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的三生及其應世化身


彌勒佛的三生及其應世化身


彌勒菩薩摩訶薩,又名阿逸多尊者,是繼釋尊(釋迦牟尼佛)之後的下一位世尊,民間稱之為未來佛。關於彌勒菩薩主要有《佛說彌勒上生經》、《佛說彌勒下生經》、《佛說彌勒大成佛經》這三部佛經,統稱為“彌勒三經”,是修學彌勒法門的重要經典。

除此之外,彌勒信仰在中國也衍生出了很多不同於佛教經典的傳說,主要有以在家居士傅大士為原型的“白衣彌勒”和以遊方僧人契此為原型的“大肚彌勒”兩種。

彌勒佛的三生及其應世化身


一、佛教經文中的彌勒佛

1、據《佛說彌勒上生經》記載:

佛(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清淨諸大菩薩甚深不可思議諸陀羅尼法(令善法不散失,令惡法不起的法門),那時彌勒菩薩也在座。

優波離問佛:世尊,以前您說阿逸多將成佛,可是阿逸多是凡夫之身,未斷各種煩惱,此人現在雖復出家,可是不修禪定、不斷煩惱,您說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將生於何處?”

佛說: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為欲界六天的第四層天,在此天之人,對於自身及外界感受,生喜樂知足之心)上。

彌勒佛的三生及其應世化身


優波離問:兜率陀天上有極妙樂事,彌勒何時在閻浮提(泛指人間世界)沒,往生兜率陀天?

佛說:彌勒生於波羅捺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從今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後,結跏趺坐(佛教坐禪坐姿之一),如入滅定,往生兜率陀天,並在是處以一生補處菩薩(即釋迦牟尼佛後補)身份晝夜說法。五十六億萬歲,乃下生於閻浮提。

佛說:我諸弟子,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未來世中諸眾生等,造立形像,禮拜繫念,命欲終時,須臾即得往生,值遇彌勒,便得聞法。

彌勒佛的三生及其應世化身


2、據《佛說彌勒下生經》記載

舍利弗問佛:世尊,如前後經中說,彌勒當下作佛。願欲廣聞彌勒功德神力、國土莊嚴之事,眾生以何施、何戒、何慧得見彌勒。

佛說:是時閻浮提地,有翅頭末城,城中有大婆羅門主,名曰妙梵,婆羅門女名曰梵摩波提,彌勒託生以為父母。

佛說彌勒身相:身紫金色,具三十二相,身力無量,光明照曜,身長千尺,胸廣三十丈,面長十二丈四尺,端正無比,相好如鑄金像。肉眼清淨,常光四照。

佛說:彌勒菩薩觀世,五欲致患甚多,眾生沉沒在大生死,甚可憐愍,自以如是正念觀故,不樂在家。知一切法皆亦磨滅,(便)修無常想,出家學道,坐於龍華菩提樹下,即以出家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高的智慧覺悟,即證悟得道)。

彌勒佛的三生及其應世化身


佛說:彌勒佛於華林園中三會說法。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大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三大會說法,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

佛說:彌勒佛住世六萬歲,滅度之後,法住於世亦六萬歲。

綜上所述,彌勒菩薩本來為釋迦牟尼佛弟子,在釋迦牟尼入滅之前去世,上生到兜率天宮,上生信仰是對彌勒菩薩和彌勒淨土的信仰,基本依照印度佛教經典,信奉者主要是高僧大德;彌勒在兜率天的壽命是五十六億年,他命終之後,便下生人間成佛,因身處困苦之中的百姓急盼彌勒早日來臨,下生信仰便成了彌勒信仰的主流;彌勒佛住世六萬歲滅度。這就是佛教經文中彌勒的三生。

彌勒佛的三生及其應世化身


二、不倫不類、怪異乖戾的白衣彌勒

1、彌勒應身的傅大士

傅大士,南朝齊梁間人,本名傅翕,字玄風,號善慧。一生未曾出家,以居士身份修行佛道,為南朝梁代禪宗名宿,義烏雙林寺始祖,中國維摩禪祖師,與達摩、寶誌並稱“梁代三大士”。

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記載:“會有天竺僧達磨(嵩頭陀)曰:’我與汝毗婆尸佛所發誓,今兜率宮衣缽見在,何日當還?’因命臨水觀其影,大上圓光寶蓋。”看你頭頂上的圓光寶蓋,你就是彌勒佛下世啊,你什麼時候回兜率宮?

