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麥要想獲得高產,提高分櫱成穗率的這8大措施很關鍵

冬小麥是我國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獲得高產,涉及很多方面,其中促使冬小麥主莖多分櫱、多成穗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因素。許多農民朋友為了獲得高產,通過加大用種量的方式來提高產量,但如果用種量過大,田間的通風透光性就會大打折扣,容易滋生病害,導致病害爆發流行,影響產量。另一方面,種的太密,秸稈往往會長的比較纖弱,後期容易出現倒伏現象,一旦倒伏,產量也會受到影響,不利於高產。那麼,到底該如何種植才能實現穩產、高產呢?答案是把基本苗的數量控制在合理的數量範圍內,通過小麥生長過程中分櫱的特性,運用科學合理的栽培措施,促使小麥多分櫱與成穗,最終實現穩產、高產。

冬小麥要想獲得高產,提高分櫱成穗率的這8大措施很關鍵

一、冬小麥分櫱成穗的規律

小麥分櫱是從小麥分櫱節部位長出來的,它的長度大約為0.5釐米,一般長在地面以下2釐米的位置,分櫱節一般由5~9個小部分組成。在小麥苗期,分櫱節能夠長出分櫱,並且每個分櫱都能夠長出根系,從而保證分櫱部位養分的供應,小麥分櫱是有很強的規律性。

如下圖,當小麥主莖長出第4片葉時,分櫱節種第1個小節的葉腋部位就會長出第一個分櫱,為了便於理解,我們用A來表示;當主莖長出第5片葉時,第2小節的葉腋部位就會長出第二個分櫱,我們用B來表示;當主莖長出第6片葉時,第3小節的葉腋部位就會長出第三個分櫱,我們用C來表示;當主莖長出第7片葉時,第4小節的葉腋部位就會長出第四個分櫱,我們用D來表示。以此類推,在專業上,A、B、C、D這樣的分櫱叫一級分櫱。

冬小麥要想獲得高產,提高分櫱成穗率的這8大措施很關鍵

小麥的一級分櫱

當主莖長出第6片葉時,長出分櫱C的同時,一級分櫱A也會長出二級分櫱,小麥就是遵循這樣的規律不停地長出分櫱。

冬小麥要想獲得高產,提高分櫱成穗率的這8大措施很關鍵

小麥的二級分櫱

當然,這樣的分櫱數量只是一個理論值。正常條件下,一般冬小麥出苗後15~20天,就會長出第1個一級分櫱,然後陸續分櫱。在越冬期間,分櫱速度會變慢或者是停止,第二年春天,當外界溫度達到3℃時,小麥開始返青,這時,小麥又開始分櫱,一直持續到拔節前,分櫱數量達到最多。

小麥分櫱的數量與品種、栽培條件關係密切,一般能夠長出2~5個分櫱,在良好的栽培條件下,一般越冬前分櫱數量能達到分櫱總量的79%~80%;而第二年春天分櫱的數量能佔總量的20%~30%左右。生產上,常常用冬前分櫱的數量來判斷苗情。如果越冬前小麥主莖的葉片數量達到6~7片,分櫱數量達到2~3個,這是冬前壯苗的標準,這樣的苗情是利於小麥豐產的。

冬小麥要想獲得高產,提高分櫱成穗率的這8大措施很關鍵

小麥分櫱成穗規律

冬小麥拔節後,養分開始向主莖和已經長出分櫱的部位供應,這時分櫱就會停止,而已經長出來的分櫱在拔節至孕穗這個階段,就開始向兩極分化,能夠為產量做出貢獻,這樣的分櫱叫做有效櫱;另外一種是不僅沒有長出麥穗,而且已經枯萎,這樣的分櫱叫做無效櫱。能夠長出麥穗的分櫱與總體分櫱數量的比值叫做成穗率。分櫱成穗也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一般早長出的分櫱比晚長出的分櫱成穗幾率高;越冬前長出的分櫱比春季長出的分櫱成穗幾率高;長勢旺盛的比長勢瘦弱的分櫱成穗幾率高;一級分櫱比二級分櫱成穗幾率高。

