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紋章瓷文化”系列之二:紋章與紋章瓷

古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開闢了中國與歐洲乃至世界文化、商貿交流的通道,東西方交流漸漸進入繁盛時期。而在明清時期的絲綢之路上,遠銷世界的中國瓷器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從16世紀末開始,中國外銷歐洲瓷器的數量迅速增加,歐洲也興起了一股中國熱的風潮,歐洲商人開始根據顧客的喜好和要求大批量定製中國瓷器,由中國工匠按照歐洲定購商提供的式樣、造型、裝飾等進行燒製。在這些“來樣加工”的定製瓷器中,有一種瓷器,因其紋飾上繪有歐美等地皇家、貴族、社團、都市、軍隊、公司的紋章而特別引人注目,人們稱其為“紋章瓷”。紋章瓷屬於訂燒瓷,所以它既保留有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精湛、細膩、優美的特點,又能反映出當時歐洲裝飾藝術精美、典雅、華麗的風格。作為身份的象徵,紋章瓷在當時迎合了歐洲皇族、上層社會的需求,更成為一種時尚。

紋章的起源

“紋章瓷文化”系列之二:紋章與紋章瓷


紋章構成示意圖

歐洲紋章(又稱徽章)起源於中世紀戰場上的騎士。被層層盔甲包裹的騎士為了識別敵我,在盔甲或盾牌上裝飾特定的圖案,表明自己的身份,後來逐漸演變、發展成為一種按照特定規則構成的彩色標誌,延伸至衣服、軍旗等,作為專屬於某個國家、團體、家族、個人、城市的標識,以至演繹為一種榮譽稱號,用於表示一個社會階層。歐洲紋章起源的具體時間有多種說法,或誕生於查理曼大帝時期,或誕生於十字軍東征中,但最晚到12世紀中期徽章已開始普遍使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紋章瓷文化”系列之二:紋章與紋章瓷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紋章瓷盤

1200年,歐洲各國為避免紋章雷同,政府開始設置機構專門管理、登記、保存、監視紋章,對紋章實行登記制度,發行紋章印鑑,比如英格蘭設有徽章院,蘇格蘭設有徽章辦事處。但隨著紋章的漸漸發展,從13世紀開 始,紋章開始融入到非騎士、非貴族階層。至14世紀,紋章已經深入各行各業,在歐洲無論是貴族還是普通平民,只要嚴格遵守紋章規則,任何人都可以擁有和使用紋章。同時紋章圖案也用於裝飾城堡、教堂、拱門等。

“紋章瓷文化”系列之二:紋章與紋章瓷


俄國葉卡捷琳娜大帝父母聯姻紋章盤

紋章的構成包括三個主要元素:主體圖案盾牌,背景色彩,附屬圖案頭盔、羽飾、斗篷、箴言及扶盾者等。紋章的顏色主要有紅、藍、黑、綠、紫、金、銀等;紋章的圖案包括幾何圖形和十字架,各種鳥、獸、魚、神話中的人物,以及帆船、建築等。

歐洲皇室紋章只能由皇室來繼承,並且只有長子才可以完整地繼承家族紋章,其他皇子只能繼承局部紋樣,必須對紋章進行局部的改變,以表示承襲相傳。紋章傳承後,為表示家族榮耀,繼承者往往會對附屬圖案進行裝飾,盾形四周又增加了外框、緞帶、皇冠、披幔等,但紋章的主體盾牌圖案不會改變。很多時候,其他皇子不願顯示自己是非長子,於是刪改皇室紋章的某一紋飾,或改變色彩,以表示自己的地位。所以,經過數代的演變,長子和其他皇子繼承的徽章可能大相徑庭。

“紋章瓷文化”系列之二:紋章與紋章瓷


荷蘭lonck家族紋章瓷盤

歐洲紋章中還有大量的組合紋章,主要是婚姻紋章,也包括少量的結盟紋章。在歐洲,女兒可以合法使用完整的家族紋章,在婚後則將丈夫的紋章圖案和父親的紋章圖案組合在一起使用,這就是婚姻紋章。婚姻紋章的組合,有一分為二、並置、內嵌等幾種形式。一分為二是夫妻雙方各取紋章的一半放於同一盾牌上,這種做法主要在紋章發展的早期,集中於13世紀,如1299年法國的瑪格麗特與英國的愛德華一世結婚,他們婚後使用的紋章就是如此。並置紋章是把雙方紋章的圖案完整地並排放置於同一個盾牌上以表示聯姻,這種做法主要在英國。內嵌是指女方沒有兄弟姐妹,完全繼承了父親的土地、財產,並將這些傳給她的後代,則其父親的紋章會內嵌於其丈夫的主體盾牌圖案中間,以表達他們的後代將同時繼承夫妻雙方的紋章。

