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創始人:一生所有捐獻南開教育,晚年參加校慶被拒之門外

南開大學創始人:一生所有捐獻南開教育,晚年參加校慶被拒之門外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實是甜的。”確實如此,教書育人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稍有不慎便會引來指責,但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毅然投身於教育事業呢?是什麼讓他們甘願奉獻所有來成全他人呢?是榮譽嗎?不是。是金錢嗎?不是。能讓他們如此奮不顧身的,應該是那份甜蜜的果實吧,因為有希望,所以那漫長的過程也便沒那麼苦了。

細數我國近現代以來的教育家們,無不付出了許多汗水心血來成就下一輩、下下一輩……像我國知名學府南開大學的建立就曾經歷許多波折,而它的創始人更是十分不容易。那麼這位創始人又是懷著什麼信念能讓他堅持創辦了南開大學的呢?

求學艱辛成績優異

這位創始人名叫張伯苓,於1876年出生於天津。張伯苓本身的家庭背景還算不錯,父親是一個秀才,但無奈在他五六歲時家道中落,求學之路變得十分困難。他曾在幼年時期輾轉到多處地方求學,幸好學習刻苦,成績也十分優異。

南開大學創始人:一生所有捐獻南開教育,晚年參加校慶被拒之門外

1891年,十五歲的張伯苓憑藉優異的成績進入了北洋水師學堂,這在當時是很難得的機會。進入學堂後,張伯苓主要學習航海駕駛,據說他的成績在當時的班上一直位列前茅,很受器重。不過在北洋水師學堂學習期間,也出現了一些事情對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那就是甲午戰爭期間北洋水師覆沒,使得他的思想逐漸發生轉變。

親歷受降轉而從教

1895年,四年的學習時間已然結束,但這一年朝廷的海軍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學堂裡的不少學生都無處可去,張伯苓也是在家閒居了一年才分配到工作。

1898年,這是對張伯苓影響巨大的一年,這一年裡發生的一件事情讓他徹底放棄了海軍救國的想法。究竟是什麼事情呢?因為在甲午海戰之後,清政府進一步受到打擊,開始逐漸走向覆滅,而外國列強對我們虎視眈眈,強迫我們簽訂了諸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其中就有張伯苓親自經歷了的《中英訂租威海衛專約》。

當時的情景給張伯苓帶來了極大的衝擊,他親眼看到日本的國旗落下,再升起清朝的龍旗,但這只是暫時的,很快清朝的龍旗降下了,英國的國旗被掛上,這對清政府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恥辱。但更讓張伯苓為之氣憤的是,當時的清兵個個姿態軟弱,站沒站相,毫無氣勢可言。

南開大學創始人:一生所有捐獻南開教育,晚年參加校慶被拒之門外

而英國的軍隊則是雄赳赳、氣昂昂的模樣,這一對比讓人好生失望。經歷此事的張伯苓認為開辦新式教育刻不容緩,只有教好了年輕人,國家的未來才有希望。於是他毅然地從海軍退役,與倡導新學的嚴修決定共同合作,開始辦學。

耗盡心血開辦學校

然而在當時的中國,開辦學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還要提倡新思想。張伯苓選擇先去觀摩學習其他國家的教育方式,1903年,張伯苓在日本領略到了他們國家對於教育的重視以及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教育學生。

回國後,張伯苓把先前的所見所聞再結合當時國內的現狀,逐步探索出辦學規律,並於1904年創辦了一所私立中學堂,也就是後來的南開中學。在南開中學的發展過程中,來校學習的學子越來越多,南開中學也建立了新校舍,名氣慢慢傳開了。

但是張伯苓覺得光是創辦中學還不足以解決問題

,因為這些學生年齡還太小,對社會起到的影響是有限的。要想真正有效地改變現狀,應該儘快成立一個大學。於是他在1917年前往美國,一方面學習國外的教育,另一方面參觀了美國各所大學的規模組織,為回國創辦大學做足功課。

南開大學創始人:一生所有捐獻南開教育,晚年參加校慶被拒之門外

1919年,南開大學正式建立起來了,與當時國內許多大學不同的是,南開大學自成立之初就設立了理科,為了學生們的全面教育可謂是用心良苦。

而後,張伯苓還在大學附近先後成立了女中和小學,完善了教育體系。不過南開大學在戰爭中也難逃一劫,它曾在1937年被轟炸,隨後幾經波折,才又重新在天津建立。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開大學的創辦過程中,張伯苓功不可沒。因為他並沒有雄厚的家底,而創辦一所師資齊全的大學需要一筆不菲的資金,他是如何得來的呢?全靠他在社會上一點一點的募捐,也憑藉他對教育的無私奉獻打動了各界人士,人們才願意伸出援手幫助他。

當時他募集到了上百萬的資金,但他分文未取,全部用於創辦學校,甚至是把自己的所有也捐獻給了南開的教育事業。以至於在他晚年時期無房無地,甚至沒有存款,只能靠兒子們贍養。可以說,為了南開,張伯苓幾乎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被拒校慶心有遺憾

但就是這樣一個為人所稱讚的教育家,卻在晚年時期抱有一個巨大的遺憾。這還要從1938年說起,那時的張伯苓涉足政界,擔任了較為重要的職務。但是隨著矛盾的加劇,張伯苓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心想辭去並不再插手政治。

南開大學創始人:一生所有捐獻南開教育,晚年參加校慶被拒之門外

1950年,南開中學舉辦校慶,張伯苓作為創始人意欲參加,但他的兒子在校慶前一晚被校方告知學校不是很希望張伯苓去參加校慶。於是在校慶當天,張伯苓出門之際,兒子委婉地阻止了他去參加校慶。被婉拒的張伯苓其實也知道原因,無非是曾經的政治生涯給他帶來的麻煩,當時形勢所逼,他也不能強求什麼,只好作罷,但這對

晚年的張伯苓來說還是十分難受

1951年,75歲的張伯苓因病去世,但是關於他的教育事業還在延續。時至今日,我們看到了南開大學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能人志士,想必張伯苓的在天之靈也能安息。

而我們偉大的總理,其實也是他的學生和朋友,總理是這樣評價張伯苓的:“張校長在他的一生中是進步的、愛國的,他辦教育是有成績的,有功於人民的。”是這樣的,他成立南開大學的初心也是為了國家和人民,他值得每一個南開學子的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