對於冬小麥而言,要想獲得一個不錯的產量,一般每畝地主莖穗與分櫱穗的總數要達到40~50萬左右,而分櫱穗一般要達到田間麥穗總量的50%~60%以上。這樣的密度才比較合理。

冬小麥要想獲得高產,提高分櫱成穗率的這8大措施很關鍵

提高小麥分櫱成穗率的措施

要想實現冬小麥的穩產、豐收,就需要在保證基本苗數科學合理的基礎上來提高分櫱的數量、成穗的數量。

措施一:選好種

生產上所採取的措施,就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來選好種。什麼樣的種子才是好種呢?一方面,品種要好,在同等條件下,冬小麥品種不同,分櫱能力大小不同,分櫱長成穗的能力也不相同;另一方面要選擇高質量的種子,飽滿種子的分櫱力比較強,而乾癟種子的分櫱力就比較弱。

所以,為了提高小麥分櫱的數量,並提高分櫱成穗率,種子一定要選擇適宜當地土質的好品種並且種子的質量還要好。所選擇的種子顆粒飽滿,發芽率不低於85%,只有選擇了好種子,才能在傳統用種量的基礎上減少用種量,並通過提高分櫱和成穗數量的方法實現穩產、高產。

措施二:精細整地

在整地時,旋耕深度要達到16~20釐米,耕層深淺一致。耕地後,必須把土壤耙碎、耙細,要做到表土細碎,達到上虛下實,在冬小麥播種前,做到精細整地,才能苗齊、苗全、苗壯,提高分櫱數量,也利於分櫱根系的快速生長,為培養壯櫱提高成穗打下堅實的基礎。

措施三:墒情要合理

當土壤含水量達到70%~80%左右時,最適宜麥苗發芽、生長和分櫱。為了保證冬前小麥能夠正常生長,一定要在土壤含水量達到80%的條件下進行播種,從而滿足越冬前生長的需要,促使多分櫱並長成壯櫱。

如何判斷土壤含水量是否達到80%?這裡告訴大家一個簡便的測定方法:用手抓把土,稍微用力能攥成團,站立鬆手後,土團落地能夠散開就可以了。在越冬前,還要澆越冬水,一方面,能夠防止乾旱死苗;另一方面,還能使土壤中水分充足,利於春季分櫱。

冬小麥要想獲得高產,提高分櫱成穗率的這8大措施很關鍵

小麥需肥規律

措施四:合理施肥

根據實驗結果,每生產1000千克小麥,大約需吸收氮2.5千克、五氧化二磷0.5千克、氧化鉀1.7千克,氮、磷、鉀比例為1.1:0.3:1。在小麥分櫱期間,如果土壤中氮、磷元素供應不足,常常就會導致長勢弱,分櫱的數量少或沒有分櫱;但是,如果氮、磷元素供應過量,雖然利於麥苗生長和分櫱,但容易在後期引起倒伏。在小麥成穗期間,一旦缺鉀,就會穗子大小及籽粒形成產生影響。所以,要做到合理施肥。

不同地塊、地力條件不盡相同,建議農民朋友在當地農技人員的指導下配方施肥。對於中等肥力的土壤,每畝在施入一定量的農家肥後,每畝再加入純氮12~14千克、五氧化二磷4~6千克、氧化鉀3~5千克的化肥就可以了。

措施五:適期播種

過早播種,雖然利於分櫱,但容易遭受凍害,造成死苗;播種過晚,常常又由於生長時間短,導致冬前分櫱數量過少。各地小麥的播種期,因氣候條件、栽培條件等因素的不同有明顯差異。實現小麥冬前壯苗一般要求冬前積溫數達到530~650℃。所謂冬前積溫是指播種後日平均氣溫降到0℃以前,日平均氣溫的總和。所以,要根據小麥分櫱需要達到的溫度要求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合理確定播種適期,從而保證小麥長成冬前壯苗並促進小麥分櫱。

