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割據一方,為何康熙打算撤藩時卻遭到了群臣的反對

提起三藩,人們都不陌生。三藩是清朝初期三個割據一方的漢族藩王,其中包括割據雲貴的平西王吳三桂、割據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割據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三藩長期割據一方,不聽朝廷號令,而且屢屢要挾朝廷,搞得清王朝非常頭疼。為此,康熙上臺後,打算撤銷三藩。但在康熙召集各部閣臣討論的時候,他的撤藩意見卻遭到了群臣的反對,以大學士圖海、索額圖為首的多數大臣都不同意撤藩,他們與眾人爭辯,稱“三藩斷不可遷移”。但最終,康熙帝力排眾議,堅決要撤藩,最終引發了三藩之亂。在三藩之亂中,清軍擊敗三藩,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三藩割據一方,長期和朝廷對抗,為何康熙打算撤藩時卻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

三藩割據一方,為何康熙打算撤藩時卻遭到了群臣的反對

​其實,大臣們反對撤藩並非沒有原因。因為當時的三藩勢力太大了。三藩割據已久,手下兵強馬壯,財力雄厚,早就有叛亂的打算。尤其是吳三桂,實力格外的強,讓清王朝非常忌憚。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控制著雲南和貴州,對周邊地區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實際上,就連四川、廣西等地也都在吳三桂的遙控之下。當時吳三桂手下有精兵二十萬,皆是驍勇善戰之輩,手下猛將多如牛毛,實力不容小視。當然,耿尚二藩的實力也不弱。耿藩有20萬精兵,尚藩也有10萬,三藩總兵力加起來超過五十萬。

三藩割據一方,為何康熙打算撤藩時卻遭到了群臣的反對

​而當時清軍的兵力雖然有60萬,但防守的面積太大,而且大部分是維持地方秩序的治安軍,能調動的兵力很少,就是把各地駐防的八旗軍隊都抽調到前線也不過十幾萬人。更讓他們憂心的是,他們最為依仗的八旗軍隊戰鬥力開始下降,早已不復當年之勇,所以清軍不得不倚重由漢人組成的綠營。此外,由於戰亂剛剛平復,各地百廢待興,清王朝的財政一直入不敷出。清王朝不僅要維持龐大的軍隊,還要養著數十萬旗人,同時要維持國家行政運轉,各項開支應接不暇。最嚴重地是,清王朝的稅賦大部分都給了三藩,清王朝每年要給三藩撥付鉅額的經費,而清王朝只能勒緊褲腰帶過緊日子。這也是康熙堅持要撤藩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藩割據一方,為何康熙打算撤藩時卻遭到了群臣的反對

​清王朝撤藩必然引發三藩的不滿,戰爭必將一觸即發。從雙方的實力來看,清王朝和三藩開戰沒有必勝的把握,大致是五五開,所以撤藩是非常危險的。如果戰爭開打,一旦清王朝失敗,後果不堪設想。不僅旗人可能會被趕回關外,搞不好旗人全都得交代了,連關外都回不去。即使能逃回去,大家剛入關過上了好日子,誰願意再回關外的深山老林受苦。所以作為既得利益者,大臣們誰都不願意撤藩,都希望息事寧人。現在過得那麼舒坦,自然沒人願意再去冒險。這就是創業和守業的不同。當然,康熙帝年輕氣盛,而且非常有抱負,力排眾議堅持撤藩,最終花了八年的時間平定了三藩。當然,這八年清王朝也不好過,如果不是吳三桂打到長江裹足不前,搞不好清王朝真被推翻了。康熙能打贏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很大程度上講是吳三桂輸在了年紀上,年輕氣盛的康熙比他更有魄力,更有膽識,起碼在身體上就比他更強壯,因為他熬死了吳三桂。吳三桂一死,戰爭形勢急轉直下,清軍很快乾掉了群龍無首的三藩。

參考資料:《論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三藩之亂》、《清朝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