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人与人相处并不复杂,只需明白一个道理,何必寻桃花源?

今天与大家分享一首邵雍的诗。这首诗反映出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

每度过东邻

宋 邵雍

每度过东邻,东邻愈觉勤。

既来长是愧,相见只好亲。

饮食皆随好,儿童亦自欣。

吾乡有是乐,何必更求仁。


邻居相处之道,在于心存善意,表现关怀。

“远亲不如近邻”,生活在共同社区的人来往密切,何必计较有无亲戚关系?

作者对此颇有体认,每次经过东边的路,那儿的邻居十分友善,殷殷问候,使他总有愧咎之感。

既然如此,自己的回应也变得愈来愈热切。

人与人之间,若有一方表达好感,另一方往往也以好感来回报。

久而久之,成了老友,无话不谈,交情更深。

邻居邀约小聚时,大家对饮食都没有特别偏好,不必客套,就像自家人一般。

几家人的孩子一同玩耍游戏,笑笑闹闹,无比开心。

既然我们家乡就有这种共同生活的乐趣,何必再到别处去寻找一个桃花源呢?


傅佩荣:人与人相处并不复杂,只需明白一个道理,何必寻桃花源?

作者最后使用“何必更求仁”一语,大概是为了应孔子所说的:“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的意思是说:

居住环境以仁德之风为最佳考虑,如果选择住家不知以仁为先,又怎能算是聪明呢?

这是明确的指示,当然值得参考及奉行。

但是,要到何处去寻找“仁里”呢?

与其到处探听,不如反躬自省,注意自己现在的邻居。

如果邻居之间守望相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培养亲密的友谊,也不难获得许多乐趣。

现代社会流动性极高,人对于居住环境缺乏明显的认同及归属,以致邻居之间的关系日益淡漠,有时同楼多年而不相闻问,实在是十分可惜的事。

既然有缘成为邻居,何不珍惜这份情谊,使人生充满更多乐趣?

第一步最难跨出,如果别人犹豫不决,只有自己努力设法。

若有诚心与善意,必能结成理想的成果。


傅佩荣:人与人相处并不复杂,只需明白一个道理,何必寻桃花源?

【作者小介】 

邵雍,字尧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生,神宗熙宁十年(1011—1077年)卒,年六十七。

邵雍祖上为河北范阳人,从父徙河南共城。

李之才摄共城令,授雍图书先天象数之学,雍妙悟神契,多所自得。其思想以心为体,谓万化万事皆生乎心,又以数为本,建构一套象数系统以解释现实世界,并推测过去及未来。

邵雍与司马光、程颢、程颐等往来密切,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曾赠雍一座大宅园,王拱辰、吕诲等曾先后推荐雍为官,然雍不就职。

岁时耕稼,仅给衣食,自号所居为安乐窝。卒后,哲宗赐谥康节,著有《皇极经世》、《击壤集》等。

邵雍精于易数,吟咏诗歌则为余事。

其诗多发于观时,照物、起志、寓言,而自由抒写,不限声律,不事雕琢,纯任胸臆,脱然于诗法之外,故能涉理见道,立意高古而平易有余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