措施六:播種深度和密度要合理

如果播種過淺,當分櫱節距地面的距離小於2釐米時,不僅會影響分櫱,而且還容易導致在越冬期間分櫱節乾枯,影響第二年春季分櫱;如果播種過深,當播種深度超過5釐米時,常常會由於小麥出苗消耗的養分過多導致麥苗長勢比較弱,致使分櫱速度變慢,長出的分櫱比較瘦弱,這樣的分櫱成穗幾率往往比較低。不僅如此,如果播種過深,還常常會出現分櫱缺位的現象。因此,播種時,一定要掌握一個合理的深度。一般來講,

播種的深度以3~5釐米為宜,合適的播種深度不僅利於出苗,生長勢頭也比較旺盛,還能夠正常分櫱並長成壯櫱,從而為提高成穗率做好鋪墊。

在實際生產當中,農民朋友都知道,播種密度過小,肯定會影響產量,大家往往會加大用種量,盲目的追求高產量,這是一種錯誤的方法。一方面,小麥分櫱具有自我調節的性能,如果用種量較大,田間基本苗的數量比較大,當麥苗分櫱後,田間麥苗密度達到一定程度,麥苗就會自動停止分櫱,從而導致單株麥苗分櫱數量的減少;另一方面,用種量過大還會造成植株擁擠,爭光旺長,田間的通風透光性大大降低,從而導致病害的高發或導致後期倒伏。所以,建議農民朋友合理確定用種量,保證田間有合理的基本苗數量,通過促進基本苗多分櫱、多成穗的方法來提高產量。

冬小麥要想獲得高產,提高分櫱成穗率的這8大措施很關鍵

措施七:播種方式要合理

目前,很多農民朋友,不管什麼品種,大多都使用寬行18釐米、窄行12釐米和等行距15釐米這兩種播種方式,這其實是不科學的。因為不同的小麥品種株型、株高、葉片數量和葉片面積都不相同,因此光合作用能力也不同。如果不同的品種用同一種播種方法,就會影響麥苗葉片的光合作用,並進而影響長勢和分櫱以及分櫱成穗。因此,要根據所選擇的品種,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採用不同的播種方式,實現播種品種與播種方法配套。針對不同的小麥品種性狀選擇不同的播種方式,才能夠利於麥苗的光合作用,從而利於麥苗生長,提高分櫱數量並利於長成壯櫱,提高成穗率。

措施八:春季科學澆水施肥

到了第二年春季,小麥開始拔節的時候,分櫱數量就達到最高值,從這時期,養分開始集中向主莖和分櫱部位供應。這時也就到決定小麥分櫱命運的關鍵時期,有的分櫱能夠長出麥穗,而有的分櫱卻只能枯萎了。

一般來說,長有4個葉片的大分櫱長勢比較旺,並且已經有比較多的根系,基本上都能夠長出麥穗,從而為產量做出貢獻;而長有1~3個葉片的小櫱,有的能夠長成麥穗有的則不能,對於這些分櫱,就要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儘量爭取,從而提高分櫱成穗的數量。應對的措施其實也比較簡單,就是根據苗情澆水追肥。如果田間基本苗和分櫱苗的總數量能夠達到80萬,苗情較好,應適當推遲澆水時間,一般在拔節期進行就可以,澆水的同時,可以每畝追施尿素15千克如果田間基本苗和分櫱苗的總數量低於80萬,苗情較差,應提早澆水,在起身期進行,在澆水的同時,可以每畝追施尿素20千克。根據苗情澆水施肥,可以促進春季分櫱,並促進小櫱、弱櫱轉化為大櫱、壯櫱,進而提高分櫱成穗的數量,從而為產量做出貢獻。

冬小麥要想獲得高產,提高分櫱成穗率的這8大措施很關鍵

掌握冬小麥分櫱成穗的規律,科學地選種、合理的栽培及精心的管理,才能夠提高小麥的分櫱與成穗數量,為增產、穩產打下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