宗接代,講光宗耀祖,所以鄭成功自己的姓氏是不能丟的,他兒子、孫子都得姓“鄭”,不能姓“朱”的。

第五,鄭成功以“國姓”代替“朱”字

鄭成功有時也會稱為“朱成功”,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這並不代表他不用國姓,相反,他很巧妙地用“國姓”代替“朱”字。

也就是說,不叫“朱成功”,而是叫“國姓成功”。清代幾本關於鄭成功的重要史料,如《海紀輯要》、《鄭成功傳》、《臺灣外記》等都寫:“自是中外稱國姓雲。”我們再結合荷蘭人的史料,可以看到,荷蘭人的記錄裡,也把鄭成功稱為“國姓爺”,而不是稱他“鄭成功”或“朱成功”。在清朝官員的奏稿中,往往稱呼鄭成功為“國姓”、“鄭國姓”或“偽國姓”。在明末清初的史料裡,不僅“朱成功”的叫法少,“鄭成功”的叫法也是比較少的。

我們來看看夏琳的《海紀輯要》裡寫的:“明延平王招討大將軍晉潮王國姓成功殂於東都。”大家看到沒有,當時不是稱他“鄭成功”或“朱成功”,正確的叫法是“國姓成功”。


君山話史


說起“鄭”姓,確實是國姓,也是明成祖朱棣在永樂二年時所賜,所以在明朝凡是有點作為的鄭姓男神都被尊稱為“國姓爺”。然而,眾所周知明朝皇帝是姓朱,為什麼明成祖朱棣所賜的“鄭”姓也被尊稱為國姓呢!



其實,皇帝賜姓自古就有,並不是明代才開的先河,自西周以來,被皇帝賜姓的有卓著功勳的家族這一慣例已經很盛行,只要被皇帝賜姓的人家,不只是一種榮耀和尊貴,還能封地、加冠御爵飛黃騰達。


在皇帝身邊的人有的直接賜皇帝姓,比如:被唐朝皇帝賜李姓的党項人拓跋氏後裔的李繼遷,也是以後西夏王朝的奠基人,被宋朝皇帝賜姓的則姓趙等。

有也很多的時候,皇帝就以封地、或者地名為姓賜給下人為姓,也稱“國姓”。而鄭和就是被明成祖朱棣以一個村子的名為姓賜給鄭和為姓的!

據《鄭和家譜》記載:鄭和,原名馬三寶,出生於1371年,雲南人。洪武(1381年)在明軍征討雲南時被俘,按慣例被宮刑後進宮當差,後因聰明機智被燕王朱棣收留在身邊。因跟隨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時戰功卓著,在永樂二年在朱棣表彰會上被賜“鄭”為姓,自此鄭姓就成為了明朝的“國姓”,馬三寶也改名叫鄭和。封鄭和為內官太監,四品大員,自此鄭和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實現了兒時的夢想——航海!


朱棣在表彰大會上回憶“靖難之役”時,鄭和在“鄭村壩”(今北京大興)的勇敢和貢獻,就以這個地名的首字“鄭”為國姓賜給了鄭和。

因鄭和的父親是伊斯蘭教徒,兒時的鄭和的願望就是去聖城麥加朝聖!也就是這個夢想,成就了鄭和成為了明代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


求圖55


先糾正一個錯誤,鄭成功本就姓鄭,明朝就鄭和被賜姓鄭,且聽鄙人慢慢敘來。

鄭和,原名馬和,明初航海家,有帥將之才,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時,功勞卓著,創業有功,被朱棣賜姓鄭,關封司禮監太監,官居四品,從此鄭和便走上了輝煌的政途生涯,最著名的就是後來的七下西洋之偉大壯舉。鄭成功我們後輩非常之熟悉,抗擊後金,收復臺灣,擊退荷蘭守軍,被後人視為民族英雄。彪炳史冊,萬民景仰。鄭成功,本名森,號福松,出生於日本,其母為日本人,鄭之父鄭之龍為明之舊臣,鄭成功實乃中日混血兒,有一半日本血統,明末清初,國家動盪不堪,先有李自成農民起義暴動,攻陷北京;西南張獻忠四川稱霸;東北努爾哈赤虎視關內;南有荷蘭侵佔臺灣,東夷倭寇對沿海時有滋擾。大明王朝已經四面楚歌,統治階級已經無力支撐。