因傅大士身為“白衣人(即非官身)”,便有人附會其為後來“白衣彌勒”的形象。

彌勒佛的三生及其應世化身


《景德傳燈錄》中傅大士是這麼回答達磨:“大士笑謂之曰:’爐鞴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

《景德傳燈錄》又言:“時有慧集法師聞法悟解,言我師彌勒應身耳,大士恐惑眾遂呵之。”

傅大士為弘揚其教法,曾三見梁武帝,創建雙林寺,創轉輪藏法門。倡導三教合一,樓穎《傅大士錄》記載:“大士一日頂冠、披衲、趿履。帝問:’是僧耶?’士以手指冠,’是道耶?’士以手指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袖衣,遂出。”

宋代佛印禪師題有詩讚曰:“道冠儒履釋袈裟,和會三家作一家。忘卻兜率天上路,雙林痴坐待龍華(彌勒佛於龍華菩提樹下證悟)。”蘇東坡有詩讚曰:“善慧執板,南泉作舞,借我門槌,為君打鼓。”可見,後人對傅大士還是很推崇的。

彌勒佛的三生及其應世化身


傅大士還開啟了中國禪趣,南懷瑾先生說其:“瀟灑詼諧,信手拈來都成妙話,開啟唐宋以後中國禪的禪趣——’機鋒’、’轉語’。”

傅大士晩年遭逢侯景之亂,江南赤地千里,白骨成堆,他將所有資財都散給饑民。據《傅大士錄》言:“太清三年,梁運將終,災禍競興?大士鄉邑逢災,所有資財散與飢貧,課勵徒侶共拾野菜煮粥,人人割食,以濟閭里。”又言:“大寶元年二年,大士又課徒眾煮粥,皆如太清故事。其年春作裡無耕牛,大士乃遣弟子自植,將牛助人耕地取足,己田唯耕畝半。”

可他鼓吹“誰能普為一切眾生,不惜身命,復持不食上齋,燒身滅度。以此身燈,普為一切供養三寶,請佛住世,普度眾生”,致弟子中有多人燒身滅度,還有苦行燒指、鉤身懸燈、割耳出血、和香灑地及奉不食上齋者凡百人。(事見《傅大士錄》)這種愚昩殘忍的行為,一直為後人所垢病,被認為是邪教。但是,並沒有資料明確記載傅大士創建了“彌勒教”。

彌勒佛的三生及其應世化身


2、誘惑凡愚的白衣彌勒

據《資治通鑑•隋紀五》記載:“大業六年春,正月,癸亥朔,未明三刻,有盜數十人,素冠練衣,焚香持華,自稱彌勒佛,入自建國門,監門者皆稽首。既而奪衛士仗,將為亂;齊王暕遇而斬之。於是都下大索,連坐者千餘家。”

.據《唐書•天文志》下記載:“永隆二年九月一日,萬年縣女子劉凝靜乘白馬,著白衣,男子從者八九十人,入太史局,升令床坐,勘問比有何災異。太史令姚玄辯執之以聞。”

據 《唐大詔令集•禁斷妖訛等敕》記載:“比有白衣長髮,假託彌勒下生,因為妖訛,廣集徒侶,稱解禪觀,妄說災祥。或別作小經,詐雲佛說;或輒畜弟子,號為和尚。多不婚娶,眩惑閭閻,觸類實繁,蠹政為甚。”

這些都是利用宗教熱情,假託彌勒下生,誘惑凡愚,其中既有農民起義,又有別有用心者。因以白衣長髮的形象出現,故稱之為“白衣彌勒”。

彌勒佛的三生及其應世化身


三、廣為流傳、最受歡迎的大肚彌勒

我們最為熟悉的彌勒佛形象是:光頭僧相,雙耳垂肩,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彌勒殿門兩側還有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這副尊容與佛教經典中的莊嚴寶相不同,他大肚寬腸,總是歡天喜地,憨態可掬,惹人喜歡。他的原型就是布袋和尚契此,五代時後梁高僧,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道場在浙江寧波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雪竇山。

《宋高僧傳•唐明州奉化縣契此傳》記載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語無恆,寢臥隨處。常以杖荷布囊入鄽肆,見物則乞,至於醢醬魚葅,才接入口,分少許入囊,號為長汀子布袋師也。曾於雪中臥,而身上無雪,人以此奇之。……常就人乞啜,其店則物售。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示人吉凶,必現相表兆。”

彌勒佛的三生及其應世化身


布袋和尚著名偈語:

怎樣做才不可墮他人是非: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問和尚有法號否: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問大師有行李否: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賜號布袋和尚為“定應大師”,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嶽林寺住持募建閣時,將彌勒菩薩塑像置於寺內,宋徽宗賜閣名為“崇寧”,從此天下寺院才開始供奉布袋和尚。

彌勒佛的三生及其應世化身


梁貞明二年(916年),布袋和尚在嶽林寺坐化,入滅前說了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眾人才知道這位瘋瘋顛顛的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有兩首詩偈最能說明菩薩的滿腔歡喜: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布袋和尚的笑容純真、智慧,極具感染力,能滋養、淨化人的心靈,使人感受到幸福和歡樂,撫平人世間的苦難和不平。相對於經典裡的寶相莊嚴,人們更親近布袋和尚;相對於暴戾的白衣彌勒,人們更喜愛祥和喜樂的布袋和尚,也反映了普通人淳樸善良的本性和對美醜善惡的喜厭。這也是布袋和尚作為彌勒佛的化身,超越佛教經典而普遍受到大眾喜愛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