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才使秦國變強,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秦始皇統一對嗎?

瀾清LIU


春秋戰國是一個大魚吃小魚的時代,大諸侯國吞併小諸侯國,到了戰國時期比較大的諸侯國就剩下了七個,也就是所謂的戰國七雄。

商鞅變法為秦國的發展壯大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也為後來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名義上還是屬於東周。但是周天子實際控制能力和範圍和西周時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各個諸侯國各自為政,互相打閥殺戮吞併,周天子也沒有能力去制止。已經成了光桿司令。

沒有了周天子的庇護和管理,諸侯國想生存自保必然就得學會自力更生,自我發展,不斷提高壯大自己才能得以生存。各諸侯國為了發展壯大也都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秦國用商鞅實行變法,吳國也任用吳起進行變法等。事實證明,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成功的。不僅保全了自己沒有被吞併,還壯大了自己,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基礎。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統一還真是一個未知。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怎麼可能呢?沒有商鞅還有張秧,沒有張屠戶,也不可能讓你吃帶毛豬吧!

商鞅變法的內容、條款,基本上各國都差不多,公開的東西,並不是他一個人懂。他也是在李悝變法、吳起變法的基礎上改編的, 這點可以看看吳起在楚國的變法,

秦國需要的並不是多麼高明的變法者,也不需要什麼開創性的東西,而是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執行人,敢於向貴族開刀,像主父偃這樣不怕死,要麼五鼎食、要麼五鼎烹,

秦孝公不自己主持變法,只是因為君主的基本盤就是貴族,現在需要拿貴族開刀,自己挖自己牆角,如果貴族們聯合起來,自己就很被動了,他需要一個人來執行他的計劃,作為他的打手,替他得罪人。

王莽自己主持變法,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雍正自己主持變法,結果雍正成了篡位的人,名聲一直不好,

當商鞅完成了變法,他的使命也就結束了,下一代秦王集團把他丟給貴族,來平息貴族的怒火,給人一種皇帝永遠是對的,最壞的是臣子感覺。

所以,即使沒有商鞅,也有另外一個人來完成這個使命,替孝公變法的。


南朝居士


感謝由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代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又稱衛鞅、公孫鞅。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對平民與貴族平等適用刑法的思想家,他的變法是中國戰國時期各國改革中最徹底的改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而且確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變法,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這次變法順應了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推翻奴隸主貴族統治,發展封建經濟,適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變法也得到強有力的統治階級秦孝公的支持,變法措施執行堅決,改革全面徹底。

正因為有了商鞅的變法才使秦朝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滅掉六國的。





緣史言今


這個說法不正確

1、以農耕為主、壓制工商業發展的變法舉措導致整個民族的民主意識弱化;2、“編民為什伍”和“連坐”法,使人民互相監視、互相告發,從而使全體人民時刻處在互相猜疑的恐怖之中。

但是不得不說商鞅變法是有意義的,他確實有許多富國強兵的地方。

商鞅變法是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立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這只是重要作用,他並沒有決定秦始皇統一中國,而是一種促進作用。




青春穿越人海


當然不對!沒有春秋五霸,何來戰國七雄。沒有秦穆公和百里奚,秦國就不能躋身春秋五霸。倘若秦國在春秋時期被滅,就沒有後來之人和後來之事。

秦國殲滅六國有個前提,那就是秦國自己沒有被滅。而坐鎮雍城(秦國第一國都)的春秋西霸秦穆公,就是解決了這個問題。

秦始皇之所以前往秦國故都雍城登基(加冕),就是向秦國圖霸先祖秦穆公致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都不敢忘記的一件大事,那就是“雍城祭祖”。

不止於此,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新朝開國皇帝王莽,東漢開國皇帝劉秀,這幾位皇帝都曾親赴雍城祭天。

所以說,沒有秦穆公,秦國會在春秋時代被滅國,根本活不到戰國時代。秦孝公曾把秦穆公時期的秦國稱為“甚光美”時代,他為有個秦穆公這樣的祖宗感到自豪。




遖唻苝暀


商鞅,戰國初期著名的變法家,只要談到秦國的崛起歷史,就不得不談到商鞅。商鞅對於秦國之後的一統來說,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未必能夠一統天下。