“紋章瓷文化”系列之二:紋章與紋章瓷


西班牙定製紋章瓷盤

時間進入19世紀,歐洲各行各業開始自由使用紋章,也不再遵守紋章規則,至此紋章開始失去其重要地位和所具有的意義。

紋章與中國瓷器的結緣

紋章瓷是中國古代外銷瓷“來樣加工”的一種,並且因繪有歐美國家皇家、貴族、社團、都市、軍隊、公司的紋章,彰顯其權力、地位、身份,而特別引人注目。

紋章與中國瓷器的結緣始於明代中晚期。從明朝嘉靖年間開始,葡萄牙皇室就開始向中國訂購紋章瓷,紋章瓷最先也是由葡萄牙帶往歐洲和世界各地。根據現有資料,最早的紋章瓷為現存葡萄牙的一件青花紋章玉壺春瓶標本,是由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1495~1522)定製的,其紋章是帶有其姓名的渾天儀,寓意控制全世界。而國內,景德鎮出土的明萬曆 (1573~1620)末年青花紋章瓷碎片,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紋章瓷實物。此外,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青花葡萄牙王室紋章紋執壺和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收藏的青花葡萄牙紋章紋執壺,也為明嘉靖時期的紋章瓷。根據葡萄牙學者統計,16至19世紀,葡萄牙皇室、貴族定 制的紋章瓷,包括葡萄牙本土、巴西、印度的果阿邦和第烏等殖民地,共計250至300套。其中,16至17世紀約為26套,18世紀超過130套,19世紀約60套。

雖然紋章瓷出現於16世紀40年代,但由於早期紋章瓷的定製者是王公貴族,定製費用高昂,是普通日用瓷價格的幾十倍,製作週期漫長,往往需要一兩年時間,並且由於當時中國外銷瓷的主產地景德鎮以青花瓷為主,並不能完美地表達歐洲紋章的彩色形式和內涵,所以直到清朝初期,紋章瓷才真正漸趨興盛。

至清康熙年間,隨著紋章瓷的逐漸流行,中國紋章瓷受到歐洲社會的熱烈追捧,被視為異域珍寶。當時歐洲各國王室都以收藏中國瓷器為榮。很多歐洲的王公貴族、富商巨賈、公司團體也開始紛紛到中國來定購中國紋章瓷,中國外銷的紋章瓷達到了鼎盛。

同時,中國製瓷工藝也達到新的高峰,品種上除了青花瓷外,還有五彩、粉彩、廣彩等。至雍正時期,粉彩紋章瓷開始佔據主流地位,來華定製紋章瓷的已不僅僅限於王公貴族,政府官員、商人、知識分子、神職人員等也紛紛開始定製。

清代紋章瓷的產地主要是景德鎮和廣州。早期廣州商人將訂單發往景德鎮,紋章瓷在景德鎮燒製完成,再運送到廣州、澳門外銷。但廣州與景德鎮之間路途遙遠,長途運輸容易出現破損,而且由於紋飾複雜,溝通不暢容易導致圖案走形。因此,隨著定製數量的增加,18世紀30年代,廣東商人憑藉銷售渠道上的優勢很快介入生產領域。他們僱傭工人、培訓畫工,將景德鎮燒製好的白瓷胎或只有部分邊飾的瓷器運至珠江口,由廣州的畫工以釉上彩的方式進行彩繪和二次加工,完成歐洲商人要求的圖樣。我們通常將後者歸為廣彩。這種生產模式不久便流行開來,一時間廣東珠江沿岸陶瓷工場鱗次櫛比。18世紀中期以後,廣州憑藉得天獨厚的人文地理優勢,成為重要的貿易口岸,而紋章瓷正是這一時期中西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紋章瓷的主要市場除葡萄牙外,還有西班牙、英國、丹麥、比利時、荷蘭、德國、法國、美國等。在18世紀中葉,歐洲國家紋章瓷的總體定製數量達到頂峰,而英國定製的頂峰則持續到19世紀30年代。美國定製的紋章瓷較晚,從18世紀末持續至19世紀上葉。拉美國家也曾定製有紋章瓷,但主要是受葡萄牙、西班牙的影響。在目前可見的6000多種紋章瓷中,葡萄牙最早定製;但英國定製最多,有3000多種;荷蘭緊隨其後,近1000種,不過式樣更豐富多彩。

就這樣,紋章瓷經過中國古代匠人靈巧的手,漂洋過海來到歐洲成為皇室和上流社會的奢侈品,也成為一種歐洲時尚。但稍顯遺憾的是,紋章瓷雖產於中國,但源於定製遠銷海外,國內幾乎沒有留下定購者、時間、圖案的記載,紋章瓷在國內也較為罕見。但不可否認的是,紋章瓷所蘊含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基因,承載的中西方藝術的結晶,從誕生起就呈現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