南明政權時,鄭成功被賜姓朱,實則改為朱成功,後人多叫國姓爺。鄭成功攻取臺灣後,建立臺灣朱姓政權,繼續反清復明,至鄭經時,才被康熙收復重歸統一。


賀鵬勃


答:明朝皇帝姓朱,賜三寶太監馬和姓鄭,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中國姓氏本身就是一門學問。

大家想過沒有?

中國現在各家姓氏是怎麼來的呢?

追根溯源,查《續文獻通考》卷二0七《氏族考》,其中有談到:“炎帝姓姜,太皞所賜也;黃帝姓姬,炎帝所賜也。”即在古父系氏族部落,姓氏是從部落首領那兒受賜而來的。

當部落向國家形態轉化,部落首領成了國家政治首領“王”或“天子”,王或天子對部落臣民所擁有的褒貶賞懲和生殺予奪和的權力中,也包括了賞賜姓氏,所謂“天子賜姓賜氏”、“姓非天子不可以賜”也。

而由“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的記載可知,以地名作為賜姓姓氏,是早期姓氏賜予的顯著特徵之一。

《續文獻通考》卷二0七《氏族考》也記:“居於姚墟者賜以姚,居於嬴濱者賜以嬴。”

明成祖朱棣賜馬和姓鄭,就屬於以地名為姓。

據《皇明大政記》載,鄭和本是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為回人賽典赤·贍思丁五子馬速忽的兒子,洪武四年(1381年),被攻入雲南的明軍俘虜,被送燕王藩邸閹割,做了一名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發起“靖難之役”,馬和在鄭村壩(今北京市東壩)展開的戰鬥中表現突出,得賜姓“鄭”。

這,就是鄭和得賜姓“鄭”的由來。

話說,自秦始皇橫掃宇內、一統天下後,歷代帝王都把天下視為自己一家一姓之天下,君主的姓氏和國名開始連為一體,如劉漢王朝、隋楊王朝、李唐王朝、趙宋王朝、朱明王朝等等,君主的姓氏被尊稱成國姓。

為了籠絡人心,歷代君主屢有賜功臣國姓的舉止。

如漢高祖賜婁敬姓劉;隋文帝賜尉遲義臣姓楊;唐高祖賜徐世勣姓李;宋徽宗賜馬植姓趙;明隆武帝賜鄭成功姓朱……都是歷史上著名的例子。

但歷朝歷代賜姓者中,名氣最大的就是鄭成功,因此,後世只要提起“賜姓”、“國姓爺”,人們都知道指的就是他。


覃仕勇說史


鄭和是被賜姓鄭氏,這是因為他曾經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在鄭村壩(今北京市朝陽區東北部東壩鄉)立下戰功,因而受到朱棣的褒獎的結果。

鄭成功被賜的姓是朱姓,也就是明朝皇帝的姓,所以他被稱為『國姓爺』,也因此鄭成功不是被賜鄭姓不是被賜鄭姓不是被賜鄭姓。

因為正好兩位比較知名的姓鄭的歷史人物和賜姓有關,於是『為什麼的國姓是朱,但卻賜給臣下鄭姓』在許多地方出現(包括本題),也有人煞有介事地分析解答,其實,無論是某些問題(問題不妨問,主要是指誤會產生後問題問法)還是某些回答,都完全是不正確的或者說其基礎本就不成立的。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早期的義子們如朱文英(即沐英)、朱文忠(即李文忠)、朱文輝(即何文輝)、徐司馬、平安、朱文剛(柴舍)、朱文遜、金剛奴、真章、也先、買驢、潑兒、老兒等人都不能算是賜國姓,因為八八此時自己的姓也並不是國姓。這實際就是傳統的將有材勇有培養前途的少年養為義子,不是後來明朝建立之後的賜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