關於秦國的崛起歷史,人們常用六個字來形容“奮六世之餘烈”。從這六個字中,可以知道秦國能夠一統天下,似乎只是君主明辨是非,雄才大略,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秦國的六世君主固然雄才大略,要不然秦國也不會一統六國。但君主的雄才大略,也需要國力的支持。要不然怎麼擴大疆土,加強對附近弱小國家的控制。而國力則建立在制度上。沒有足夠穩固的制度,秦國未必能夠一統天下。

商鞅變法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富國強兵”,用爵位來鼓勵人民生產,鼓勵人民上戰場,是商鞅變法的一大特色。商鞅所建立的制度,對於秦國往後的一統天下不可或缺。但如果只有商鞅所建立的制度,沒有秦國六世君主的雄才大略,秦國也不可能一統天下。

眾所周知,戰國時期由魏國掀開變法的熱潮,各國都知道了變法能夠給國家帶來巨大的利益,是鹹魚翻身的唯一途徑。之後列國先後變法(燕國除外),都嚐到了變法的甜頭,那為什麼變法能夠富國強兵,到了戰國後期,單單秦國一家獨大了呢?關鍵點在於君主。

秦孝公重用商鞅,秦惠文王重用張儀,秦武王重用甘茂,秦昭襄王重用范雎,秦莊襄王重用呂不韋,秦王嬴政重用李斯,王翦,蒙恬等能臣。六世秦王,除了在位三天的秦孝文王外,其餘的五世秦王都重用能臣,有能臣相伴,這一點也是秦國能夠一統天下的重點。

總結

秦國能夠一統天下,大致分為三點:制度、明君、能臣。其中制度排第一,因為沒有穩固的制度富國強民,任由君主多麼的能幹,沒兵沒糧怎麼打仗?秦國的六代明君,除了短命的秦孝文王外,代代都有能臣相伴,就算沒有商鞅變法,看似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但如果秦始皇嬴政的後代,昏庸無能,先王的努力將會前功盡棄。胡亥也證明了這一點有很大的可能發生。所以商鞅變法,在秦國一統天下的偉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未必能夠一統天下。


永樂解史


商鞅變法確實對秦國影響深遠,但並不代表著沒有商鞅變法,秦國就一定不能統一六國。

我認為秦能統一六國原因如下:

1,商鞅變法後秦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

2,軍功制的實施使秦軍士氣旺盛。

3,秦軍隊戰鬥方式完善成熟,戰鬥力強大。

4,秦國的遠交近攻戰略思想正確,各個擊破,包括擊敗強大的齊國。

5,優越的地理條件位置,糧草充足。

6,秦始皇知人善用敢用。

7,秦朝大力修建水利設施,極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8,還忘了一個重要的人,韓非子的法家思想有益的促進了秦國的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

以上的原因共同使的秦國橫掃六國。



裕諧


這句話很對。商鞅變法,才使秦國變強的。更是促使了秦朝的統一。

商鞅變法之前,攻打魏國時,秦國並沒有得到任何的好處,還失去了東面的大好土地。秦國的強大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秦國只有兩個方向,就是“耕作”和“打仗”。整個國家就是個戰爭機器,民眾更是為了得到爵位,聞戰則喜。這是制度的優越性。上戰場殺敵可直接分爵位,還有良田,再加上美人,就是人生贏家了。

秦始皇花費了九年的時間滅掉六國,試問沒有幾輩子人的積累怎麼會有這樣的實力。厚積而勃發是不變的定律,如果有例外只是偶然,況且”兵者,兇器也。“秦朝的統一併不能歸結為一個人的英勇、睿智。如果是這樣,魏文侯也有足夠的實力統一全國,但是基礎並沒有說是非常的雄厚。

秦朝的大一統除了秦始皇的個人實力之外,最為主要是秦法制度的優越性。

我是曹城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是的,可以肯定的說,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後來秦始皇的統一大業。我們可以簡單的回顧一下秦國自立國之初到統一全國的核心節點,即可知其關鍵。

西周後期國力衰退,周孝王一心試圖復興周王朝,為振興軍力,在沂水和渭水之間的草原上開闢了一個大牧場,重金招募行家來養馬,有個應募者叫非子以他出色的才識受到周孝王賞識,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使馬的數量增加了一倍多,並且都是膘肥體壯的健馬,周孝王十分滿意,於公元前888年,將秦地(最初為甘肅東南部)封給了他,並賜贏姓,號稱秦贏,秦非子即是秦國的始祖。

