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错失大庆油田的开发;彻底改变了二战走向,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大庆油田的发现强烈刺激了一些日本人。他们先是目瞪口呆,然后捶胸顿足、后悔不迭,因为在曾经日本统治的伪满洲国,“天赐的良机”与日本擦肩而过……


日本错失大庆油田的开发;彻底改变了二战走向,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日本在中国东北到处找油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加速对华战争准备,日本政府经营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内有一个名为“满铁调查部”的机构,它的探矿队就像过篦子一样在东北大地肆无忌惮地寻找战略资源,石油当然是主要目标。

当时,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的高桥纯一是公认的石油权威,他的石油生成理论是所谓的“海底腐泥起源说”,即石油生成的条件必须是海洋沉积型地质构造,藻类和微生物死骸堆积形成的有机物在地热的作用下分解而成,埋藏在具有海相沉积的地质区域。根据这个理论,日本将找油重点放在辽宁南部地区,原因是这里比较靠近海边。


日本错失大庆油田的开发;彻底改变了二战走向,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而位于松嫩平原中部的大庆,也就是当年日本石油公司找过油的所谓“北满地区”,是典型的陆相沉积构造,理论上就是“贫油”地区,充其量也是油页岩水平的石油埋藏,故不是重点找油地段。当时驻扎在哈尔滨附近的日本陆军航空队的飞行航线就在大庆上空,来去的飞机能够经常看到草甸子的水面上漂着黑色的油膜状漂浮物,于是他们向“满铁调查部”通报了此事。当时“满铁”方面回答也很干脆:“这个地方不存在生成石油的条件。”“满铁调查部”因此没有去实地勘探。

石油引发日美太平洋冲突

转眼到了1940年,此时的日本已深陷中国战场这个大泥潭,为了今后的战争,日本偷偷储备了可维持两年的石油,但如果不尽快找到新的石油资源,日本的战争机器将后继无力。在东北找油无果后,日本军部开始将视线转向东南亚。

日本当时的石油产量为35万吨,而东南亚1940年的石油总产量为1040万吨,是日本年需要量的3倍,且属于轻质油,还是欧美人建立的整装的油田和炼油厂,是一块嘴边的肥肉。1940年日本攻占法属印度支那,名义上是切断国际上的“援蒋通道”,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让军队接近马来西亚半岛,下一步是夺取荷属东印度(即印尼)的大油田。


日本错失大庆油田的开发;彻底改变了二战走向,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美国看穿日本的意图,于1941年8月1日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日本每年约290万吨的石油进口渠道被完全封死。二战时期一个著名的日本海军大将曾说过:“离开石油,我们的战舰和其他军舰只不过是稻草人。”日本感到“忍无可忍”,9月6日,天皇裕仁参加的御前会议正式决定对美开战。日本时间12月8日凌晨,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同日,日本军队向驻马来西亚的英军发起突袭。开战一周后,日军相继占领爪哇地区的油田和炼油厂,且动用的都是伞兵部队。到1942年2月,日本占领了印尼境内主要的油田和炼油厂,并从本土和“满洲”调去大批技术人员和设备修复油田和炼油厂。

日本完成对东南亚油田的控制后,计划阻断美国与澳大利亚间的海上运输线以孤立澳大利亚。于是日美两军在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群岛展开惨烈的争夺战,这场战争美国以强大的物质基础为后盾,极大消耗了日军的战斗力和战略资源,日本从此失去进攻能力。此后,日本一步步走向灭亡。

石油梦“悲壮”破碎

大日本帝国的石油梦破碎得“如此悲壮”,以至于后来不少日本人为侵华期间没能找到大庆油田“痛心”和“遗憾”。实际上,日本“满洲石油公司”曾在大庆油田的边缘地区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来的是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王进喜的1205钻井队的第一口井的深度为1100米)。


日本错失大庆油田的开发;彻底改变了二战走向,加速了日本的灭亡


有人后来为这件事解脱说,以日本当时的炼油技术,很难用这种石油提炼90号以上的航空汽油,陆军炼油厂生产的汽油最高不过是78号,要想用高含硫的重油生产航空汽油,就必须从美国导入新的技术和设备,仅这一点恐怕就要等上十年八载,所以就放弃了继续找油的计划。

日本在中国东北找不到石油还有一个原因。日本当时有相当不错的探矿公司,比如“日本矿业”是采用最先进美国设备找油的公司,但是日本军方担心在东北找油的消息一旦被美国人知道,就势必暴露自己的战略目标,所以没用这家公司。日本的陆军,尤其是占领东北的关东军就像一个独立王国,他们也有自己的勘探设备,并且最深可以打到1800米,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找不到石油并不奇怪。

不管怎样,由于对没能找到大庆油田耿耿于怀,诸如“如果当初找到大庆油田将如何如何”的词句常常出现在日本现代史中。有人还提出:如果日本当年发现大庆油田的话,最高统帅部也绝对不会做出“偷袭珍珠港”的计划。如果不同美国开战,太平洋战争也根本不是这个打法了……然而,历史不是由“如果”构成的。退一步说,即便日本当年找到大庆油田,作为侵略者,它也终究难逃失败的宿命。

(摘自《环球时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