歷經數代子孫長達百年的艱苦經營,秦人實力逐漸增強。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因寵愛褒姒為博美人一笑,竟點燃烽火把諸侯騙來京師,史稱“烽火戲諸侯”。後西戎的犬戎和申侯一起攻打周朝,在驪山下殺死了幽王,犬戎大軍盤踞於鎬京,秦襄公與衛武公、晉文侯、鄭武公共率兵營救西周,作戰有力,立了戰功,並擁立已被幽王廢去的太子宜臼為天子,是為周平王。公元前769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騷擾,把都城向東遷到洛邑,史稱東周。秦襄公帶兵護送周平王至新都,屢立大功,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秦始建國。

又歷經東周初百餘年數代秦人的艱辛創業,逐步佔有關中平原大部分領土,嶄露頭角,成為西方新興強國。公元前659年贏任好即位,是為秦穆公。在先人已創下的基業之上,穆公勵精圖治,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賢臣,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一說20個),後又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秦穆公亦成為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秦穆公之後,數代無英主,與晉國時和時攻,國力日趨衰弱。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家分晉,此時已進入戰國時期,後魏文侯以李悝為相,變法圖強,魏國迅速強盛,又拜吳起為將,侵吞秦河西之地,窺視關中。公元前389年,秦惠公起兵50萬與魏軍決一死戰,吳起在陰晉一戰中,以五萬之卒大敗秦軍,秦國此戰大敗虧輸,國力大傷。所幸三晉中趙魏反目,三晉聯盟瓦解,魏國結怨於諸侯,秦國壓力大減。公元前385年,秦公子嬴師隰回國即位,是為秦獻公。獻公仿魏制而用於秦,軍力復振,數敗魏軍,秦國局勢方得以穩定。

接下來到了本次回答的重點部分。公元前362年,秦獻公之子贏渠梁繼位,是為秦孝公。秦孝公繼位時黃河和崤山以東的齊、楚、魏、燕、韓、趙戰國六雄已經形成,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並存。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國貧軍弱,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如夷狄一般對待。孝公即位之初,對秦之衰痛心疾首,乃廣發求賢令,力圖革新。法家名士衛國人公孫鞅聞求賢令入秦,獲秦孝公激賞,遂君臣二人同心排除萬難開啟了長達二十餘年的兩次大變法,其變法主要內容有: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開阡陌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初為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執行分戶令等改革方略。經過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大增,百姓富裕充足,路不拾遺,四野無賊,國家秩序井然,軍隊戰力強盛,屢敗魏軍。公元前343年,周顯王獎稱秦孝公為諸侯之伯(諸侯之長),正式承認其霸主地位,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公孫鞅亦因變法之功被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為百年後秦王贏政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然,自商鞅變法至秦始皇統一中國尚有百餘年的歷程,中間數代雄主名士頻出,有秦惠文王任用張儀為相推行的連橫六國之策,秦昭王時文以范雎為相採用其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武有名將白起攻城掠地之利,都為贏政的統一大業創造了必要條件。但無論如何,如無商鞅變法之強秦,必無秦始皇之統一中國。


杉竹居士


非常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這個有些太絕對了,在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確實是奠定之後的大秦帝國,但歷史是沒有絕對的事情的,不能說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秦始皇一統天下了,

商鞅變法對秦始皇后來一統天下,的確有很大功勞,但後期諸侯國紛紛變法圖強(如李悝魏國變法,申不害韓國變法),而秦國是變法最為徹底的,但除了變法,其他方面也很很有功勞。

歷代君王的努力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過秦論》

這段話綜合起來說“到了秦始皇的時候,靠著歷代君王留下的餘威,才得以掌控天下。”

所以說除了變法,歷代君王的努力也是秦朝能統治天下的重要原因,如秦穆公時期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秦惠文王用張儀,公孫衍等人實施連橫之策,秦昭襄王用范雎實施遠交近攻之策。說明歷代君王的努力對秦始皇能夠順利一統天下也有貢獻。

六國君主的衰微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論》蘇洵

秦始皇能夠一統天下,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六國君主的衰微,沒有一個可以明白局勢的人,每個人都只關心自己的一點的小利益,不想著一起對抗秦國,反而拿土地賄賂起秦國來,

這些原因暴露了六國早晚有一天會被秦國所滅,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希望我的回答會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想更深入瞭解這段歷史,可以閱讀孫皓暉老師的《大秦帝國》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